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為之計長遠


    這也與古代交通有關。


    但凡查古代文獻,就會發現那些猛將兄們,大多有聲達一縣,打遍某縣無敵手。比如嶽飛就是這樣的人。在發跡之前,是打遍湯陰無敵手。


    再往上,要達到府一級別還行,但是打遍全省無敵就不可能了。因為一個省裏麵每一個縣都跑一遍,就要花很長的時間了。如果打遍全國,那這個人一輩子就在路上了。


    沒有現代化的交通與組織,天下第一都是虛名而已。


    當然了,俞大猷這個天下第一,也不全部是水分,俞大猷年輕的時候,是非常喜歡與人比試,頗有幾分武癡風範。他行軍打仗,到北-京,還有各地上任。每到一地,都與當地武術名家交流。


    最有名的一次,就是上少林寺了。將少林寺給踢了,然後歎息,少林寺的絕學不傳。


    要不是,他是個當官的,看看少林寺能不能讓讓他活著下少室山。


    但是雖然勝過俞大猷的武藝的人,周夢臣夾帶裏麵沒有,但是不次於俞大猷的高手,周夢臣夾帶裏麵不是沒有的。無他,就是在大同。


    大同慣出精兵強將。其中豈能沒有幾個武藝高強的。不說別的。單單說馬芳。馬芳對俞大猷天下第一,未必服氣,隻不過兩人天南海北的,又是朝廷命官。總不能為了區區武藝上的高低,千裏迢迢打一架吧?


    而周大同僅僅是一個孩子而已。也未必需要天下第一高手來教。次一等的高手上麵做教頭,周夢臣選都選不過來。


    之所以,讓周大同拜俞大猷為師,一方麵固然是給孩子選最好的老師,是每一個家長的本能。另外一方麵,周夢臣覺得這俞大猷可以教周大同一些別的。周夢臣是讓周大同拜俞大猷為師,古代的師生關係是怎麽樣的。前文已經說過了。俞大猷為周大同的前途著想,也不可能僅僅教授周大同一些武藝。


    俞大猷雖然沒有文官的功名。但是對四書五經也是比較精通的。兵法戰策,陸戰海戰更不用說了。


    俞大猷不可能僅僅教授周大同武藝的。這也不是俞大猷授徒方式,整個水師之中大部分將領,都是俞大猷調教出來的,就可以看出俞大猷的教學能力與對培養弟子的方向了。


    最後,就是政治上的事情。


    周夢臣的心中,未來的大明定然是深入海外爭霸之中,水師定然會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而周夢臣覺得他與水師之間的聯係,還並不緊密。


    對,馬芳,戚繼光等人與周夢臣之間的關係相比,俞大猷與周夢臣之間的關係,有些太官方了。這與俞大猷的品行也有關係。俞大猷本身對政治就沒有那麽敏感。


    <a href="http://m.yqxsw.org" id="wzsy">yqxsw.org</a>


    周夢臣希望周大同成為俞大猷的親傳弟子之後,俞大猷與周夢臣的關係能夠更近一點。而周大同未來也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既然不想從文,那就從武吧,將來大明對外擴張的時候,未必不能混了爵位。


    這是周大同所不知道的。


    母親對他安排,是停留在表麵。而父親對他安排,卻是伏線千裏,或許他自己會不知不覺地走上這一條路,而不自知。


    周夢臣已經說道了這個份上了,俞大猷又能說些什麽?他隻能說道:“大人抬愛,俞某敢不從命,不過,還讓餘某摸摸骨相。”


    俞大猷就是俞大猷。如果是別人。即便是為了拉關係,也答應下來了。此刻他還考慮孩子能不能練武的事情。


    周夢臣說道:“那是自然。”


    俞大猷伸手抓住周大同的手臂,一處處摸過去,而後壓了壓周大同的肩膀,又從後背摸脊梁骨,一路摸了下去。說道:“不錯,是練武的好苗子。”


    周夢臣立即對周大同,說道:“大同,還不拜師。”


    周大同立即跪了下來,端著茶水,說道:“弟子拜見師傅。”


    俞大猷接過茶水,飲了一口,說道:“好。好孩子,快就起來吧。”


    周大同立即起來,站在俞大猷一側。俞大猷說道:“等我安排了事務,再來教孩子一些拳法。”


    周夢臣說道:“何須如此。俞將軍帶走他吧,玉不琢,不成器。今後每年過年,讓他回家一趟就行了。”


    恍惚之間,周夢臣想起了當年自己住校的時候。一年也不過回兩次家而已。


    俞大猷對周夢臣這個決策,感到吃驚,隨即又有幾分佩服。


    雖然百姓與士大夫之間,有易子而教,就是父親不教兒子,反而托付給關係好的朋友與同僚,為的就是擔心,自己下不去手。但是做官到周夢臣這個地步,一般都很少讓子弟遠離家鄉去求學了。


    畢竟他們什麽沒有。住在家裏請西席不就行了。


    畢竟離家在外,會有很多意外照料不了。在路上也很有可能遇見很多意外。


    而周夢臣卻能下定這個決心。


    隻是俞大猷卻有些不敢。說道:“大人,您也知道,我是常駐東海五衛的。哪裏是新開辟的地方,乃是煙瘴之地,


    萬一?”


    周夢臣說道:“我力主開海移民,如果海外之地,我周家人都不敢去,那不成了笑話?如果真有意外,我不也不怪你,是我兒命不好。”


    俞大猷聽了,心中肅然起敬,心中暗暗感動。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周夢臣話鋒一轉,說道:“這一次,我也從大同,北-京,找來三十多個醫師,一百多個學徒,一部分安排在南洋,一部分安排在東海五衛之中,也算是為了解海外燃眉之急。”


    周夢臣固然對開海有堅定的意誌,但是他也不是不要兒子的命了。一來,周大同畢竟是他周夢臣的兒子,決計是不可能與那些移民擠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說,周大同在台灣居住條件,隻會比在京師好,不可能會比京師壞。俞大猷是忠直,不是不懂人情世故。


    二來,其實就外科醫生密度而論,海外一直在上升之中。周夢臣來之前,唐順之對他說的那些事情,他一直記在心中。


    他在北-京也敲定這些事情。未來北-京,大同,榆林等地培養出來的新郎中,都會遠派到南洋去。努力讓海外不缺郎中。


    其實,這也是緩解了一部分新畢業的郎中。


    在周夢臣沒有關注的角落之中,醫學院培養,醫院實習出來的郎中,與傳統中醫派培養弟子的方式,形成了激烈的衝突。


    不能說誰好誰壞,更多的是利益之爭。


    這種培養方式,很快就培養出一些郎中。但是很多地方根本沒有那麽多市場。畢竟大部分窮人都是不看病的。如此一來,雙方自然要爭鬥。


    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


    於是,很多新畢業的郎中,是沒有地方去的。


    周夢臣給他們開辟了一條海外之路。固然是為了移民著想。但是無意之間,讓南洋的醫術勝過了中原地區。這也是後話了。


    俞大猷聽周夢臣安排如此周全,也就沒有說什麽了。答應將周大同帶到台灣去。


    隻是俞大猷臨走的時候,才發現周大同的行禮,整整拉了一船。


    對於這一件事情,周夢臣都沒有辦法。都是李雲珍準備的。有十幾個護衛,一個個武藝高強,在軍中能當百戶的,有廚娘,有郎中,是李時珍的弟子。得真傳那種。還有一些侍女。乃至攜帶各種行禮。


    吃得用得,各種各樣應有盡有。


    麵對李雲珍強大的母愛。周夢臣也隻能退避三舍,他固然想讓周大同自己帶一個包裹滾動。卻是萬萬不能做到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名劍山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名劍山莊並收藏奮鬥在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