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捷報頻頻
戚繼光說道:“我這裏有一個人選。”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李成梁。
李成梁在青城之戰中立下不下功勳。但是奈何他是秀才出身,就注定了他在官場之上走不遠。他的知府,還是周夢臣提攜的。在周夢臣離開西北之後。
李成梁轉任多地。但是還是知府。幾乎沒有什麽變化。或者說,李成梁這一輩子,估計也沒有什麽變化了。估計也就是在致仕的時候,能提高一級而已。
這對李成梁來說,是相當的憋屈的事情了。
他自信才能過能,不管再棘手的事情,在他手中都能辦得妥妥當當的。武能上陣殺敵,文能撫定一方。但是偏偏要看著別人一路升遷,他隻能原地踏步。
這內中滋味能好受才怪。
李成梁自然四處走門路,想要高升。他算是周夢臣舊部,但是這一件事情,周夢臣也無能為力。倒不是說周夢臣否認李成梁的能力。也不是不能將李成梁提拔上來。
而是一個代價的問題。
李成梁作為秀才出身能做到知府,已經是觸及天花板了。即便周夢臣將他提拔一層,更上一個台階,他不過困在另一層上麵而已。
周夢臣總不能次次都特別簡拔吧?
且不說這符合不符合,大明文官的規矩。單單說一點,周黨是以周夢臣為主,但並不是周夢臣一個人的,他不能將有限的政治資源放在一個人身上,不說外麵,就是周黨內部,估計也是人心難服。
不過,李成梁有一個好兒子。不,這不如說,李成梁當初要的條件好。他兒子李如鬆拜在徐渭門下。雖然徐渭事情很忙,不能親自教導,但是徐渭一直很關注自己這個弟子。
正是因為這個渠道。徐渭知道了李成梁的困境。也給李成梁想過辦法。一兩二往,這事情就傳開了。甚至徐渭還給周黨一些人打了招呼,如果發現有這樣的位置,就推薦李成梁。
在戚繼光看來,鎮守海西這一件事情,李成梁最合適不過了。
一來,李成梁文武雙全。能力沒有說的。這種去危險地任職,再加上李成梁之前的功勞。足夠讓李成梁升官了。
胡宗憲對戚繼光推薦的人選。還是很認可的。於是就上奏朝廷。讓李成梁緊急赴任。不要錯過幾個月的征戰。
對於這一件事情,周夢臣自然沒有不準的。
於是在嘉靖四十三,整個夏天所有人目光都在遼東。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有看好的,因為這是本朝,不,近幾十年最大的出塞舉動。周夢臣攻青城的規模還沒有這一次出擊規模大。更不要說,或許一些百姓不知道,但是大部分官員都知道。
周夢臣當時玩了一手,先斬後奏。隻是礙於朝廷顏麵,沒有說出來而已。
與這一次,朝廷主動推動的事情是完全不一樣的。
周夢臣這一方,自然緊張非常,這一戰大勝,不,隻要不是大敗,稍稍有一些戰果,對周黨來說,都不是極大的利好。畢竟即便平手,也可以說成各自的勝利,唯有損兵折將的大敗,是難以粉飾的。
而周夢臣明裏暗裏的敵人,此刻都冷眼旁觀,期盼著周夢臣來上一場大敗。這樣的軍事行動,自然要有人負責。周夢臣作為主要推動者。自然是免不了承擔責任。
更不要說,在開戰之前,王崇古發起一場大案,就是調查數年前之內遼東大饑的事情,當時遼東的糧倉有很多糧食失竊。甚至從江南運來的糧食,也有很多不明就裏的損耗。
王崇古以此為線索,一路查了下去。幾乎每一個衛所都有相當大一部分軍官落網。如此一來,王崇古也得一個“雅號”,官屠。號稱死在他手下的官員不計其數。
很多人覺得,大戰之前,先搞出這一套,對軍心不利。甚至以此求暫緩發兵,並懲治王崇古。
楊博對王崇古擅自做主,很是不舒服的。
但是不管怎麽說,王崇古都是自己人。有事情,關起門來,家法處置。但決計不能讓別人如此欺負他。楊博自然強硬發聲,為王崇古撐腰。
這才為王崇古贏得了一些時間。
拖到了大戰開始。
大戰一開始,就非常順利。
首先是朵顏三衛歸順朝廷。
這讓周夢臣又好氣又好笑,在蒙古與大明之間,來回的倒。可以說明強勢,就是朵顏三衛,蒙古強勢,就是兀良哈部,總之毫無廉恥可言。
不過,說起來也對,對於蒙古人來說,在草原上惡劣生產情況來說,活著才是他們最希望解決的問題。什麽仁義廉恥,在這裏沒有任何用處。
對於朵顏三衛的投誠。周夢臣根本沒有相信過,因為他相信等明軍一走,朵顏三衛依然會舊態複萌。不會一下子變成了大明的忠臣。
當然了,他依然沒有對前線的戰事做出任何決斷,一切由戚繼光決斷。
他相信,他所能想到的。戚繼光也能想到。
就看戚繼光如果決斷的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隻是周夢臣,戚繼光不可能不說。不管是雙方的師徒關係,還是官場上的關係。戚繼光並沒有那麽不懂事。戚繼光的奏疏很快就來。
戚繼光的意思,加大賞錢,讓朵顏三衛作為向導,進攻土蠻部,但是在此之後,將朵顏三衛分開,一部安置在青海,一部安置在海西,一部安置在濟州島上。
總之,不能讓朵顏三衛還留在東北。
周夢臣對這個想法,不置可否。
全看戚繼光的安排了。
接下來的戰事,就是與正主了。也就是土蠻所部。這一次除卻土默特部之外的,蒙古五萬戶,全部出現了。雖然他們內部矛盾重重,但是唇亡齒寒。
一旦土蠻部大敗,蒙古人將會永遠的失去了漠北,這是很多蒙古部落所不能接受的。
隻是蒙古人大舉南下,並不代表這一場,就轟轟烈烈的打了起來。因為雙方都在草原上來回遊蕩,躲避對付主力,與尋常對方主力。
躲避對方主力的一方,自然是蒙古人。
在出關之後,大明一支前鋒與蒙古精銳碰了一下,帶來一場斬首千餘的大勝後,蒙古人都刻意回避與大明主力接觸。草原廣闊,雖然說十幾萬人的大軍,留下的痕跡還是很多。但是雙方主力想要接觸,卻不大容易。
明軍不敢追的太緊,擔心蒙古人來一個反撲。而且明軍騎兵雖然調來不少,但對應蒙古全部是騎兵的情況,還是少。步卒與騎兵速度不一,在追擊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前後脫節,為敵人所乘。
而且還不能不追,如果不追的話,對方跑到漠北了。過幾年再下來。難不成這樣的攻伐,再來一次?那是不可能的花錢太多了。
所以,雙方就這樣遙遙相對。好像兩人巨人在草原上跳舞。你進進,我退退,我進進,你退退。
雙方都想構造一個利於自己的戰場。沒有這個之前,是不想決戰的。
這對戚繼光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他最擔心是蒙古人撒丫子跑了,在戚繼光看來,這是對蒙古人最好的辦法。奈何一般來說,最好的辦法,一般人都不會用的。
隻要敵人還沒有脫離戰場。這事情就好辦。而且戚繼光更明白,戰場上這樣的對峙,是需要海量的錢糧支持。戚繼光背後有周夢臣。
周夢臣而今還沒有發國債的。
一旦動用這個手段,來個一兩千萬兩都不是問題。戚繼光根本不用考慮後勤問題。但是蒙古人能吃得消嗎?
(本章完)
7017k
戚繼光說道:“我這裏有一個人選。”
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李成梁。
李成梁在青城之戰中立下不下功勳。但是奈何他是秀才出身,就注定了他在官場之上走不遠。他的知府,還是周夢臣提攜的。在周夢臣離開西北之後。
李成梁轉任多地。但是還是知府。幾乎沒有什麽變化。或者說,李成梁這一輩子,估計也沒有什麽變化了。估計也就是在致仕的時候,能提高一級而已。
這對李成梁來說,是相當的憋屈的事情了。
他自信才能過能,不管再棘手的事情,在他手中都能辦得妥妥當當的。武能上陣殺敵,文能撫定一方。但是偏偏要看著別人一路升遷,他隻能原地踏步。
這內中滋味能好受才怪。
李成梁自然四處走門路,想要高升。他算是周夢臣舊部,但是這一件事情,周夢臣也無能為力。倒不是說周夢臣否認李成梁的能力。也不是不能將李成梁提拔上來。
而是一個代價的問題。
李成梁作為秀才出身能做到知府,已經是觸及天花板了。即便周夢臣將他提拔一層,更上一個台階,他不過困在另一層上麵而已。
周夢臣總不能次次都特別簡拔吧?
且不說這符合不符合,大明文官的規矩。單單說一點,周黨是以周夢臣為主,但並不是周夢臣一個人的,他不能將有限的政治資源放在一個人身上,不說外麵,就是周黨內部,估計也是人心難服。
不過,李成梁有一個好兒子。不,這不如說,李成梁當初要的條件好。他兒子李如鬆拜在徐渭門下。雖然徐渭事情很忙,不能親自教導,但是徐渭一直很關注自己這個弟子。
正是因為這個渠道。徐渭知道了李成梁的困境。也給李成梁想過辦法。一兩二往,這事情就傳開了。甚至徐渭還給周黨一些人打了招呼,如果發現有這樣的位置,就推薦李成梁。
在戚繼光看來,鎮守海西這一件事情,李成梁最合適不過了。
一來,李成梁文武雙全。能力沒有說的。這種去危險地任職,再加上李成梁之前的功勞。足夠讓李成梁升官了。
胡宗憲對戚繼光推薦的人選。還是很認可的。於是就上奏朝廷。讓李成梁緊急赴任。不要錯過幾個月的征戰。
對於這一件事情,周夢臣自然沒有不準的。
於是在嘉靖四十三,整個夏天所有人目光都在遼東。
(本章未完,請翻頁)
有看好的,因為這是本朝,不,近幾十年最大的出塞舉動。周夢臣攻青城的規模還沒有這一次出擊規模大。更不要說,或許一些百姓不知道,但是大部分官員都知道。
周夢臣當時玩了一手,先斬後奏。隻是礙於朝廷顏麵,沒有說出來而已。
與這一次,朝廷主動推動的事情是完全不一樣的。
周夢臣這一方,自然緊張非常,這一戰大勝,不,隻要不是大敗,稍稍有一些戰果,對周黨來說,都不是極大的利好。畢竟即便平手,也可以說成各自的勝利,唯有損兵折將的大敗,是難以粉飾的。
而周夢臣明裏暗裏的敵人,此刻都冷眼旁觀,期盼著周夢臣來上一場大敗。這樣的軍事行動,自然要有人負責。周夢臣作為主要推動者。自然是免不了承擔責任。
更不要說,在開戰之前,王崇古發起一場大案,就是調查數年前之內遼東大饑的事情,當時遼東的糧倉有很多糧食失竊。甚至從江南運來的糧食,也有很多不明就裏的損耗。
王崇古以此為線索,一路查了下去。幾乎每一個衛所都有相當大一部分軍官落網。如此一來,王崇古也得一個“雅號”,官屠。號稱死在他手下的官員不計其數。
很多人覺得,大戰之前,先搞出這一套,對軍心不利。甚至以此求暫緩發兵,並懲治王崇古。
楊博對王崇古擅自做主,很是不舒服的。
但是不管怎麽說,王崇古都是自己人。有事情,關起門來,家法處置。但決計不能讓別人如此欺負他。楊博自然強硬發聲,為王崇古撐腰。
這才為王崇古贏得了一些時間。
拖到了大戰開始。
大戰一開始,就非常順利。
首先是朵顏三衛歸順朝廷。
這讓周夢臣又好氣又好笑,在蒙古與大明之間,來回的倒。可以說明強勢,就是朵顏三衛,蒙古強勢,就是兀良哈部,總之毫無廉恥可言。
不過,說起來也對,對於蒙古人來說,在草原上惡劣生產情況來說,活著才是他們最希望解決的問題。什麽仁義廉恥,在這裏沒有任何用處。
對於朵顏三衛的投誠。周夢臣根本沒有相信過,因為他相信等明軍一走,朵顏三衛依然會舊態複萌。不會一下子變成了大明的忠臣。
當然了,他依然沒有對前線的戰事做出任何決斷,一切由戚繼光決斷。
他相信,他所能想到的。戚繼光也能想到。
就看戚繼光如果決斷的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隻是周夢臣,戚繼光不可能不說。不管是雙方的師徒關係,還是官場上的關係。戚繼光並沒有那麽不懂事。戚繼光的奏疏很快就來。
戚繼光的意思,加大賞錢,讓朵顏三衛作為向導,進攻土蠻部,但是在此之後,將朵顏三衛分開,一部安置在青海,一部安置在海西,一部安置在濟州島上。
總之,不能讓朵顏三衛還留在東北。
周夢臣對這個想法,不置可否。
全看戚繼光的安排了。
接下來的戰事,就是與正主了。也就是土蠻所部。這一次除卻土默特部之外的,蒙古五萬戶,全部出現了。雖然他們內部矛盾重重,但是唇亡齒寒。
一旦土蠻部大敗,蒙古人將會永遠的失去了漠北,這是很多蒙古部落所不能接受的。
隻是蒙古人大舉南下,並不代表這一場,就轟轟烈烈的打了起來。因為雙方都在草原上來回遊蕩,躲避對付主力,與尋常對方主力。
躲避對方主力的一方,自然是蒙古人。
在出關之後,大明一支前鋒與蒙古精銳碰了一下,帶來一場斬首千餘的大勝後,蒙古人都刻意回避與大明主力接觸。草原廣闊,雖然說十幾萬人的大軍,留下的痕跡還是很多。但是雙方主力想要接觸,卻不大容易。
明軍不敢追的太緊,擔心蒙古人來一個反撲。而且明軍騎兵雖然調來不少,但對應蒙古全部是騎兵的情況,還是少。步卒與騎兵速度不一,在追擊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前後脫節,為敵人所乘。
而且還不能不追,如果不追的話,對方跑到漠北了。過幾年再下來。難不成這樣的攻伐,再來一次?那是不可能的花錢太多了。
所以,雙方就這樣遙遙相對。好像兩人巨人在草原上跳舞。你進進,我退退,我進進,你退退。
雙方都想構造一個利於自己的戰場。沒有這個之前,是不想決戰的。
這對戚繼光來說,是一個好消息,他最擔心是蒙古人撒丫子跑了,在戚繼光看來,這是對蒙古人最好的辦法。奈何一般來說,最好的辦法,一般人都不會用的。
隻要敵人還沒有脫離戰場。這事情就好辦。而且戚繼光更明白,戰場上這樣的對峙,是需要海量的錢糧支持。戚繼光背後有周夢臣。
周夢臣而今還沒有發國債的。
一旦動用這個手段,來個一兩千萬兩都不是問題。戚繼光根本不用考慮後勤問題。但是蒙古人能吃得消嗎?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