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這裏,王宵獵道:“前麵講的內容,你們一時不知道講的什麽沒有關係。記下來,回去慢慢地理解。這不是說哪個聰明哪個不聰明,你們是剛被招進學校,以前從來沒有想過這些事情,不理解是非常正常的。隨著學習,隨著工作,你們慢慢會明白我講的是什麽意思。這些內容不講,就說不清楚我們為什麽要采取這樣的製度,要選這樣的人當官。講清楚了,大家才能夠明白,一切不是沒有來由。”


    說完,王宵獵讓大家休息一刻鍾。


    站起身來,汪若海按著腰,對王宵獵道:“今天之前,還不知道鎮撫如此能說。”


    王宵獵無奈地道:“不是我能說,而是這些內容我想了很久,借今天的機會說出來而已。”


    陳求道道:“說實話,鎮撫講的是什麽,我雲裏霧裏,連大致意思也沒有聽明白。看來我要借下麵的人記下來的,以後慢慢看吧。雖然不明白鎮撫講的到底是什麽,但知道非常重要。”


    王宵獵點頭:“不錯,非常重要。以後做事情的時候,我會結合今天的講的繼續解釋。時間長了你們自然明白。有的東西,我們覺得不重要,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避不開的。”


    說了幾句閑話,眾人回來,紛紛落座。


    王宵獵道:“前麵講的大多是普通人不考慮的問題,大家聽起來悶。接下來講的,應該就不會那麽悶了。我們作為官員,以聖人為師,自然離不開仁、義這兩個字。下麵就講這兩個字。”


    “《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還有一句話,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講這句話的時候到底是什麽意思,我是不知道的。後人的那些注疏,也是不相信的。今天我講一講自己的看法。你們不要誤會,老是不是這樣想,沒有人知道。”


    “道生一。道本來是我們說不清楚、講不明白的,生出來的這個一,是我們能夠認識的。一是我們認識的世界,而不是道的世界。我們認識這個一,發現不是處處一樣。最起碼的,裏麵有一個我,還有不是我的。最基本的這個,我和非我,就是二。我和非我能不能清楚地分開?前麵我們說了,有度無界。我們能夠分清我和非我,但找不到我和非我的邊界。怎麽辦呢?就在邊界的地方,另劃出一部分來,這一部分作為邊界。劃出來作為邊界的這一部分,就是三。而如果這個三,再像前麵一樣劃邊界,就會生出無數多來,分出萬物來。其中的核心,依然是有度而無界。”


    “大家必須理解有度無界這四個字。理解了這四個字,很多問題也就應丸而解了。什麽是一,什麽是二,什麽是三,有許多說法。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說三是眾。三個人疊在一起就是眾字嗎。這種事情不要非要爭出個我對你錯,隻是不同的理解。而萬物生於有,有類似於前麵的一,但又不同於一。世間總是要有了,才能生出萬物來吧。而有,隻能生於無,不可能從其他地方來。”


    道德經中的這兩句話,用後世的話來說,有極高的哲學意義。不隻是人文科學,對於自然科學也是高度概括。從哲學上,有隻能生於無,沒有其他答案。但是在自然科學中,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我們的宇宙確是從無中生有出來的。


    “剛才講的是分。因為要分我和非我,人一到二,到生出萬物。如果我的角色跳出來,不是我來分這個世界,而是以世界的本來麵止區分。道生一出來,在我的眼裏,這個地方跟那個一方不同。人和猴子不同,男人和女人不同。這種不同,也是二。分開來是二,那麽合起來呢?男人和女人,合起來組成了家庭。一個男人,一個女人,加上家庭,這也是三。”


    “為什麽講這些?因為前麵我問過,作為個人來講,我有我的意誌,你有你的意誌,那麽許多人的集合,有沒有意誌?比如說一個家庭,有沒有家庭的意誌?一個宗族,有沒有宗族意誌?一個國家,有沒有國家的意誌?這種意誌,有哪些與個人的意誌相似的?有哪些又是不同的?”


    “儒家學說裏,雖然前人不是這樣講的,但是認為有集體意誌的。特別是國家和民族,他們認為自己的意誌。仁、義兩字,要放到國家和人的關係上來說。”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這句話是孔子說的,是他對自己思想的總結。別人總結孔子的思想,總是加上了自己的看法。雖然有當局者迷這回事,但我覺得,怎麽總結,也沒有孔子自己說的明白。忠恕兩個字,就是孔子認為的自己的思想。”


    “大家都是讀聖賢書的。什麽是忠,什麽是恕,應該都明白,但又不那麽明白。毫無疑問,這兩個字是講人和人關係的。最簡單的,君和臣的關係。臣對君要忠,君對臣要恕。是不是這樣?我覺得這樣是不全麵的。有的時候,君要不要對臣忠?臣要不要對君恕?忠恕二字,講的是麵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兩個人需要有的態度。你為我做事,你要忠於我。你為我做事,我要知道你做事的艱難。互相理解,這才是與恕。兩個字合一起的,不能夠分開。一旦分開,沒有恕也就沒有忠。沒有忠,又哪來的恕?”


    “孔子的道就是忠與恕,是講兩個人,或者兩個集體,或者是人與集體的關係。總而言之,孔子的道不涉及集體意誌。哪怕涉及到集體,也是集體與個人,類比於兩個人。後來的人多講忠,恕不知道忘哪去了。我再強調一遍,忠與恕是聯在一起的,不能夠分開來說。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仁了。既然孔子自己是這樣講的,沒有必要自己發揮,對仁做過多解釋。”


    “仁是講兩個人的關係,不涉及集體。義不同,講的是人與集體的關係。同樣是人與集體,講仁的時候,類比於兩個人,必須忠恕並存。而講義則不一樣,沒有忠恕,隻有義這一個字。我不想講太多各種各樣的義,隻講一種義,即國家的大義。對於一個政權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


    “義到底應該包括哪些內容,說實話,我也說不清。把義的內涵豐富起來,需要大家一起做。但可以肯定一點,更多的是要求個人為國家奉獻自己。國家不需要為你做什麽,需要的是為包括你在內的全部國民來做什麽。也就是說,義裏麵,有忠,而沒有恕。國家的恕,不是對個人的,而是對國民的。”


    “《禮記》的《大學》篇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一個順序,我不同意。或許在寫《禮記?的年代,是這樣的。但到了我們今天,就沒有必要了。求治國者,設立學校,選拔人才,有比較明確的標準,不需要去那麽複雜。”


    “總而言之,仁是指兩個人的關係。哪怕是人與國家之間,也類比於兩個人,忠恕並存,缺一而不可。義指個人和集體的關係,隻有忠而沒有恕。或者說集體的恕,不是針對於你一個人,而是對於全部個體的。了解了仁、義,官員做官,許多事情也就有標準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漢之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化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化軍並收藏天漢之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