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一百一十章崔氏危機
伽藍與傅端毅交換了一下眼神,起身離開了軍帳,讓薛德音能夠敞開自己的心扉,在故人好友麵前把鬱積多年的痛苦和悲傷毫無保留地傾訴出來。
薛德音和崔遜不僅僅是故人,好友,更有姻親關係。薛道衡的正妻,薛德音的母親就是出自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在關中的重量級人物就是崔弘度和崔弘升兄弟,另外還有兩個顯赫人物,一個是崔仲方,一個是崔彭。四人中,崔彭是先帝心腹,禁衛軍統領之一,隨侍左右,而另外三人都是秦王楊俊的堅實後盾,也都隨著秦王的“倒塌”而受到打擊。
高齊滅亡,薛道衡初始並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先帝出任大丞相,薛道衡才“平步青雲”,而這與崔弘度崔弘升兄弟的舉薦,與河東薛氏在關中的權勢有直接關係。
天下崔氏是一家,不論是清河本堂還是博陵分支,拿起家譜論起輩分,大家都是親戚。博陵一支的血緣關係就更親密了,薛道衡的妻家與崔弘度、崔弘升兄弟更是三代以內的親屬,所以薛德音和崔遜的關係可想而知了。
在皇統爭奪上,崔氏是秦王楊俊一係,薛道衡是太子一黨,兩家選擇全部錯誤。秦王楊俊先“倒台”,太子隨後被廢,崔氏兄弟和薛道衡都被趕出了朝堂。
今上繼位,崔氏複出,薛道衡也複出,可惜元德太子早亡,帝國再陷皇統爭奪,不過這一次大家都謹慎了,不敢早早“站隊”,但以崔氏在帝國的龐大勢力,就算你縮著腦袋都躲不掉皇統的“追逐”,再加上今上和改革派所實施的一係列新政嚴重損害了權貴集團的既得利益,朝野上下矛盾激烈,崔弘升和薛道衡還是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先後死去。
薛德音和崔遜淚眼相望,無語凝噎,心中之悲慟,豈是幾行淚水可以化去?
薛德音講述了其回歸中土的過程,著重提到了裴世矩、元弘嗣、樓觀道和隴西李氏圍繞著他這個人所做的一係列謀劃,其目標都是對準了以楊玄感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試圖從事實上來證明楊玄感有叛亂嫌疑。
楊玄感是不是要叛亂?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而各方勢力之所以“追逐”薛德音,其根本意圖還是要刻意製造出楊玄感正在陰謀叛亂的“事實”。
崔遜靜靜地聆聽著,雖然心裏波瀾起伏,但臉上始終是一副雲淡風輕的優雅之態。
薛德音說完了,崔遜思考了很久,慢慢說了兩個字,“伽藍。”
“對,伽藍是關鍵中的關鍵。”薛德音說道,“正是伽藍,利用西土複雜的局勢和各方對某本人的爭搶所形成的緊張局麵,把楊玄感要叛亂的‘事實’,一點點地透漏了出來。”
“包括對你?”
薛德音點頭,“當初他欺騙某,說要借助某的幫助,帶著一群西北狼到長安報仇雪恨,實際上他想通過某,秘密潛伏到楊玄感身邊,但隨著西土各方勢力的真正意圖逐漸暴露,局勢越來越緊張,他不得不調用了自己在西土的全部力量拚死殺出一條血路,他本人的秘密使命至此再也遮掩不住,而某的處境也極度危險。這時候裴世矩和薛世雄不得不出手相救,於是他帶著一支馬軍團到了涿郡,某在他的保護下算是保住了一條性命,但某就此上了裴世矩的‘船’,和楊玄感也就徹底決裂了。”
崔遜眉頭緊皺,凝神思考。
良久之後,崔遜緩慢說道,“我們先加設楊玄感的確要叛亂。”
“假如西土局勢平穩,伽藍會和你一起趕赴黎陽,參與楊玄感的叛亂。伽藍肯定能影響到你,而你又能影響到楊玄感的決策,也就是說,裴世矩對楊玄感的叛亂了如指掌,楊玄感因此必敗,而山東人極有可能被卷進去,與楊玄感一起遭到沉重打擊。”
“後來局勢變了,伽藍的使命暴露了,你也暴露了,裴世矩馬上改變了策略。”
崔遜說到這裏微微一笑,“也就是說,現在你我相見,都在裴世矩的算計之內,都在他的謀劃之中。”
薛德音沒有聽懂,目露疑惑之色,“何解?”
崔遜沉默了片刻,緩緩說出一段話。
=
崔氏做為中土第一高門,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先是因為中土的統一,活躍在山東和江左的崔氏全部受到壓製,僅有關中的崔氏支撐門戶,等到崔氏在皇統之爭中隨著秦王楊俊一起隕落之後,崔氏在帝國的朝堂上徹底失去了話語權。這對崔氏來說是個沉重打擊,對中土的世家權貴尤其是山東權貴來說更是難以接受之事,兔死狐悲的情緒迅速蔓延並最終激化了山東權貴和關隴權貴的矛盾。
今上繼位,立誌改革,聯合山東和江左權貴抗衡關隴權貴,於是崔氏以崔弘升為代表,東山再起,然而,崔氏是中土第一高門,是一流世家權貴的代表,也是竭力維護世家權貴利益的“大旗”,它理所當然阻礙了今上的改革大計,再加上關隴人和山東人之間的矛盾,一流世家和二三流世家之間的矛盾,最終崔弘升成了激烈權爭的犧牲品,與關隴虜姓代表人物於仲文一起承擔了第一次東征失敗的罪責,雙雙“病”故,永遠離開了帝國的朝堂,隨同他們一起消散的還有兩大勢力對朝政的影響。
崔家目前的領軍人物是崔賾(ze)和崔君肅,兩人都是文翰才俊,海內知名。現今崔賾是越王楊侗的師傅,王府長史,輔佐楊侗鎮戍東都。崔君肅是右翊衛府長史,輔佐右翊衛大將軍水軍統帥來護兒遠征高句麗。兩人官職不顯,不過接近中樞,但對於崔氏這樣的豪門來說,不能入主中樞,不能直接影響國策,那就算衰敗了,是崔氏的恥辱。崔氏其餘子弟諸如崔弘度之子崔年昊,崔弘升之子崔遜,崔仲方之子崔燾,崔彭之子崔寶德雖然供職於中樞、衛府和地方郡縣,但職務普遍不高,未能像父輩一樣幫助崔家影響到中樞決策。
今日帝國崔氏高門,以博陵崔氏為其鼎柱,承擔扛鼎之重任,而清河崔氏因為當年無人入關,導致高齊滅亡後,整體受到遏製和打擊,其影響力隻限製於山東,由此不得不以地方之力輔助博陵崔氏。
本堂和第一支堂的崔氏子弟齊心協力,力圖重振千年豪門,然而崔仲方、崔弘度、崔彭和崔弘升在不到八年的時間內先後死去,給了崔氏沉重一擊。能夠代替這四人肩負振興崔氏重任的目前隻有崔賾和崔君肅,其中崔賾已經六十多了,本是山東文苑名人,是在秦王楊俊的舉薦下才走入帝國仕途。因為崔賾知名文翰,今上出任太子後,辟為河南王楊昭、豫章王楊暕的侍讀。後楊昭改封晉王,崔賾出任晉王府記室參軍,遂一心一意輔佐楊昭。今上繼承大統後,楊昭為太子,但旋即薨亡。崔賾遂出任起居舍人一職。起居舍人隸屬內史省,負責掌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為今上近臣,可見今上對他的器重。此次東征,由皇子坐鎮兩京,崔賾奉命擔任越王楊侗的老師,王府長史,算是今上托之以重任了。
崔賾最大的資曆就是以自身淵博的學識,贏得了今上的賞識,做了元德太子的侍讀,並效忠於太子,如今又是元德太子之子越王楊侗的老師。太子父子均師從崔賾,這等榮耀當今世上也就崔賾一人享有,而這與崔氏的中土第一高門、第一簪纓經學世家有直接關係。
正是因為崔賾有這個特殊的榮耀和燦爛的光環,他與皇統緊密聯係到了一起。
元德太子薨亡後,第一繼承者就是元德太子的弟弟,過去的豫章王後改封齊王的楊暕。第二繼承者就是今上幼子,趙王楊杲(gao)。第三繼承者就是元德太子的長子,燕王楊倓。而元德太子的次子越王楊侗、第三子代王楊侑則不在考慮之列。
在激烈的皇統爭奪中,齊王楊暕因為是眾矢之的,遭到了各方勢力的“圍攻”,結果連遭暗算,“惡名遠揚”,至今未能入主東宮。今上最喜歡長孫燕王楊倓,楊倓相貌英俊,好讀書重儒學,至孝至忠,甚合今上心意。但若論溺愛,今上卻最為溺愛幼子趙王楊杲,所以,楊杲也是皇統競爭的有力人選。
崔賾曾是楊昭和楊暕的侍讀,後來效忠楊昭而疏遠了楊暕,這導致他直接卷進了皇統之爭。隨著楊暕入主東宮遙遙無期,皇統之爭愈演愈烈。偏偏這時候,今上讓他做越王楊侗的老師,出任越王府的長史,全力輔佐越王楊侗,於是,越王楊侗便被迅即卷進了皇統之爭,而崔賾則被直接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今上是什麽意思?是不是中意越王楊侗了?既然有意讓崔氏輔佐越王楊侗,那為什麽又要誅殺崔弘升,打擊崔氏?今上是怎麽想的,誰也不知道,但皇統之爭牽連利益之大,牽涉勢力之廣,遠非普通人所能想像,即便是身處中樞的崔遜,現在也是無法看穿迷霧尋到真相。
然而,有一點卻是當今帝國的共識,那就是崔賾做了越王楊侗的老師,出任越王府長史之後,崔氏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推上了越王楊侗這條船。將來任何其他人入主東宮,太子或者日後的皇帝考慮到崔氏龐大的勢力,都會不遺餘力地打擊越王楊侗,以確保其地位的穩固。就如當初的秦王楊俊,不管他是否有意爭奪皇位,他都被卷進了皇統之爭,他不想殺別人,別人卻想摧毀他,於是楊俊小時候無法如願以償出家為沙門,長大成人之後更無法享受到親情,隻能在血腥的爭鬥中痛苦死去,而受到連累的則是崔氏一族及其龐大的豪門勢力。
如果說先帝有意壓製和打擊崔氏豪門,並乘機波及到整個山東權貴,那就是借助了皇統之爭和秦王楊俊之手,而今上若想效仿先帝,把崔氏徹底打垮,更大程度地遏製山東權貴,那最好的辦法也就是借助皇統之爭和越王楊侗之手。
當初秦王楊俊是先帝第三子,根本無意爭奪皇位。今日越王楊侗是皇次孫,距離皇位更是遙遠。偏偏兩任皇帝都把中土第一高門放到了他們的身後,實際上也就是把大部分山東權貴的力量放到了他們背後,於是他們被推到了關隴權貴的對立麵,你死我活的搏殺也就開始了,無從逃避。這就是皇子皇孫的宿命,為了江山的穩固,必須做出犧牲。
崔氏被推上了皇統之爭的大船,身不由己,不得不鬥,不得不殺。上一次他們鬥敗了,這一次呢?這一次越王楊侗距離皇位更遠,崔氏根本就沒有任何勝算。
崔氏切齒痛恨。這太無恥太陰險太欺負人了。博陵崔氏四大元老都死了,清河崔氏現在根本進不了中央,崔氏青黃不接,其衰落是不爭的事實。今日崔氏日暮西山,雖不至於苟延殘喘奄奄一息,但傷痕累累,難以為繼,偏偏這時候今上卻要“痛打落水狗”,非要置崔氏於死地。是可忍,孰不可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當真以為我崔氏沒有還手之力?
崔氏早就開始布局了。大河南北的義軍蜂擁而起,叛亂規模越來越大,局勢越來越嚴峻,其背後推手正是山東大權貴,而推波助瀾的就是地方官僚和地方豪望。兩場天災卻演變成了熊熊燃燒波及整個山東的“叛亂”,其混亂的不僅僅是地方局勢,失去的不僅僅是中央財政,更重要的是讓中央威信喪失繼而失去對地方的控製力,一旦地方和中央形成對抗,不要說今上的改革和新政的實施寸步難進,就連楊氏皇族的江山都岌岌可危。
你不讓我活,我又豈能讓你獨存?
今上和中樞的改革派大臣當然意識到了危機,但東征必須勝利,否則皇帝和中央的威信就沒有了。為了取得東征的勝利,就必須遏製和打擊山東權貴,警告他們不要進一步混亂地方局勢,借助連綿不斷的“叛亂”威脅和對抗中央。崔弘升的死,其中就包含了“警告”的意思。崔氏是山東權貴的領袖,打擊崔氏,等於恐嚇了山東權貴。如今更進一步,把崔氏推上皇統之爭的大船,以此來直接威脅山東權貴,警告他們不要在東征一事上設置阻礙,不要斷絕永濟渠糧道,否則魚死網破,兩敗俱傷。
今上派遣治書侍禦史遊元和監察禦史崔遜南下黎陽督運糧草,實際上就是讓山東人和以楊玄感為首的關隴人鬥,讓山東人和關隴人大打出手。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然後今上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了。
裴世矩料定伽藍必定會借助遊元之力,必定會向遊元透漏楊玄感陰謀叛亂一事,而遊元會推斷出裴世矩的真正用意,意識到山東人在這場爭奪中占據了優勢,必定會出手“攻擊”關隴人,但關鍵問題是,遊元未必會願意幫助皇帝打贏第二次東征。
於是,裴世矩又安排了崔遜南下。崔遜必定會和薛德音見麵,這兩人相見之後,未來的局勢就明朗了。
楊玄感一旦叛亂,其首要目標肯定是東都洛陽。
楊玄感或許想率軍北上,在切斷永濟渠糧道的同時再切斷遠征軍的歸途,活活把遠征軍“餓死”在遼東,但他的北上必須贏得山東人的配合,否則,他根本就到不了涿郡。然而,山東人絕不會配合他。皇帝死了,中央崩潰了,受益最大的是以楊玄感為首的部分關隴權貴,而這些權貴一旦竊取了天憲,掌控了帝國權柄,還是要打擊山東人,所以,山東人隻會在楊玄感叛亂後,配合皇帝和中央屠殺關隴人,然後取而代之,蜂擁進入中樞,執掌權柄。
楊玄感無法北上,隻有去打洛陽,去打關中。洛陽一旦失守,罪責就是越王楊侗的,而崔賾做為越王楊侗的長史,鎮戍東都的第一高參,罪責更重。崔賾所屬的崔氏高門完全可以在危急關頭最大程度地借用和調度山東權貴的力量,內外夾擊楊玄感的叛軍,守住洛陽,所以洛陽一旦失守,崔賾和崔氏固然受到嚴厲打擊,山東權貴集團也跑不掉,也要遭受池魚之災,再加上山東權貴暗中利用山東義軍威脅和對抗中央,可以想像,皇帝和中樞必定會利用這個大好機會給予山東權貴以重創。
皇帝和中樞打擊了關隴人,又打擊了山東人,可謂一箭雙雕,如願以償地遏製了權貴集團對新政的阻撓和對抗,接下來帝國的權貴集團實力不濟,必定在皇帝和中樞的打擊下一敗塗地,最終拱手交出既得利益,承認最新的嚴重“縮水”的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方案。
如此倒過來推斷,皇帝此刻把楊玄感放在黎陽讓其居中督運糧草,讓崔賾輔佐越王楊侗鎮戍洛陽,讓遊元和崔遜南下督察永濟渠水道和遠征軍的糧草運輸……把這一係列的部署聯係到一起,其意圖也就呼之欲出了。
隻有楊玄感叛亂,隻要山東人和關隴人兩虎相爭,大打出手,那麽皇帝就可以果斷放棄東征,率軍南下平叛,把以楊玄感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和山東亂局背後的“黑手”山東貴族集團“一網打盡”,而這兩大權貴集團也是阻礙和對抗中央“新政”的主要力量,把他們一鍋端了,新政的推進還有多大的阻力?
西征東征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皇帝和中樞的權威,而提高權威的目的就是為了推行新政,推行新政的最大阻力就是權貴集團。誰敢說,此次事件,就不是皇帝和中樞為了打擊權貴集團而故意設下的一個局,有意挖掘的一個陷阱?
=
薛德音一臉震驚,目瞪口呆地望著崔遜。
崔遜不再雲淡風輕,英俊的麵孔上彌漫著一層濃鬱的憂傷,眼裏更是憂色重重。
崔氏的處境十分不利。
崔遜和遊元不在一條船上,所以崔遜先前一直沒有見到伽藍,事實上他也不想見到伽藍。他要麵對的局勢異常複雜,他必須想方設法與沿河郡縣的世家豪望在未來形勢的走向上取得一致意見,然後才能決定是否保持水道的暢通,又如何利用眼前的形勢打擊對手,最大程度地維持己方的利益。
今天他到遊元的船上就是想與遊元深入交談一番。遊元代表的是河北本土貴族勢力,而崔氏代表的是整個山東甚至是整個帝國大世家大權貴的利益,這兩者在利益訴求上有很大的衝突。
還沒等交談,遊元就給了他一個暗示,於是他上岸了,到了龍衛統軍營,見到了伽藍,見到了薛德音,然後就知道了一個驚人的秘密,並由此推衍出一個驚天布局,而整個局勢的發展對崔氏十分不利。
假如這一切都是皇帝的布局,如何破局?假如這一切都是裴世矩和薛世雄的布局,是關隴貴族中的激進改革派貴族所做的謀劃,那又該如何應對?
“你何時拜見的任公(遊元)?”
薛德音的回答讓崔遜眼裏的憂色更濃。顯然,遊元已經推衍出了局勢的發展,為了保住河北權貴的利益,遊元肯定在過去的幾天裏已經想好了對策,並致書河北各大世家。正因為他已經開始了布局,不想向崔氏做出妥協,所以才請崔遜上岸拜訪故人,讓崔遜知難而退,或者說,他有意請崔氏以河北權貴利益為重,服從他的決策,至於崔氏可能為此受到的損失,崔氏必須要有承擔的準備。
“舞陰公(薛世雄)可曾對你說過甚?”
薛德音搖頭。他有足夠把握肯定薛世雄沒有參與這一謀劃,但從他與薛世雄談過之後,薛世雄就被“拖”了進來。
“伽藍與舞陰公一起進宮拜見了裴閣老,回來後,他可曾對你說過甚?”
薛德音再次搖頭。此事如果是裴世矩甚至是皇帝所謀劃,那伽藍不過是個棋子,雖然這個棋子承擔重任,一步步地推動著局勢發展,並把各方勢力拖進其中,但伽藍始終是個棋子,尚沒有資格接觸到核心機密,所以即便裴閣老特意召見他,也不會透漏更多機密,最多就是安撫鼓勵一番,然後讓伽藍繼續沿著他所設定的軌跡一步不差地走下去。在今日這盤棋中,伽藍事實上就是個支點,裴世矩利用這個支點,很輕鬆地撬起了各方勢力,讓各方勢力在利益的驅動下,向著他所設計的目標奮勇殺進,最後不論各方勢力能否實現各自的利益目標,裴世矩都是最後的贏家。
崔遜輕輕頷首,再問道,“伽藍姓甚?”
薛德音苦笑,“官奴婢出身,怎會無姓?他不說,某也無從查詢。不過……”
崔遜眉頭微揚,十分期待。
“不過某家七娘說,伽藍的長相與她的大哥十分相似。當年司馬大郎配發敦煌,不幸死於邊亂,全家罹難。這事你應該有所耳聞。”
崔遜遲疑著,躊躇良久,低聲歎道,“河內司馬,兩晉皇族,好大一個姓。”
“七娘曾當麵質詢,但伽藍一口否決。”
“裴閣老一定知道。”崔遜說道,“舞陰公(薛世雄)也一定知道。”停了片刻,他又補了一句,“陛下或許也知道。”
薛德音愣了片刻,旋即想到在爵位品秩上一向“吝嗇”的皇帝竟然破天荒地打破常規,特授伽藍從五品的朝散大夫,並讓其所統的西北馬軍團為禁軍**建製,還親自授以龍衛番號,這其中恩寵之重遠非一個來自西北蠻荒的戍卒所能享有。薛德音對此事一直心存疑惑,如今給崔遜一提醒,這才意識到其中的隱情可能和伽藍的姓氏有關。
“這事重要嗎?”薛德音問道。
“非常重要。某會托人查詢,隻要知道他姓什麽,也就知道他的出現對我們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但目前並不重要。”薛德音說道。
“假如他姓司馬,那即便是目前,也是非常重要。”
河內司馬氏雖然不是中土第一高門,其曆史沒有崔氏那等悠久,但其是兩晉皇族,聲名顯赫。它與虜姓第一姓元氏,也就是過去的拓跋氏,因為都曾是主宰中土的皇族,所以地位非常尊崇,即便是中土頂級豪門王崔盧李鄭五大世家對其也是恭敬有加。
司馬氏在南北朝後期依舊是人才輩出,其中輔佐高歡成就一帶霸業的司馬子如就是一個名揚史冊的人物。他的兒子司馬消難同樣知名。司馬消難起於山東高齊,娶高氏皇族公主為妻。後逃奔關中北周,受到重用,為朝中四大輔弼大臣之一,北周末代皇帝的國丈。其與楊忠情同兄弟,先帝更是以子侄禮待之。但在北周末年,先帝以大丞相主政期間,司馬消難與尉遲迥、王謙舉兵叛亂。兵敗後司馬消難逃亡江左南陳,再受重用,為朝中三公之一的司空。
帝國統一後,司馬消難回歸長安,先帝赦免其死罪,但削籍為樂戶,極盡侮辱之能事。司馬消難不久亡故,其子孫後代慘遭打擊,先帝屢次借助殺戮山東和江左皇室宗親的機會,將司馬氏的宗親子弟、門生故舊或誅殺,或流配,或除名為民。雖然有些人掙紮著幸存下來,但最窘迫的時候,司馬氏的子弟甚至淪落到在長安街頭殺豬宰羊為生。
薛道衡最後娶回家的七夫人就是司馬消難的小女兒。這也是適逢司馬氏家道中落,否則司馬氏的女兒豈能給人做小?從另一層意思來說,這也是薛道衡仗義,在司馬氏厄難之際,伸手相助。
等到先帝的怨氣發泄完了,司馬氏的命運才逐漸改善。流配子弟陸續回歸,當初在長安街頭殺豬為生的司馬德戡也從軍征伐。
這時候,司馬氏的家族勢力迅速恢複。司馬氏的門生故舊本來就遍及中土,而司馬消難又曾在山東、關中和江左三地辛苦經營,其強悍的人脈關係在司馬氏的恢複中發揮了驚人作用。
換句話說,今日的司馬氏子弟,尤其是司馬消難的直係子孫,在特殊情況下,就是有共同利益訴求的時候,可以得到山東、關隴和江左三大權貴集團中的很大一部分力量的支持和幫助,而這種實力即便是中土第一高門崔氏也做不到。
薛德音自然知道崔遜的意思,但他隻能幽幽一歎,“伽藍不會承認,即便他承認了,也沒有意義。”
的確,沒有裴世矩和薛世雄的證明,沒有皇帝的承認,就算伽藍拍著胸脯說自己姓司馬,那也沒有任何意義,無論對司馬氏還是對其他人都沒有任何幫助。反之,就算伽藍不承認,他也一定是司馬氏的子弟,要認祖歸宗,想逃都逃不掉。
“某不需要他承認。”崔遜搖搖手,臉上露出一絲莫測高深的笑意,“某也不會對其他人說,伽藍姓司馬,某隻要對別有用心的人做出小小的暗示,就能達到同樣的目的。”
薛德音懂了,但他家與司馬氏關係密切,司馬氏的榮辱興衰會對其產生直接影響,他不能視而不見,任由崔氏拿伽藍的姓氏大做文章,大取其利。
“陛下如此器重一個西北戍卒,顯然別有隱情,而你以薛氏三鳳之尊,屈就於西北戍卒之下,更是別具用心。”崔遜說到這裏笑了起來,“陛下以此子取利,你又何嚐不是?”
這句話大有深意,可以理解為崔遜有意利用伽藍與裴世矩建立關係,繼而獲知一些皇帝的機密,也可以理解為崔遜有理由懷疑薛德音已經與裴世矩建立了關係,隻要與伽藍聯手完成了裴世矩的意圖,前途就是一片光明。
薛德音沉默不語,暗自思量,良久方才出聲問道,“是否需要某先與伽藍談談,向其透漏一些崔氏的事?”
崔遜頷首,“有勞了。”
=
=
=。.。
更多到,地址
第一百一十章崔氏危機
伽藍與傅端毅交換了一下眼神,起身離開了軍帳,讓薛德音能夠敞開自己的心扉,在故人好友麵前把鬱積多年的痛苦和悲傷毫無保留地傾訴出來。
薛德音和崔遜不僅僅是故人,好友,更有姻親關係。薛道衡的正妻,薛德音的母親就是出自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在關中的重量級人物就是崔弘度和崔弘升兄弟,另外還有兩個顯赫人物,一個是崔仲方,一個是崔彭。四人中,崔彭是先帝心腹,禁衛軍統領之一,隨侍左右,而另外三人都是秦王楊俊的堅實後盾,也都隨著秦王的“倒塌”而受到打擊。
高齊滅亡,薛道衡初始並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先帝出任大丞相,薛道衡才“平步青雲”,而這與崔弘度崔弘升兄弟的舉薦,與河東薛氏在關中的權勢有直接關係。
天下崔氏是一家,不論是清河本堂還是博陵分支,拿起家譜論起輩分,大家都是親戚。博陵一支的血緣關係就更親密了,薛道衡的妻家與崔弘度、崔弘升兄弟更是三代以內的親屬,所以薛德音和崔遜的關係可想而知了。
在皇統爭奪上,崔氏是秦王楊俊一係,薛道衡是太子一黨,兩家選擇全部錯誤。秦王楊俊先“倒台”,太子隨後被廢,崔氏兄弟和薛道衡都被趕出了朝堂。
今上繼位,崔氏複出,薛道衡也複出,可惜元德太子早亡,帝國再陷皇統爭奪,不過這一次大家都謹慎了,不敢早早“站隊”,但以崔氏在帝國的龐大勢力,就算你縮著腦袋都躲不掉皇統的“追逐”,再加上今上和改革派所實施的一係列新政嚴重損害了權貴集團的既得利益,朝野上下矛盾激烈,崔弘升和薛道衡還是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先後死去。
薛德音和崔遜淚眼相望,無語凝噎,心中之悲慟,豈是幾行淚水可以化去?
薛德音講述了其回歸中土的過程,著重提到了裴世矩、元弘嗣、樓觀道和隴西李氏圍繞著他這個人所做的一係列謀劃,其目標都是對準了以楊玄感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試圖從事實上來證明楊玄感有叛亂嫌疑。
楊玄感是不是要叛亂?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而各方勢力之所以“追逐”薛德音,其根本意圖還是要刻意製造出楊玄感正在陰謀叛亂的“事實”。
崔遜靜靜地聆聽著,雖然心裏波瀾起伏,但臉上始終是一副雲淡風輕的優雅之態。
薛德音說完了,崔遜思考了很久,慢慢說了兩個字,“伽藍。”
“對,伽藍是關鍵中的關鍵。”薛德音說道,“正是伽藍,利用西土複雜的局勢和各方對某本人的爭搶所形成的緊張局麵,把楊玄感要叛亂的‘事實’,一點點地透漏了出來。”
“包括對你?”
薛德音點頭,“當初他欺騙某,說要借助某的幫助,帶著一群西北狼到長安報仇雪恨,實際上他想通過某,秘密潛伏到楊玄感身邊,但隨著西土各方勢力的真正意圖逐漸暴露,局勢越來越緊張,他不得不調用了自己在西土的全部力量拚死殺出一條血路,他本人的秘密使命至此再也遮掩不住,而某的處境也極度危險。這時候裴世矩和薛世雄不得不出手相救,於是他帶著一支馬軍團到了涿郡,某在他的保護下算是保住了一條性命,但某就此上了裴世矩的‘船’,和楊玄感也就徹底決裂了。”
崔遜眉頭緊皺,凝神思考。
良久之後,崔遜緩慢說道,“我們先加設楊玄感的確要叛亂。”
“假如西土局勢平穩,伽藍會和你一起趕赴黎陽,參與楊玄感的叛亂。伽藍肯定能影響到你,而你又能影響到楊玄感的決策,也就是說,裴世矩對楊玄感的叛亂了如指掌,楊玄感因此必敗,而山東人極有可能被卷進去,與楊玄感一起遭到沉重打擊。”
“後來局勢變了,伽藍的使命暴露了,你也暴露了,裴世矩馬上改變了策略。”
崔遜說到這裏微微一笑,“也就是說,現在你我相見,都在裴世矩的算計之內,都在他的謀劃之中。”
薛德音沒有聽懂,目露疑惑之色,“何解?”
崔遜沉默了片刻,緩緩說出一段話。
=
崔氏做為中土第一高門,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裏,先是因為中土的統一,活躍在山東和江左的崔氏全部受到壓製,僅有關中的崔氏支撐門戶,等到崔氏在皇統之爭中隨著秦王楊俊一起隕落之後,崔氏在帝國的朝堂上徹底失去了話語權。這對崔氏來說是個沉重打擊,對中土的世家權貴尤其是山東權貴來說更是難以接受之事,兔死狐悲的情緒迅速蔓延並最終激化了山東權貴和關隴權貴的矛盾。
今上繼位,立誌改革,聯合山東和江左權貴抗衡關隴權貴,於是崔氏以崔弘升為代表,東山再起,然而,崔氏是中土第一高門,是一流世家權貴的代表,也是竭力維護世家權貴利益的“大旗”,它理所當然阻礙了今上的改革大計,再加上關隴人和山東人之間的矛盾,一流世家和二三流世家之間的矛盾,最終崔弘升成了激烈權爭的犧牲品,與關隴虜姓代表人物於仲文一起承擔了第一次東征失敗的罪責,雙雙“病”故,永遠離開了帝國的朝堂,隨同他們一起消散的還有兩大勢力對朝政的影響。
崔家目前的領軍人物是崔賾(ze)和崔君肅,兩人都是文翰才俊,海內知名。現今崔賾是越王楊侗的師傅,王府長史,輔佐楊侗鎮戍東都。崔君肅是右翊衛府長史,輔佐右翊衛大將軍水軍統帥來護兒遠征高句麗。兩人官職不顯,不過接近中樞,但對於崔氏這樣的豪門來說,不能入主中樞,不能直接影響國策,那就算衰敗了,是崔氏的恥辱。崔氏其餘子弟諸如崔弘度之子崔年昊,崔弘升之子崔遜,崔仲方之子崔燾,崔彭之子崔寶德雖然供職於中樞、衛府和地方郡縣,但職務普遍不高,未能像父輩一樣幫助崔家影響到中樞決策。
今日帝國崔氏高門,以博陵崔氏為其鼎柱,承擔扛鼎之重任,而清河崔氏因為當年無人入關,導致高齊滅亡後,整體受到遏製和打擊,其影響力隻限製於山東,由此不得不以地方之力輔助博陵崔氏。
本堂和第一支堂的崔氏子弟齊心協力,力圖重振千年豪門,然而崔仲方、崔弘度、崔彭和崔弘升在不到八年的時間內先後死去,給了崔氏沉重一擊。能夠代替這四人肩負振興崔氏重任的目前隻有崔賾和崔君肅,其中崔賾已經六十多了,本是山東文苑名人,是在秦王楊俊的舉薦下才走入帝國仕途。因為崔賾知名文翰,今上出任太子後,辟為河南王楊昭、豫章王楊暕的侍讀。後楊昭改封晉王,崔賾出任晉王府記室參軍,遂一心一意輔佐楊昭。今上繼承大統後,楊昭為太子,但旋即薨亡。崔賾遂出任起居舍人一職。起居舍人隸屬內史省,負責掌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為今上近臣,可見今上對他的器重。此次東征,由皇子坐鎮兩京,崔賾奉命擔任越王楊侗的老師,王府長史,算是今上托之以重任了。
崔賾最大的資曆就是以自身淵博的學識,贏得了今上的賞識,做了元德太子的侍讀,並效忠於太子,如今又是元德太子之子越王楊侗的老師。太子父子均師從崔賾,這等榮耀當今世上也就崔賾一人享有,而這與崔氏的中土第一高門、第一簪纓經學世家有直接關係。
正是因為崔賾有這個特殊的榮耀和燦爛的光環,他與皇統緊密聯係到了一起。
元德太子薨亡後,第一繼承者就是元德太子的弟弟,過去的豫章王後改封齊王的楊暕。第二繼承者就是今上幼子,趙王楊杲(gao)。第三繼承者就是元德太子的長子,燕王楊倓。而元德太子的次子越王楊侗、第三子代王楊侑則不在考慮之列。
在激烈的皇統爭奪中,齊王楊暕因為是眾矢之的,遭到了各方勢力的“圍攻”,結果連遭暗算,“惡名遠揚”,至今未能入主東宮。今上最喜歡長孫燕王楊倓,楊倓相貌英俊,好讀書重儒學,至孝至忠,甚合今上心意。但若論溺愛,今上卻最為溺愛幼子趙王楊杲,所以,楊杲也是皇統競爭的有力人選。
崔賾曾是楊昭和楊暕的侍讀,後來效忠楊昭而疏遠了楊暕,這導致他直接卷進了皇統之爭。隨著楊暕入主東宮遙遙無期,皇統之爭愈演愈烈。偏偏這時候,今上讓他做越王楊侗的老師,出任越王府的長史,全力輔佐越王楊侗,於是,越王楊侗便被迅即卷進了皇統之爭,而崔賾則被直接推到了風口浪尖上。
今上是什麽意思?是不是中意越王楊侗了?既然有意讓崔氏輔佐越王楊侗,那為什麽又要誅殺崔弘升,打擊崔氏?今上是怎麽想的,誰也不知道,但皇統之爭牽連利益之大,牽涉勢力之廣,遠非普通人所能想像,即便是身處中樞的崔遜,現在也是無法看穿迷霧尋到真相。
然而,有一點卻是當今帝國的共識,那就是崔賾做了越王楊侗的老師,出任越王府長史之後,崔氏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推上了越王楊侗這條船。將來任何其他人入主東宮,太子或者日後的皇帝考慮到崔氏龐大的勢力,都會不遺餘力地打擊越王楊侗,以確保其地位的穩固。就如當初的秦王楊俊,不管他是否有意爭奪皇位,他都被卷進了皇統之爭,他不想殺別人,別人卻想摧毀他,於是楊俊小時候無法如願以償出家為沙門,長大成人之後更無法享受到親情,隻能在血腥的爭鬥中痛苦死去,而受到連累的則是崔氏一族及其龐大的豪門勢力。
如果說先帝有意壓製和打擊崔氏豪門,並乘機波及到整個山東權貴,那就是借助了皇統之爭和秦王楊俊之手,而今上若想效仿先帝,把崔氏徹底打垮,更大程度地遏製山東權貴,那最好的辦法也就是借助皇統之爭和越王楊侗之手。
當初秦王楊俊是先帝第三子,根本無意爭奪皇位。今日越王楊侗是皇次孫,距離皇位更是遙遠。偏偏兩任皇帝都把中土第一高門放到了他們的身後,實際上也就是把大部分山東權貴的力量放到了他們背後,於是他們被推到了關隴權貴的對立麵,你死我活的搏殺也就開始了,無從逃避。這就是皇子皇孫的宿命,為了江山的穩固,必須做出犧牲。
崔氏被推上了皇統之爭的大船,身不由己,不得不鬥,不得不殺。上一次他們鬥敗了,這一次呢?這一次越王楊侗距離皇位更遠,崔氏根本就沒有任何勝算。
崔氏切齒痛恨。這太無恥太陰險太欺負人了。博陵崔氏四大元老都死了,清河崔氏現在根本進不了中央,崔氏青黃不接,其衰落是不爭的事實。今日崔氏日暮西山,雖不至於苟延殘喘奄奄一息,但傷痕累累,難以為繼,偏偏這時候今上卻要“痛打落水狗”,非要置崔氏於死地。是可忍,孰不可忍,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當真以為我崔氏沒有還手之力?
崔氏早就開始布局了。大河南北的義軍蜂擁而起,叛亂規模越來越大,局勢越來越嚴峻,其背後推手正是山東大權貴,而推波助瀾的就是地方官僚和地方豪望。兩場天災卻演變成了熊熊燃燒波及整個山東的“叛亂”,其混亂的不僅僅是地方局勢,失去的不僅僅是中央財政,更重要的是讓中央威信喪失繼而失去對地方的控製力,一旦地方和中央形成對抗,不要說今上的改革和新政的實施寸步難進,就連楊氏皇族的江山都岌岌可危。
你不讓我活,我又豈能讓你獨存?
今上和中樞的改革派大臣當然意識到了危機,但東征必須勝利,否則皇帝和中央的威信就沒有了。為了取得東征的勝利,就必須遏製和打擊山東權貴,警告他們不要進一步混亂地方局勢,借助連綿不斷的“叛亂”威脅和對抗中央。崔弘升的死,其中就包含了“警告”的意思。崔氏是山東權貴的領袖,打擊崔氏,等於恐嚇了山東權貴。如今更進一步,把崔氏推上皇統之爭的大船,以此來直接威脅山東權貴,警告他們不要在東征一事上設置阻礙,不要斷絕永濟渠糧道,否則魚死網破,兩敗俱傷。
今上派遣治書侍禦史遊元和監察禦史崔遜南下黎陽督運糧草,實際上就是讓山東人和以楊玄感為首的關隴人鬥,讓山東人和關隴人大打出手。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然後今上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了。
裴世矩料定伽藍必定會借助遊元之力,必定會向遊元透漏楊玄感陰謀叛亂一事,而遊元會推斷出裴世矩的真正用意,意識到山東人在這場爭奪中占據了優勢,必定會出手“攻擊”關隴人,但關鍵問題是,遊元未必會願意幫助皇帝打贏第二次東征。
於是,裴世矩又安排了崔遜南下。崔遜必定會和薛德音見麵,這兩人相見之後,未來的局勢就明朗了。
楊玄感一旦叛亂,其首要目標肯定是東都洛陽。
楊玄感或許想率軍北上,在切斷永濟渠糧道的同時再切斷遠征軍的歸途,活活把遠征軍“餓死”在遼東,但他的北上必須贏得山東人的配合,否則,他根本就到不了涿郡。然而,山東人絕不會配合他。皇帝死了,中央崩潰了,受益最大的是以楊玄感為首的部分關隴權貴,而這些權貴一旦竊取了天憲,掌控了帝國權柄,還是要打擊山東人,所以,山東人隻會在楊玄感叛亂後,配合皇帝和中央屠殺關隴人,然後取而代之,蜂擁進入中樞,執掌權柄。
楊玄感無法北上,隻有去打洛陽,去打關中。洛陽一旦失守,罪責就是越王楊侗的,而崔賾做為越王楊侗的長史,鎮戍東都的第一高參,罪責更重。崔賾所屬的崔氏高門完全可以在危急關頭最大程度地借用和調度山東權貴的力量,內外夾擊楊玄感的叛軍,守住洛陽,所以洛陽一旦失守,崔賾和崔氏固然受到嚴厲打擊,山東權貴集團也跑不掉,也要遭受池魚之災,再加上山東權貴暗中利用山東義軍威脅和對抗中央,可以想像,皇帝和中樞必定會利用這個大好機會給予山東權貴以重創。
皇帝和中樞打擊了關隴人,又打擊了山東人,可謂一箭雙雕,如願以償地遏製了權貴集團對新政的阻撓和對抗,接下來帝國的權貴集團實力不濟,必定在皇帝和中樞的打擊下一敗塗地,最終拱手交出既得利益,承認最新的嚴重“縮水”的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方案。
如此倒過來推斷,皇帝此刻把楊玄感放在黎陽讓其居中督運糧草,讓崔賾輔佐越王楊侗鎮戍洛陽,讓遊元和崔遜南下督察永濟渠水道和遠征軍的糧草運輸……把這一係列的部署聯係到一起,其意圖也就呼之欲出了。
隻有楊玄感叛亂,隻要山東人和關隴人兩虎相爭,大打出手,那麽皇帝就可以果斷放棄東征,率軍南下平叛,把以楊玄感為首的關隴貴族集團和山東亂局背後的“黑手”山東貴族集團“一網打盡”,而這兩大權貴集團也是阻礙和對抗中央“新政”的主要力量,把他們一鍋端了,新政的推進還有多大的阻力?
西征東征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皇帝和中樞的權威,而提高權威的目的就是為了推行新政,推行新政的最大阻力就是權貴集團。誰敢說,此次事件,就不是皇帝和中樞為了打擊權貴集團而故意設下的一個局,有意挖掘的一個陷阱?
=
薛德音一臉震驚,目瞪口呆地望著崔遜。
崔遜不再雲淡風輕,英俊的麵孔上彌漫著一層濃鬱的憂傷,眼裏更是憂色重重。
崔氏的處境十分不利。
崔遜和遊元不在一條船上,所以崔遜先前一直沒有見到伽藍,事實上他也不想見到伽藍。他要麵對的局勢異常複雜,他必須想方設法與沿河郡縣的世家豪望在未來形勢的走向上取得一致意見,然後才能決定是否保持水道的暢通,又如何利用眼前的形勢打擊對手,最大程度地維持己方的利益。
今天他到遊元的船上就是想與遊元深入交談一番。遊元代表的是河北本土貴族勢力,而崔氏代表的是整個山東甚至是整個帝國大世家大權貴的利益,這兩者在利益訴求上有很大的衝突。
還沒等交談,遊元就給了他一個暗示,於是他上岸了,到了龍衛統軍營,見到了伽藍,見到了薛德音,然後就知道了一個驚人的秘密,並由此推衍出一個驚天布局,而整個局勢的發展對崔氏十分不利。
假如這一切都是皇帝的布局,如何破局?假如這一切都是裴世矩和薛世雄的布局,是關隴貴族中的激進改革派貴族所做的謀劃,那又該如何應對?
“你何時拜見的任公(遊元)?”
薛德音的回答讓崔遜眼裏的憂色更濃。顯然,遊元已經推衍出了局勢的發展,為了保住河北權貴的利益,遊元肯定在過去的幾天裏已經想好了對策,並致書河北各大世家。正因為他已經開始了布局,不想向崔氏做出妥協,所以才請崔遜上岸拜訪故人,讓崔遜知難而退,或者說,他有意請崔氏以河北權貴利益為重,服從他的決策,至於崔氏可能為此受到的損失,崔氏必須要有承擔的準備。
“舞陰公(薛世雄)可曾對你說過甚?”
薛德音搖頭。他有足夠把握肯定薛世雄沒有參與這一謀劃,但從他與薛世雄談過之後,薛世雄就被“拖”了進來。
“伽藍與舞陰公一起進宮拜見了裴閣老,回來後,他可曾對你說過甚?”
薛德音再次搖頭。此事如果是裴世矩甚至是皇帝所謀劃,那伽藍不過是個棋子,雖然這個棋子承擔重任,一步步地推動著局勢發展,並把各方勢力拖進其中,但伽藍始終是個棋子,尚沒有資格接觸到核心機密,所以即便裴閣老特意召見他,也不會透漏更多機密,最多就是安撫鼓勵一番,然後讓伽藍繼續沿著他所設定的軌跡一步不差地走下去。在今日這盤棋中,伽藍事實上就是個支點,裴世矩利用這個支點,很輕鬆地撬起了各方勢力,讓各方勢力在利益的驅動下,向著他所設計的目標奮勇殺進,最後不論各方勢力能否實現各自的利益目標,裴世矩都是最後的贏家。
崔遜輕輕頷首,再問道,“伽藍姓甚?”
薛德音苦笑,“官奴婢出身,怎會無姓?他不說,某也無從查詢。不過……”
崔遜眉頭微揚,十分期待。
“不過某家七娘說,伽藍的長相與她的大哥十分相似。當年司馬大郎配發敦煌,不幸死於邊亂,全家罹難。這事你應該有所耳聞。”
崔遜遲疑著,躊躇良久,低聲歎道,“河內司馬,兩晉皇族,好大一個姓。”
“七娘曾當麵質詢,但伽藍一口否決。”
“裴閣老一定知道。”崔遜說道,“舞陰公(薛世雄)也一定知道。”停了片刻,他又補了一句,“陛下或許也知道。”
薛德音愣了片刻,旋即想到在爵位品秩上一向“吝嗇”的皇帝竟然破天荒地打破常規,特授伽藍從五品的朝散大夫,並讓其所統的西北馬軍團為禁軍**建製,還親自授以龍衛番號,這其中恩寵之重遠非一個來自西北蠻荒的戍卒所能享有。薛德音對此事一直心存疑惑,如今給崔遜一提醒,這才意識到其中的隱情可能和伽藍的姓氏有關。
“這事重要嗎?”薛德音問道。
“非常重要。某會托人查詢,隻要知道他姓什麽,也就知道他的出現對我們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但目前並不重要。”薛德音說道。
“假如他姓司馬,那即便是目前,也是非常重要。”
河內司馬氏雖然不是中土第一高門,其曆史沒有崔氏那等悠久,但其是兩晉皇族,聲名顯赫。它與虜姓第一姓元氏,也就是過去的拓跋氏,因為都曾是主宰中土的皇族,所以地位非常尊崇,即便是中土頂級豪門王崔盧李鄭五大世家對其也是恭敬有加。
司馬氏在南北朝後期依舊是人才輩出,其中輔佐高歡成就一帶霸業的司馬子如就是一個名揚史冊的人物。他的兒子司馬消難同樣知名。司馬消難起於山東高齊,娶高氏皇族公主為妻。後逃奔關中北周,受到重用,為朝中四大輔弼大臣之一,北周末代皇帝的國丈。其與楊忠情同兄弟,先帝更是以子侄禮待之。但在北周末年,先帝以大丞相主政期間,司馬消難與尉遲迥、王謙舉兵叛亂。兵敗後司馬消難逃亡江左南陳,再受重用,為朝中三公之一的司空。
帝國統一後,司馬消難回歸長安,先帝赦免其死罪,但削籍為樂戶,極盡侮辱之能事。司馬消難不久亡故,其子孫後代慘遭打擊,先帝屢次借助殺戮山東和江左皇室宗親的機會,將司馬氏的宗親子弟、門生故舊或誅殺,或流配,或除名為民。雖然有些人掙紮著幸存下來,但最窘迫的時候,司馬氏的子弟甚至淪落到在長安街頭殺豬宰羊為生。
薛道衡最後娶回家的七夫人就是司馬消難的小女兒。這也是適逢司馬氏家道中落,否則司馬氏的女兒豈能給人做小?從另一層意思來說,這也是薛道衡仗義,在司馬氏厄難之際,伸手相助。
等到先帝的怨氣發泄完了,司馬氏的命運才逐漸改善。流配子弟陸續回歸,當初在長安街頭殺豬為生的司馬德戡也從軍征伐。
這時候,司馬氏的家族勢力迅速恢複。司馬氏的門生故舊本來就遍及中土,而司馬消難又曾在山東、關中和江左三地辛苦經營,其強悍的人脈關係在司馬氏的恢複中發揮了驚人作用。
換句話說,今日的司馬氏子弟,尤其是司馬消難的直係子孫,在特殊情況下,就是有共同利益訴求的時候,可以得到山東、關隴和江左三大權貴集團中的很大一部分力量的支持和幫助,而這種實力即便是中土第一高門崔氏也做不到。
薛德音自然知道崔遜的意思,但他隻能幽幽一歎,“伽藍不會承認,即便他承認了,也沒有意義。”
的確,沒有裴世矩和薛世雄的證明,沒有皇帝的承認,就算伽藍拍著胸脯說自己姓司馬,那也沒有任何意義,無論對司馬氏還是對其他人都沒有任何幫助。反之,就算伽藍不承認,他也一定是司馬氏的子弟,要認祖歸宗,想逃都逃不掉。
“某不需要他承認。”崔遜搖搖手,臉上露出一絲莫測高深的笑意,“某也不會對其他人說,伽藍姓司馬,某隻要對別有用心的人做出小小的暗示,就能達到同樣的目的。”
薛德音懂了,但他家與司馬氏關係密切,司馬氏的榮辱興衰會對其產生直接影響,他不能視而不見,任由崔氏拿伽藍的姓氏大做文章,大取其利。
“陛下如此器重一個西北戍卒,顯然別有隱情,而你以薛氏三鳳之尊,屈就於西北戍卒之下,更是別具用心。”崔遜說到這裏笑了起來,“陛下以此子取利,你又何嚐不是?”
這句話大有深意,可以理解為崔遜有意利用伽藍與裴世矩建立關係,繼而獲知一些皇帝的機密,也可以理解為崔遜有理由懷疑薛德音已經與裴世矩建立了關係,隻要與伽藍聯手完成了裴世矩的意圖,前途就是一片光明。
薛德音沉默不語,暗自思量,良久方才出聲問道,“是否需要某先與伽藍談談,向其透漏一些崔氏的事?”
崔遜頷首,“有勞了。”
=
=
=。.。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