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從規模上講,德國海軍隻能算是一支二流海軍,而從活動範圍來講,則隻算得上是一支近海海軍,因為德國戰艦幾乎就沒有離開過波羅的海與北海,被英國人死死的擋了家門口,缺少殺出去的通道。
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元帥是一戰時的老兵了,他也參加過“日德蘭海戰”雖然德國海軍戰術上獲得了勝利,但是並沒有殺出北海,仍然被英國的大艦隊擋了家門口。從戰略上講,德國公海艦隊“日德蘭海戰”中敗得很慘,並且從此失去了與英國爭奪北大西洋製海權的能力。
這段經曆讓雷德爾元帥刻骨銘心,不管當時鄧尼茨指揮的德國潛艇部隊大西洋上取得了多麽輝煌的戰果,雷德爾仍然堅持以發展大艦隊為主的政策。相繼建造了兩艘“卑斯麥”級戰列艦之後,的戰列艦,還有航母也被擺上了船台。可問題是,當時德國根本就沒有能力支撐起雷德爾製訂的龐大的海軍造艦計劃了。
如果戰爭晚五年爆發的話,也許雷德爾的計劃就已經變成了現實,可現實是殘酷的,戰爭爆發之後,德國大部分的物資都要用於地麵戰場上,23年,德國陸軍軍費占總開支的四成,空軍三成半,而海軍隻拿到了兩成半的軍費開支(同期,唐帝國海軍所占軍費比例達到了六成半)可以說,海軍是德國三大軍種中不受重視的。用這麽點軍費,海軍還必須要優先考慮潛艇部隊的需要,加強對英法海上生命線的絞殺,後能夠提供給水麵戰艦建造的經費與物資都極為奇缺。
從現實的角度講,德國海軍要想戰勝英法海軍是極為困難的,就算僅僅對付英國海軍都沒有多少獲勝的把握。德國本身就為大陸型國家,而且統一時間不長,錯過了海軍發展的初期階段,沒有海洋民族地特點。沒有發展海軍的思想基礎。重要的是,德國沒有足夠優良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對發展海軍極為不利。相對而言,英國為島國,一直非常重視發展海軍(島國的共同特點,日本也一樣)法國瀕臨大西洋與地中海,兩個方向上都有天然良港,而且前出大西洋的通道沒有被完全遮擋。可以說。不管從哪方麵來看,德國都沒有發展海軍的基礎。
德國的強國地位所得到公認地,可作為強國的一個必須標誌就是強大的海軍。海軍代表的不僅僅是一支海上軍事力量,多的時候代表的是廣泛的海外利益。而廣泛的海外利益又是一個強國的基礎。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唐帝國的強大很大地程度上就是因為有著廣泛的海外利益,而且還有著世界上的頭號海軍艦隊。相反,俄羅斯帝國雖然也很強大,但卻從沒有得到大國地承認,多也就隻算是個二流強國,一個隻能用一條腿走路的巨人而已。
成為強國的目的刺激著德國人。也刺激著雷德爾。上次大戰之後。德國海軍有製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後來還《鬆江條約》中要求得到唐帝國海軍七成的份額。這個要求得到了滿足,可德國的實力卻不足以支撐起這麽龐大的海軍艦隊。從條約簽署到戰爭爆發。德國海軍的規模一直沒有達到這個條約的上限!
歸根結底,德國海軍不受重視地原因還是由其本身的原因,所處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西麵有法國,東麵有俄羅斯這兩個強大的“鄰居”而本國又無足夠的戰略縱深與戰略資源的情況下,德國必須將重點放地麵部隊的建設上,隨時提防著東西兩個強大的“鄰居”而德國又無多少海外利益,其海軍受到冷落也就是情理之中地事情了。
上次大戰,“日德蘭海戰”的慘敗刺痛了德國人,失去了製海權之後。德國差點完蛋,如果不是波斯帝國及時打通了與德國的地麵聯係,唐帝國的遠征軍到達歐洲戰場的話,恐怕德國就將與俄羅斯,日本一樣,戰爭結束之前就投降了。保持一支強大的海軍,維護海上生命線的安全,這成為了德國人的所有共識,可有了認識。不等於有了這個能力。
當時,德國海軍仍然是一支“破壞型”的海軍,而不是“控製型”的海軍。這兩者的區別就於,“破壞型”的海軍隻能去破壞敵人的海上交通線,破壞敵人的製海權,而永遠不能如同“控製型”的海軍一樣,去獲得製海權,控製大海,並且將大海為己所用。而數百年的海戰證明,“破壞”並不能帶來製海權,也不可能給國家帶來多少利益,大規模戰爭中,控製大海永遠比破壞海上交通有效。
可以說,德國海軍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走上了“歧途”德國海軍的重點一直是潛艇,而這個“重點”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唐帝國,美國,日本,英國都很重視潛艇,可都不將潛艇當作主要的力量使用,隻是海軍的一部分而已。相反,德國海軍中,潛艇幾乎就是一切,幾乎代表了整個德國海軍。到23年底時,德國海軍已經擁有了三百多艘潛艇,而且長期保持有數十艘潛艇北大西洋上作戰。相反,德國海軍的水麵艦艇則基本上都留了波羅的海,連衝出卡特加特海峽(丹麥東北,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機會都沒有。
淪落到這一步,也算的德國海軍的悲哀吧。可這並不表示德國人沒有走向海洋的雄心與決心。相對而言,德國海軍的造艦計劃比很多國家都要龐大,甚至可以同唐帝國海軍相提並論了。
上次大戰之後,德國海軍製定了一個二十五年造艦計劃,準備利用二十五年的時間來追上英國,打造北大西洋上,乃至整個世界上強大的海軍艦隊。可事實上,這個計劃是很不現實的。
整個計劃中,戰列艦是為重要的,德國海軍終結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與教訓之後,認為戰列艦的速度與防禦,火力同等重要。因此就需要好的,速度快,火力猛,防禦強大的戰艦來充實他們的公海艦隊。可問題是,當時德國根本沒有能力打造一支龐大的艦隊,光是那些建造戰艦需要的費用,德國政府就拿不出來。另外,技術方麵,德國也缺乏基礎,這隻是一支紙麵上的艦隊。
雷德爾上任之後,德國海軍的建設速度加快了,可緊跟著到來的經濟危機機會摧毀了整個德國(德國是歐洲受經濟危機影響嚴重的國家)別說海軍,連陸軍的建設都困難,德國政府哪有錢去支持海軍建設?迫不得已之下,雷德爾不得不別地方麵想辦法,比如直接從唐帝國購買現成的技術(問題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把核心的技術轉讓給別的國家)派遣軍官到唐帝國進行學習與深造(這個是受到歡迎的。唐帝國海軍也需要爭外快,而且培養盟國的軍人,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幾乎沒有希望完成二十五年造艦計劃的時候。雷德爾還他所能的推動著德國海軍的發展。
建造“卑斯麥”級戰列艦之前,德國海軍先建造了幾艘袖珍戰列艦。袖珍戰列艦實際上就是減少了火炮數量,增加了防禦地小型戰列艦而已。當然,這也是迫不得已地做法,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來建造戰列艦,而且很多老舊的戰列艦都麵臨著要退役的時候,德國海軍也隻能這麽幹了。
隨後,“卑斯麥”級戰列艦被擺上了船台,實際上,這仍然是一種過渡型號的戰列艦。但卻是當時強大的戰列艦。“卑斯麥”級戰列艦已經超過了條約的限製(德國海軍隱瞞了大部分的性能數據)而其對手,英國海軍中沒有任何一艘戰列艦可以與之抗衡。這也是為什麽後來英國會立即啟動“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建造計劃的原因。英國一直將德國當作頭號對手,而海軍由是英國生存的基礎,英國自然不會讓德國海軍的戰艦性能占了上風。
因為隻是過渡型號,所以“卑斯麥”隻建造了兩艘(“卑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按照雷德爾的設想,德國海軍真正地戰列艦是“h”級戰列艦(還沒有正式命名,“h”是計劃的代號)“h”級戰列艦的設計排水量超過了五萬噸。是自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之後,世界上排水量大的戰列艦。可直到21年,也就是戰爭爆發的這一年,德國政府都沒有批準“h”級的建造工作,而且連設計圖紙都沒有完全完成。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h”級戰列艦很大的程度上都隻存與圖紙以及設計人員的腦海之中。
德國人的雄心還不僅僅這麽點。20年的時候,雷德爾就已經提出發展“h”級之後的,為強大的戰列艦,並且暫時定名為“z”級。這種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竟然達到了八萬噸!而當時,日本的“大和”級的滿載排水量也不過就接近七萬噸而已!可問題是,德國連“h”級都無法變成現實中的戰艦,又有什麽能力來把“z”級造出來呢?
除了戰列艦,德國海軍也早就認識到了航母的重要性(實際上,北海這個小池塘裏,航母並不見得有多大的作用)推進戰列艦的建造工作時,德國海軍也開始籌劃建造航母,而其第一艘航母“齊柏林”號已經20年底被放上了船台。而這艘航母的基礎設計工作並不是德國完成的,而是唐帝國完成的,當時唐帝國也正設計“長江”級航母,德國海軍又無航母設計經驗,因此就直接出錢,請唐帝國的設計師為他們設計航母。
這艘航母一直拖到22年,也就戰爭爆發的第二年都沒有造好。因為大部分的重要物資都投入到了陸軍與空軍,海軍則加速潛艇的建造工作(此時,德國潛艇大西洋上已經取得了成功)航母的建造工作被無限期的延遲了。如果戰局沒有大的改變的話,恐怕到戰爭結束,“齊柏林”號都將停船台上吧。
除了戰列艦,航母這兩種主力戰艦之外,德國海軍還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等各方麵都有著一套龐大的發展計劃。這些計劃也大部分僅僅隻是計劃而已。談仁皓也不得不驚歎德國人的雄心壯誌,不得不感歎德國人做計劃時的詳細與細致。可以說,如果德國真有能力完成他們的二十五年造艦計劃的話,那麽北大西洋上的局勢將出現一邊倒的情況,英法海軍聯合起來也不見得是德國海軍的對手,可問題是,紙麵上的戰艦是沒有任何威脅作用的。
讓談仁皓感慨的還是海軍對國家實力,特別是工業實力的依賴性。任何一個海軍強國的背後實際上都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也許日本是個例外,可日本也終被打敗了。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就沒有強大的海軍,而且海軍的存也將變得毫無意義。德國人有著自己的夢想,也有著遠大的理想,可卻沒有相對應的實力。地麵威脅遠比海洋威脅大的時候,德國海軍也就隻能波羅的海這個小池子裏遊泳,而沒去大西洋上搏浪的能力!
當談仁皓翻越完了手裏的那份文件時,時間早就過了十一點。他立即就離開了書房,溜回臥室睡覺去了。妻子已經床上睡著了,談仁皓輕手輕腳的爬上了床,可他怎麽也睡不著。
帝國海軍是幸運的,因為帝國有著數百年的海洋曆史,帝國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有著豐富的戰略資源。這也許是值得慶幸的吧,如果談仁皓身德國的話,恐怕他現就不是指揮艦隊作戰,而是哪條戰壕裏端著步槍發抖吧!
從規模上講,德國海軍隻能算是一支二流海軍,而從活動範圍來講,則隻算得上是一支近海海軍,因為德國戰艦幾乎就沒有離開過波羅的海與北海,被英國人死死的擋了家門口,缺少殺出去的通道。
德國海軍司令雷德爾元帥是一戰時的老兵了,他也參加過“日德蘭海戰”雖然德國海軍戰術上獲得了勝利,但是並沒有殺出北海,仍然被英國的大艦隊擋了家門口。從戰略上講,德國公海艦隊“日德蘭海戰”中敗得很慘,並且從此失去了與英國爭奪北大西洋製海權的能力。
這段經曆讓雷德爾元帥刻骨銘心,不管當時鄧尼茨指揮的德國潛艇部隊大西洋上取得了多麽輝煌的戰果,雷德爾仍然堅持以發展大艦隊為主的政策。相繼建造了兩艘“卑斯麥”級戰列艦之後,的戰列艦,還有航母也被擺上了船台。可問題是,當時德國根本就沒有能力支撐起雷德爾製訂的龐大的海軍造艦計劃了。
如果戰爭晚五年爆發的話,也許雷德爾的計劃就已經變成了現實,可現實是殘酷的,戰爭爆發之後,德國大部分的物資都要用於地麵戰場上,23年,德國陸軍軍費占總開支的四成,空軍三成半,而海軍隻拿到了兩成半的軍費開支(同期,唐帝國海軍所占軍費比例達到了六成半)可以說,海軍是德國三大軍種中不受重視的。用這麽點軍費,海軍還必須要優先考慮潛艇部隊的需要,加強對英法海上生命線的絞殺,後能夠提供給水麵戰艦建造的經費與物資都極為奇缺。
從現實的角度講,德國海軍要想戰勝英法海軍是極為困難的,就算僅僅對付英國海軍都沒有多少獲勝的把握。德國本身就為大陸型國家,而且統一時間不長,錯過了海軍發展的初期階段,沒有海洋民族地特點。沒有發展海軍的思想基礎。重要的是,德國沒有足夠優良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對發展海軍極為不利。相對而言,英國為島國,一直非常重視發展海軍(島國的共同特點,日本也一樣)法國瀕臨大西洋與地中海,兩個方向上都有天然良港,而且前出大西洋的通道沒有被完全遮擋。可以說。不管從哪方麵來看,德國都沒有發展海軍的基礎。
德國的強國地位所得到公認地,可作為強國的一個必須標誌就是強大的海軍。海軍代表的不僅僅是一支海上軍事力量,多的時候代表的是廣泛的海外利益。而廣泛的海外利益又是一個強國的基礎。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唐帝國的強大很大地程度上就是因為有著廣泛的海外利益,而且還有著世界上的頭號海軍艦隊。相反,俄羅斯帝國雖然也很強大,但卻從沒有得到大國地承認,多也就隻算是個二流強國,一個隻能用一條腿走路的巨人而已。
成為強國的目的刺激著德國人。也刺激著雷德爾。上次大戰之後。德國海軍有製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後來還《鬆江條約》中要求得到唐帝國海軍七成的份額。這個要求得到了滿足,可德國的實力卻不足以支撐起這麽龐大的海軍艦隊。從條約簽署到戰爭爆發。德國海軍的規模一直沒有達到這個條約的上限!
歸根結底,德國海軍不受重視地原因還是由其本身的原因,所處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西麵有法國,東麵有俄羅斯這兩個強大的“鄰居”而本國又無足夠的戰略縱深與戰略資源的情況下,德國必須將重點放地麵部隊的建設上,隨時提防著東西兩個強大的“鄰居”而德國又無多少海外利益,其海軍受到冷落也就是情理之中地事情了。
上次大戰,“日德蘭海戰”的慘敗刺痛了德國人,失去了製海權之後。德國差點完蛋,如果不是波斯帝國及時打通了與德國的地麵聯係,唐帝國的遠征軍到達歐洲戰場的話,恐怕德國就將與俄羅斯,日本一樣,戰爭結束之前就投降了。保持一支強大的海軍,維護海上生命線的安全,這成為了德國人的所有共識,可有了認識。不等於有了這個能力。
當時,德國海軍仍然是一支“破壞型”的海軍,而不是“控製型”的海軍。這兩者的區別就於,“破壞型”的海軍隻能去破壞敵人的海上交通線,破壞敵人的製海權,而永遠不能如同“控製型”的海軍一樣,去獲得製海權,控製大海,並且將大海為己所用。而數百年的海戰證明,“破壞”並不能帶來製海權,也不可能給國家帶來多少利益,大規模戰爭中,控製大海永遠比破壞海上交通有效。
可以說,德國海軍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走上了“歧途”德國海軍的重點一直是潛艇,而這個“重點”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唐帝國,美國,日本,英國都很重視潛艇,可都不將潛艇當作主要的力量使用,隻是海軍的一部分而已。相反,德國海軍中,潛艇幾乎就是一切,幾乎代表了整個德國海軍。到23年底時,德國海軍已經擁有了三百多艘潛艇,而且長期保持有數十艘潛艇北大西洋上作戰。相反,德國海軍的水麵艦艇則基本上都留了波羅的海,連衝出卡特加特海峽(丹麥東北,波羅的海出海口)的機會都沒有。
淪落到這一步,也算的德國海軍的悲哀吧。可這並不表示德國人沒有走向海洋的雄心與決心。相對而言,德國海軍的造艦計劃比很多國家都要龐大,甚至可以同唐帝國海軍相提並論了。
上次大戰之後,德國海軍製定了一個二十五年造艦計劃,準備利用二十五年的時間來追上英國,打造北大西洋上,乃至整個世界上強大的海軍艦隊。可事實上,這個計劃是很不現實的。
整個計劃中,戰列艦是為重要的,德國海軍終結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與教訓之後,認為戰列艦的速度與防禦,火力同等重要。因此就需要好的,速度快,火力猛,防禦強大的戰艦來充實他們的公海艦隊。可問題是,當時德國根本沒有能力打造一支龐大的艦隊,光是那些建造戰艦需要的費用,德國政府就拿不出來。另外,技術方麵,德國也缺乏基礎,這隻是一支紙麵上的艦隊。
雷德爾上任之後,德國海軍的建設速度加快了,可緊跟著到來的經濟危機機會摧毀了整個德國(德國是歐洲受經濟危機影響嚴重的國家)別說海軍,連陸軍的建設都困難,德國政府哪有錢去支持海軍建設?迫不得已之下,雷德爾不得不別地方麵想辦法,比如直接從唐帝國購買現成的技術(問題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把核心的技術轉讓給別的國家)派遣軍官到唐帝國進行學習與深造(這個是受到歡迎的。唐帝國海軍也需要爭外快,而且培養盟國的軍人,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幾乎沒有希望完成二十五年造艦計劃的時候。雷德爾還他所能的推動著德國海軍的發展。
建造“卑斯麥”級戰列艦之前,德國海軍先建造了幾艘袖珍戰列艦。袖珍戰列艦實際上就是減少了火炮數量,增加了防禦地小型戰列艦而已。當然,這也是迫不得已地做法,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來建造戰列艦,而且很多老舊的戰列艦都麵臨著要退役的時候,德國海軍也隻能這麽幹了。
隨後,“卑斯麥”級戰列艦被擺上了船台,實際上,這仍然是一種過渡型號的戰列艦。但卻是當時強大的戰列艦。“卑斯麥”級戰列艦已經超過了條約的限製(德國海軍隱瞞了大部分的性能數據)而其對手,英國海軍中沒有任何一艘戰列艦可以與之抗衡。這也是為什麽後來英國會立即啟動“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的建造計劃的原因。英國一直將德國當作頭號對手,而海軍由是英國生存的基礎,英國自然不會讓德國海軍的戰艦性能占了上風。
因為隻是過渡型號,所以“卑斯麥”隻建造了兩艘(“卑斯麥”號與“提爾皮茨”號)按照雷德爾的設想,德國海軍真正地戰列艦是“h”級戰列艦(還沒有正式命名,“h”是計劃的代號)“h”級戰列艦的設計排水量超過了五萬噸。是自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之後,世界上排水量大的戰列艦。可直到21年,也就是戰爭爆發的這一年,德國政府都沒有批準“h”級的建造工作,而且連設計圖紙都沒有完全完成。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h”級戰列艦很大的程度上都隻存與圖紙以及設計人員的腦海之中。
德國人的雄心還不僅僅這麽點。20年的時候,雷德爾就已經提出發展“h”級之後的,為強大的戰列艦,並且暫時定名為“z”級。這種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竟然達到了八萬噸!而當時,日本的“大和”級的滿載排水量也不過就接近七萬噸而已!可問題是,德國連“h”級都無法變成現實中的戰艦,又有什麽能力來把“z”級造出來呢?
除了戰列艦,德國海軍也早就認識到了航母的重要性(實際上,北海這個小池塘裏,航母並不見得有多大的作用)推進戰列艦的建造工作時,德國海軍也開始籌劃建造航母,而其第一艘航母“齊柏林”號已經20年底被放上了船台。而這艘航母的基礎設計工作並不是德國完成的,而是唐帝國完成的,當時唐帝國也正設計“長江”級航母,德國海軍又無航母設計經驗,因此就直接出錢,請唐帝國的設計師為他們設計航母。
這艘航母一直拖到22年,也就戰爭爆發的第二年都沒有造好。因為大部分的重要物資都投入到了陸軍與空軍,海軍則加速潛艇的建造工作(此時,德國潛艇大西洋上已經取得了成功)航母的建造工作被無限期的延遲了。如果戰局沒有大的改變的話,恐怕到戰爭結束,“齊柏林”號都將停船台上吧。
除了戰列艦,航母這兩種主力戰艦之外,德國海軍還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等各方麵都有著一套龐大的發展計劃。這些計劃也大部分僅僅隻是計劃而已。談仁皓也不得不驚歎德國人的雄心壯誌,不得不感歎德國人做計劃時的詳細與細致。可以說,如果德國真有能力完成他們的二十五年造艦計劃的話,那麽北大西洋上的局勢將出現一邊倒的情況,英法海軍聯合起來也不見得是德國海軍的對手,可問題是,紙麵上的戰艦是沒有任何威脅作用的。
讓談仁皓感慨的還是海軍對國家實力,特別是工業實力的依賴性。任何一個海軍強國的背後實際上都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也許日本是個例外,可日本也終被打敗了。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就沒有強大的海軍,而且海軍的存也將變得毫無意義。德國人有著自己的夢想,也有著遠大的理想,可卻沒有相對應的實力。地麵威脅遠比海洋威脅大的時候,德國海軍也就隻能波羅的海這個小池子裏遊泳,而沒去大西洋上搏浪的能力!
當談仁皓翻越完了手裏的那份文件時,時間早就過了十一點。他立即就離開了書房,溜回臥室睡覺去了。妻子已經床上睡著了,談仁皓輕手輕腳的爬上了床,可他怎麽也睡不著。
帝國海軍是幸運的,因為帝國有著數百年的海洋曆史,帝國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有著豐富的戰略資源。這也許是值得慶幸的吧,如果談仁皓身德國的話,恐怕他現就不是指揮艦隊作戰,而是哪條戰壕裏端著步槍發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