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禦史出巡


    如此一來,徐階就陷入兩難的處境之中。


    對楊繼盛這個學生,他雖然不像對張居正那麽喜歡,但並不是毫無感情的。他不忍心見楊繼盛白白犧牲。另外,楊繼盛真要死諫,根本是逼著徐階與嚴嵩提前決戰。


    對於這個局麵,是徐階不想看到的。


    無他,徐階在俺答兵臨城下的時候,都沒有將嚴嵩拿下,當時徐階就知道,拿下嚴嵩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急不得的。徐階比嚴嵩最多的是時間,徐階能等下去,嚴嵩已經七十出頭,看他還有幾年。


    如果為了楊繼盛與嚴嵩正麵對決。勝算渺茫,但如果不救的話,天下很多人都會對徐階失望的。


    畢竟徐階是很多人對抗嚴嵩的希望。這也是很多被嚴嵩迫害的人,天熱成為了徐階的陣營。徐階如果對自己的弟子袖手旁觀,是很失人望的。


    “不錯,”徐階說道:“淑山,不能在留在京師了。就這樣安排吧。”


    楊繼盛對於這個任命,欣然領命。


    準備好了行囊之後,就帶著隨從從紫荊關而西去了。


    他去大同這一條路,並不是周夢臣去大同的路,周夢臣是想看看,宣大整體情況,已經大同受兵災最嚴重的地方情況如何,所以才選從居庸關出關,從宣府到大同。而楊繼盛不用。所以,他直接從紫荊關西去。


    過了紫荊關就是大同地界。


    不過,這裏情況還是相對好的。


    韃子南下並沒有到這裏,從紫荊關到應縣這一段路,雖然蕭條了一些,但是總體上來說,並沒有看見多少戰爭的痕跡。甚至楊繼盛還看見了幾個周夢臣的弟子。


    他有些奇怪的問道:“你們這是在做什麽?”


    這幾個人乃是周夢臣的外門弟子,不過楊周兩家關係密切,楊繼盛也是見過的。


    其中一個人說道:“楊大人,老師讓我探查桑幹河水路,看看能不能直接通航,如此一來,從北京到大同的糧食消耗,就會降低最少一半。”


    楊繼盛為之一愣,說道:“此言當真。”


    這個人說道:“自然是當真的,其實桑幹河也就是中間三四十裏不通航道,其餘地方本來就是舟船所及,與南邊的河自然是沒有辦法比,而且桑幹河夏冬水差極大,這都是問題。不過,大體上來,也是能夠辦到的。不過,卻是需要下苦功夫了。”


    楊繼盛聽了,不由歎息一聲,說道:“周兄,真是奇思妙想。”


    這是楊繼盛孤陋寡聞了。


    這根本不是周夢臣奇思妙想。


    實在是中國曆史太長了,這麽長的曆史上,很多事情都被人設想過。特別是在水利上。就好像南水北線中線工程,南陽到鄭州這一段,宋朝的時候也有挖掘的想法,最後沒有成功而已。


    周夢臣畢竟對大同了解不多,這還是在大同主持春耕的時候,聽當地人說起來。


    好像古代打仗的時候,其實也用過桑幹河運糧的。隻是而今不怎麽走了。


    周夢臣這才想起派人勘探起來。


    畢竟,從北京到大同這短短一段路程,消耗的糧食甚至比從南京用船運到京師還多,一旦是變成了水運,即便是同樣的數量,到大同的糧食,也能從七十一萬石提高了幾十萬石,弄個一百萬石差不多。


    不過,這事情說起來很容易。


    做起來可就不容易了。


    否則真的很容易,怎麽沒有人做了。


    周夢臣隻是派人去勘探一下,做出一個預估,看看情況如何。再決定做與不做,還有該怎麽做。


    <a id="wzsy" href="http://www.2kxs.la">2kxs.la</a>


    但是楊繼盛就覺得,似乎這一件事情,成功在望。這也是對周夢臣在施工方麵能力的信任。


    也是出於這種信任,楊繼盛決定棄馬乘船,看看桑幹河的航道。


    這個時候正是春天的尾巴。桑幹河的水流到了一年最低的時刻,雖然不至於擱淺,但也行不了大船。楊繼盛隻能乘坐一個座比烏篷船稍稍大一點的小船,晃晃悠悠的向西而去。


    一路到了禦河流入桑幹河的地方,才轉到向北。


    這禦河,就是當年正德皇帝從此到大同,因此才有了禦河的名字。


    這一條河更是在大同城下流過,與十裏河一起成為大同周圍重要的灌溉水源。


    這個時候,水位很淺,也隻有楊繼盛的船上在河上。


    此刻的楊繼盛卻看見了一個壯觀的場麵。


    他遠遠的看過去,就田間架起了大鼓。無數百姓光著膀子,手中拿著農具。聽著鼓聲的命令,就好像一條線一般,整整齊齊的向遠處走去。


    這是在春耕。


    周夢臣緊趕慢趕,也不得不承認,有一些遲了。


    所以,要抓緊時間,將耽誤的時節給補上去。


    周夢臣與官員乃至於百姓中的老農一個個商議,最後才想起了這個辦法。看上去就好像是打仗一般,所有人的都一律軍事話管理。對與大同外圍的土地暫時放棄,暫時想將大同周圍,十裏河禦河這一帶的土地全部種上。


    也就是說,周夢臣查抄的五十萬


    頃,其實沒有可能在今春耕種完的。


    周夢臣為此又重新下了放田令。


    也就是說,任何人見到土地沒有耕種,在官府報備之後,都可以耕種。如果土地是官地,則可以向官府申請佃種,官府收田租。如果是私人,官府在其中調節,讓種地出一筆錢,算是補償田主。


    至於田主不願意。那就按大明律來辦。


    大明律對於土地撂荒,是有懲罰的。當然了,大明律很多東西,都已經成為一致空文,但是周夢臣願意,還是能拿來用的。


    總之,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讓大同春耕盡量多耕種土地。


    即便這糧食最後不到官府手中,但是民間多一口糧食,朝廷也少一點負擔不是。


    於是乎,周夢臣將一切事務都放後麵,一心一意的放在春耕之上。


    這副場景在楊繼盛這裏卻有另外的感受。


    楊繼盛感受到的是殺氣騰騰。他說道:“周兄,治民如治兵,有如此百姓,大同軍的能力,也可想而知,有周兄如此大臣在,朝廷北疆無患。”


    楊繼盛的評價不能說對,也不能說不對。


    不能說對,那是楊繼盛理解錯誤了。因為這種場景,並不是而今才有,也不是周夢臣獨創,這種用鼓聲傳令,指揮百姓幹農活的手段,在漢代就有,甚至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是有保留。


    隻是後來田產改變,從集體協作,變成了精耕細作。這種場景就不在了。


    甚至可以說,農耕民族步卒軍陣強悍,也是從這種生產生活方式上麵來的。


    另一點,他說的也對。


    大同百姓與軍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甚至任何一個人往上數幾代,都在軍中的,因為整個大同一帶,都是遷移過來的衛所軍戶。所以他們對軍隊的方式,是非常習慣的。稍稍訓練一點,就適應了。


    甚至此刻各部軍隊也都分散在春耕隊伍之中了。


    周夢臣隻留下馬芳的萬騎在邊牆附近警戒,其餘的人手,都放開了用。有一個算一個,都去春耕去了。


    這才有如此壯觀的場景,比如擊鼓指揮的一些人,他們本身就是軍中的軍官。


    楊繼盛到了大同附近下了船,稟報了自己的官職,找來馬匹,卻發現隻有一些驢子,一問才知道,所有馬都去拉犁了,大同的牛數量本來就有限,又經曆去年一場戰亂,不知道多少牛成為人的口中食,牛筋與牛皮成為戰略物資。沒奈何。周夢臣隻能事急從權,用馬耕代替。隻是楊繼盛來的時候走的路不一樣,沒有發現而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奮鬥在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名劍山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名劍山莊並收藏奮鬥在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