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眼看就要過去了,天氣一天一天熱起來。對李彥仙原部隊的改編正在有序進行,幾州的春耕農忙時節過去,官府慢慢開始清閑下來。
鎮撫使司的後衙,高大的銀杏樹下麵,王宵獵與陳求道、陳與義閑聊。
一個士卒過來,叉手道:“稟鎮撫,餘歡和張均求見。”
王宵獵道:“讓他們過來吧。”
不多時,餘歡和張均兩人進來,上前唱諾。
王宵獵道:“你們兩人準備好了吧?算算日子,應該啟程了。最好及時談妥,等到秋後,我們就開始給河東義軍運送糧草。他們雖然都建有山寨,開荒種地,產的糧食著實不多。”
餘歡道:“稟鎮撫,已經準備好了。此番來,便是向鎮撫辭行。我倆預計明天便行。”
王宵獵點頭:“如此最好。啟程之前,凡事想得細一些,準備的東西多一些。丁進這個人,初看他粗豪,實際精細,而且對錢財看得很重。實在不行,我們給他些好處。”
餘歡和張均叉手:“末將明白。”
說完,餘歡又道:“有一個欒慶山,現在丁進手下極得賞識。此人在北舞鎮時為救一些女妓,腐了一條腿。襄陽城裏一個叫玉奴的女子,與欒慶山熟識,我們想帶玉奴同行。”
王宵獵道:“我還記得欒慶山。此人本是我們軍中士卒,因為不服軍紀太嚴,逃了出去。看他北舞鎮的所為,尚有一些俠心。說是得丁進賞識,未必就能說得上話。你們看著辦吧。”
餘歡和張均稱諾。
如果王宵獵知道餘歡是逼玉奴去的,肯定不同意。但作為鎮撫使,高高在上,怎麽可能什麽事情都知道?此事以餘歡為主,他說要帶那就帶了。
看著兩人離去。王宵獵道:“丁進在嵩山一帶,本來是遮蔽我們的北路,隔開我們與金軍。現在看來,反而擋住了我們與河東義軍的聯係。”
陳與義道:“不如趁此機會,吞並了丁進。免得許多麻煩。”
王宵獵搖了搖頭:“最近我們合並了李都統所部,縱然讓李都統做了副手,還是有諸多閑話。若再吞並丁進,閑話太多。最少一兩年,不做這個打算。”
陳求道道:“薛成回來,說河東義軍真正揀選有戰鬥力的部隊,最多一萬多人。可他們自稱,動不動就說幾萬,甚至有敢說幾十萬的。按他們自己說的,全部加起來怕不有五十多萬。人數浮濫,我們支援他們,有許多不便。是不是——”
王宵獵擺了擺手:“河東義軍的生存狀態,就不可能有太多的脫產士卒。薛成說一萬多人,隻是憑印象說,要經過整編之後才有。實際脫產的,能有幾千人就不錯了。不要在意這些細節。義軍大多位於太原府之南,正當兩京地區側背,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有他們在,幾年之內,金人無法統治河東路。對我們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不管他們多少人,我們也無法養起來。隻能把汝州餘糧盡量多運些去,接濟他們青黃不接的時候。汝州沒有河流與襄、鄧地區相通,糧草運不過來,正好支援河東路。”
穀揶汝州與鄧州間有方城山阻隔,河道不通。太宗時候,曾經想挖渠越過方城山,溝通南北,費了許多人力物力,最後失敗。直到近千年後,才修通運河,還是不能通航。這個年代沒有水路,運送糧食非常不劃算。不是戰爭這種不計成本的情況下,不會販運糧食。
王宵獵所說的支援河東度軍,就是用汝州運不出來的糧草,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接濟他們。兩地相隔太遠,王宵獵力量有限,不可能把他們全養起來。
陳求道和陳與義現在很少插手軍隊事務,此事並不多談,隻是提了幾句。
王宵獵道:“看看進入四月,麥子都長起來了。用不了兩個月,就到了收割的季節。我聽說附近州縣的百姓,許多都要收了麥子之後種稻。他們來不來得及?”
陳求道道:“不容易。大家習慣了種一季糧食,換成兩季,自然手忙腳亂。”
陳與義道:“聽說江淮喜歡收了麥子種稻,一年收兩季,甚是富足。北方收麥的時候,南方江浙地區的百姓無事。便坐船北上,幫那裏收麥。這些人幫忙收麥子並不要錢,隻是要一半麥子。”
王宵獵笑道:“要一半麥子,工錢可不便宜。朝廷收稅,向來隻收一季。許多百姓眼裏,這季麥子是白得的,工錢給的闊氣。不過還有一點,說明收麥的時間非常短,實在忙不過來。”
後世的人習慣了一年兩熟或者兩年三熟,麥子與玉米、麥子與水稻、水稻與油菜等等連作的事情非常平常。但在曆史上,直到宋朝才大規模出現稻麥兩季,到南宋初還隻限於江淮地區。至於南方的兩季稻、三季稻,出現得更晚。這個時候想種,也沒有合適的稻種,而且土地並不緊張。
此時的人願意稻麥連作,主要的原因不是地少,而是隻收一季的稅。如果收稻稅,麥子就相當於免稅白得的。如果收麥稅,稻子就免稅了。
感歎了一會,王宵獵問道:“我們設有農官,專門指導百姓種糧,聽說成績不少。去年治下的幾州糧食產量如何?一畝地,如果種麥能產多少?種稻能產多少?”
陳求道道:“依我們統計,若隻是種一季,襄陽這裏一畝水稻畝產兩石八鬥,麥子一石五鬥。鄧州稍低一些,稻子少兩鬥,麥子差不多。其他地區也多是如此。隻有唐州、汝州兩地,麥可收一石八鬥。”
王宵獵點了點頭。道:“我一直擔心,一畝收三鬥稅糧太多了。按這樣的產量來看,百姓還可以剩下不少糧食。還要多想辦法,讓百姓農活做得更快,更省力。”
水稻的畝產高,但用的人力也多。王宵獵的治下,基本按一戶四十畝控製治下的土地。如果少地的農民多了,就打擊豪強地主。農民大多有地,就相對寬鬆。其實若是種水稻,一戶四十畝地是種不過來的。按去年的統計,一戶五口之家,三十畝地就非常吃力。不是特別勤勞的人家,根本種不過來。理想的狀況,應該是一戶二十畝到二十五畝之間。如果種麥,大約三十五畝。
陳求道道:“襄鄧之間人口一直不稠密,許多地荒廢已久。鎮撫免了一切雜稅,這兩年百姓嚐到了甜頭,人人都要多種糧,多賣錢。僅僅兩年功夫,稻麥連作就流行起來。”
王宵獵歎了口氣:“穀賤傷農。糧食收得多了,糧價必然降下來。這不是好事。從今年起,到收獲的季節,官府出一個最低的價錢。收了稅糧之後,如果糧價低於這個最低價錢,由官府收購。雖然可能官府要虧一些錢,對百姓總是有好處。”
這是前世的糧食保護價政策,對於穩定農村秩序有非常重大的作用。雖然官方會多花錢,但總的來算是值得的。這種辦法,也是向農村投放貨幣的手段,刺激農民消費。
王宵獵的感覺,此時社會上非常缺乏貨幣。隻要官方手段合適,注意不要引起通貨膨脹,印紙幣會是巨大財富。隨著經濟發展,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如此。隻是隨著貨幣投放,要保證社會上的商品充足,不能讓百姓拿著錢買不到東西。
鎮撫使司的後衙,高大的銀杏樹下麵,王宵獵與陳求道、陳與義閑聊。
一個士卒過來,叉手道:“稟鎮撫,餘歡和張均求見。”
王宵獵道:“讓他們過來吧。”
不多時,餘歡和張均兩人進來,上前唱諾。
王宵獵道:“你們兩人準備好了吧?算算日子,應該啟程了。最好及時談妥,等到秋後,我們就開始給河東義軍運送糧草。他們雖然都建有山寨,開荒種地,產的糧食著實不多。”
餘歡道:“稟鎮撫,已經準備好了。此番來,便是向鎮撫辭行。我倆預計明天便行。”
王宵獵點頭:“如此最好。啟程之前,凡事想得細一些,準備的東西多一些。丁進這個人,初看他粗豪,實際精細,而且對錢財看得很重。實在不行,我們給他些好處。”
餘歡和張均叉手:“末將明白。”
說完,餘歡又道:“有一個欒慶山,現在丁進手下極得賞識。此人在北舞鎮時為救一些女妓,腐了一條腿。襄陽城裏一個叫玉奴的女子,與欒慶山熟識,我們想帶玉奴同行。”
王宵獵道:“我還記得欒慶山。此人本是我們軍中士卒,因為不服軍紀太嚴,逃了出去。看他北舞鎮的所為,尚有一些俠心。說是得丁進賞識,未必就能說得上話。你們看著辦吧。”
餘歡和張均稱諾。
如果王宵獵知道餘歡是逼玉奴去的,肯定不同意。但作為鎮撫使,高高在上,怎麽可能什麽事情都知道?此事以餘歡為主,他說要帶那就帶了。
看著兩人離去。王宵獵道:“丁進在嵩山一帶,本來是遮蔽我們的北路,隔開我們與金軍。現在看來,反而擋住了我們與河東義軍的聯係。”
陳與義道:“不如趁此機會,吞並了丁進。免得許多麻煩。”
王宵獵搖了搖頭:“最近我們合並了李都統所部,縱然讓李都統做了副手,還是有諸多閑話。若再吞並丁進,閑話太多。最少一兩年,不做這個打算。”
陳求道道:“薛成回來,說河東義軍真正揀選有戰鬥力的部隊,最多一萬多人。可他們自稱,動不動就說幾萬,甚至有敢說幾十萬的。按他們自己說的,全部加起來怕不有五十多萬。人數浮濫,我們支援他們,有許多不便。是不是——”
王宵獵擺了擺手:“河東義軍的生存狀態,就不可能有太多的脫產士卒。薛成說一萬多人,隻是憑印象說,要經過整編之後才有。實際脫產的,能有幾千人就不錯了。不要在意這些細節。義軍大多位於太原府之南,正當兩京地區側背,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有他們在,幾年之內,金人無法統治河東路。對我們來說,這才是最重要的。不管他們多少人,我們也無法養起來。隻能把汝州餘糧盡量多運些去,接濟他們青黃不接的時候。汝州沒有河流與襄、鄧地區相通,糧草運不過來,正好支援河東路。”
穀揶汝州與鄧州間有方城山阻隔,河道不通。太宗時候,曾經想挖渠越過方城山,溝通南北,費了許多人力物力,最後失敗。直到近千年後,才修通運河,還是不能通航。這個年代沒有水路,運送糧食非常不劃算。不是戰爭這種不計成本的情況下,不會販運糧食。
王宵獵所說的支援河東度軍,就是用汝州運不出來的糧草,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接濟他們。兩地相隔太遠,王宵獵力量有限,不可能把他們全養起來。
陳求道和陳與義現在很少插手軍隊事務,此事並不多談,隻是提了幾句。
王宵獵道:“看看進入四月,麥子都長起來了。用不了兩個月,就到了收割的季節。我聽說附近州縣的百姓,許多都要收了麥子之後種稻。他們來不來得及?”
陳求道道:“不容易。大家習慣了種一季糧食,換成兩季,自然手忙腳亂。”
陳與義道:“聽說江淮喜歡收了麥子種稻,一年收兩季,甚是富足。北方收麥的時候,南方江浙地區的百姓無事。便坐船北上,幫那裏收麥。這些人幫忙收麥子並不要錢,隻是要一半麥子。”
王宵獵笑道:“要一半麥子,工錢可不便宜。朝廷收稅,向來隻收一季。許多百姓眼裏,這季麥子是白得的,工錢給的闊氣。不過還有一點,說明收麥的時間非常短,實在忙不過來。”
後世的人習慣了一年兩熟或者兩年三熟,麥子與玉米、麥子與水稻、水稻與油菜等等連作的事情非常平常。但在曆史上,直到宋朝才大規模出現稻麥兩季,到南宋初還隻限於江淮地區。至於南方的兩季稻、三季稻,出現得更晚。這個時候想種,也沒有合適的稻種,而且土地並不緊張。
此時的人願意稻麥連作,主要的原因不是地少,而是隻收一季的稅。如果收稻稅,麥子就相當於免稅白得的。如果收麥稅,稻子就免稅了。
感歎了一會,王宵獵問道:“我們設有農官,專門指導百姓種糧,聽說成績不少。去年治下的幾州糧食產量如何?一畝地,如果種麥能產多少?種稻能產多少?”
陳求道道:“依我們統計,若隻是種一季,襄陽這裏一畝水稻畝產兩石八鬥,麥子一石五鬥。鄧州稍低一些,稻子少兩鬥,麥子差不多。其他地區也多是如此。隻有唐州、汝州兩地,麥可收一石八鬥。”
王宵獵點了點頭。道:“我一直擔心,一畝收三鬥稅糧太多了。按這樣的產量來看,百姓還可以剩下不少糧食。還要多想辦法,讓百姓農活做得更快,更省力。”
水稻的畝產高,但用的人力也多。王宵獵的治下,基本按一戶四十畝控製治下的土地。如果少地的農民多了,就打擊豪強地主。農民大多有地,就相對寬鬆。其實若是種水稻,一戶四十畝地是種不過來的。按去年的統計,一戶五口之家,三十畝地就非常吃力。不是特別勤勞的人家,根本種不過來。理想的狀況,應該是一戶二十畝到二十五畝之間。如果種麥,大約三十五畝。
陳求道道:“襄鄧之間人口一直不稠密,許多地荒廢已久。鎮撫免了一切雜稅,這兩年百姓嚐到了甜頭,人人都要多種糧,多賣錢。僅僅兩年功夫,稻麥連作就流行起來。”
王宵獵歎了口氣:“穀賤傷農。糧食收得多了,糧價必然降下來。這不是好事。從今年起,到收獲的季節,官府出一個最低的價錢。收了稅糧之後,如果糧價低於這個最低價錢,由官府收購。雖然可能官府要虧一些錢,對百姓總是有好處。”
這是前世的糧食保護價政策,對於穩定農村秩序有非常重大的作用。雖然官方會多花錢,但總的來算是值得的。這種辦法,也是向農村投放貨幣的手段,刺激農民消費。
王宵獵的感覺,此時社會上非常缺乏貨幣。隻要官方手段合適,注意不要引起通貨膨脹,印紙幣會是巨大財富。隨著經濟發展,會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如此。隻是隨著貨幣投放,要保證社會上的商品充足,不能讓百姓拿著錢買不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