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榮耀第一百二十四章理學的未來
鳳七年二月十六日。(.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按照黃曆上說是個聚會出遊的而這一天的江寧也正好是風和日麗。胡從憲籌備已久的理學名士聚會終於在鍾山腳下的挽翠亭舉行。除了主辦胡從憲。以浙東四學子為首的浙東理學派除了章溢在湖南布政使任上。劉基宋許元葉胡翰汪仲山都到齊了就是葉告了假從蘇州趕來;江南理學派的朱升安秦從龍李習潘堅庭侯元善楊翼王*鳳詹同樊景昭等人也列席參加。江西理學派則是以狀元王侍堯錢複仁等為首的數十人到席。加上各地慕名而的儒生文士。數百人。一時站滿了整個挽翠亭。
上午大家品茶吟詩。交流學問倒也其樂融融。用過午點。有儒生文人奉著自己的策論文章。請朱升陶安秦從龍王侍堯等人指點。
朱升為劉浩然之師。又兼江寧大學學正。在江南學子中名望甚高。而且他還是第一個“直學士”。去年浩然設翰林院。自領正卿。以朱升為直學士管理翰林院。一時名動天。後來李善長自辭左丞相職。江南開始馳中書省而重內閣。並設大學士和直學士。而朱升這個直學士卻是有例在先。劉浩然原本讓他直列席內閣。可是朱升以不司政為由。拒而不受。劉浩然隻好改授他翰林院祭酒。繼續主掌翰林院這所江南最高司政學院。
安和秦從龍就不必說了。他倆本就是江南名士。現在一個身居都察都禦史。一個身居按察院正使。真正的位高權重。而王侍堯是首科狀元現在不但在翰林院深造。更以庶吉士身份擔任劉浩然的國事秘書。飛黃騰達指日可待。江南的年文人學士自然望自己的學問被他們看中。隻要的到幾句讚賞。便能夠名聞天下屆時科舉中試想來也容易些。
看著那邊人群熙熙攘攘。胡從憲看了一會。不由對圍坐在周圍的幾個相知的浙東理學儒生們歎息道:“現在江南學派是一時風頭。難擋鋒芒呀。”
許元撫須道:“江眾生在丞相渡江南下時便已從龍。附於潛。自然能搶的先機。”
地說道。他的話語中還帶有讀書人自謙。其實在他心裏江南學派諸生的學問是遠遠比不上浙東學派的。無它。江南學派除了朱升陶安等少數人。大部分都是出身寒門之家。都是“自學成”。那比上浙東學派眾生出身書香世家。當年前宋末年不少世家都避入浙東山區。所以才留下這滿地皆學士。一鄉舉文人的基礎。
“可是丞相卻隻看重治政之才。”宋淡地說道。眾人一時無言。論學問。浙東學派的確不輸江南學派。光是這位老夫子已經隱隱為天下學子文人的翹首。可是劉然對學問深淺不感興趣。他看中的隻是治民才能宋老夫子不是都被打發到國史館去修史去了。而江南甚至淮西學子。由於多數出自寒門。所以讀書就沒有浙東學子那麽深究。反而雜書讀的多相比之下。顯的更擅於理政牧民。“唉提到這裏胡某思量久今日不不言”胡從憲突然發言道。我理學之道。朱子所立。在已經弘播於天下。看如今中原文人十有**是習我學的。可是為何在江南卻如此行步艱難?”
看到大家都不做聲了。胡從不由薄怒道:“難道就要看到理學就此沒落下去。任由學高居廟堂嗎?難道你們就任由聖賢之言潛於書簡之中而難行天下嗎?”
眾視一眼。汪山忍不住歎息道:“上有所好。下有所投。而今丞相不喜我理學。所以眾人便不多習。長此以往。有負聖賢之期。我等白讀了數十年書了。”說到這裏。他的眼睛不由泛起淚花。眾人也不由歎息。他們都知道。浩然不喜理學。主要原因是理學被元廷看重。立為官學。失節“嫌疑。而且眾多學儒生在元廷當過官。這還不算什麽。江南許多文人官員都在元廷當過官。關鍵是許多理學儒生當了元廷的官後還在拚命為元廷歌功頌德。甚至死節殉忠。這太不知“天命”。照劉浩然的話說。這太無民族氣節。簡直就是認賊作父。整個一漢奸!
劉浩然是一個反元死硬分子。也不知道韃虜跟他有什麽家仇私恨。反正理學幹的這點事他是極度反感。而且那些“漢奸”理學儒生的帳也算到了理學的頭上。所以他對理學的態度可想而知。科舉打壓。改官製打壓。要不是理學根深蒂固說不定早就被他連根拔起。可是天下人的眼都是雪亮的。劉浩然不喜理學。偏重法學和雜學。讀書人都開始輕理學而重其它。大家都要圖個出身不是。
看到眾人都在黯然。胡從憲轉向基道:“伯溫。身居要職。難道就坐視不管嗎?”浙東學子中。劉基最受劉浩然器重。權職也最重。直學士領陸軍部書。胡從憲自然要點他的名。“諸位過於執著了”劉基喝了一口茶。淡淡地道。“其實事實沒有那麽凶險。”
“伯溫兄這是何意?”胡從憲不由驚問道。
“諸位可以問問潛溪兄。丞相在言語之中並無對理學有深惡痛絕之意。反而還多有讚賞。”
“。潛溪兄。這是真的嗎?”
“丞相原先除了對存天理滅人不大讚同外。卻對理一分殊。萬事萬物各有一理。此分殊。物各自之理都源於天理。此為理一還是頗為讚賞的。他還言道。在儒學以及程朱理學書籍中看到了求美。求善求仁義;國。憂民。憂天下;重文。重禮。重氣節;畏天畏地。畏天命。這都應該是每一個讀書人應該謹守的。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正是每一個讀書人應該做的。”
聽完宋的話胡憲等人不由一驚。劉基宋等人算是劉浩然的半師半友。時常伴讀在一旁。他說出的話應該不會有差錯。
“既然如此。為何丞相不僅興工商。還要尊商賈工匠。自古以來是士農工商現在卻輕重工商。丞相何為小利而棄古禮;而且廟堂之上。為何輕儒重法。學校之間。為何眾
?”胡從憲反問前理學派最不滿劉浩然中商重法家和教育體製三點。
江南工商大興。帶來數不盡的好處。理學學子們也看在眼裏。所以對於興工商也沒有多少異議。關鍵是浩然不該將工匠商賈與士子並立。前幾日聽說內閣要出台職業級別製度凡若幹級別以上的與官吏品軼同。以後大家不用去讀書了當工匠商賈好了。
江南自從按察司設立以來。司法權重。連官府都要聽他們的裁決行事。現在聽說又要出來什麽律師專門依照律法幫人打官司。而律師當好的可以做都察禦史甚至可以做察使。這還了的。現在江南律法日益完善光是看些條條框都能看暈過去。浩然更是提出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這難道不是向暴秦的酷法看齊嗎
在教育方麵。最為理學派反感。從童學開始。國學不但學儒家。還要學法家黃老之學甚至還要學此儒生們一直看不起的算學。到了縣學更是要學什麽格物。可是此格物與眾儒生理解的程朱理學中的格物截然不同。都是些“歪門邪道”。大學又分那麽條框框。要是像以前一個科舉該多好。現在又是學考。又是政考。而且政考還分省考和國考。
“我也曾經就此問題問過丞相。”宋坐在那裏皺著眉頭說道。“丞相曾言道。何為工匠商賈?會一點巧工。會算一點帳。那不是真正的商賈。陶朱公諸葛孔明那才算是真正的商賈工匠。人家商賈工匠以前不讀書。你們儒生看不起他。現在人家也要讀書。而且讀的書不比你們少。花費的精力也不比你們少。怎麽不能與你們並立。在丞相的心目中。士指的是讀書人。可天下讀書的人隻有儒生嗎?”
聽到這裏。眾人由訝然。尤其那句天下讀書的人隻有儒生嗎?這一句讓胡從人不由深思起來。
“你們總是說工匠奇技淫可是沒有這些工匠。你們有衣服穿嗎?有印好的書讀嗎?們總是說商與民爭利。可是沒有這些商賈。百姓們就的不到工造的便宜上好的棉布。他們手裏的糧食和果物隻能爛在手裏。國家就沒有稅收。所以工匠商賈和農夫一樣。都在為國家創造財富。”
不過當時劉浩然的沒有那麽簡宋學著他的意思。講述了一番商貿流通學的基本道理。讓胡從憲一幹人等聽的糊裏糊塗。
出征。便叫隨軍的一個秀才文人計算所需的糧草。結果那人算了半天。還是少算了三千人的糧丞相當時大怒。罵他是學而無術。白讀了一肚子的聖賢書。連最基的東西都不。接著丞相又說。我曾經垂問一些名士治政之道。他隻是說以德服人。當教化百姓以仁便可。當時他便回了一句。我當然知道以仁德化。可這是教書先生做的事。不是一個牧民治政官員做的。一個官員最起碼知道他治百姓幾多。一年需要多少糧食。該如幫助他們提高糧食產量。過上富足的生活。而不是說一通德化便可以了。”
說到這裏。胡從憲人便有,尷他們的確是飽讀聖賢書。可是論如何治民理政。說不的還是以仁德化那一套。
“丞雖然好讀書。卻不是讀死書的人。生性是個務實的人。你理學講天花亂墜。如果有實際功效他是不會重視。”這時劉基突然插了一句。
“伯溫的意思是?”胡從憲不由眼一亮。劉基常在劉浩然身邊。應該了解他的品性。
“丞相曾問及我昔川先生所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否專指婦人不可改嫁。必須守節。我回答道朱子曾嚐論此事。“為餓死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這話主要是對文人士子和為官者提出的要求。是高揚士人剛健挺節操。與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義我所。二者不可兼的。舍生而取義也”有異曲同義之功。而且伊川先生並不完全反對婦再嫁。其外甥女曾經再。其侄媳也曾改嫁。伊川先生還稱其父操持外甥女再嫁之事是“慈於撫幼”而朱子也曾言“嫁遣孤女。必盡其力。所俸錢。分贍親戚之貧者。伯母劉氏寡居。`奉養甚至。其女之夫死。公迎從女兄以歸。教養其子。均於子。既而女兄之女又寡公懼女兄之悲思。又取甥女以嫁之。“”
“丞相深以為然後又談及他最感的“存天理。滅人欲”。我對言道。伊川先生曾言“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
人欲肆而天理滅矣而朱子曾`。“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謂之危者。危險欲墮未墮之間也。若無道心以禦之。則一向入於邪惡。又不止於危也”。所謂“滅人欲”是滅“肆欲”“嗜欲欲之甚”。即反對過分追求私欲。因為“欲之甚則昏蔽而忘義理”。所以程朱先賢才會說“蓋公義在。私欲必不能勝也”。兩位先賢知道人心兼善惡。而且“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裏麵做出來。雖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人欲從天理出。既然理包含人欲。那麽滅人欲豈不是滅天理了?”
“信安袁采先生說極是。一語破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真諦。“飲食。人之所欲。而不可也。非理求之。則為為饞;女。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之。則為奸為淫;財物。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的之。則為盜為賊。人惟縱。則爭端起而獄訟興。“丞相聽完後連稱大善。說他以前的確誤解了程朱理學。認程朱理學在道德修養上的確值的一取。”
聽說到這裏。從憲不由大喜:“丞相果真如此說?他果真對理學沒有惡感?”
“胡兄是過於執迷了一些表象。丞相表麵上一直在打壓我理學。實際卻不然。”劉基微笑著說道。在浙學子裏。他可以說是最精於為官之道。
“伯溫兄為何這麽?”
“丞相敲打理學。我想無非三個原因。”劉基看了圍。發現都是知心知底的故友。當即壓低嗓
。“一是為淮西官們開”
“這是何意?”
“我明白了。”宋接言道。他雖然做官之道比不上劉基。但是為人卻是極為聰慧。劉基一點撥便明白了。“淮西李善長汪廣洋等人出身寒門。隻是略通文義。學問不如我們。名聲更不如我們。但是他們跟隨丞相已久。深的信賴。相當然會重用他們。但是想讓他們上位並牢據要位。必須把持學的江南浙東名士打壓下去。
聽到宋這麽一說。大家都明白了。理學名士很多都是名動天下。投附江南。劉浩然當然要重用。但是他最信任的還是李善長那一批淮西文人。可是這些人無論問名聲遠遜理學名士。如不讓淮西文人讓位。舉理學名士身居職。對天下文人又說不過去。但是劉浩然對這些新附的文人又不了解。不敢托以重任。於是就把理學在元廷的醜事翻出來加以打壓。這樣就順理成章地隻是給這些理學名士極高的優待。卻不加以重用。朱升秦從龍陶安等人卻是劉浩然通過一段時間了解。這才逐漸加以重用的。可就是這樣。江南的政務還是把持在李善長等淮西文人的手裏。
大家領悟過來後劉基又繼續說道。
這一點一說大都白了。劉浩然就是借打壓理學立威。理學遍布天下。可就是因為被元廷立為官學而遭到打壓如此向天下表明。劉浩然的反元立場夠堅決的了吧。
“三是準備大用理學。”劉基此一出。眾人一片訝然。連宋也吃驚不小。
“這是如此一個說法?”胡從憲結結巴地問道。
“縱觀丞相數年治用。對理學雖然多有打壓但是卻多有妥協。前次工商升位。不少理學文人反對。丞相最後同意名士可入資政。並授十幾位名士勳位。同意理學文人經考稽可為童學縣學教書;去年改製。原本淮西派大上風。丞相借內閣學士變動一下子又讓理學名士逆轉;去年底丞相教製改革胡兄你等不是大反對。最後還是丞相讓了一步。理學典籍列入學製。以為必考科目。胡兄。你真的以為學子們反對聲便可動搖丞相的心要知道當年一把火燒死了陳漢數十萬人。丞相也隻是說了句此乃天下第一事。”
胡從憲等人聽到這心裏由一突。猛然想起自己隻是記住劉浩然對文人禮儀有加。卻忘記了他鐵血的一麵。正要是橫下心來打壓理學。他可殺多少人至少他屬下那數十萬虎`可不管你理學外學。他們隻聽劉浩然的命令。仔細一劉浩然的累讓步不視為一種暗示。
“丞天縱英才。江南文官武將哪個不在他的製衡之下。李善長權柄熏天又如何。還不是乖乖地自辭左丞相一職。甘心恭據四大學士之一。無它因為李善長了解丞相的手段。所以才懷懼知進退。”劉基不由讚歎道。
“伯溫你說丞相用理學。該是何用?”
“我理學秉承聖賢遍布天下。可謂是讀書人無不習。這種。丞相何樂不用?隻是理學有些東西不合他意。所以才借著敲打理學的機會給我等提個醒。希望我們能對理學棄糟揚精華。如此才堪大用。”
“果真如此?”“天下讀書人十有**是習理學。丞相不想多費手腳。我們能改當然樂其見。如是不改。相再尋他。天下儒學又不止我程朱理學一家。”劉基笑著說道。“要不然丞相無緣無故跟我和溪兄談什麽理學至理?”
聽到這裏。胡從憲人不由歎道:“帝王之心不可知也。”
“何止如此。上月軍中行軍銜。改軍服一事你們知道嗎?”劉基今天興致來了。所以談開。“知道。當時伯溫兄不是以陸軍尚書給他們授銜了嗎?”
“授銜之後我才體到丞相授軍。改軍服的深。”劉基歎言道。“當時我身穿朝服。在軍官將領中深覺格格不入。十分尷尬。當時還不的如何。回到家細細一想才明白過來。”
當時授銜的時候。劉浩然等絕大多數人都身穿新式軍服。就連俞廷玉也是一身漂亮的藏青色海軍中將服。唯獨劉基一身朝服官冠。說有多別扭就有多別扭。
“丞相授軍銜。改軍服。意欲將軍人與文官徹底分割開。”劉基最後悠然道。眾人一想便明白了。軍授銜。便是與文官品軼製分別開了。然後是改軍服。與文官朝服格不入。加上軍隊後勤現在改為陸軍部海軍部管理生產采辦。樞密院責調派。更是自成體係。原本與文就有的距離顯的更遠了。如果一就怕是權柄最重的李善長也無法伸手到軍中。至少常備軍這一塊是針插不進了
“現在除了工匠商賈農師師定有職業級別。丞相還準備給教師定級別。分助講講師主講師助教副教授教授。而學子則根據學業分幾個級別。大學畢業為庶士。學院畢業為碩士。更高一級為博士。一整套下來。天下百工是各司其職。各安其份。書人也不必往一條獨道上走。到最後。恐怕正如丞相所言。天下無不讀書之人。”
“伯的極是。在我們理學將來便在我等裏。該好好改一改。”宋歎息道。
“伯溫潛溪。你們常隨丞相身邊。這改學的大方向還要你們把握。我等雖然不敢動程朱先賢明言。但是可以避短揚長。”胡從憲一下子想到了辦法。雖然們還沒有膽子去改程朱的言論。但是可以把劉浩然不喜歡的隱藏下來。不做聲張。喜歡的就大加弘揚。並加以注釋。而且文言文都是簡明駭要。又沒有標點符號。什麽注釋還不是由這些名士說了算。
道。
“放心吧。丞相還憑借我們的理學的時候。”基肯定地說道。
宋一下子:“你是說西。”
“製衡啊。還是製衡。丞相可謂是深的其真味。”劉基最後長歎道。
鳳七年二月十六日。(.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按照黃曆上說是個聚會出遊的而這一天的江寧也正好是風和日麗。胡從憲籌備已久的理學名士聚會終於在鍾山腳下的挽翠亭舉行。除了主辦胡從憲。以浙東四學子為首的浙東理學派除了章溢在湖南布政使任上。劉基宋許元葉胡翰汪仲山都到齊了就是葉告了假從蘇州趕來;江南理學派的朱升安秦從龍李習潘堅庭侯元善楊翼王*鳳詹同樊景昭等人也列席參加。江西理學派則是以狀元王侍堯錢複仁等為首的數十人到席。加上各地慕名而的儒生文士。數百人。一時站滿了整個挽翠亭。
上午大家品茶吟詩。交流學問倒也其樂融融。用過午點。有儒生文人奉著自己的策論文章。請朱升陶安秦從龍王侍堯等人指點。
朱升為劉浩然之師。又兼江寧大學學正。在江南學子中名望甚高。而且他還是第一個“直學士”。去年浩然設翰林院。自領正卿。以朱升為直學士管理翰林院。一時名動天。後來李善長自辭左丞相職。江南開始馳中書省而重內閣。並設大學士和直學士。而朱升這個直學士卻是有例在先。劉浩然原本讓他直列席內閣。可是朱升以不司政為由。拒而不受。劉浩然隻好改授他翰林院祭酒。繼續主掌翰林院這所江南最高司政學院。
安和秦從龍就不必說了。他倆本就是江南名士。現在一個身居都察都禦史。一個身居按察院正使。真正的位高權重。而王侍堯是首科狀元現在不但在翰林院深造。更以庶吉士身份擔任劉浩然的國事秘書。飛黃騰達指日可待。江南的年文人學士自然望自己的學問被他們看中。隻要的到幾句讚賞。便能夠名聞天下屆時科舉中試想來也容易些。
看著那邊人群熙熙攘攘。胡從憲看了一會。不由對圍坐在周圍的幾個相知的浙東理學儒生們歎息道:“現在江南學派是一時風頭。難擋鋒芒呀。”
許元撫須道:“江眾生在丞相渡江南下時便已從龍。附於潛。自然能搶的先機。”
地說道。他的話語中還帶有讀書人自謙。其實在他心裏江南學派諸生的學問是遠遠比不上浙東學派的。無它。江南學派除了朱升陶安等少數人。大部分都是出身寒門之家。都是“自學成”。那比上浙東學派眾生出身書香世家。當年前宋末年不少世家都避入浙東山區。所以才留下這滿地皆學士。一鄉舉文人的基礎。
“可是丞相卻隻看重治政之才。”宋淡地說道。眾人一時無言。論學問。浙東學派的確不輸江南學派。光是這位老夫子已經隱隱為天下學子文人的翹首。可是劉然對學問深淺不感興趣。他看中的隻是治民才能宋老夫子不是都被打發到國史館去修史去了。而江南甚至淮西學子。由於多數出自寒門。所以讀書就沒有浙東學子那麽深究。反而雜書讀的多相比之下。顯的更擅於理政牧民。“唉提到這裏胡某思量久今日不不言”胡從憲突然發言道。我理學之道。朱子所立。在已經弘播於天下。看如今中原文人十有**是習我學的。可是為何在江南卻如此行步艱難?”
看到大家都不做聲了。胡從不由薄怒道:“難道就要看到理學就此沒落下去。任由學高居廟堂嗎?難道你們就任由聖賢之言潛於書簡之中而難行天下嗎?”
眾視一眼。汪山忍不住歎息道:“上有所好。下有所投。而今丞相不喜我理學。所以眾人便不多習。長此以往。有負聖賢之期。我等白讀了數十年書了。”說到這裏。他的眼睛不由泛起淚花。眾人也不由歎息。他們都知道。浩然不喜理學。主要原因是理學被元廷看重。立為官學。失節“嫌疑。而且眾多學儒生在元廷當過官。這還不算什麽。江南許多文人官員都在元廷當過官。關鍵是許多理學儒生當了元廷的官後還在拚命為元廷歌功頌德。甚至死節殉忠。這太不知“天命”。照劉浩然的話說。這太無民族氣節。簡直就是認賊作父。整個一漢奸!
劉浩然是一個反元死硬分子。也不知道韃虜跟他有什麽家仇私恨。反正理學幹的這點事他是極度反感。而且那些“漢奸”理學儒生的帳也算到了理學的頭上。所以他對理學的態度可想而知。科舉打壓。改官製打壓。要不是理學根深蒂固說不定早就被他連根拔起。可是天下人的眼都是雪亮的。劉浩然不喜理學。偏重法學和雜學。讀書人都開始輕理學而重其它。大家都要圖個出身不是。
看到眾人都在黯然。胡從憲轉向基道:“伯溫。身居要職。難道就坐視不管嗎?”浙東學子中。劉基最受劉浩然器重。權職也最重。直學士領陸軍部書。胡從憲自然要點他的名。“諸位過於執著了”劉基喝了一口茶。淡淡地道。“其實事實沒有那麽凶險。”
“伯溫兄這是何意?”胡從憲不由驚問道。
“諸位可以問問潛溪兄。丞相在言語之中並無對理學有深惡痛絕之意。反而還多有讚賞。”
“。潛溪兄。這是真的嗎?”
“丞相原先除了對存天理滅人不大讚同外。卻對理一分殊。萬事萬物各有一理。此分殊。物各自之理都源於天理。此為理一還是頗為讚賞的。他還言道。在儒學以及程朱理學書籍中看到了求美。求善求仁義;國。憂民。憂天下;重文。重禮。重氣節;畏天畏地。畏天命。這都應該是每一個讀書人應該謹守的。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正是每一個讀書人應該做的。”
聽完宋的話胡憲等人不由一驚。劉基宋等人算是劉浩然的半師半友。時常伴讀在一旁。他說出的話應該不會有差錯。
“既然如此。為何丞相不僅興工商。還要尊商賈工匠。自古以來是士農工商現在卻輕重工商。丞相何為小利而棄古禮;而且廟堂之上。為何輕儒重法。學校之間。為何眾
?”胡從憲反問前理學派最不滿劉浩然中商重法家和教育體製三點。
江南工商大興。帶來數不盡的好處。理學學子們也看在眼裏。所以對於興工商也沒有多少異議。關鍵是浩然不該將工匠商賈與士子並立。前幾日聽說內閣要出台職業級別製度凡若幹級別以上的與官吏品軼同。以後大家不用去讀書了當工匠商賈好了。
江南自從按察司設立以來。司法權重。連官府都要聽他們的裁決行事。現在聽說又要出來什麽律師專門依照律法幫人打官司。而律師當好的可以做都察禦史甚至可以做察使。這還了的。現在江南律法日益完善光是看些條條框都能看暈過去。浩然更是提出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這難道不是向暴秦的酷法看齊嗎
在教育方麵。最為理學派反感。從童學開始。國學不但學儒家。還要學法家黃老之學甚至還要學此儒生們一直看不起的算學。到了縣學更是要學什麽格物。可是此格物與眾儒生理解的程朱理學中的格物截然不同。都是些“歪門邪道”。大學又分那麽條框框。要是像以前一個科舉該多好。現在又是學考。又是政考。而且政考還分省考和國考。
“我也曾經就此問題問過丞相。”宋坐在那裏皺著眉頭說道。“丞相曾言道。何為工匠商賈?會一點巧工。會算一點帳。那不是真正的商賈。陶朱公諸葛孔明那才算是真正的商賈工匠。人家商賈工匠以前不讀書。你們儒生看不起他。現在人家也要讀書。而且讀的書不比你們少。花費的精力也不比你們少。怎麽不能與你們並立。在丞相的心目中。士指的是讀書人。可天下讀書的人隻有儒生嗎?”
聽到這裏。眾人由訝然。尤其那句天下讀書的人隻有儒生嗎?這一句讓胡從人不由深思起來。
“你們總是說工匠奇技淫可是沒有這些工匠。你們有衣服穿嗎?有印好的書讀嗎?們總是說商與民爭利。可是沒有這些商賈。百姓們就的不到工造的便宜上好的棉布。他們手裏的糧食和果物隻能爛在手裏。國家就沒有稅收。所以工匠商賈和農夫一樣。都在為國家創造財富。”
不過當時劉浩然的沒有那麽簡宋學著他的意思。講述了一番商貿流通學的基本道理。讓胡從憲一幹人等聽的糊裏糊塗。
出征。便叫隨軍的一個秀才文人計算所需的糧草。結果那人算了半天。還是少算了三千人的糧丞相當時大怒。罵他是學而無術。白讀了一肚子的聖賢書。連最基的東西都不。接著丞相又說。我曾經垂問一些名士治政之道。他隻是說以德服人。當教化百姓以仁便可。當時他便回了一句。我當然知道以仁德化。可這是教書先生做的事。不是一個牧民治政官員做的。一個官員最起碼知道他治百姓幾多。一年需要多少糧食。該如幫助他們提高糧食產量。過上富足的生活。而不是說一通德化便可以了。”
說到這裏。胡從憲人便有,尷他們的確是飽讀聖賢書。可是論如何治民理政。說不的還是以仁德化那一套。
“丞雖然好讀書。卻不是讀死書的人。生性是個務實的人。你理學講天花亂墜。如果有實際功效他是不會重視。”這時劉基突然插了一句。
“伯溫的意思是?”胡從憲不由眼一亮。劉基常在劉浩然身邊。應該了解他的品性。
“丞相曾問及我昔川先生所言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否專指婦人不可改嫁。必須守節。我回答道朱子曾嚐論此事。“為餓死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這話主要是對文人士子和為官者提出的要求。是高揚士人剛健挺節操。與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義我所。二者不可兼的。舍生而取義也”有異曲同義之功。而且伊川先生並不完全反對婦再嫁。其外甥女曾經再。其侄媳也曾改嫁。伊川先生還稱其父操持外甥女再嫁之事是“慈於撫幼”而朱子也曾言“嫁遣孤女。必盡其力。所俸錢。分贍親戚之貧者。伯母劉氏寡居。`奉養甚至。其女之夫死。公迎從女兄以歸。教養其子。均於子。既而女兄之女又寡公懼女兄之悲思。又取甥女以嫁之。“”
“丞相深以為然後又談及他最感的“存天理。滅人欲”。我對言道。伊川先生曾言“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
人欲肆而天理滅矣而朱子曾`。“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謂之危者。危險欲墮未墮之間也。若無道心以禦之。則一向入於邪惡。又不止於危也”。所謂“滅人欲”是滅“肆欲”“嗜欲欲之甚”。即反對過分追求私欲。因為“欲之甚則昏蔽而忘義理”。所以程朱先賢才會說“蓋公義在。私欲必不能勝也”。兩位先賢知道人心兼善惡。而且“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裏麵做出來。雖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人欲從天理出。既然理包含人欲。那麽滅人欲豈不是滅天理了?”
“信安袁采先生說極是。一語破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真諦。“飲食。人之所欲。而不可也。非理求之。則為為饞;女。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之。則為奸為淫;財物。人之所欲。而不可無也。非理的之。則為盜為賊。人惟縱。則爭端起而獄訟興。“丞相聽完後連稱大善。說他以前的確誤解了程朱理學。認程朱理學在道德修養上的確值的一取。”
聽說到這裏。從憲不由大喜:“丞相果真如此說?他果真對理學沒有惡感?”
“胡兄是過於執迷了一些表象。丞相表麵上一直在打壓我理學。實際卻不然。”劉基微笑著說道。在浙學子裏。他可以說是最精於為官之道。
“伯溫兄為何這麽?”
“丞相敲打理學。我想無非三個原因。”劉基看了圍。發現都是知心知底的故友。當即壓低嗓
。“一是為淮西官們開”
“這是何意?”
“我明白了。”宋接言道。他雖然做官之道比不上劉基。但是為人卻是極為聰慧。劉基一點撥便明白了。“淮西李善長汪廣洋等人出身寒門。隻是略通文義。學問不如我們。名聲更不如我們。但是他們跟隨丞相已久。深的信賴。相當然會重用他們。但是想讓他們上位並牢據要位。必須把持學的江南浙東名士打壓下去。
聽到宋這麽一說。大家都明白了。理學名士很多都是名動天下。投附江南。劉浩然當然要重用。但是他最信任的還是李善長那一批淮西文人。可是這些人無論問名聲遠遜理學名士。如不讓淮西文人讓位。舉理學名士身居職。對天下文人又說不過去。但是劉浩然對這些新附的文人又不了解。不敢托以重任。於是就把理學在元廷的醜事翻出來加以打壓。這樣就順理成章地隻是給這些理學名士極高的優待。卻不加以重用。朱升秦從龍陶安等人卻是劉浩然通過一段時間了解。這才逐漸加以重用的。可就是這樣。江南的政務還是把持在李善長等淮西文人的手裏。
大家領悟過來後劉基又繼續說道。
這一點一說大都白了。劉浩然就是借打壓理學立威。理學遍布天下。可就是因為被元廷立為官學而遭到打壓如此向天下表明。劉浩然的反元立場夠堅決的了吧。
“三是準備大用理學。”劉基此一出。眾人一片訝然。連宋也吃驚不小。
“這是如此一個說法?”胡從憲結結巴地問道。
“縱觀丞相數年治用。對理學雖然多有打壓但是卻多有妥協。前次工商升位。不少理學文人反對。丞相最後同意名士可入資政。並授十幾位名士勳位。同意理學文人經考稽可為童學縣學教書;去年改製。原本淮西派大上風。丞相借內閣學士變動一下子又讓理學名士逆轉;去年底丞相教製改革胡兄你等不是大反對。最後還是丞相讓了一步。理學典籍列入學製。以為必考科目。胡兄。你真的以為學子們反對聲便可動搖丞相的心要知道當年一把火燒死了陳漢數十萬人。丞相也隻是說了句此乃天下第一事。”
胡從憲等人聽到這心裏由一突。猛然想起自己隻是記住劉浩然對文人禮儀有加。卻忘記了他鐵血的一麵。正要是橫下心來打壓理學。他可殺多少人至少他屬下那數十萬虎`可不管你理學外學。他們隻聽劉浩然的命令。仔細一劉浩然的累讓步不視為一種暗示。
“丞天縱英才。江南文官武將哪個不在他的製衡之下。李善長權柄熏天又如何。還不是乖乖地自辭左丞相一職。甘心恭據四大學士之一。無它因為李善長了解丞相的手段。所以才懷懼知進退。”劉基不由讚歎道。
“伯溫你說丞相用理學。該是何用?”
“我理學秉承聖賢遍布天下。可謂是讀書人無不習。這種。丞相何樂不用?隻是理學有些東西不合他意。所以才借著敲打理學的機會給我等提個醒。希望我們能對理學棄糟揚精華。如此才堪大用。”
“果真如此?”“天下讀書人十有**是習理學。丞相不想多費手腳。我們能改當然樂其見。如是不改。相再尋他。天下儒學又不止我程朱理學一家。”劉基笑著說道。“要不然丞相無緣無故跟我和溪兄談什麽理學至理?”
聽到這裏。胡從憲人不由歎道:“帝王之心不可知也。”
“何止如此。上月軍中行軍銜。改軍服一事你們知道嗎?”劉基今天興致來了。所以談開。“知道。當時伯溫兄不是以陸軍尚書給他們授銜了嗎?”
“授銜之後我才體到丞相授軍。改軍服的深。”劉基歎言道。“當時我身穿朝服。在軍官將領中深覺格格不入。十分尷尬。當時還不的如何。回到家細細一想才明白過來。”
當時授銜的時候。劉浩然等絕大多數人都身穿新式軍服。就連俞廷玉也是一身漂亮的藏青色海軍中將服。唯獨劉基一身朝服官冠。說有多別扭就有多別扭。
“丞相授軍銜。改軍服。意欲將軍人與文官徹底分割開。”劉基最後悠然道。眾人一想便明白了。軍授銜。便是與文官品軼製分別開了。然後是改軍服。與文官朝服格不入。加上軍隊後勤現在改為陸軍部海軍部管理生產采辦。樞密院責調派。更是自成體係。原本與文就有的距離顯的更遠了。如果一就怕是權柄最重的李善長也無法伸手到軍中。至少常備軍這一塊是針插不進了
“現在除了工匠商賈農師師定有職業級別。丞相還準備給教師定級別。分助講講師主講師助教副教授教授。而學子則根據學業分幾個級別。大學畢業為庶士。學院畢業為碩士。更高一級為博士。一整套下來。天下百工是各司其職。各安其份。書人也不必往一條獨道上走。到最後。恐怕正如丞相所言。天下無不讀書之人。”
“伯的極是。在我們理學將來便在我等裏。該好好改一改。”宋歎息道。
“伯溫潛溪。你們常隨丞相身邊。這改學的大方向還要你們把握。我等雖然不敢動程朱先賢明言。但是可以避短揚長。”胡從憲一下子想到了辦法。雖然們還沒有膽子去改程朱的言論。但是可以把劉浩然不喜歡的隱藏下來。不做聲張。喜歡的就大加弘揚。並加以注釋。而且文言文都是簡明駭要。又沒有標點符號。什麽注釋還不是由這些名士說了算。
道。
“放心吧。丞相還憑借我們的理學的時候。”基肯定地說道。
宋一下子:“你是說西。”
“製衡啊。還是製衡。丞相可謂是深的其真味。”劉基最後長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