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不管是陸戰,還是海戰,對後勤的依賴性都是特別巨大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千年前就被古代軍事家總結出來的名言就足以證明後勤保障戰爭中的重要性。到了現代戰爭階段,彈藥,燃料,食品,水,零備件,衣物,藥品等等戰爭物資的消耗加驚人,而這些物資都屬於後勤保障的範圍,沒有了強大的後勤保障,那就不可能有前線上的輝煌勝利。
縱觀整個大戰期間的戰役,都可以明確的發現一點,那就是每一場戰役中,交戰雙方的後勤投入都遠遠大於前線的投入。太平洋戰場上也是如此,從25年開始,唐帝國海軍投入前線的作戰部隊總數很少超過50萬,而後方執行後勤保障任務的兵力則一直200萬以上。進攻澳洲大陸前後,帝國海軍太平洋戰場上的後勤保障兵力甚至超過了300萬!
相對而言,太平洋戰場對帝國海軍是比較有利的,廣袤的海洋,便捷的,基本上得到了掩護的運輸航線,完善的基地網絡,以及適宜的天氣,這些都是後勤保障方麵的有利條件。一般情況下,從帝國本土港口出發的船隊隻需要半個月到二十天的時間就能夠將物資送到前線戰場上去,船隊往返一趟,算上裝卸貨物的時間,也就多兩個月而已。而全年中,除去正常維修的時間,一艘運輸船能夠前線與後方跑至少五個來回。另外,采用分段式運送的方法,還能夠有效的提高船隻的利用效率。可正是這一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帝國海軍仍然得太平洋上集中超過2000艘的運輸船隻才能夠為前線作戰部隊提供充足的作戰物資!
南大西洋上的後勤保障條件就要惡劣得多了。
從航程上考慮,就算從帝國南端的廣州港出發,不遇到任何惡劣海況地理想情況下,一艘平均速度為12節的運輸船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夠到達開普敦港。這還沒有計算沿途靠港補充燃料,以及天氣因素造成的影響。絕大多數時候,一支船隊平均需要四十天的時間才能夠從廣州到達開普敦。如果出發港口是帝國東部的話,那還得加上兩三天。也就是說,一艘運輸船往返一趟需要三個月,除掉正常維護的時間,一艘運輸船一年多廣州到開普敦的航線上航行三次多。這就相當於運輸效率降低了近四成!如果采用分段式運送地方法,為了確保一支主力艦隊,以及三個陸戰師前方作戰,至少需要南洋。印度洋,以及南大西洋上部署共1200艘萬噸輪,而隨著遠征軍北上,這個數量還會持續增長。
這也就是當時薑仲民與翁一鳴麵臨的大問題。與太平洋那邊不一樣,帝國遠征軍南大西洋上作戰受到的限製因素太多了。
印度洋沿岸,以及非洲大陸一直是世界上落後,不發達的地區。特別是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後,商船不再需要繞到好望角,這加讓南印度洋,以及南部非洲成了世界的角落。沒有足夠多的大型港口。就無法支撐起足夠多的運輸船隊。麻煩的是幾乎所有的作戰物資都要從帝國本土運送到南大西洋去。而這條漫長的海上補給線是任何一支軍隊都會頭痛地大問題。而這些問題太平洋上幾乎都不存,因此談仁皓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可薑仲民與翁一鳴卻不得不把後勤保障放首要位置上。
第二艦隊的第一次北上就這麽失敗了。根本原因就是後勤保障跟不上。薑仲民與翁一鳴提交的的作戰計劃中,重點解決了後勤保障麻煩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得從兩個方麵著手,一是加強後勤保障投入,二是量縮減戰鬥中的消耗,減輕後勤保障的壓力。
加強後勤保障是海軍司令部的事情,這一點是比較容易滿足的。從甘永興附帶的一份文件來看,隨著澳洲大陸那邊的戰鬥進入尾聲,帝國海軍太平洋上投入的運輸船隊已經有了多餘的運送能力,因此可以調遣一批運輸船隊前往印度洋與南大西洋。加強那邊的運送能力。另外,帝國還可以與波斯合作,由波斯帝國為遠征軍提供燃料,這樣就不需要從帝國本土運送燃料到南大西洋去了,船隊直接從波斯灣出發,這樣能夠縮短大概4000海裏地航程,為運送燃料的船隻節約至少近一個月的航行時間。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辦法可以起到作用,比如印度次大陸。或者是錫蘭建立食品加工廠,紡織廠。沿途的主要港口,比如獅城,科倫坡,開普敦等地建設多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可以供運輸船隻檢修時使用的船塢,這樣就不需要讓船隻返回帝國本土進行維修,這也能夠節約大量的時間,提高了船隻的航率,也就提高了運輸效率。具體地措施是由海軍司令部負責安排的,這些都不屬於戰區司令部需要負責的事情。
而節約戰鬥消耗就是翁一鳴與薑仲民的事情了。有效的辦法就是避開敵人的據點網絡,減少戰鬥的次數,以及每一次作戰的強度。隻有一個辦法可以達到這一效果,那就是改變北上的線路,放棄沿著非洲海岸線北上的進軍計劃。
這也正是這份的作戰計劃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不管是艦隊,還是陸戰隊,都需要基地的支持。按照帝國海軍的一般情況,每一次推進的距離都必須控製2000海裏範圍之內,好能夠控製1500海裏之內,這是帝國海軍進攻能力的極限。如果這個距離超過了2000海裏的話,那麽艦隊就要花多的時間往返航行中,降低了艦隊的作戰效率。同時,也將增加前線後勤保障的難度,讓陸戰隊的戰鬥力打折扣。麻煩的是,這會使進攻作戰變得困難。
太平洋戰場上,帝國海軍正是按照這個看不見的規律進攻的,從本土到琉球群島,再到馬裏亞納群島。然後是所羅門群島與馬紹爾群島,接著是喀裏多尼亞以及夏威夷群島,每一次推進地距離都2000海裏之內。
雖然南大西洋上的情況比較特殊,英國遠征軍建立的據點的防禦強度是不可能與美軍設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相提並論的,而且英國投入南大西洋的兵力也相當有限,這些都是有利條件。但是,如果推進距離過遠的話,仍然會對遠征行動製造不必要地麻煩。因此。策劃的遠征計劃的時候,薑仲民與翁一鳴首先要確定的就是推進距離,及沿途必須要攻占的地點。
這套的計劃中,艦隊與陸戰隊將不再沿著非洲大陸北上,而是直接攻占南大西洋上的島嶼。通過奪取島嶼,並且將奪取的島嶼建設成為下一次進攻的後方基地,然後一步步的北上,終完成掃蕩南大西洋地作戰行動。
第一個需要攻占地島嶼就是距離開普敦大概1800海裏的聖赫勒拿島。這是一座非常小的島嶼,一座幾乎沒有任何成為軍事基地地島嶼,同時。這也是一座沒有軍隊看守的島嶼。因此。談不上是去攻占聖赫勒拿島,隻是派遣一支工程兵去聖赫勒拿島上建立起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並且將一些重要的設備送過去。這裏將成為艦隊。以及運輸船隊臨時停靠補給的地點,登陸艦隊也可以這裏集結。
第一個真正需要攻打的是英**隊駐守的阿森鬆島。該島聖赫勒拿島西北大概700海裏之外。島嶼的麵積也不大,但足以修建一條上千米長的跑道,並且有足夠的麵積修建軍營,倉庫,甚至還可以修建一條臨時碼頭。這是一個極為理想地前進基地。關鍵的是,英國人這裏經營了幾十年,已經“幫助”遠征軍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駐紮島上的英軍並不是很多,其中包括一支擁有兩艘老式驅逐艦,十幾艘快艇的小艦隊。這些都不是問題。隻要第二艦隊殺過去,英軍就不可能守住阿森鬆島。
攻占了阿森鬆島,北上行動就成功了一小半。下一步就是西非突出部奪取一個據點,切斷英國遠征軍的退路,並且為繼續北上奠定基礎。這個地點也許蒙羅維亞,或者是弗裏敦附近的某個地方,具體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隻要這裏建立了供艦隊與陸戰隊活動的據點。那麽黃金海岸地英國遠征軍就將被切斷後勤補給線,終不是投降,就是等到英國戰敗,宣布投降後向帝國遠征軍繳械,反正結果是一樣的。
完成這一步,遠征行動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接下來就是佛得角群島,加拿利群島,馬德拉群島,後到達北大西洋,殺入直布羅陀海峽,或者是北上進入比斯開灣,從南麵威脅英國本土。
這些,都是談仁皓自己的分析,如果讓他來指揮的話,他就會走這條進攻路線。這幾乎就是當年帝國遠征艦隊殺入歐洲的路線是一樣的。不管從哪個方麵講,這都是有效,而且能夠節約時間,節約兵力,同時重創敵人的進軍路線。而整個作戰行動中隻有一個難點,那就是英國海軍的反擊。
隨著英國遠征艦隊被殲滅,英國海軍元氣大傷,可卻沒有到被徹底擊潰的地步。到現,英國人還有十幾艘戰列艦,而且建造的“前衛”級戰列艦,以及“鷹”級航母都已經陸續服役,英國海軍正恢複之中。比起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德國陸軍來說,薑仲民指揮的帝國海軍遠征軍的威脅大,特別是第二艦隊,以及德國海軍的“遠東艦隊”。隻要讓這兩支艦隊殺入了北大西洋,英國就可以宣布戰敗了。這個靠海洋生存的國家隻要失去了製海權,失去了海上優勢,那就隻有滅亡。此情況之下,英國絕不會坐以待斃,英國海軍也不會無所作為。
英國海軍的優勢是其規模龐大的戰列艦艦隊,而北大西洋的天氣情況是比較適合戰列艦作戰,而不太適合航母作戰的。薑仲民應該很清楚這個問題,同樣的,英國海軍的將領也很清楚這個問題。那麽,薑仲民就會選擇天氣好的季節北上,而英國人則會量挑選天氣惡劣的時候對付第二艦隊。
選擇的決戰時機是輸贏的關鍵,就算這還隻是推測,可談仁皓很清楚,薑仲民絕不能這個問題上犯錯誤,寧願遲一點殺入北大西洋,也絕不能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與英國海軍決戰。而真正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太平洋這邊的第三特混艦隊。如果第三特混艦隊能夠前往大西洋戰區的話,那麽帝國海軍與德國海軍就擁有12艘戰列艦,數量上接近了英國海軍所擁有的戰列艦,而質量上處於絕對優勢的位置。可問題是,隻要太平洋上的戰鬥還沒有結束,第三特混艦隊就不大可能被派往大西洋戰場。
想到這,談仁皓突然笑了起來,他有點杞人憂天了。薑仲民現還開普敦呢,也許要數個月,甚至28年的時候才能進入北大西洋。而太平洋這邊的戰鬥也需要好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才能打完,誰能夠預測一年之後的戰局會是什麽樣子?也許那時候德國人的坦克部隊已經泰晤士河兩岸的平原上縱橫馳騁了。另外,那也是薑仲民的戰鬥,而不是談仁皓自己的戰鬥,他有必要為薑仲民擔憂嗎?
當談仁皓合上手上的文件時,已經是半夜了。南大西洋那邊的事情與他無關,甘永興也多是讓談仁皓熟悉一下整個戰爭的情況而已。至於薑仲民到底能夠表現出什麽水平,談仁皓確實不太關心,隻要他太平洋上獲得了後的勝利,別說一個薑仲民,十個薑仲民加起來也不可能超越一個談仁皓!
不管是陸戰,還是海戰,對後勤的依賴性都是特別巨大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千年前就被古代軍事家總結出來的名言就足以證明後勤保障戰爭中的重要性。到了現代戰爭階段,彈藥,燃料,食品,水,零備件,衣物,藥品等等戰爭物資的消耗加驚人,而這些物資都屬於後勤保障的範圍,沒有了強大的後勤保障,那就不可能有前線上的輝煌勝利。
縱觀整個大戰期間的戰役,都可以明確的發現一點,那就是每一場戰役中,交戰雙方的後勤投入都遠遠大於前線的投入。太平洋戰場上也是如此,從25年開始,唐帝國海軍投入前線的作戰部隊總數很少超過50萬,而後方執行後勤保障任務的兵力則一直200萬以上。進攻澳洲大陸前後,帝國海軍太平洋戰場上的後勤保障兵力甚至超過了300萬!
相對而言,太平洋戰場對帝國海軍是比較有利的,廣袤的海洋,便捷的,基本上得到了掩護的運輸航線,完善的基地網絡,以及適宜的天氣,這些都是後勤保障方麵的有利條件。一般情況下,從帝國本土港口出發的船隊隻需要半個月到二十天的時間就能夠將物資送到前線戰場上去,船隊往返一趟,算上裝卸貨物的時間,也就多兩個月而已。而全年中,除去正常維修的時間,一艘運輸船能夠前線與後方跑至少五個來回。另外,采用分段式運送的方法,還能夠有效的提高船隻的利用效率。可正是這一比較有利的情況下,帝國海軍仍然得太平洋上集中超過2000艘的運輸船隻才能夠為前線作戰部隊提供充足的作戰物資!
南大西洋上的後勤保障條件就要惡劣得多了。
從航程上考慮,就算從帝國南端的廣州港出發,不遇到任何惡劣海況地理想情況下,一艘平均速度為12節的運輸船也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夠到達開普敦港。這還沒有計算沿途靠港補充燃料,以及天氣因素造成的影響。絕大多數時候,一支船隊平均需要四十天的時間才能夠從廣州到達開普敦。如果出發港口是帝國東部的話,那還得加上兩三天。也就是說,一艘運輸船往返一趟需要三個月,除掉正常維護的時間,一艘運輸船一年多廣州到開普敦的航線上航行三次多。這就相當於運輸效率降低了近四成!如果采用分段式運送地方法,為了確保一支主力艦隊,以及三個陸戰師前方作戰,至少需要南洋。印度洋,以及南大西洋上部署共1200艘萬噸輪,而隨著遠征軍北上,這個數量還會持續增長。
這也就是當時薑仲民與翁一鳴麵臨的大問題。與太平洋那邊不一樣,帝國遠征軍南大西洋上作戰受到的限製因素太多了。
印度洋沿岸,以及非洲大陸一直是世界上落後,不發達的地區。特別是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後,商船不再需要繞到好望角,這加讓南印度洋,以及南部非洲成了世界的角落。沒有足夠多的大型港口。就無法支撐起足夠多的運輸船隊。麻煩的是幾乎所有的作戰物資都要從帝國本土運送到南大西洋去。而這條漫長的海上補給線是任何一支軍隊都會頭痛地大問題。而這些問題太平洋上幾乎都不存,因此談仁皓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可薑仲民與翁一鳴卻不得不把後勤保障放首要位置上。
第二艦隊的第一次北上就這麽失敗了。根本原因就是後勤保障跟不上。薑仲民與翁一鳴提交的的作戰計劃中,重點解決了後勤保障麻煩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得從兩個方麵著手,一是加強後勤保障投入,二是量縮減戰鬥中的消耗,減輕後勤保障的壓力。
加強後勤保障是海軍司令部的事情,這一點是比較容易滿足的。從甘永興附帶的一份文件來看,隨著澳洲大陸那邊的戰鬥進入尾聲,帝國海軍太平洋上投入的運輸船隊已經有了多餘的運送能力,因此可以調遣一批運輸船隊前往印度洋與南大西洋。加強那邊的運送能力。另外,帝國還可以與波斯合作,由波斯帝國為遠征軍提供燃料,這樣就不需要從帝國本土運送燃料到南大西洋去了,船隊直接從波斯灣出發,這樣能夠縮短大概4000海裏地航程,為運送燃料的船隻節約至少近一個月的航行時間。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辦法可以起到作用,比如印度次大陸。或者是錫蘭建立食品加工廠,紡織廠。沿途的主要港口,比如獅城,科倫坡,開普敦等地建設多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可以供運輸船隻檢修時使用的船塢,這樣就不需要讓船隻返回帝國本土進行維修,這也能夠節約大量的時間,提高了船隻的航率,也就提高了運輸效率。具體地措施是由海軍司令部負責安排的,這些都不屬於戰區司令部需要負責的事情。
而節約戰鬥消耗就是翁一鳴與薑仲民的事情了。有效的辦法就是避開敵人的據點網絡,減少戰鬥的次數,以及每一次作戰的強度。隻有一個辦法可以達到這一效果,那就是改變北上的線路,放棄沿著非洲海岸線北上的進軍計劃。
這也正是這份的作戰計劃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不管是艦隊,還是陸戰隊,都需要基地的支持。按照帝國海軍的一般情況,每一次推進的距離都必須控製2000海裏範圍之內,好能夠控製1500海裏之內,這是帝國海軍進攻能力的極限。如果這個距離超過了2000海裏的話,那麽艦隊就要花多的時間往返航行中,降低了艦隊的作戰效率。同時,也將增加前線後勤保障的難度,讓陸戰隊的戰鬥力打折扣。麻煩的是,這會使進攻作戰變得困難。
太平洋戰場上,帝國海軍正是按照這個看不見的規律進攻的,從本土到琉球群島,再到馬裏亞納群島。然後是所羅門群島與馬紹爾群島,接著是喀裏多尼亞以及夏威夷群島,每一次推進地距離都2000海裏之內。
雖然南大西洋上的情況比較特殊,英國遠征軍建立的據點的防禦強度是不可能與美軍設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相提並論的,而且英國投入南大西洋的兵力也相當有限,這些都是有利條件。但是,如果推進距離過遠的話,仍然會對遠征行動製造不必要地麻煩。因此。策劃的遠征計劃的時候,薑仲民與翁一鳴首先要確定的就是推進距離,及沿途必須要攻占的地點。
這套的計劃中,艦隊與陸戰隊將不再沿著非洲大陸北上,而是直接攻占南大西洋上的島嶼。通過奪取島嶼,並且將奪取的島嶼建設成為下一次進攻的後方基地,然後一步步的北上,終完成掃蕩南大西洋地作戰行動。
第一個需要攻占地島嶼就是距離開普敦大概1800海裏的聖赫勒拿島。這是一座非常小的島嶼,一座幾乎沒有任何成為軍事基地地島嶼,同時。這也是一座沒有軍隊看守的島嶼。因此。談不上是去攻占聖赫勒拿島,隻是派遣一支工程兵去聖赫勒拿島上建立起一些必要的基礎設施,並且將一些重要的設備送過去。這裏將成為艦隊。以及運輸船隊臨時停靠補給的地點,登陸艦隊也可以這裏集結。
第一個真正需要攻打的是英**隊駐守的阿森鬆島。該島聖赫勒拿島西北大概700海裏之外。島嶼的麵積也不大,但足以修建一條上千米長的跑道,並且有足夠的麵積修建軍營,倉庫,甚至還可以修建一條臨時碼頭。這是一個極為理想地前進基地。關鍵的是,英國人這裏經營了幾十年,已經“幫助”遠征軍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駐紮島上的英軍並不是很多,其中包括一支擁有兩艘老式驅逐艦,十幾艘快艇的小艦隊。這些都不是問題。隻要第二艦隊殺過去,英軍就不可能守住阿森鬆島。
攻占了阿森鬆島,北上行動就成功了一小半。下一步就是西非突出部奪取一個據點,切斷英國遠征軍的退路,並且為繼續北上奠定基礎。這個地點也許蒙羅維亞,或者是弗裏敦附近的某個地方,具體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隻要這裏建立了供艦隊與陸戰隊活動的據點。那麽黃金海岸地英國遠征軍就將被切斷後勤補給線,終不是投降,就是等到英國戰敗,宣布投降後向帝國遠征軍繳械,反正結果是一樣的。
完成這一步,遠征行動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接下來就是佛得角群島,加拿利群島,馬德拉群島,後到達北大西洋,殺入直布羅陀海峽,或者是北上進入比斯開灣,從南麵威脅英國本土。
這些,都是談仁皓自己的分析,如果讓他來指揮的話,他就會走這條進攻路線。這幾乎就是當年帝國遠征艦隊殺入歐洲的路線是一樣的。不管從哪個方麵講,這都是有效,而且能夠節約時間,節約兵力,同時重創敵人的進軍路線。而整個作戰行動中隻有一個難點,那就是英國海軍的反擊。
隨著英國遠征艦隊被殲滅,英國海軍元氣大傷,可卻沒有到被徹底擊潰的地步。到現,英國人還有十幾艘戰列艦,而且建造的“前衛”級戰列艦,以及“鷹”級航母都已經陸續服役,英國海軍正恢複之中。比起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德國陸軍來說,薑仲民指揮的帝國海軍遠征軍的威脅大,特別是第二艦隊,以及德國海軍的“遠東艦隊”。隻要讓這兩支艦隊殺入了北大西洋,英國就可以宣布戰敗了。這個靠海洋生存的國家隻要失去了製海權,失去了海上優勢,那就隻有滅亡。此情況之下,英國絕不會坐以待斃,英國海軍也不會無所作為。
英國海軍的優勢是其規模龐大的戰列艦艦隊,而北大西洋的天氣情況是比較適合戰列艦作戰,而不太適合航母作戰的。薑仲民應該很清楚這個問題,同樣的,英國海軍的將領也很清楚這個問題。那麽,薑仲民就會選擇天氣好的季節北上,而英國人則會量挑選天氣惡劣的時候對付第二艦隊。
選擇的決戰時機是輸贏的關鍵,就算這還隻是推測,可談仁皓很清楚,薑仲民絕不能這個問題上犯錯誤,寧願遲一點殺入北大西洋,也絕不能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與英國海軍決戰。而真正能夠起到關鍵作用的應該是太平洋這邊的第三特混艦隊。如果第三特混艦隊能夠前往大西洋戰區的話,那麽帝國海軍與德國海軍就擁有12艘戰列艦,數量上接近了英國海軍所擁有的戰列艦,而質量上處於絕對優勢的位置。可問題是,隻要太平洋上的戰鬥還沒有結束,第三特混艦隊就不大可能被派往大西洋戰場。
想到這,談仁皓突然笑了起來,他有點杞人憂天了。薑仲民現還開普敦呢,也許要數個月,甚至28年的時候才能進入北大西洋。而太平洋這邊的戰鬥也需要好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才能打完,誰能夠預測一年之後的戰局會是什麽樣子?也許那時候德國人的坦克部隊已經泰晤士河兩岸的平原上縱橫馳騁了。另外,那也是薑仲民的戰鬥,而不是談仁皓自己的戰鬥,他有必要為薑仲民擔憂嗎?
當談仁皓合上手上的文件時,已經是半夜了。南大西洋那邊的事情與他無關,甘永興也多是讓談仁皓熟悉一下整個戰爭的情況而已。至於薑仲民到底能夠表現出什麽水平,談仁皓確實不太關心,隻要他太平洋上獲得了後的勝利,別說一個薑仲民,十個薑仲民加起來也不可能超越一個談仁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