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隨便拉過來一個兵,隨便派匹馬就能勝任塘騎、斥候、信差的。
西北多風,動不動就黃沙漫天,目力不及身前叁步之外。卻又地廣人稀,往往一兩百裏都不見一個村莊。
若是沒有極為豐富的野外生存經驗,以及強悍的自救能力,隻是一場風就能丟了性命。
所以這個兵種極為強悍, 也非常稀罕,完全是拿錢和人命堆出來的。李鬆若未重新掌軍,絕無權調派加急快馬,更不敢隨意打聽他的行蹤。
犯了那麽大的錯,差點便讓西海毀於一旦,更是害他這個郎君被當街刺死,李鬆難逃其咎。
隻是革了他的軍職, 再未另行懲戒, 李承誌已是格外開恩。本打算讓李鬆好好的沉寂幾年, 磨勵磨勵再委以重任,卻不想隻是短短一年,他竟能東山再起?
更不可思議的是,竟從未有人予他提說過?
李承誌稍一沉吟,便知李孝先為何這何這般怕他。
這其中定然有深層次的原因,李孝先如此諱莫如深,怕也隻是一知半解,又怕自己問他,引起什麽誤會。
頓了頓,他又問道:“探馬可曾提及,如今李鬆予何處?”
李孝嚴忙恭身道:“稱是在表是縣城恭迎郎君大駕!”
“李時呢?”
“在鎮夷關!”
“這兩方可是同道而來?”
“並不曾!”
李承誌皺了皺眉頭。
本是順路, 卻未同道?
且兩地相距不遠, 也就五六十裏, 何需各派一路?
這才多久, 西海就有派係之爭了嗎?
李承誌沉思良久,才歎了一口氣:“我知道了,你去忙吧!”
李孝嚴恭恭敬敬的應著, 又問道:“仆鬥膽:若再有快馬來探,仆該如何回應?”
“何需回應?”
李承誌微微一笑:“來一個便扣一個,來一對便扣一雙,孝先去辦吧!”
扣人?
李孝嚴心中更是惶恐。
兄弟二人恭身告退,待出了氈帳,見四下無人,李孝嚴低聲問道:“兄長,郎君何意?”
“莫多問,以後更是提都不要提!”
李孝先低聲斥道,“你我兄弟隻記住一點便可:謹遵郎君之令,餘者皆不足論……”
李孝嚴心中淩然,忙不迭的點著頭。
……
望月觀風的道理還是有幾分的。至夜半時分,月亮方一落山,天色便漸漸陰鬱。剛過五更,就已看不到一顆星宿。
四野之處漆黑如墨,不見半絲光亮,就隻營中星火點點,人聲鼎沸,牛馬長嘶。
軍卒吃食自有後營供給, 堪堪至五更叁點, 便敲響了召令軍卒領取朝食的綁子。
每隊各出車一駕,一輛裝湯,一輛放餅。湯是肉粥,上麵飄著厚厚的一層油花和肥肉,底下才是骨頭與粟米粒。
製法很簡單:牛羊宰殺後,拿鹽淹漬、陰幹,而後切塊,便是盛夏也可保數月不壞。
餅也是粟米餅,製法也不難:大都是前夜紮營之時便開時蒸製,熟後晾涼切塊,再發給兵卒。
若再加以肉脯陰幹後磨成粉,便是加急口糧。若行軍途中有條件就煮泡一下,便如昨日吃的便是這一種。
要沒條件,那就和水生吞。
急行軍或生火不便時大都如此,包括每兵每卒皆隨身必備,但非戰時不得偷食,不然若是被查到,不但兵卒受罰,伍、什長,隊主,甚至旅帥都要受牽連。
看似簡單,但予普通農戶而言,一月都不見得能吃上一頓。這一營吃的之所以如此好,頓頓都有肉,一是此為騎營,自然優先供給。
二則是李鬆橫掃杜侖部,雖留下了諸多後遺證,但也並非全無好處:光是搶擄的羊,就達五六百萬。
不然就靠西海那才墾了一年,連耕收都未維持平衡的田地,李承誌膽子再大也不敢冒然從關中偷運數萬戶民至西海……
聽到朝食的綁子聲,李孝先也端來了吃食。看到帳中亮著燈,便知李承誌早已起身。
叩了叩帳門,李聰將他迎了進去。看清是李孝先時,李承誌悠然一歎:“你如今好歹也是一軍之主,這般瑣事,交由麾下便是,何需親力親為?”
李孝先笑嘻嘻的應著:“郎君以為是瑣務,仆卻甘之若飴,旁人更是求都求不來。便如李大,如今已為副帥,不照樣予郎君端茶倒水,牽馬拽鞍?”
李亮那是幹習慣了。
李承誌也知勸不住,索性坦然受之。
一甕肉湯,一張軟餅,兩碟醬菜。與普通兵卒比也無甚出奇,不過是後營單獨做出來的,勝在幹淨。
李孝先陪著他一起吃了一些,將將用罷,就聽前營敲響了拔營鼓令。
李聰也早已備好了車駕,李承誌方一登車,數十兵卒便拆起了營帳。前後也就一刻,之前佐大的車營便成了赤地。
昨夜便交待過,李孝嚴再不敢來打擾,聽親信秉報後營已然準備妥當,便下令啟程。
行軍依舊用的是戰時條令:塘騎探路,甲騎開道,之後便是民戶。
番和縣民大都以養牧為生,家家都不缺車、馬。再者大軍來時就備了許多,是以並無徒行之民,行進速度不慢。
走了近十裏,才隱見太陽露了頭。但風也慢慢的大了起來,好在未起沙土,隻是覺著有些涼而已。
李承誌百無聊賴,掀起車簾朝騎馬隨行的李孝先招了招手:“上車!”
李孝先從善如流,叁兩下便登上了車。
本就為家臣,且起兵之處就是骨幹,李孝先堪稱心腹中的心腹,故而李承誌也未繞彎子,而是開門見山:“李鬆是何時掌的兵?”
李孝先半絲都未猶豫:“仆也不知!”
他這般回應,倒是未出李承誌的預料。
若是連情報係統都失去了掌控,已開始對他這個主上暗中欺瞞,李承誌也別造反了,趁早隱名埋姓,找個地方安度晚年才是正緊。
李承誌懶洋洋的往後一靠:“那就說些你知道的!”
李孝先鄭重的點著頭:“仆也是昨夜出帳,問過孝嚴才知道了一些:時叔似是與四叔不和。”
李承誌眉頭一縱:“為何!”
“應是年前郎君傳令至西海,命西海開春北遷之時,雙方起過爭執。孝嚴也隻是事後聽聞,知道的不多……
好似是四叔提議趁敦煌換將、群龍無首之際,欲取酒泉!就如如今這般,並不占地,隻奪丁口、糧草、牲畜……因時叔不從,故爾起了嫌隙……”
“連李時都堅決不從,那身為其主帥的李亮可想而知?如此一來,大伯便是意動,但也隻能調動並無幾分戰力的新軍,隻能就此做罷。
但事後大伯應是覺的掣肘太多,因此才痛定思痛,啟用李鬆掌兵,以求平衡。”
李承誌歎了一口氣,“看來,隨李鬆鎮守表是的兵卒,應該也是新軍吧?”
一牽扯到李始良,李孝先就不知道怎麽回答了。再者他也確實不知詳情如何,隻能閉上嘴巴。
稍一思量,李承誌便猜了個大概。
定然是如此了,若非大伯開口,李鬆能從哪裏來的兵?
李始賢與李始良兩兄弟遠赴西海之時,李承誌便授意二人,將西海軍權一分為二。
凡舊部之兵,如騎營、胡營、火器營等,計有萬餘,皆歸李亮轄屬。
而後再由李始良籌備新軍。
不然從關中運去的那般多的叛軍、降軍豈不是浪費?
也更不好安置。
但未料到,這一分軍權,倒分出了問題來?
若非李鬆抗令不遵,覆滅杜侖部,哪有後麵這些波折?
更是差點讓李氏大業半道中殂,甚至害的李承誌一命嗚呼。
而常伴李承誌左右的李亮感受最為深刻,更知李承誌幾乎九死一生,若非運氣使然,便是僥幸逃得一命,估計也要被困在京中,蹉跎個叁五年。
此時再看前年那一幕又要重演,他能忍著沒有直接和李鬆起衝突,而是先讓李時迂回,已然是相當成熟的表現了。
隻此一點,李承誌便知他沒有看錯人……
至於李鬆的提議,若站在如今的角度上看,也不能算是錯。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並非全是貶義。
局勢千變萬化,稍縱即逝。若是凡事都要秉呈於遠在數千裏之外的李承誌,得其首肯才能施行,怕是黃花菜都要涼了。
就如自去歲冬至眼下,西海之民有近一半都已遷到了浚稽山之北,卻突逢驚變,又不得不遷回來。
更是一鼓做氣,勢如破竹一般直取東涼州。等於將李鬆想幹的事情推遲了半年。
隻因李承誌也未料到,他的計劃竟能執行的這般順利,逼的高肇不得不反。
所以李鬆覺的趁西涼州刺史宋疑召入京中問責、新任敦煌鎮將兼西涼州刺史元鷙還未履職、取酒泉郡並非難事。
算不得錯,但從當時而言,李鬆難免有些貪心不足,顧小失大。
要知道,當時西海民已近九萬戶,丁口直逼五十萬。能在數月之內將這些人安然遷至浚稽山北,都得將吃奶的力氣使出來。
況且去歲柔然撤兵之時,李承誌就已授意李亮,假扮柔然將酒泉郡搶了個七七八八。
之後新來的那幾千民戶,還是關中之戰後從秦梁二州發配過來的一些老弱,故而近如雞肋,意義不大。
李鬆之所以連這點便宜都不願放過,用兩個詞就能概括:好戰,貪心。
過於激進,見識也不足。
重用是不可能的,至少短時間內不可能。至多也就是讓他任個閑職,放在那裏警示後人。
不然何以服眾?
所以李鬆這兵權,還得褫奪一次。
不過這隻是其次,讓李承誌警惕的是,軍中已經有了各成派係的苗頭。
偉人說過一句話,李承誌深以為然:軍中無派,千奇百怪。
不過他沒想到出現在這麽早?
這是必然現象,卻也讓李承誌很是撓頭:便是各成派係,這些派係首領也得是他說了算。
總不能盡是姓李的吧?
若真到那一步,李承誌也就離被人殺死在睡夢之中不遠了……
他稍一輕索,又悵然一歎:“待至鎮夷後,你就要著手籌備禁衛了,且將監察司也一並兼著,待外舅來後,我與他再行斟酌……”
李孝先本要拒絕,但聽到“外舅”那一句,他才心下稍鬆,恭恭敬敬的應了下來。
“嗯,去吧,我稍靜了靜!”
李孝先應諾告退,李承誌又拉開暗格,取出了厚厚的一遝文書。
上麵小字密密麻麻,皆是炭筆寫就。一看筆跡,便知是李顧誌所書。
這是自他出京後,便開始起草的各部架構。
兵、政、民、工、學、商、農、牧等等,凡是他能想到的,多少都寫了一些。
古代是古代,現代是現代,李承誌自然還沒蠢到拿來就用,反而大都沿用舊例,隻是略作增改。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info">xiaoshuting.info</a>
但如今隻是構思,連框架都算不上,李承誌甚至都不確定,他這一套最後能不能付諸於行動。
究其原因,還是識字的人太少,敢用的識字的人更少。
如今正是門閥世家當道的時代,李承誌不想親手弄出一個尾大不吊的怪胎出來。
一百年以後的楊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正因為如此,他才不願在他未到西海之前,就重用元魏舊官、門閥子弟。
也更是他為何對軍中派係如此忌憚的原因所在。
但攤子越來越大,又有多少寒門庶族的子弟供他可用?
李承誌沉思良久,在標有“學”字的那一頁上重重的畫了個圈。
……
李孝嚴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因起身的早,再加車馬足夠,是以行軍的速度很快。五十多裏路,將將走了四個時辰。也就堪堪未時正(下午兩點),前營就進了河西馬場。
隨即便是黃沙大作,就如天上下起了土雨,眼能所及之處不過兩丈。
西海部曲已然在河西生活兩年,對這一幕再是熟悉不過。而番和縣民更是從小被吹到大,一見便知最多不過半刻時辰,必有黑風,且是連樹都有可能吹折的那一種。
是以無論軍民,無不膽戰心驚,更是使出渾身解數。
待大風如崖頭一般壓來,車隊堪堪進了馬場……
西北多風,動不動就黃沙漫天,目力不及身前叁步之外。卻又地廣人稀,往往一兩百裏都不見一個村莊。
若是沒有極為豐富的野外生存經驗,以及強悍的自救能力,隻是一場風就能丟了性命。
所以這個兵種極為強悍, 也非常稀罕,完全是拿錢和人命堆出來的。李鬆若未重新掌軍,絕無權調派加急快馬,更不敢隨意打聽他的行蹤。
犯了那麽大的錯,差點便讓西海毀於一旦,更是害他這個郎君被當街刺死,李鬆難逃其咎。
隻是革了他的軍職, 再未另行懲戒, 李承誌已是格外開恩。本打算讓李鬆好好的沉寂幾年, 磨勵磨勵再委以重任,卻不想隻是短短一年,他竟能東山再起?
更不可思議的是,竟從未有人予他提說過?
李承誌稍一沉吟,便知李孝先為何這何這般怕他。
這其中定然有深層次的原因,李孝先如此諱莫如深,怕也隻是一知半解,又怕自己問他,引起什麽誤會。
頓了頓,他又問道:“探馬可曾提及,如今李鬆予何處?”
李孝嚴忙恭身道:“稱是在表是縣城恭迎郎君大駕!”
“李時呢?”
“在鎮夷關!”
“這兩方可是同道而來?”
“並不曾!”
李承誌皺了皺眉頭。
本是順路, 卻未同道?
且兩地相距不遠, 也就五六十裏, 何需各派一路?
這才多久, 西海就有派係之爭了嗎?
李承誌沉思良久,才歎了一口氣:“我知道了,你去忙吧!”
李孝嚴恭恭敬敬的應著, 又問道:“仆鬥膽:若再有快馬來探,仆該如何回應?”
“何需回應?”
李承誌微微一笑:“來一個便扣一個,來一對便扣一雙,孝先去辦吧!”
扣人?
李孝嚴心中更是惶恐。
兄弟二人恭身告退,待出了氈帳,見四下無人,李孝嚴低聲問道:“兄長,郎君何意?”
“莫多問,以後更是提都不要提!”
李孝先低聲斥道,“你我兄弟隻記住一點便可:謹遵郎君之令,餘者皆不足論……”
李孝嚴心中淩然,忙不迭的點著頭。
……
望月觀風的道理還是有幾分的。至夜半時分,月亮方一落山,天色便漸漸陰鬱。剛過五更,就已看不到一顆星宿。
四野之處漆黑如墨,不見半絲光亮,就隻營中星火點點,人聲鼎沸,牛馬長嘶。
軍卒吃食自有後營供給, 堪堪至五更叁點, 便敲響了召令軍卒領取朝食的綁子。
每隊各出車一駕,一輛裝湯,一輛放餅。湯是肉粥,上麵飄著厚厚的一層油花和肥肉,底下才是骨頭與粟米粒。
製法很簡單:牛羊宰殺後,拿鹽淹漬、陰幹,而後切塊,便是盛夏也可保數月不壞。
餅也是粟米餅,製法也不難:大都是前夜紮營之時便開時蒸製,熟後晾涼切塊,再發給兵卒。
若再加以肉脯陰幹後磨成粉,便是加急口糧。若行軍途中有條件就煮泡一下,便如昨日吃的便是這一種。
要沒條件,那就和水生吞。
急行軍或生火不便時大都如此,包括每兵每卒皆隨身必備,但非戰時不得偷食,不然若是被查到,不但兵卒受罰,伍、什長,隊主,甚至旅帥都要受牽連。
看似簡單,但予普通農戶而言,一月都不見得能吃上一頓。這一營吃的之所以如此好,頓頓都有肉,一是此為騎營,自然優先供給。
二則是李鬆橫掃杜侖部,雖留下了諸多後遺證,但也並非全無好處:光是搶擄的羊,就達五六百萬。
不然就靠西海那才墾了一年,連耕收都未維持平衡的田地,李承誌膽子再大也不敢冒然從關中偷運數萬戶民至西海……
聽到朝食的綁子聲,李孝先也端來了吃食。看到帳中亮著燈,便知李承誌早已起身。
叩了叩帳門,李聰將他迎了進去。看清是李孝先時,李承誌悠然一歎:“你如今好歹也是一軍之主,這般瑣事,交由麾下便是,何需親力親為?”
李孝先笑嘻嘻的應著:“郎君以為是瑣務,仆卻甘之若飴,旁人更是求都求不來。便如李大,如今已為副帥,不照樣予郎君端茶倒水,牽馬拽鞍?”
李亮那是幹習慣了。
李承誌也知勸不住,索性坦然受之。
一甕肉湯,一張軟餅,兩碟醬菜。與普通兵卒比也無甚出奇,不過是後營單獨做出來的,勝在幹淨。
李孝先陪著他一起吃了一些,將將用罷,就聽前營敲響了拔營鼓令。
李聰也早已備好了車駕,李承誌方一登車,數十兵卒便拆起了營帳。前後也就一刻,之前佐大的車營便成了赤地。
昨夜便交待過,李孝嚴再不敢來打擾,聽親信秉報後營已然準備妥當,便下令啟程。
行軍依舊用的是戰時條令:塘騎探路,甲騎開道,之後便是民戶。
番和縣民大都以養牧為生,家家都不缺車、馬。再者大軍來時就備了許多,是以並無徒行之民,行進速度不慢。
走了近十裏,才隱見太陽露了頭。但風也慢慢的大了起來,好在未起沙土,隻是覺著有些涼而已。
李承誌百無聊賴,掀起車簾朝騎馬隨行的李孝先招了招手:“上車!”
李孝先從善如流,叁兩下便登上了車。
本就為家臣,且起兵之處就是骨幹,李孝先堪稱心腹中的心腹,故而李承誌也未繞彎子,而是開門見山:“李鬆是何時掌的兵?”
李孝先半絲都未猶豫:“仆也不知!”
他這般回應,倒是未出李承誌的預料。
若是連情報係統都失去了掌控,已開始對他這個主上暗中欺瞞,李承誌也別造反了,趁早隱名埋姓,找個地方安度晚年才是正緊。
李承誌懶洋洋的往後一靠:“那就說些你知道的!”
李孝先鄭重的點著頭:“仆也是昨夜出帳,問過孝嚴才知道了一些:時叔似是與四叔不和。”
李承誌眉頭一縱:“為何!”
“應是年前郎君傳令至西海,命西海開春北遷之時,雙方起過爭執。孝嚴也隻是事後聽聞,知道的不多……
好似是四叔提議趁敦煌換將、群龍無首之際,欲取酒泉!就如如今這般,並不占地,隻奪丁口、糧草、牲畜……因時叔不從,故爾起了嫌隙……”
“連李時都堅決不從,那身為其主帥的李亮可想而知?如此一來,大伯便是意動,但也隻能調動並無幾分戰力的新軍,隻能就此做罷。
但事後大伯應是覺的掣肘太多,因此才痛定思痛,啟用李鬆掌兵,以求平衡。”
李承誌歎了一口氣,“看來,隨李鬆鎮守表是的兵卒,應該也是新軍吧?”
一牽扯到李始良,李孝先就不知道怎麽回答了。再者他也確實不知詳情如何,隻能閉上嘴巴。
稍一思量,李承誌便猜了個大概。
定然是如此了,若非大伯開口,李鬆能從哪裏來的兵?
李始賢與李始良兩兄弟遠赴西海之時,李承誌便授意二人,將西海軍權一分為二。
凡舊部之兵,如騎營、胡營、火器營等,計有萬餘,皆歸李亮轄屬。
而後再由李始良籌備新軍。
不然從關中運去的那般多的叛軍、降軍豈不是浪費?
也更不好安置。
但未料到,這一分軍權,倒分出了問題來?
若非李鬆抗令不遵,覆滅杜侖部,哪有後麵這些波折?
更是差點讓李氏大業半道中殂,甚至害的李承誌一命嗚呼。
而常伴李承誌左右的李亮感受最為深刻,更知李承誌幾乎九死一生,若非運氣使然,便是僥幸逃得一命,估計也要被困在京中,蹉跎個叁五年。
此時再看前年那一幕又要重演,他能忍著沒有直接和李鬆起衝突,而是先讓李時迂回,已然是相當成熟的表現了。
隻此一點,李承誌便知他沒有看錯人……
至於李鬆的提議,若站在如今的角度上看,也不能算是錯。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並非全是貶義。
局勢千變萬化,稍縱即逝。若是凡事都要秉呈於遠在數千裏之外的李承誌,得其首肯才能施行,怕是黃花菜都要涼了。
就如自去歲冬至眼下,西海之民有近一半都已遷到了浚稽山之北,卻突逢驚變,又不得不遷回來。
更是一鼓做氣,勢如破竹一般直取東涼州。等於將李鬆想幹的事情推遲了半年。
隻因李承誌也未料到,他的計劃竟能執行的這般順利,逼的高肇不得不反。
所以李鬆覺的趁西涼州刺史宋疑召入京中問責、新任敦煌鎮將兼西涼州刺史元鷙還未履職、取酒泉郡並非難事。
算不得錯,但從當時而言,李鬆難免有些貪心不足,顧小失大。
要知道,當時西海民已近九萬戶,丁口直逼五十萬。能在數月之內將這些人安然遷至浚稽山北,都得將吃奶的力氣使出來。
況且去歲柔然撤兵之時,李承誌就已授意李亮,假扮柔然將酒泉郡搶了個七七八八。
之後新來的那幾千民戶,還是關中之戰後從秦梁二州發配過來的一些老弱,故而近如雞肋,意義不大。
李鬆之所以連這點便宜都不願放過,用兩個詞就能概括:好戰,貪心。
過於激進,見識也不足。
重用是不可能的,至少短時間內不可能。至多也就是讓他任個閑職,放在那裏警示後人。
不然何以服眾?
所以李鬆這兵權,還得褫奪一次。
不過這隻是其次,讓李承誌警惕的是,軍中已經有了各成派係的苗頭。
偉人說過一句話,李承誌深以為然:軍中無派,千奇百怪。
不過他沒想到出現在這麽早?
這是必然現象,卻也讓李承誌很是撓頭:便是各成派係,這些派係首領也得是他說了算。
總不能盡是姓李的吧?
若真到那一步,李承誌也就離被人殺死在睡夢之中不遠了……
他稍一輕索,又悵然一歎:“待至鎮夷後,你就要著手籌備禁衛了,且將監察司也一並兼著,待外舅來後,我與他再行斟酌……”
李孝先本要拒絕,但聽到“外舅”那一句,他才心下稍鬆,恭恭敬敬的應了下來。
“嗯,去吧,我稍靜了靜!”
李孝先應諾告退,李承誌又拉開暗格,取出了厚厚的一遝文書。
上麵小字密密麻麻,皆是炭筆寫就。一看筆跡,便知是李顧誌所書。
這是自他出京後,便開始起草的各部架構。
兵、政、民、工、學、商、農、牧等等,凡是他能想到的,多少都寫了一些。
古代是古代,現代是現代,李承誌自然還沒蠢到拿來就用,反而大都沿用舊例,隻是略作增改。
<a id="wzsy" href="http://www.xiaoshuting.info">xiaoshuting.info</a>
但如今隻是構思,連框架都算不上,李承誌甚至都不確定,他這一套最後能不能付諸於行動。
究其原因,還是識字的人太少,敢用的識字的人更少。
如今正是門閥世家當道的時代,李承誌不想親手弄出一個尾大不吊的怪胎出來。
一百年以後的楊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正因為如此,他才不願在他未到西海之前,就重用元魏舊官、門閥子弟。
也更是他為何對軍中派係如此忌憚的原因所在。
但攤子越來越大,又有多少寒門庶族的子弟供他可用?
李承誌沉思良久,在標有“學”字的那一頁上重重的畫了個圈。
……
李孝嚴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因起身的早,再加車馬足夠,是以行軍的速度很快。五十多裏路,將將走了四個時辰。也就堪堪未時正(下午兩點),前營就進了河西馬場。
隨即便是黃沙大作,就如天上下起了土雨,眼能所及之處不過兩丈。
西海部曲已然在河西生活兩年,對這一幕再是熟悉不過。而番和縣民更是從小被吹到大,一見便知最多不過半刻時辰,必有黑風,且是連樹都有可能吹折的那一種。
是以無論軍民,無不膽戰心驚,更是使出渾身解數。
待大風如崖頭一般壓來,車隊堪堪進了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