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清丈成果
自己辛辛苦苦的造出來的東西,被別人動了筷子,周夢臣第一感覺,就是想殺人。但是周夢臣擺正了自己的位置。他雖然是大明官員。雖然他很缺錢。但是他畢竟不是為了這一點點錢,或者說,並沒有一定要霸占工業革命帶來的所有利益。
第一,他未必能霸占得了。第二,他想要的是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想要的是整個國家與文明的進步。
而不是錢。
如果放在這個角度來看。這個現象,或許是一個好現象。
無他,周夢臣在官府框架之內,推行很多政策。其實一直有束手束腳的感覺。在北京更是如此,左動一下,冒犯這個。右動一下,冒犯那個。唯獨來了大同之後,才有了便宜行事的自由。但是即便如此,也有很多限製的。
但是很多事情,放在民間的話。卻很寬鬆的。
這並不是周夢臣胡說,而是真的。
大明是明顯的小政府。特別越往下麵。越是如此。典型就是皇權不下鄉。很多事情都可以說明這一點。比如去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一年,黃岩縣為海盜蕭顯攻陷,也算是打響倭亂第一槍。
然後搶劫夠了就撤回去了。
今年黃岩縣決定修城牆。但是這城牆是怎麽修的?縣令出麵召集當地大族,讓當地大族出銀出人。縣衙派人監督。甚至連倭寇來襲的時候,站在城牆上守城的,也是各家士紳的家丁。
官兵?衛所廢弛,還不如這些家奴。
很多事情周夢臣做起來,有很多限製。要考慮上上下下的。但是對於下麵的士紳來說,在鄉裏之中,他就做了。官府都未必拿他們有什麽辦法。
商人賺錢嗅覺是最敏銳的。既然晉商對新技術有興趣,他們為了利益,很容易將這麽多新技術推廣出去。到時候,新生的生產力反而對大明朝廷造成新的危機。
畢竟,大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根本不適合工業社會的發展。
到時候,或許就是周夢臣回到中樞,大展身手的時候。
周夢臣想到這一點,雖然內心之中還有一些不舒服。但是也有一些釋然了。不過,想讓他們賣朔州監產鐵作坊。晉商也是要大大出血的。
周夢臣又寫了一封書信給殷正茂。讓殷正茂就人口這一件事情,與韃子進行交涉,又讓徐渭以他的名義上書,向朝廷請糧。畢竟是贖回大
明百姓,總不能讓大同全部負擔了吧。
雖然周夢臣也知道,以大明朝廷而今財政,大明境內的百姓都未必能賑濟好,哪裏有能力去管大明之外的百姓。但總是要試一試的。
隨即周夢臣就快馬南下。到了應州,還沒有進衙門,就看見衙門外麵張貼的一張張告示,上麵甚至還有應州的地圖,還有一張張表格,各種圖表之多,讓州衙外麵的告示牆根本貼不下來,甚至沿著州衙的外牆,綿延了十幾步之多。
周夢臣都看了一遍,心中大有信心。
這裏公示的就是每一個村子有多少田,每年出多少糧食。都一清二楚。在外麵張貼的就這樣了。那麽衙門裏麵的賬冊,定然比這個清楚多了。周夢臣也不指望,賬目真正精確到每一個人,這樣成本太大了。而且變動太大。
雖然說,大明體製之內,人口流動是受到限製的。但是奈何在邊地,這事情根本做不下來。很多人真要遠走高飛。誰真能攔住不成?
太詳細了反而誤差大不說,變動也大。消耗的人力物力也非常大。
周夢臣隨即進了州衙。楊繼盛就在這裏等候了。說道:“知道。周兄你要來,我將應州朔州渾源州蔚州四州,馬邑山陰靈丘廣昌廣靈五縣的新編魚鱗圖冊都已經拿來了。讓你一一過目。”隨即他歎息一聲,說道:“清丈這一件事情,實在不好辦啊。”
大同境內還有兩個縣,一個是大同附郭縣,大同縣,還有在大同周邊的懷仁縣,奈何這兩個縣的土地,幾乎都被屯田地給占據了,百姓耕地幾乎忽略不計,兩個縣都是大同知府衙門直接撥款維持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是大同府將兩個縣給吃了。畢竟屯田一切事務都是由大同知府衙門管理的。
所以這兩個縣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周夢臣看楊繼盛整個人瘦了一圈,就知道這一件事情不好辦。他將這一遝遝賬冊掃了一遍。一方麵他對楊繼盛很放心,不覺得楊繼盛會弄虛作假。二來即便有問題,周夢臣也不會介入具體審查之中,這事情自然有人來審查的。
周夢臣隻看總數。
他翻開最後的總計,說道:“每年夏秋兩稅加起來有麥十萬石。銀一萬兩。也就是僅僅是增加了兩萬石糧食。”
<a id="wzsy" href="https://m.wucuoxs.com">無錯小說網</a>
楊繼盛說道:“以朝廷之製,畝取六升,已經很多了。不過,我這一次倒是清掃了不少貪官汙吏,得銀數萬兩。或許能濟一時之用。”
周夢臣聽了,輕輕一歎。說道:“先王之製,先王之製。罷了,卻不知道什麽人惹得你雷霆震怒?”
楊繼盛聽周夢臣的話,臉色有些微紅。他知道,他這個做法,讓周夢臣失望了。
北方平均畝產一石多就不錯了。大同這裏靠北,故而一石的畝產就不少了。甚至有很多隻有幾鬥產量。畝取六升,這是大明太祖皇帝初定天下時候的田賦,並不是說,每一畝都征收六升的,而是上田畝取六升,中田畝取四升,下田畝取二升。
雖然不能說是不能到三十稅一,但也最少在十五稅一了。
但是楊繼盛自己種過田。自然知道大明百姓絕對不僅僅負擔這些,如果僅僅負擔這一點點,何至於在大明中期之後。到處都有流民。難道老百姓覺得種地不好玩,流浪才浪漫?
其中種種明裏暗裏的負擔。有時候根本沒有數。
有田畝的不交稅,將賦稅轉嫁給普通的人。等等。
周夢臣清丈的目的,其實就有均平之意,最少能賦稅平均下來,不至於出現富者不交稅,貧者要交高額賦稅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其實可以將賦稅稍稍提高一下。而楊繼盛卻非要按朝廷祖製來做,其實就是一次大減稅。
周夢臣到底心中硬不起來。百姓其實沒有多錢的,而今即便再加一點賦稅。對百姓來說很可能是負擔不起的重量。所以他想來想去,隻有感歎一聲,就不細問了。
楊繼盛說道:“周兄,這些小吏們個個貪得無厭,上下其手,詭寄田畝,塗抹黃冊,收受賄賂。一共缺額有三百餘人,我已經擬定大同書院這三百餘人,其中還有幾個九品告身,我已經擬定了奏疏,上報吏部。”
周夢臣聽了,暗道:“看來楊繼盛也知道,上一件事情我並不滿意。”
楊繼盛也是擔心周夢臣不高興,在這一件事情上下足了功夫。雖然一個縣衙有大大小小幾百差役。但是很多都是白役。也就是不在朝廷賬冊之中,不是經製的吏員。經製吏員一共有多少,周夢臣也不是太清楚的。
但是一下子出三百名,楊繼盛定然是對大同地方進行大整頓了。
當然了楊繼盛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大同書院出身的人,的確是好用。在清丈土地,清查賬冊上麵。表現出來的專業技能,是那些積年老吏遠遠不能比的。其實周夢臣而今驗收,僅僅看到是一些賬冊,但實際上哪有那麽容易啊?
自己辛辛苦苦的造出來的東西,被別人動了筷子,周夢臣第一感覺,就是想殺人。但是周夢臣擺正了自己的位置。他雖然是大明官員。雖然他很缺錢。但是他畢竟不是為了這一點點錢,或者說,並沒有一定要霸占工業革命帶來的所有利益。
第一,他未必能霸占得了。第二,他想要的是工業革命帶來的變化。想要的是整個國家與文明的進步。
而不是錢。
如果放在這個角度來看。這個現象,或許是一個好現象。
無他,周夢臣在官府框架之內,推行很多政策。其實一直有束手束腳的感覺。在北京更是如此,左動一下,冒犯這個。右動一下,冒犯那個。唯獨來了大同之後,才有了便宜行事的自由。但是即便如此,也有很多限製的。
但是很多事情,放在民間的話。卻很寬鬆的。
這並不是周夢臣胡說,而是真的。
大明是明顯的小政府。特別越往下麵。越是如此。典型就是皇權不下鄉。很多事情都可以說明這一點。比如去年,也就是嘉靖三十一年,黃岩縣為海盜蕭顯攻陷,也算是打響倭亂第一槍。
然後搶劫夠了就撤回去了。
今年黃岩縣決定修城牆。但是這城牆是怎麽修的?縣令出麵召集當地大族,讓當地大族出銀出人。縣衙派人監督。甚至連倭寇來襲的時候,站在城牆上守城的,也是各家士紳的家丁。
官兵?衛所廢弛,還不如這些家奴。
很多事情周夢臣做起來,有很多限製。要考慮上上下下的。但是對於下麵的士紳來說,在鄉裏之中,他就做了。官府都未必拿他們有什麽辦法。
商人賺錢嗅覺是最敏銳的。既然晉商對新技術有興趣,他們為了利益,很容易將這麽多新技術推廣出去。到時候,新生的生產力反而對大明朝廷造成新的危機。
畢竟,大明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模式,根本不適合工業社會的發展。
到時候,或許就是周夢臣回到中樞,大展身手的時候。
周夢臣想到這一點,雖然內心之中還有一些不舒服。但是也有一些釋然了。不過,想讓他們賣朔州監產鐵作坊。晉商也是要大大出血的。
周夢臣又寫了一封書信給殷正茂。讓殷正茂就人口這一件事情,與韃子進行交涉,又讓徐渭以他的名義上書,向朝廷請糧。畢竟是贖回大
明百姓,總不能讓大同全部負擔了吧。
雖然周夢臣也知道,以大明朝廷而今財政,大明境內的百姓都未必能賑濟好,哪裏有能力去管大明之外的百姓。但總是要試一試的。
隨即周夢臣就快馬南下。到了應州,還沒有進衙門,就看見衙門外麵張貼的一張張告示,上麵甚至還有應州的地圖,還有一張張表格,各種圖表之多,讓州衙外麵的告示牆根本貼不下來,甚至沿著州衙的外牆,綿延了十幾步之多。
周夢臣都看了一遍,心中大有信心。
這裏公示的就是每一個村子有多少田,每年出多少糧食。都一清二楚。在外麵張貼的就這樣了。那麽衙門裏麵的賬冊,定然比這個清楚多了。周夢臣也不指望,賬目真正精確到每一個人,這樣成本太大了。而且變動太大。
雖然說,大明體製之內,人口流動是受到限製的。但是奈何在邊地,這事情根本做不下來。很多人真要遠走高飛。誰真能攔住不成?
太詳細了反而誤差大不說,變動也大。消耗的人力物力也非常大。
周夢臣隨即進了州衙。楊繼盛就在這裏等候了。說道:“知道。周兄你要來,我將應州朔州渾源州蔚州四州,馬邑山陰靈丘廣昌廣靈五縣的新編魚鱗圖冊都已經拿來了。讓你一一過目。”隨即他歎息一聲,說道:“清丈這一件事情,實在不好辦啊。”
大同境內還有兩個縣,一個是大同附郭縣,大同縣,還有在大同周邊的懷仁縣,奈何這兩個縣的土地,幾乎都被屯田地給占據了,百姓耕地幾乎忽略不計,兩個縣都是大同知府衙門直接撥款維持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是大同府將兩個縣給吃了。畢竟屯田一切事務都是由大同知府衙門管理的。
所以這兩個縣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周夢臣看楊繼盛整個人瘦了一圈,就知道這一件事情不好辦。他將這一遝遝賬冊掃了一遍。一方麵他對楊繼盛很放心,不覺得楊繼盛會弄虛作假。二來即便有問題,周夢臣也不會介入具體審查之中,這事情自然有人來審查的。
周夢臣隻看總數。
他翻開最後的總計,說道:“每年夏秋兩稅加起來有麥十萬石。銀一萬兩。也就是僅僅是增加了兩萬石糧食。”
<a id="wzsy" href="https://m.wucuoxs.com">無錯小說網</a>
楊繼盛說道:“以朝廷之製,畝取六升,已經很多了。不過,我這一次倒是清掃了不少貪官汙吏,得銀數萬兩。或許能濟一時之用。”
周夢臣聽了,輕輕一歎。說道:“先王之製,先王之製。罷了,卻不知道什麽人惹得你雷霆震怒?”
楊繼盛聽周夢臣的話,臉色有些微紅。他知道,他這個做法,讓周夢臣失望了。
北方平均畝產一石多就不錯了。大同這裏靠北,故而一石的畝產就不少了。甚至有很多隻有幾鬥產量。畝取六升,這是大明太祖皇帝初定天下時候的田賦,並不是說,每一畝都征收六升的,而是上田畝取六升,中田畝取四升,下田畝取二升。
雖然不能說是不能到三十稅一,但也最少在十五稅一了。
但是楊繼盛自己種過田。自然知道大明百姓絕對不僅僅負擔這些,如果僅僅負擔這一點點,何至於在大明中期之後。到處都有流民。難道老百姓覺得種地不好玩,流浪才浪漫?
其中種種明裏暗裏的負擔。有時候根本沒有數。
有田畝的不交稅,將賦稅轉嫁給普通的人。等等。
周夢臣清丈的目的,其實就有均平之意,最少能賦稅平均下來,不至於出現富者不交稅,貧者要交高額賦稅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其實可以將賦稅稍稍提高一下。而楊繼盛卻非要按朝廷祖製來做,其實就是一次大減稅。
周夢臣到底心中硬不起來。百姓其實沒有多錢的,而今即便再加一點賦稅。對百姓來說很可能是負擔不起的重量。所以他想來想去,隻有感歎一聲,就不細問了。
楊繼盛說道:“周兄,這些小吏們個個貪得無厭,上下其手,詭寄田畝,塗抹黃冊,收受賄賂。一共缺額有三百餘人,我已經擬定大同書院這三百餘人,其中還有幾個九品告身,我已經擬定了奏疏,上報吏部。”
周夢臣聽了,暗道:“看來楊繼盛也知道,上一件事情我並不滿意。”
楊繼盛也是擔心周夢臣不高興,在這一件事情上下足了功夫。雖然一個縣衙有大大小小幾百差役。但是很多都是白役。也就是不在朝廷賬冊之中,不是經製的吏員。經製吏員一共有多少,周夢臣也不是太清楚的。
但是一下子出三百名,楊繼盛定然是對大同地方進行大整頓了。
當然了楊繼盛這樣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大同書院出身的人,的確是好用。在清丈土地,清查賬冊上麵。表現出來的專業技能,是那些積年老吏遠遠不能比的。其實周夢臣而今驗收,僅僅看到是一些賬冊,但實際上哪有那麽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