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村子本有七八十戶人家,到了現在,家裏有活人的隻有十二三戶。村中早沒有了糧食,靠著挖野菜、剝樹皮,找到一切能夠填肚子的東西,這些村民才活了下來。
走到路上,偶爾見到一兩個村民。無不是骨瘦如柴、眼神空洞。見到王宵獵這些人,隻是站在路邊木然地望著,無悲無喜。他們甚至不開口說一句話,好像木頭一樣。讓他們做什麽事情,他們也不問,隻是像木樁一樣動手腳。哪怕他們還活著,也失去了生氣。
進了院子,王宵獵在交椅坐下。沉默了一會,對陳與義道:“以前見到山河破碎,百姓受難,無非是說一句哀民生之多艱。說民間被禍之慘重,無非是千裏無雞鳴,白骨露於野。這些在戰區的百姓真正慘成什麽樣子,其他人很難感受到。說實話,本朝從豐亨豫大的繁盛之世,幾年時間被金人破京師,直入中國如無人之地,曆朝罕見。百姓從生活富足的日子,突然之間被驅逐如雞狗,有誰敢想?在這其中發生了多少人間慘事?有多少人家破人亡?這些事情,是不能忘記的。”
陳與義道:“觀察說的是。”
王宵獵道:“此次帶你們來,本意是為了讓你們記錄戰事。到底有多少金人參戰?他們中有哪些人群?金人是怎麽組織起來的?是怎麽作戰的?如果我們勝了,是如何勝的?如果敗了,是怎麽敗的?這些都要一一記錄清楚。隻有記錄清楚了,回去之後才能學習。從這幾年與金人作戰的結果看,本朝的軍隊確實太差,隻按照原來的辦法帶兵是不行的。所以我一直說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要學習戰爭,就要把戰爭過程記錄清楚。仗是怎麽打的都不明白,又怎麽學習?”
說到這裏,王宵獵長歎了一口氣:“可這幾天看下來,你們的作用不僅僅是如此。還有金兵南下所犯下的罪惡,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也應該記錄下來。便如此處村子,戰前有多少人,有多少富戶,有多少貧戶。戶等是怎麽分的。下等戶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撫養老幼。金虜來了,他們中有多少人被抓走,有多少人被殺,有多少人因此而死。剩下活的人又是什麽樣子。你們也要一一詳細記錄下來。記下來,讓我們的將士知道為什麽打仗。如果我們不打仗,將來會是什麽樣子。人們死在金虜刀下,金虜還會用刀指著我們的屍骨,說,這就是奴隸——”
這句話王宵獵忘記了自己是從哪裏學來,隻是一直記在心裏。這是抗日戰爭的時候,一個人鼓勵抗戰而寫的。隻是可惜,王宵獵隻記住了這句話,卻忘記了創作者的名字。
人們經常忘記戰爭中人民所受的苦難。不說五胡亂華,兩宋之交,就連離後世很近的抗日戰爭,也被許多人忘記了。在許多人的心中,人民所受的苦難不值一提,隻是倒黴罷了。說起戰爭,就津津有味地談起那些或真或假的各種傳說,而忘記了人民。
曆史演義,與後世的抗日神劇基本屬於一個流派。把殘酷的戰爭浪漫化,和平時期的才子佳人換成了英雄美人。這些作品可以讓人放鬆精神,但終究不是真正的曆史。
更有甚者,為了這樣那樣的目的,故意美化侵略者。最典型的,莫過於清朝。滿清入關,給中原漢人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這份傷害,不應該忘記。可有的人為了政治目的,或者為了顯示自己博學,或者為了其他亂七八糟的原因,卻故意去美化這個過程。
滿族成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並不能改變曆史上滿清入關的殘酷。清朝的疆域很大,傳給後世的疆域很大,也不能改變曆史。不管是什麽原因,曆史不能改變的。
清朝的文字獄,給後世帶來了很不好的習慣。總有些人認為,曆史是可以隨便書寫的,曆史上的人物是可以隨便任人打扮的。卻不知道,曆史就是曆史,裏麵總是藏著過去的真實。
陳與義道:“我們讀書人,讀的是聖賢書,尋的是治國大道。這些百姓雖然可憐,記下來又有什麽用處?天下之人,有誰不知道金人之惡?何必為此事勞心費神。”
王宵獵搖了搖頭:“你看現在村裏剩下的人,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人們隻知道金人燒殺搶掠,卻不知道百姓被害成了這個樣子。說得難聽一點,若是我們不能恢複故土,驅逐金虜,百年之後,還有多少人會記得現在的事?聖賢書雖然多,道理卻很簡單,翻來覆去地讀有什麽意思?有時間,還是多關心關心百姓才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知道天下人怎麽活著,又怎麽會明白這句話呢?”
見陳與義還是接受不了自己的意思,王宵獵擺了擺手道:“此事不是我與你商議,而是命令你帶人去做。今明兩天,這個村子裏的事情,你務必帶人一五一十地記下來,不要遺漏了。明天到陝州,要與金人正式開戰。到了那時,你必須要把戰事記錄清楚。”
陳與義無奈,隻好拱手稱是。
倒不是陳與義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是自古以來,文人隻是知道百姓生活得怎麽樣就好了。至於百姓怎麽活著,活得快樂不快樂,痛苦不痛苦,文人並不需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陳與義看來,王宵獵要求把事情記錄清楚,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這是關於怎麽做學問,做什麽學問的根本分歧。陳與義心裏,文人自該熟讀聖賢書,研究理政治民的大道。百姓隻要能吃飽穿暖,甚且鼓腹而歌,就是治世,不需要理會太多。
建國之後,經常講要在人民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研究問題。這個人民立場,有的人認為是站隊,是亮屁股。其實不是。這是關於學者要做什麽樣的學問的大問題。凡事從人民的立場出發,許多學問就有了另一種麵目。整個學術體係,都會變得不同。
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其實非常之難。對於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為什麽從人民立場出發,怎麽從人民立場出發。隻是有時候提一句,表示自己知道。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世進行房產改革,改來改去房價飛升,特別是集中在一段時間飛升。有人提出要收房產稅。但是為什麽收房產稅呢?專家出來講,就是現在房價升得太快,由此帶來了什麽弊端。進而介紹外國,特別是美國經驗。美國的地方,主要靠房產稅、個人所得稅等稅種,來滿足地方財政需要。並延伸出去,如果中國收房產稅,根據美國的經驗,會如何如何。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站在人民立場上,研究人民的學問。美國或者世界其他地方如何,對中國當然有借鑒意義,但也隻是借鑒意義。而不是人家美國怎麽樣,中國就要跟著學。美國的地方治理,帶有強烈的歐洲政治遺存,並加上了美國的經驗,與中國從根本上就天差地遠。
比如個人所得稅,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為什麽要對勞動者的勞動所得收稅呢?反而對資產持有者的資產不收稅呢?不管是從國家性質,還是從曆史傳統,都應該對資產收稅才是。房屋所得稅也是一樣。作為資產,當然要收稅。而如果隻是住所,原則上不應該收稅。當房價快速上漲房屋不再隻是住所,甚至不隻是資產還帶了金融屬性之後,那就當然要收稅了。
這是許多學者共同的毛病。學了一肚子學問,卻不知道怎麽用這些學問。說起來頭頭是道,一問到根本,就茫然不知如何講。從晚清時候起,中國就派了大量留學生出去。到東洋,到西洋,到世界上的各種各樣的發達國家學習。希望他們能夠學來治國理政的道理,來救一救苦難深重的祖國。但最後的效果如何呢?實事求是的說,他們引入了外國的思想,啟發了中國的誌士。他們引入了外國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得以脫胎換骨。但治國理政的思想,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出去留學的人中很大一部分,轉身做了買辦,勢衷於利用內外的信息差,為自己謀取利益。
這個毛病,這個時代的文人同樣是有的。如陳與義等人,從思想根本上,還是沒有明白王宵獵說的為人民做學問是什麽意思。在他們眼裏,做學問就是熟讀聖賢書,加上自己的思考,而不考慮人民。
王宵獵沒有必要,實際上也沒有能力改變這個時代讀書人的想法。他隻要自己清楚,利用自己的權力命令別人去做人民的學問。做的人多了,自然就會有新的思想。
經常有人說,意識態是虛無飄渺的事情,甚至是沒有用處的。其實不是。意識形態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隻是在某一段曆史時期,把意識形態標簽化了,從而也虛化了。
走到路上,偶爾見到一兩個村民。無不是骨瘦如柴、眼神空洞。見到王宵獵這些人,隻是站在路邊木然地望著,無悲無喜。他們甚至不開口說一句話,好像木頭一樣。讓他們做什麽事情,他們也不問,隻是像木樁一樣動手腳。哪怕他們還活著,也失去了生氣。
進了院子,王宵獵在交椅坐下。沉默了一會,對陳與義道:“以前見到山河破碎,百姓受難,無非是說一句哀民生之多艱。說民間被禍之慘重,無非是千裏無雞鳴,白骨露於野。這些在戰區的百姓真正慘成什麽樣子,其他人很難感受到。說實話,本朝從豐亨豫大的繁盛之世,幾年時間被金人破京師,直入中國如無人之地,曆朝罕見。百姓從生活富足的日子,突然之間被驅逐如雞狗,有誰敢想?在這其中發生了多少人間慘事?有多少人家破人亡?這些事情,是不能忘記的。”
陳與義道:“觀察說的是。”
王宵獵道:“此次帶你們來,本意是為了讓你們記錄戰事。到底有多少金人參戰?他們中有哪些人群?金人是怎麽組織起來的?是怎麽作戰的?如果我們勝了,是如何勝的?如果敗了,是怎麽敗的?這些都要一一記錄清楚。隻有記錄清楚了,回去之後才能學習。從這幾年與金人作戰的結果看,本朝的軍隊確實太差,隻按照原來的辦法帶兵是不行的。所以我一直說要從戰爭中學習戰爭。要學習戰爭,就要把戰爭過程記錄清楚。仗是怎麽打的都不明白,又怎麽學習?”
說到這裏,王宵獵長歎了一口氣:“可這幾天看下來,你們的作用不僅僅是如此。還有金兵南下所犯下的罪惡,給百姓帶來的苦難,也應該記錄下來。便如此處村子,戰前有多少人,有多少富戶,有多少貧戶。戶等是怎麽分的。下等戶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撫養老幼。金虜來了,他們中有多少人被抓走,有多少人被殺,有多少人因此而死。剩下活的人又是什麽樣子。你們也要一一詳細記錄下來。記下來,讓我們的將士知道為什麽打仗。如果我們不打仗,將來會是什麽樣子。人們死在金虜刀下,金虜還會用刀指著我們的屍骨,說,這就是奴隸——”
這句話王宵獵忘記了自己是從哪裏學來,隻是一直記在心裏。這是抗日戰爭的時候,一個人鼓勵抗戰而寫的。隻是可惜,王宵獵隻記住了這句話,卻忘記了創作者的名字。
人們經常忘記戰爭中人民所受的苦難。不說五胡亂華,兩宋之交,就連離後世很近的抗日戰爭,也被許多人忘記了。在許多人的心中,人民所受的苦難不值一提,隻是倒黴罷了。說起戰爭,就津津有味地談起那些或真或假的各種傳說,而忘記了人民。
曆史演義,與後世的抗日神劇基本屬於一個流派。把殘酷的戰爭浪漫化,和平時期的才子佳人換成了英雄美人。這些作品可以讓人放鬆精神,但終究不是真正的曆史。
更有甚者,為了這樣那樣的目的,故意美化侵略者。最典型的,莫過於清朝。滿清入關,給中原漢人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這份傷害,不應該忘記。可有的人為了政治目的,或者為了顯示自己博學,或者為了其他亂七八糟的原因,卻故意去美化這個過程。
滿族成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並不能改變曆史上滿清入關的殘酷。清朝的疆域很大,傳給後世的疆域很大,也不能改變曆史。不管是什麽原因,曆史不能改變的。
清朝的文字獄,給後世帶來了很不好的習慣。總有些人認為,曆史是可以隨便書寫的,曆史上的人物是可以隨便任人打扮的。卻不知道,曆史就是曆史,裏麵總是藏著過去的真實。
陳與義道:“我們讀書人,讀的是聖賢書,尋的是治國大道。這些百姓雖然可憐,記下來又有什麽用處?天下之人,有誰不知道金人之惡?何必為此事勞心費神。”
王宵獵搖了搖頭:“你看現在村裏剩下的人,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人們隻知道金人燒殺搶掠,卻不知道百姓被害成了這個樣子。說得難聽一點,若是我們不能恢複故土,驅逐金虜,百年之後,還有多少人會記得現在的事?聖賢書雖然多,道理卻很簡單,翻來覆去地讀有什麽意思?有時間,還是多關心關心百姓才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知道天下人怎麽活著,又怎麽會明白這句話呢?”
見陳與義還是接受不了自己的意思,王宵獵擺了擺手道:“此事不是我與你商議,而是命令你帶人去做。今明兩天,這個村子裏的事情,你務必帶人一五一十地記下來,不要遺漏了。明天到陝州,要與金人正式開戰。到了那時,你必須要把戰事記錄清楚。”
陳與義無奈,隻好拱手稱是。
倒不是陳與義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是自古以來,文人隻是知道百姓生活得怎麽樣就好了。至於百姓怎麽活著,活得快樂不快樂,痛苦不痛苦,文人並不需要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陳與義看來,王宵獵要求把事情記錄清楚,是浪費自己的時間。
這是關於怎麽做學問,做什麽學問的根本分歧。陳與義心裏,文人自該熟讀聖賢書,研究理政治民的大道。百姓隻要能吃飽穿暖,甚且鼓腹而歌,就是治世,不需要理會太多。
建國之後,經常講要在人民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研究問題。這個人民立場,有的人認為是站隊,是亮屁股。其實不是。這是關於學者要做什麽樣的學問的大問題。凡事從人民的立場出發,許多學問就有了另一種麵目。整個學術體係,都會變得不同。
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其實非常之難。對於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為什麽從人民立場出發,怎麽從人民立場出發。隻是有時候提一句,表示自己知道。
舉個簡單的例子。前世進行房產改革,改來改去房價飛升,特別是集中在一段時間飛升。有人提出要收房產稅。但是為什麽收房產稅呢?專家出來講,就是現在房價升得太快,由此帶來了什麽弊端。進而介紹外國,特別是美國經驗。美國的地方,主要靠房產稅、個人所得稅等稅種,來滿足地方財政需要。並延伸出去,如果中國收房產稅,根據美國的經驗,會如何如何。
這就是典型的沒有站在人民立場上,研究人民的學問。美國或者世界其他地方如何,對中國當然有借鑒意義,但也隻是借鑒意義。而不是人家美國怎麽樣,中國就要跟著學。美國的地方治理,帶有強烈的歐洲政治遺存,並加上了美國的經驗,與中國從根本上就天差地遠。
比如個人所得稅,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為什麽要對勞動者的勞動所得收稅呢?反而對資產持有者的資產不收稅呢?不管是從國家性質,還是從曆史傳統,都應該對資產收稅才是。房屋所得稅也是一樣。作為資產,當然要收稅。而如果隻是住所,原則上不應該收稅。當房價快速上漲房屋不再隻是住所,甚至不隻是資產還帶了金融屬性之後,那就當然要收稅了。
這是許多學者共同的毛病。學了一肚子學問,卻不知道怎麽用這些學問。說起來頭頭是道,一問到根本,就茫然不知如何講。從晚清時候起,中國就派了大量留學生出去。到東洋,到西洋,到世界上的各種各樣的發達國家學習。希望他們能夠學來治國理政的道理,來救一救苦難深重的祖國。但最後的效果如何呢?實事求是的說,他們引入了外國的思想,啟發了中國的誌士。他們引入了外國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得以脫胎換骨。但治國理政的思想,是遠遠不夠的。而且出去留學的人中很大一部分,轉身做了買辦,勢衷於利用內外的信息差,為自己謀取利益。
這個毛病,這個時代的文人同樣是有的。如陳與義等人,從思想根本上,還是沒有明白王宵獵說的為人民做學問是什麽意思。在他們眼裏,做學問就是熟讀聖賢書,加上自己的思考,而不考慮人民。
王宵獵沒有必要,實際上也沒有能力改變這個時代讀書人的想法。他隻要自己清楚,利用自己的權力命令別人去做人民的學問。做的人多了,自然就會有新的思想。
經常有人說,意識態是虛無飄渺的事情,甚至是沒有用處的。其實不是。意識形態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至關重要的作用。隻是在某一段曆史時期,把意識形態標簽化了,從而也虛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