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一旦到了一定高度,結婚就成了一門學問。
但對李承誌而言,這隻是其次。
就算是納妾,也要兩情相悅才對吧?
看看如今的兩妻一妾:高文君自是不用說,二人九死一生,曆盡艱難,最終才修的正果。
而與魏瑜雖不如與高文君那般轟轟烈烈,至少也是水到渠成。
再如京墨,雖是舅父郭存信與嶽父張敬之撮合而成,但也是情投意合,你情我愛。
但至如今李承誌若再納妾,就不可能再有這麽好的事情了。也更不是他能不能看的上眼,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必然會夾雜相當多的一部分政治因素。
所以才要慎重……
思忖間,聽“咣當”一聲,有人從產房出來。李承誌抬眼一看,卻是魏瑜。
魏瑜今年虛歲十八,早不複前兩年那般癡肥,反而出脫的明眸皓齒、亭亭玉立。便是與高文君與張京墨相比也是不逞多讓。
見她出來,李鬆等仆臣連忙行禮,李承誌卻不耐煩的將眾人揮開:“你姐姐如何了?”
“姐姐生了!”
魏瑜露齒一笑,“母子平安!”
母……子?
李鬆先是一愣,而後臉上浮出難以抑製的喜色,“噗通”一聲就跪了下來:“老天保佑!”
反倒將李承誌嚇了一跳:要不要這麽誇張?
剛要斥他兩句,但就如往鍋裏下餃子一樣,“噗通噗通”響聲不停。也就幾息,院中竟然密密麻麻的跪了一大群。
一群混帳,見老子的時候都沒怎麽跪過,此時卻這般積極,感覺跟皇太子出生了一樣?
“滾起來!”
李承誌斥罵一句,又踢了李鬆一腳,而後將魏瑜拉到一旁:“你姐姐如何?”
也不怪李承誌擔心。
自去年歸返西海,高文君就生了心病。原因也很簡單:高氏上下不但予高文君殊無助力,反而與夫家勢如水火。
如叔父高肇,三番兩次暗害李承誌,若非李承誌運氣好,死了三回都不止了。之後更是將公父擄去夏州,與李氏早已仇深似海,不共戴天。
又如堂姐高英,聽信饞言,步步迫逼,終使郎君掀案而起。
高文君絕非無情之人,不然也不可能以死殉情,是以絕然做不到與高氏一刀兩段,徹底劃清界限。但她又不知,待夫家與娘家兵戎相見,一決生死的那一日,她該勸誰?
更有如張氏,雖京墨隻為側室,但族中人才輩出,已為李承誌左膀右臂,高文君便是豁達,也不可能視若無睹,不為腹中孩兒考慮。
如此這般,日思夜疑,惶惶不安,以致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便是鐵人也會被熬成人幹。
李承誌當然知道,高文君這應是產前抑鬱。但除了多抽出些時間陪她,也隻能請郭玉枝、魏瑜、張京墨等多多開道、勸慰。
要說放過高肇,那絕不可能……
“姐姐自然是喜極而泣!”
魏瑜眨巴著大眼睛,小心翼翼的看著李承誌,“郎君,這可是李氏嫡長子……”
意思是自此後,高文君便可母憑子貴,算是有了最大的依仗和靠山,心中的惶恐與不安自然就能少許多。
“那就好!”
李承誌笑了笑,又揉了揉魏瑜的腦瓜,“辛苦瑜兒了!”
“我才不辛苦!”
魏瑜抓住了李承誌的手,臉色微微羞紅,兩隻大眼睛亮的嚇人,“郎君,我已經不是小孩了……”
乍一聽,好似是不想李承誌把她當小孩一樣對待,動不動就揉腦瓜,彈腦蹦。但其中隱意,李承誌怎會聽不懂?
“咱家小瑜兒也長大了?”
李承誌好不感慨,溺愛的笑了笑,“放心,郎君省得!”
哼,永遠都是這一句!
魏瑜皺了皺鼻子,又道:“母親讓我找你,稱如此大事,自該與民同慶,若是官、將,自該請來府上飲宴。而如鎮夷城中百姓,也該有賞賜……”
“嗯,母親所言甚是!”
李承誌回了一句,又喚來李聰,“即刻就去傳訊,先持我名帖去張府恭請太公、張司馬,再去南院請魏少卿、崔尚書。而後各部知會,請諸官吏予明日午日至別院……嗯,別院太小,如何坐的下數百人?罷了,請至鎮衙吧……”
李聰領命而去,魏瑜也回了內院。
正好李始良與李鬆都在,李承誌又喚進堂中,提了兩句予城中百姓賞賜之事:“即刻遣人至銅廠傳令,連夜製一批新錢,先以二十萬為限,等製好後盡快派發,每戶賜予一錢……嗯,稍製大一些,厚一些,一枚莫要低於三錢……”
賜錢?
這倒是個好主意:此錢不同於市麵流通的常錢,且象征意義極大,百姓定然如獲至寶,惜之又惜。自然也就不會影響幣價,也比發糧、發絹有意義多了。
李始良又問道:“該以何名之?”
李承誌稍一沉吟:“今日元旦,就名為“元錢”!”
“好……一元複始,萬象更新……仆即刻就去辦……”
李鬆連聲讚著,便去遣人傳令。
恰好偏院中酒宴也已備好,李彰來請李承誌和李始良入席。
皆為族人,更為仆臣,說直白些這滿院百多號並無一個外人。李始良說話也就少了顧忌:“既為嫡長子,便不可一日無名,承誌應該早做打算……”
李承誌輕聲一歎:“本該是要請父親賜名的,但如今隻能勞煩伯父……”
不料李始良頭搖的波浪鼓一般:“你莫要玩笑……若是尋常人家,自無不可,但到我李氏,莫說伯父,便是你父也不能越俎代庖……”
如今李氏愈發興旺,逐鹿中原,問鼎天下之勢已成,全是李承誌一手為之。是以族中上下,何人運勢敢與李承誌比肩?
便是出於會不會壞了李氏運道而考慮,李始良也絕不會答應悲催了半輩子的李始賢給長子長孫起名。
李承誌稍一沉吟,朗聲笑道,“即如此,那就名‘元’吧,也好搏個吉兆……”
元,李元?
原來李承誌早就想好了,怪不得會令銅廠連夜鑄那“元”錢?
“好,那就叫李元……”
7017k
但對李承誌而言,這隻是其次。
就算是納妾,也要兩情相悅才對吧?
看看如今的兩妻一妾:高文君自是不用說,二人九死一生,曆盡艱難,最終才修的正果。
而與魏瑜雖不如與高文君那般轟轟烈烈,至少也是水到渠成。
再如京墨,雖是舅父郭存信與嶽父張敬之撮合而成,但也是情投意合,你情我愛。
但至如今李承誌若再納妾,就不可能再有這麽好的事情了。也更不是他能不能看的上眼,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必然會夾雜相當多的一部分政治因素。
所以才要慎重……
思忖間,聽“咣當”一聲,有人從產房出來。李承誌抬眼一看,卻是魏瑜。
魏瑜今年虛歲十八,早不複前兩年那般癡肥,反而出脫的明眸皓齒、亭亭玉立。便是與高文君與張京墨相比也是不逞多讓。
見她出來,李鬆等仆臣連忙行禮,李承誌卻不耐煩的將眾人揮開:“你姐姐如何了?”
“姐姐生了!”
魏瑜露齒一笑,“母子平安!”
母……子?
李鬆先是一愣,而後臉上浮出難以抑製的喜色,“噗通”一聲就跪了下來:“老天保佑!”
反倒將李承誌嚇了一跳:要不要這麽誇張?
剛要斥他兩句,但就如往鍋裏下餃子一樣,“噗通噗通”響聲不停。也就幾息,院中竟然密密麻麻的跪了一大群。
一群混帳,見老子的時候都沒怎麽跪過,此時卻這般積極,感覺跟皇太子出生了一樣?
“滾起來!”
李承誌斥罵一句,又踢了李鬆一腳,而後將魏瑜拉到一旁:“你姐姐如何?”
也不怪李承誌擔心。
自去年歸返西海,高文君就生了心病。原因也很簡單:高氏上下不但予高文君殊無助力,反而與夫家勢如水火。
如叔父高肇,三番兩次暗害李承誌,若非李承誌運氣好,死了三回都不止了。之後更是將公父擄去夏州,與李氏早已仇深似海,不共戴天。
又如堂姐高英,聽信饞言,步步迫逼,終使郎君掀案而起。
高文君絕非無情之人,不然也不可能以死殉情,是以絕然做不到與高氏一刀兩段,徹底劃清界限。但她又不知,待夫家與娘家兵戎相見,一決生死的那一日,她該勸誰?
更有如張氏,雖京墨隻為側室,但族中人才輩出,已為李承誌左膀右臂,高文君便是豁達,也不可能視若無睹,不為腹中孩兒考慮。
如此這般,日思夜疑,惶惶不安,以致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便是鐵人也會被熬成人幹。
李承誌當然知道,高文君這應是產前抑鬱。但除了多抽出些時間陪她,也隻能請郭玉枝、魏瑜、張京墨等多多開道、勸慰。
要說放過高肇,那絕不可能……
“姐姐自然是喜極而泣!”
魏瑜眨巴著大眼睛,小心翼翼的看著李承誌,“郎君,這可是李氏嫡長子……”
意思是自此後,高文君便可母憑子貴,算是有了最大的依仗和靠山,心中的惶恐與不安自然就能少許多。
“那就好!”
李承誌笑了笑,又揉了揉魏瑜的腦瓜,“辛苦瑜兒了!”
“我才不辛苦!”
魏瑜抓住了李承誌的手,臉色微微羞紅,兩隻大眼睛亮的嚇人,“郎君,我已經不是小孩了……”
乍一聽,好似是不想李承誌把她當小孩一樣對待,動不動就揉腦瓜,彈腦蹦。但其中隱意,李承誌怎會聽不懂?
“咱家小瑜兒也長大了?”
李承誌好不感慨,溺愛的笑了笑,“放心,郎君省得!”
哼,永遠都是這一句!
魏瑜皺了皺鼻子,又道:“母親讓我找你,稱如此大事,自該與民同慶,若是官、將,自該請來府上飲宴。而如鎮夷城中百姓,也該有賞賜……”
“嗯,母親所言甚是!”
李承誌回了一句,又喚來李聰,“即刻就去傳訊,先持我名帖去張府恭請太公、張司馬,再去南院請魏少卿、崔尚書。而後各部知會,請諸官吏予明日午日至別院……嗯,別院太小,如何坐的下數百人?罷了,請至鎮衙吧……”
李聰領命而去,魏瑜也回了內院。
正好李始良與李鬆都在,李承誌又喚進堂中,提了兩句予城中百姓賞賜之事:“即刻遣人至銅廠傳令,連夜製一批新錢,先以二十萬為限,等製好後盡快派發,每戶賜予一錢……嗯,稍製大一些,厚一些,一枚莫要低於三錢……”
賜錢?
這倒是個好主意:此錢不同於市麵流通的常錢,且象征意義極大,百姓定然如獲至寶,惜之又惜。自然也就不會影響幣價,也比發糧、發絹有意義多了。
李始良又問道:“該以何名之?”
李承誌稍一沉吟:“今日元旦,就名為“元錢”!”
“好……一元複始,萬象更新……仆即刻就去辦……”
李鬆連聲讚著,便去遣人傳令。
恰好偏院中酒宴也已備好,李彰來請李承誌和李始良入席。
皆為族人,更為仆臣,說直白些這滿院百多號並無一個外人。李始良說話也就少了顧忌:“既為嫡長子,便不可一日無名,承誌應該早做打算……”
李承誌輕聲一歎:“本該是要請父親賜名的,但如今隻能勞煩伯父……”
不料李始良頭搖的波浪鼓一般:“你莫要玩笑……若是尋常人家,自無不可,但到我李氏,莫說伯父,便是你父也不能越俎代庖……”
如今李氏愈發興旺,逐鹿中原,問鼎天下之勢已成,全是李承誌一手為之。是以族中上下,何人運勢敢與李承誌比肩?
便是出於會不會壞了李氏運道而考慮,李始良也絕不會答應悲催了半輩子的李始賢給長子長孫起名。
李承誌稍一沉吟,朗聲笑道,“即如此,那就名‘元’吧,也好搏個吉兆……”
元,李元?
原來李承誌早就想好了,怪不得會令銅廠連夜鑄那“元”錢?
“好,那就叫李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