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誌在關中討伐元麗、於忠時,足足偷了六萬餘民戶。


    每戶五到六口,這便是接近四十萬人。


    聽起來很多,但放在偌大的關西(潼關以西),大致就如燒餅上的一顆芝麻。


    元恪登基時曾令各州清點丁戶,隻是舉關中五州的明戶,也就是涇、岐、雍、華、洛五州, 登記在冊的都足有一百九十餘萬。若是算上隱戶,最少也有三百萬往上。


    而地處關外(凡關中四關之外)的秦梁二州相對少一些,但也絕對比晉地,北鎮的丁戶要多的多。


    兩州在冊明戶六十餘萬戶,李承誌也才隻是偷了十分之一。要不是怕河西的糧食不夠,養不活太多的人, 以他當時的能力, 這個數字還能翻上一番。


    再加上前年的一萬五千戶, 並新近自涼州搶擄來的近萬戶,這便是九萬。


    而除此外,李承誌還在關中趁機收編了兩萬餘叛軍。之後李始良授李承誌之意,皆編為屯田軍戶。不但給其分田、分口糧、借貸牲畜、配發糧種、農具等,還給發老婆、孩子。


    你要問老婆和孩子是從哪裏來的?


    莫忘了李鬆將杜侖部滅族之後,搶擄的不單單有數百萬牲畜,還有數萬胡族。其中胡丁近五千,婦蠕老弱卻足有三萬。


    不然就憑李鬆的那五千戰兵,猴年馬月才能將那麽多的牛羊趕到河西?


    畢竟是以詩傳家的大儒之後,從小接受的就是“以仁孝治天下”的儒家經義,李鬆也罷,其餘李氏仆臣也罷,委實硬不下心將屠刀伸向女人和小孩。


    但如何養活這些人, 卻又成了大難題。


    李承誌倒無所謂, 他沒有血統情節, 向來信奉“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 中國入夷狄, 則夷狄之”的道理!


    再加短期內的河西也無需供養太多的戰兵,是以兩相一折衷,便有了這一幕。


    別說,消息一經放出,叛軍爭先恐後,差點將頭打爛。


    如此一來,西海民戶近十一萬,已是家家有田,戶戶有羊,人人有妻。


    就是住的條件差一些,近三萬戶住的是地窩棚,餘下的八萬,就隻能宿帳。


    暖季自無不可,但到冬日卻是大麻煩。畢竟氈帳再厚,也不如屋舍來的暖和。


    困此李承誌做了兩手準備:一是待落雪之前,使民戶遷居至表是縣城、張掖郡城等。


    到那時朝廷與高肇八成鏖戰正酣,哪還能理會得河西如何。又因天寒地凍,路途遙遠, 元鷙便是得訊, 九成九也不會出兵。


    等到來年開春, 再遷回鎮夷與西海也不遲。


    而這隻是其次, 最令李承誌頭痛的,是糧食。


    常言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雖說如今隻是西海的存糧就足夠軍民吃嚼兩年。但萬一天不遂人願,兩年後還未占下河西,未墾出足夠多的良田,更或是連接數年都是風不調雨不順,又該如何?


    牲畜倒是很多,但家財萬貫,活的不算。但凡來兩場災,這玩意當年就能死過半數。要是瘟疫,更是得清圈。


    不然為何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更替的這般快,漢族卻一直屹立不倒?


    所以李承誌已然開始動腦筋,從哪裏再能弄點糧。


    “咚”的一聲巨響,讓李承誌醒神來。


    這是行刑的鼓令,鼓聲方落,十餘刀手便舉起了屠刀。又聽一陣嘶吼,十數顆頭顱衝天而起,鮮血激噴而出,又如雨一般的灑落下來,濺了刀手一頭一臉。


    人頭跌落於台上,就如皮球一般骨碌碌的滾落下去,圍在刑台前的百姓一陣驚呼,如避蛇蠍般的往後退散。


    雖驚卻不亂,臉上也無多少同情之色。


    隻因於十日前,就有告示貼於鄰裏,且召集鄉民於一處,由鄰長、裏長宣告逆賊之惡行。


    鄉民發現,凡論罪之人,大都是“貴人”,其中不乏於舊地之時的大官。


    也有不少受其蠱惑的庶族舉子,且已選為黨、縣之新官。


    百姓想不通,貴人叛逃有情可願,畢竟因附逆而被流放,已不複為士族,舉族更被分為無數戶,就連家主、族長都需親力親為的種田、喂牛、放牧。


    與以前相比何止是一落千丈,受不得這等苦,密謀叛逃並不出奇。


    但這些庶族,更或是大字不識一個的寒民和叛軍又是何苦?


    留在這裏,不但家中有糧,身上有衣,更被分了田地、氈帳、牛羊、車駕、糧種、農具,隻要舍得力氣,至少衣食無憂。


    本就是罪民、叛軍,舊地之田地、居所都已被罰沒,所以就算跟著那些罪官、貴人逃出去,又如何能活得了性命?


    本就不太認同,又聽凡叛戶之鄰、裏之戶等皆要受連座之罰,田地、牲畜等要收回三成至一成不等,台下頓時嘩然,罵聲一片。


    倒不是對官府不滿,隻因落戶分田之時,官員說的一清二楚:但有逃民,鄰、裏皆會連座。


    與舊時之官府相比,沒有刑罰,更沒有將連座之戶充為奴戶,隻是罰沒了一些田地和牲畜,已是仁至義盡。


    但是人都有私心,都已吃到嘴裏的肉卻被人奪走,哪個甘心?


    是以牽連之人對這些叛戶已是恨上加恨,更是卯足了勁的準備告發檢舉,爭取將損失補回來。


    這一番動作,竟使皇甫讓與李孝先不怎麽費力氣,就將已生逃念,甚至已鼓動鄉鄰準備叛逃的宵小挖出了不少。


    寒民、庶族大都依罪發落,叛為死罪的不多,大囚於山北墾田。而但凡世族,皆是從重懲處。


    李始良近一年時間,才斬了千餘口。而隻短短一月,被李承誌劃了紅批,押上刑台的死囚就已超過了這個數字。


    凡被裹挾至河西、但並未密謀叛逃,或是還沒來得及密謀的士族皆以為要將其趕盡殺絕,無不惶惶不可終日,但又不敢生出半絲叛逃的念頭。


    還怎麽逃?


    告示中寫的一清二楚,且挨家挨戶宣講的明明白白:若提前檢舉,鄰、裏不但不受罰,還有重獎。


    就如後世,北京人看誰都像是行走的五十萬。


    窮則思變,所餘之世族無不賭咒發誓,甚至寫了保證文書,稱絕不叛逃,而後陸續求著陸氏,遞到了李始良的桉頭。


    李始良又去尋李承誌,李承誌隻回了六個字:亂世當用重典。


    他隻是就事論事,依罪論罪,並未依現有之律典株連家小,族人,就已是網開一麵了。


    若依元魏之律法,叛逃罪同造反,可株三族……


    一批又一批的死囚被押上刑台,台上的血水聚流成汪,順著木板的縫隙滴落下來,就如珠簾一般。


    李承誌暗暗的歎了一口氣。


    若非高肇,這一幕本不會發生的。


    經曆過涇州僧亂,見識過寒民疾苦之後,李承誌骨子裏對這個時代的門閥就極為排斥。


    按他原本的計劃,凡豪強、郡望、世族,根本就不在他的名單裏。


    當時若是時間充足一些,隻需稍稍甄別,就可將這一部分剔除在外。但天不遂人願,恰逢高肇做祟,蠱惑太後與元英、元澄等人欲臨陣換將。


    李承誌無奈,隻能一股腦的偷回來。


    他雖然網開一麵,未治其附逆之罪,但敢跟著元懷、於忠、元麗並崔祖螭造反的,哪有一盞省油的燈?


    也就數月,便有世族驚覺此非北地軍鎮,更非朝廷流放之地,反倒像極了一處謀逆起事之所。


    常言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如今眼見富貴無望,不但被強製分戶,更是淪為平民,自然就有人動了心思。


    隻要逃回去,向朝廷告發此地所在,豈不就是大功一件?


    便是不能將功折罪,至少比在這裏墾田、放羊的強吧?


    所以才有了今日這一幕。


    痛恨高肇之餘,也使李承誌猝然驚醒:這是階級鬥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半點都不能放鬆。


    聽著台上的嘶吼與哀求,李承誌眼中厭惡之色更濃。


    此時後悔,豈不是晚了?


    “郎君,李主事來了!”


    李亮?


    李承誌扭頭往後一看,李亮正予陣後亂瞅。


    如今李承誌不好拋頭露麵,所以戴著兜鍪,混在一群甲士當中。莫說李亮,就連台上的李始良也隻知他在台下,卻不知具體在何處。


    李承誌輕輕嗯了一聲,李聰才拿出號旗,朝陣中的李孝先揮了揮。


    李孝先會意,幾聲令下,後陣便裂開了一道口子,將李亮放了進來。


    李承誌與一月前已厘清官階,凡舊臣皆有職務。就如李孝先,如今已是近衛統領,兼監察司副主事。


    而李亮則為工部主事,兼兵部副主事。


    無論何時,軍權都不能旁落,所以主事自然是李承誌……


    隻幾息,李亮便進得陣來,湊到李承誌的耳邊說道:“郎君,成了!”


    李承誌聞言大喜:“鑄出炮管了?”


    “啊?”李亮愣了愣,“隻是鑄出了範模!”


    李承誌就跟僵住了一樣,臉上的笑容漸漸消失。好在有麵甲遮擋,李亮看不到。


    他掩飾的很好,語氣中依舊帶著笑意:“已然很快了,隻要鑄出範膜,隨時都可以澆鑄,是我太心急……”


    稍一頓,李承誌又揮著手,“走,帶我去看看!”


    李亮連聲應是,跟著李承誌出了軍陣。


    其實李承誌早就想鑄炮了,但他更知道火炮對這個時代意味著什麽。所以直至到了河西,他才付諸於行動。


    如今已非山高皇帝遠,由他親自坐鎮,李承誌不怕會有人生出異心,所以此次參與鑄炮的人多了一些。


    除了掌控火藥秘方的李亮,還有火器營主李彰、工部主主事李良,也就是李氏的老家匠,並他的一堆徒子徒孫。


    專業的事情,自然要交給專業的人幹。李承誌決定造炮之後,自然就找來了李良。


    想像起來好像很難,但隻要方法用對,其實很簡單。


    第一步是鑄模,這對於李承誌而言輕車路熟。


    隻是根管子而已,再難也比他當初在崆峒山偷煉銅像,換成鐵佛要簡單的多。


    用的是商周時期就有的失蠟法,說詳細一些就是用蠟鑄成炮筒,再圍著臘筒,用添有石墨的坩泥製作內模和外範。


    然後燒幹坩泥,蠟自然就化成了水,剩下的便是炮筒的模範,隻需往裏澆灌鋼水就能成形。


    都不用李承誌過多指點,隻是提出了炮筒的要求,李良就拍著胸脯下了軍令狀:他隻需半月,就能將這東西的樣品造出來。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cc">xiaoshuting.cc</a>


    其實隻用了十天,是李承誌忙的事情太多,一時忘了時間。


    等到了鋼場,李承誌才知道,不但模具已經燒好,李良更是煉好了鋼水,李亮才來秉報予他。


    看著那幾口紅通通的坩鍋,李承誌才後知後覺:這樣澆鑄出來的是鋼炮,而非鐵炮?


    腦中靈光一閃,突然就想起了一些有關鋼炮的回憶:早期的克虜伯,好像用的就是坩堝澆鑄。


    這些的炮管,豈不是想炸膛都難?


    李承誌喜出望外,連忙令李良澆灌。


    在河西煉鋼煆甲足有三年,要礦有礦,要人有人,李良的技術早已更上一層樓。與他相比,李承誌反倒成了半吊子。


    所以李承誌很有自知之明,也怕影響到李良,所以隻是站在旁邊看,半句都不多嘴。


    也就一半個多時辰,一樽長的七盡,粗近有三寸的炮管便新鮮出爐。


    李良大侄估算了一下,說是至少也有五六百斤重。


    看著那黑黝黝的炮身,及刺眼的寒芒,李承誌如同喝醉了一般,說不出的舒暢。


    這個東西一旦麵世,何止是降維打擊?


    緩了好一陣,心情才稍稍平複了一些。李承誌大手一揮:“試炮!”


    一眾工匠早有準備,飛快的立起了龍門架,十數人合力,用倒鏈將鋼炮吊到了一輛雙駕馬車上。


    怕太過驚世駭俗,李承誌特意讓李亮將試炮的地址安排在了合黎山深處。


    李亮裝的炮,怕出師不利,李承誌還特意讓多填裝了些火藥。


    待點燃引信,李亮似兔子一般的逃到近五十步外的一處山坡後。又過了足有十息,才聽“咚”的一聲巨響。


    感受著腳下的震感,看著鐵彈激射而出,飛出足有五六息才濺出一蓬塵煙,李亮猛的瞪大了眼睛。


    這怕是足有兩裏之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魏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眀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眀誌並收藏大魏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