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讀三國時,每次看到有關袁氏“四世三公,門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之類的描寫,李承誌就覺得牛逼的不得了。


    等穿越之後他才知道,比東漢時的冀州袁氏還要牛逼的門閥不要太多。


    可能沒有達到“四世三公”的程度,但要說傳承久遠,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關東四姓,又如弘農楊氏,無不是傳承千年的世家。


    楊舒七兄弟,長兄楊播、二兄楊椿、五兄楊津,皆在馮太後、孝文時任侍中,亦治理過大州,更屢次領軍外征,或禦柔然,或平兩淮,皆是文可治民,武亦善戰的能臣。


    剩下的四位或是稍顯平庸,或是時運不濟,或是如楊舒這般性格乖張,不被皇帝所喜,但皆任過刺史。


    用一句就能概括弘農楊氏鼎盛之氣象:一代七刺史,同朝三侍中!


    而至元恪繼位,其洞若觀火,高瞻遠矚,慢慢開始打壓畜養門客、部曲的門閥之後,楊氏才漸漸勢微。


    至延昌元年,也就是李承誌平定涇州僧亂的前一年,時任刑部尚書的邢巒授元恪之意,參時任平北將軍,朔州刺史,都督朔州、撫冥、武川、懷朔一州三鎮諸軍事的楊椿私蓄部曲、招引奸細、盜種牧田等罪,建言將其免去官職,降為庶人,並注籍盜籍(貶為賤戶)。


    並建議元恪,凡與楊椿同籍之人全家都不能為官,其中自然包括時任西涼州刺史的楊舒,廷尉少卿的楊鈞。


    不知是不是怕過猶不及,元恪最終還是網開一麵,責令楊播、楊椿、楊津等重臣、大將等自辭,又將其餘楊氏兄弟連貶幾級。


    如楊舒,直接從刺史降到了一郡郡丞,楊鈞雖隻是族弟,依舊受了牽連,從位高權重的廷尉少卿降為洛陽縣令。


    也自那時起,已被元恪打壓了近十年,幾乎已成半殘廢的隴西李氏才借此鬆了一口氣,李韶才接替楊氏三兄弟,執關中門閥牛耳。


    論影響,論底蘊,此時的隴西李氏依舊要差弘農楊氏好大一截。


    所以這檄文中,將“楊”放在“李”之前,還真就沒有什麽不妥,包括李韶也絕對心甘情願。


    當然,李承誌也就隻是感慨一番。憑心而論,無論是關東門閥,還是關中門閥,更如河東、河北等世家,在他眼中殊無區別。


    慣會審時度勢,見逢插針,更是會左右逢源,見風使舵,從而將益最大化。


    什麽忠君愛民,在這些人眼裏與家族利益相比,連狗屁都不如。


    李承誌覺得,稱一句毒瘤絕不為過……


    就如此時,隻看了“三月三,楊李開”這六個字,李承誌心髒倏的一縮,兩眼厲如刀鋒,死死的釘在楊舒臉上。


    乍一看,有李韶為主的隴西李氏,並楊氏七兄弟這個坐地虎為內應,裏應外合之下,西海直取關中並非不可能。是以李承誌應該欣喜若狂才對。


    但要看是什麽時候。


    如今,關中南有崔延伯,北有邢巒,再往北更有元遙、奚康生,四處合兵力逾三十萬。


    又恰逢西海火器殆盡,正值前力將盡,後力不繼之時,若是再起戰端,就隻能刀對刀,槍對槍,硬著頭皮拿人命填。


    而這隻是其一。


    其二:追根究底,還是西海如日方升,勢單力薄,連番大戰,已將數年積累消耗殆盡。


    如今能將搶到手的裝進腰包,能將占下的地盤鞏固好,凡西海將、官、軍、民等,無不得使出十二分的力氣。


    故而先不說能不能一戰勝之,便是盛了崔延伯,邢巒,奪了關中五州,李承誌也無力可守。


    既然無人可守,更無力可守,李承誌取了關中有何用?


    拱手送予隴西李氏與弘家楊氏麽?


    但凡李承誌腦子沒被驢踢,就絕不會做這種與他人做嫁衣,更有可能養出兩個強敵的蠢事。


    所以上次李韶來西海招撫,勸他圖謀關中之時,李承誌才顧左右而言他,半句話的茬都不接。


    這也是他為何嚴令皇甫讓、李亮等人適可而止,見好就收的根本原因……


    “看我做甚,難道你不想取關中?”


    楊舒狐疑道,“元伯兄(李韶)早與大兄、二兄議過,更曾提及他與你所言:西海遲早要取關中,待時關中世家必為你臂助……是以何必裝做驚恐萬狀的模樣?”


    “那世伯有沒有提過,我言西海初露頭角,如今正該是韜光養晦、養精蓄銳之時……此事絕不能操之過急……”


    李承誌的眼中透著說不盡的譏諷,手指重重的往信上一點,恨不得將幾案都戳個窟窿出來,“敢問延容公這三月三,難不成是後年不成?”


    “自然是明年……”


    看李承誌殊無喜色,隻是冷冷的看著他,楊舒猛的停住話頭,冷聲笑道:“我等孤注一擲,冒著抄家滅族之險助你起事,爾為何如此模樣?”


    隻是為助我起事麽?


    先驅虎吞狼,再鳩占鵲巢……倒是好算計啊?


    本就對門閥世家殊無好感,此時再見楊氏兄弟竟將他當傻子一樣糊弄,李承誌心中更是厭惡,恨不得將這張紙拍到楊舒臉上。


    正當怒火噴湧,惡語出口之際,李承誌福至心靈,猛生一計。


    “也罷,我這就予延慶公(楊播)回信:若真能定於三月初三起事,我便與朝廷虛實委蛇幾月。無非便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我定然能予立冬之前,將西海之軍、民盡皆遷徙予隴西、武威兩地。


    也定然瞞天過海,使朝廷絲毫不察,但等良日一致,大敗崔延伯與邢巒,我西海便盡數遷入關中……”


    楊舒猛的一滯,眼珠子似是定住了一般:“這西海與河西,你都不要了?”


    “有了關中,我何需這草多田少的荒瘠之地?朝廷窮兵極武,征伐不止,關中早已民不聊生,因失丁而家破人亡的老弱何止百萬,繼而無人可耕的的良田更是不計其數,養活我西海百萬丁口,十數萬軍自是無虞……”


    李承誌豪氣幹雲,“再者我李氏祖祠本就是關中,如今也算是榮歸故裏,衣錦還鄉……


    再進一步,隻要能入主關中,東西皆有大河、南有秦嶺、北有邊牆(長城),四麵皆有險可據,有關可依,任他千軍萬馬,我也能巍然如山。更有良田數百萬傾,民戶兩百餘萬戶,豈不是比河西這四戰之地好上千倍、萬倍?”


    李承誌越說越是激動,一揮袍襟就坐到了案邊:“來呀,筆墨伺候!”


    “且慢!”


    楊舒一聲低呼,緊緊的按住了李承誌的手。


    李承誌雙眼一翻:“延容公這是何故?”


    楊舒卻如噎住了一般,不知如何做答。


    七兄弟商議之時,從頭到尾都隻說西海大敗朝廷之後,關中必然空虛。弘農楊氏自然可趁虛而入,名正言順的收入囊中。


    但就是沒料到,李承誌會一不做二不休,為取關中而棄河西與西海?


    再想到方一見到檄文,李承誌如鷹似狼,滿含深意的模樣,楊舒隻覺如吃了黃蓮一般,嘴裏發苦,心中更苦!


    “罷了!”


    他悵然一歎,伸手取過那份檄文,湊到了琉璃燈的燈口。帛絹見火就燃,隻幾息就燒作一團,又被楊舒棄於案下。


    直到盡皆燒成灰燼,楊舒還不死心,又踮著腳,仔仔細細的將布灰踩碎。


    楊舒為何如此?


    隻因李承誌已然識破弘農楊氏所謀,楊舒怕李承誌憤恨在心,將這份檄文交給劉芳或是元淵,行借刀殺人之計。


    卻不想李承誌既不阻,也不攔,隻是冷眼旁觀。待楊舒做完這一切,複又坐到案前,他才悠然一歎:“我隻道與延容公肝膽相照,推心置腹,已為生死之交。如今,卻是如此的寒人心……”


    楊舒止不住的老臉一紅,無奈起身,朝著李承誌深深一拜:“如此大事,稍有不慎就是抄家滅族,萬劫不複……還望承誌匆怪……”


    “我怪你做甚……大事大非之前,又豈能以私情論之?是以延容公此舉並不不妥……”


    李承誌嗬嗬一笑,“不過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以就請廷容公早些回去歇息吧……”


    楊舒雙眼一突,就如見了鬼一般。


    見李承誌竟真起了身,意欲送客,他才如被蛇咬了一口,翻身坐起:“李承誌,你何至於此?便是家兄居心不良,謀算於你,但此乃人之常情,數千年以來,世家皆是如此,你何需生惱?


    再者,家兄亦有言在先:若行此策,關中便欠你西海多矣,事後定會彌補。若你不應,可另行謀劃。不過並非手書,而是家兄交待,由我轉述……


    總而言之,楊李二姓同為漢家子弟,更為關中同門,是以早已同氣連枝,一榮俱榮,一損巨損,自該同仇敵愾,齊力同心……”


    同氣連枝……齊力同心……


    聽到這一句,李承誌隻覺說不出的刺耳:楊播竟然是兩手準備?


    難不成真如後世所說:人活的越久,臉皮就越厚?


    謀算不成就罷了,還哪來的臉說出這番話的?


    但轉念再想,李承誌又覺得合情合理。


    隻因對門閥而言,隻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敵人。


    自元宏強行漢化,厘定姓氏,人分三六九等之時,門閥世族更是無所不用其極。


    為娶鮮卑高門貴女或皇室公主,以抬高門氏等級,勒死、杖斃嫡子正妻者不計其數。


    更有甚者,連漢妻生的幼兒也一同溺死者大有人在。


    而凡正妻,自然也是門閥嫡女出身,為何不見娘家為其張聲?


    隻因家家都是這樣幹的。


    這樣罔顧人倫,禽獸不如的事情都習以為常,門閥之間前腳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後腳便能勾肩搭背,稱兄道弟者,更是如家常便飯。


    所以莫說久居高位,見慣了笑裏藏刀,口蜜腹劍的楊播、楊椿等人。便是心直口快,秉性耿直的楊舒,也並沒有覺得此舉有什麽不對。


    就算是算計不成,至少臉麵還在。另一方就算吃了虧,下次找補回來就是了,遠不至於撕破臉。


    李承誌越想越氣,卻怒極反笑:“我最恨你們這種‘我欺負你是給你麵子,打了你左臉,你還得跪下來求著我打你右臉’的嘴臉……弘農楊氏哪來這麽大的臉?”


    見他真要翻臉,楊舒臉色一沉:“你……”


    剛吐了一個“你”字,李承誌一揮長袖,笑吟吟的說道,“勞請延容公,將此話一字不改,原封不動的代於延慶公:今日之恩,我李承誌銘記於心。若有山水相逢之時,李某再向他討教……”


    這何隻是翻臉,李承誌竟將桌子都要掀了?


    今日之恩,銘記於心,他日再報?


    你當他真的要報恩?


    不過是反話罷了……


    見楊舒似是被嚇住了一樣,李承誌又笑道:“所謂話不投機,半句都嫌多。是以今日就不留延容公了,等他日再見,若你我是友非敵,再敘舊情也不遲……孝先,代我送客……”


    喊“筆墨伺候”那一句時,李孝先就悄無聲息的進了殿中。聽李承誌下令,他便走到楊舒身側,低聲喚道:“延容公,請!”


    楊舒臉色煞白,兩瓣嘴唇哆哆嗦嗦,也不知是氣的還是嚇的:“李承誌……你何至……何至於此?”


    李承誌也不應,隻是一揮袖,又轉過了身去。


    擺明是不願再與他多說一句,楊舒還能衝上去糾纏不成?


    “好……好……好……”他咬牙切齒的吐了三個好字,憤然而去。


    待他離殿,等李孝先從外關上殿門,殿階上的屏風之後才傳來了一聲歎息。


    “自有士族之始,各家行世皆是如此:不到迫不得已,多少都要留些餘地。你便是看不慣這等做派,也不至於與楊氏恩斷義絕……自此後,你若再想收服楊氏,怕是千難萬難……”


    “他都要拿我當踏腳石,更是想當槍使了,還何來的恩義?”


    李承誌哂然一笑,“此時翻臉,總好過日後被他賣了,還要看他好似施舍了天大恩惠的嘴臉要強吧?”


    此話太過誅心,楊舒今日此舉,分明就是此意。


    崔光本欲辯上兩句,卻是無從可辯。最後隻是歎道:“門閥世家,也並非皆如楊氏一般,隻知蠅營狗苟,陰謀算計……”


    ------題外話------


    這一章明天的,因為明天有事,所以就先更了!


    7017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魏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眀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眀誌並收藏大魏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