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時節,草木萌動。


    楊柳樹上已生出了細嫩的綠芽兒,春麥播種近半月,田間已能看到喜人的青尖。


    老天分外賞臉,難得的一個豔陽天,十日中足吹七日的黃風都已消聲匿跡,天空格外湛藍。


    李韶卻無半絲賞景的心情, 扶著牆頭往南眺望,臉上盡是愁容。


    “史君,來了!”


    親信低呼一聲,指著遠處的一道煙塵,“已不足兩裏了!”


    李韻已逾六旬,眼神無那般好使,眯著雙眼瞅了好一陣,才依稀看到好像有一群黑點向鎮城奔來。


    終於來了!


    他心中稍鬆,徐徐的吐了一口氣:“我先回衙,你守在這裏,待人來後,你直接帶來見我!”


    “諾!”親信鄭重應著,目送李韶下城。


    也就這幾息的功夫,那些黑點又往城下奔了近百丈,已能看清戰馬並騎士身上的甲胄。


    待其奔近,看居先引路的李氏子弟不停的揮著旗,親信朗聲下令:“無須查驗,直接放行!”


    隨即便聽城門洞開,甲騎行無阻,徑直入城。


    但入城後,族侄李修帶那數百騎去了城內別院, 親信則快步下城, 稱李史君早有交待,請欽使入鎮衙洗塵。


    看到城門門洞上偌大的“薄骨律”三個字, 李承誌微微鬆了一口氣。


    日夜兼程,不敢稍歇, 十日連奔近兩千裏,能於到了。


    他輕輕“唔”了一聲,輕夾馬腹,就隻帶了李聰與李孝先,隨那親信往鎮衙行去。


    左右早就備好了熱湯,並有丫鬟侍奉他沐浴,但皆被李承誌趕了出去。


    待沉入木桶之內,感受著滾燙的熱水刺激著毛孔,李承誌舒服的直歎氣。


    試過的人就知道,騎馬奔行十日不停,那滋味有多酸爽。


    他體格強徤,精力旺盛,依舊感覺骨頭都仿佛要散架一般,何況女眷?


    魏瑜早已軟成了一灘泥,便是高文君與張京墨也已是強弩之末,若再奔上兩三日,也會倒下去。


    還好,如今已算是到了自己的地盤,不用再擔心會被敵人圍追堵截,想歇幾日,就能歇幾日。想幾時啟程,就能幾時啟程。


    沒敢讓李韶多等,也就一刻,李承誌便草草洗罷,讓李聰幫著他寬衣著甲。


    普通的明光兜鍪,帶著麵甲,是以旁人至多也就能看到他的兩隻眼鏡。


    且李韶特地交待,服侍之人皆是內宅親信,消息相對閉塞,故而便是李承誌不染發、不遮麵,也無人將他與舉世聞名的李國公聯係到一起。


    分別還不足一年,再見李韶之時,好似又老了不少。


    李承誌長身玉立,拱手揖道:“讓世叔久候了!”


    “無妨!”


    李韶手一揮,李修與之前在城上候迎李承誌的心腹便端上了吃食。李孝先與李聰搶先吃了兩口,立在門外警戒。


    可見李韶之慎重,怕走漏消息,連身畔之親信都不敢多讓知道。


    “高肇為何反的……如此猝然?”


    猝然?


    李承誌端著筷子的手微微一頓。


    前因後果,他已先一步遣心腹予李韶知會過,李韶自然知道,並非高肇已然覺得時機成熟,而是被李承誌逼的不得不反。


    李韶問的是,高肇何來的如此實力?


    短短時日內,自黃河以北,關中以東之十數州並六鎮,除河東之相、齊、齊等寥寥數州外,皆是突然之間便烽煙四起,反旗遍地。


    乍一眼看去,如今大魏之天下已有過半已入逆賊之手。與前年冬元懷、於忠之叛亂相比,有如螢蟲與日月之別。


    李承誌嚼了嚼嘴裏的肉筋,又喝了口熱湯,一口咽下才不急不徐的回道:“元懷與於忠是猝然起事,而高肇卻足足布局近兩年,是以不可同日而言。再者,並非如表相一般,凡生亂之州,皆為附逆。隻因恰逢際會,陰差陽錯罷了!”


    布局近兩年?


    李韶眉毛微挑:“何解?”


    李承誌舉筷指了指盤中的麵餅:“世叔可曾記得,前年仲夏至秋節,六鎮缺糧之事?”


    李韶自然是有印象的。


    因武川、沃野大旱,皇帝令諸部籌糧賑濟,為些還曾引發朝廷錢慌,皇帝不得已,令宮中禁弦撤樂,禁食肉食。


    元恪欲逼高肇禁佛,以此緩解錢慌而不可得,之後才有李承誌見縫插針,以銷製冰,解了高肇的燃眉之急。


    但此事已時隔兩年,與今日之亂局、高肇造反又有何幹係?


    “應就是那一次,元恪為逼迫高肇禁佛,不惜將他罷官免爵,闔府囚禁,才使高肇對皇帝心灰意冷。也是自那時,高肇已有不臣之心……”


    李承誌悵然一歎,“我也是自出上黨,這一路行來窮極無聊,才猜出了幾絲端倪:就如我去歲回京之後,方予太後暗示高肇已有不臣之心,無幾日高肇便已知悉……


    又如火油之秘方,我方一呈獻,元暉遣往夏州查訪油湖的秘使也就堪堪出京,而遠在夏州的高猛就得到了訊息,做出了諸般防備。可見深宮之內,太後與幼帝身畔、並元暉的繡衣衛中,早已布滿高氏之耳目。


    但既然宮內眼線遍布,為何先帝遇刺也罷,於忠與元懷起事也罷,當時的高肇卻又聾又啞,竟未提前得到半絲風聲?”


    李韶悚然一驚,愣愣的說不出話來。


    前者也就罷了,但於忠予倉猝間調動數萬禁軍圍攻皇宮,身為皇帝的元恪事先卻半點都未察覺,委實讓人難以置信。


    其餘不論,以先帝對高肇之信重,並以元恪陰密多疑之心性,怎可能不使於忠、劉騰、高肇等相互製衡?


    就如高肇的新軍之中,早就埋有元英的親信一般。


    當然也包括於忠的禁軍兩衛、劉騰的皇宮大內,乃至元暉的誘衣密使之中,皆有高肇之暗子。


    但該發生的依舊發生了,元懷與於忠的叛亂順利的讓人不可思議,其中原委委實值得深思。


    事後不是沒人懷疑過,但之後大事一件接著一件,又是秦、梁二州叛亂,又是沃野大亂,又是吐穀渾、南梁圖謀關中,又是柔然犯邊……亂的讓人目不瑕接,根本無瑕深究。


    再者新皇登基、太後稱製、諸輔臨危授命……朝政格局猝然大變,忙著穩固地位的穩固地位,忙著爭權奪利的爭權奪利,等亂局稍緩之時,怕是原來有線索也早已被人抹的一幹二淨,便是想查,也殊無頭緒。


    是以真相如何,早已掩埋於曆史的長河之中。如今也隻有盼高肇兵敗,將他生擒之後,看能否問出一二。


    “此隻為其一,其二則是糧!”


    李承誌悵然一歎,“如今想來,今日之果,竟然已予兩年前便埋下禍根:因涇州僧亂,奚康生盡起關中諸州之兵平叛,致使偌大的關中欠收一年,民無餘糧。之後朝廷不得已,隻能先解京中之糧,解關中之憂。


    而數月後,北鎮大旱。若按往年舊例,自是由就近的關中賑濟。而當時之關中已是自身難保,且京中也無餘糧。朝廷隻能令相對富裕的河東、河南等地籌糧。


    而屋漏偏逢連夜雨,之後連逢秦、梁二州反叛、沃野之亂、南梁與吐穀渾十萬大軍進犯關中、柔然犯邊等,致使朝廷連遣中軍出征。


    兵馬一動,糧草先行,哪一樣都缺不開糧。但相對富足的關中、河東、河南等地都已自顧不瑕。朝廷無奈,隻能行橫征暴斂之舉,盤剝晉、燕等地及六鎮……


    高肇應就是此時窺到了良機,有意埋下動亂的根緣:如行瞞天過海之計,令元琛借機大肆屯糧,又暗中授意高猛、高植招兵買馬,並鼓動僧、民叛亂。如今晉、燕等地之僧亂,冀、並、汾等州應者從雲,便是由此而來。所謂傷敵一千,自傷八百。連番大戰,如今的中軍還有幾營可戰之兵,焉能平得了這般大的禍亂?”


    這難免有些想當然、過於牽強附會了吧?


    李韶剛要質疑,但話到了嘴邊又咽了下去。


    若非知道高肇借盤剝之機大肆屯兵、屯糧,李承誌焉能隻是一把火,就燒的高肇不得不反?


    他緊緊的皺著眉頭:“依你之意,高肇必勝?”


    李承誌悠然歎道:“並非高肇必勝,而是朝廷必敗!”


    此時之亂局,與原本曆史上的北魏末年何其相像?


    當時隻是一個六鎮之亂,就讓大魏分崩離析,若非胡允華急中生智,大開國門,借柔然之兵行驅虎吞狼之計,才使元魏苟延殘喘了數年。


    而如今除了六鎮,還要加上黃河以北的十數個州。何況柔然也罷,吐穀渾也罷,南梁也罷,已然讓元魏打的滿頭包,自保都是問題。


    即便高英、元澄並諸輔想當賣國賊,想大開國門,這幾個死敵也已是無兵可派。


    此時之元魏敗相已生,但凡有誌之士,無不明輒保身,縱首觀望。待時機成熟,便何挾一州,或一郡而自立。


    倒下一個高氏,肯定會有無數個其他氏站起來,元魏焉有不敗之理?


    李韶又道:“那如今,我等又該如何?”


    李承誌稍一沉吟,吐出了四個字:“養寇自重!”


    “寇從哪裏來?”


    “元琛!”


    李韶初時不解,但稍一琢磨,雙眼突的一亮。


    如今朝廷雖已焦頭爛額,但高英也罷,朝臣也罷,深知此時已是存續絕亡之際。便是舉國之力,也誓要誅滅高肇,不然這元魏天下危矣。


    但連番大戰,朝延已不止傷筋動骨這般簡單,就憑中軍,已然無法平息此次叛亂,且離京城僅僅數百裏的並、汾兩州都已生亂,朝延哪裏還敢盡皆中軍?


    因此隻能征召州郡之兵,包括糧草也是如此。


    但除了關中與河東,還能去何處征昭?


    而如今河東已為河北、晉地與京城之憑障,朝廷焉敢輕動?


    數來數去,就隻剩一個關中!


    怪不得高英一錘定音,拜奚康生為征討元帥?


    更怪不得,李承誌予去歲自陳倉撤軍之際就稱:隻要關中不亂,這天下便不失!


    而如今,隻待奚康生攜旨而來……


    如果不想授詔,不願使關中數百萬子民陷入水深火熱,更甚至是大逆不道,以待良機,李韶並非沒有辦法。


    關中門閥自成體係,便是未到同氣連枝的地步,至少也是互通有無。如果要鐵了心抗旨,不論來的是奚康生,還是元澄,保證他征不到一個兵,征不到一顆米。


    王與司馬共天下,並非隻存在於南朝。換成北朝,則是“門閥與元氏共天下”……


    其餘皆不提,隻看元恪生前,對關中門閥諸般逼迫,李韶所代表的隴西李氏也罷,楊舒、楊鈞所代表的弘農楊氏等世家就有一萬個理由抗旨不遵。


    更如李承誌所言,並非師出無名:隻憑一個元琛,就能讓奚康生無功而返。


    隻要圍而不剿,剿而不滅,關中就是“內亂未定”,更可“將在外而君命有所不授”。


    更有甚者:就如高肇一般,暗中使關中豪強假扮僧賊,也似北地諸州那般烽煙四起,朝廷又如何予關中征兵征糧?


    <a id="wzsy" href="https://www.tsxsw.la">tsxsw.la</a>


    便是有所懷疑,以朝廷之力也已無可奈何。


    故而李承誌才稱,高肇勝不勝不知道,但朝廷必敗……


    路已經指給了自己,就看敢不敢幹了。


    李韶攥著拳,緊緊的盯著李承誌,臉色陰晴不定,眼中精芒隱現。


    李承誌卻氣定神閑的喝著湯。


    如今餅已經畫給了李韶,信與不信,以及做與不做,已不是李承誌能控製的了。


    沉寂了許久,才聽李韶嘶聲問道:“如今之西海呢,又是何等局麵?”


    已到此時,已無需隱瞞。李承誌坦然道:“如今民已近五萬戶,兵逾五衛。兵甲、糧草、牛羊無數,更有火器之利……”


    李承誌稍一頓,又道:“自晚輩上黨往西之時,便已傳令李亮,遣甲騎一衛,扮做柔然之兵內侵,先取河西三郡。餘者不論,便隻是河西馬場,就可使西海陡增戰馬數萬匹……”


    李韶極是不解:“為何要藏頭露尾,更為何不先取關中?”


    李承誌稍一沉吟,又低聲笑道:“一為時機不到,二則是……師出無名!”


    李韶渾身一震:好一個師出無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魏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眀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眀誌並收藏大魏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