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亮越走越遠,李承誌暗暗歎氣:但願不要如元淵所懷疑的一般,是劉騰察覺到了什麽,不敢往下查。
最好是因為這老太監水平不夠,害怕辦砸,更怕背黑鍋,才有意推諉。
但無論如何,哪怕前麵真是刀山火海,李承誌也要查個水落石出:如果此次刺殺並非意外,更不是羽林疏忽所致,而是裏應外合,就是真的捅了天了。
敢幹、能幹這件事的就那麽幾個人,不管哪一個,一旦狗急跳牆,京中必然大亂,繼而天下大亂。
別說一年,能給李承誌剩一月的時間就不錯了。他能不能逃到河西都還是個問題。
所以李承誌才這麽著急……
他思來想去,也想不到是誰。
當然,要是這麽好查,劉騰早查出來了:真當皇帝將暗衛擺到台麵上,是為了嚇唬大臣的?
李承誌倒是突發奇想,從皇帝這些天的布置中猜出來了一些:皇帝主要防備的便是於忠、高肇、元雍、元懌、元嘉這五人。
可能是因為這五位最受皇帝信任,最有可能做到裏應外合。而且各個手中都有兵,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嫌疑最大的於忠已被下獄,兩萬羽林也被靳令不得出營,但皇帝並未收回虎符,而是轉授於元懌。
皇帝此舉,就是用來防備高肇的。況且沒有皇帝聖旨,與太尉元嘉的虎符,高肇半個中軍都調不動。
又怕元懌是幕後黑手,皇帝又讓高肇任其副手,讓其互相平衡和監督。
也莫以為元淵升了左衛將軍,並令其日夜侍駕,皇帝就對元嘉信重萬分。
但凡腦子靈光些,心思剔透些的,都能猜到幾分:皇帝不敢全信元嘉,故而以元淵為質。
不然為何絕口不提先令元淵去衛尉上任?
雖然令其盡率虎賁,但李承誌剛一醒,就令其暫負宮禁,並賜以令節。等於李承誌雖是從五品,暫時卻是元淵的頂頭上司。
至於皇帝又是怎麽防範元雍和其負責京畿外圍的司州衛,李承誌暫時想不到。
若隻看表象,兵權依舊一分其五,相互為引援,又能相互製約平衡。所以不管哪個有問題,也隻能亂上一時。
況且李承誌堅信,皇帝應該做了更深層次的布置……
心中猜疑,他微一抬手,元讞會意,即令前騎開道。
五百虎賁簇擁著天子令節,浩浩蕩蕩的駛往城東。
天牢就在內城東角,非宗室、權貴、或犯了造反之類的大罪,都無資格關在這裏。如今,卻關滿了和尚?
劉騰口中的一千八百餘嫌犯盡在此處。而其中的八成,則來自白馬寺。
說白了,劉騰將白馬寺來了個一鍋端。
白馬寺是為供奉中國第一部取自天竺(古印度)的佛經(四十二章經)而建,取“白馬馱經,自西而來”之意。是中國佛教名符其實的祖庭。
三國與十六國時期洛陽幾度易手,連東漢皇宮、曹魏皇宮都被燒了好幾遍,白馬寺至多是僧人逃散,佛像乃至建築卻未受多少波及,可見其影響力。
太武帝後,白馬寺一度興盛至極。不論南朝的、北魏的,慕名來拜的信眾多不勝數。而當時洛陽還是北魏與南朝的邊界。雖屬北魏,但時不時就有島匪、奸細流竄。其中就數白馬寺藏匿的最多,故而極不受元魏皇帝所喜。
孝文帝遷都後,寧願新建報德寺,也不願立白馬寺為皇家寺廟,便是此故。
元恪繼位,獨喜景樂寺,後又新建永明寺,皇家寺院已有其三,所以白馬寺的影響力更不如從前。頗有些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而祖庭終究是祖庭,且供有祖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民間信眾卻極多,香火極盛。
但凡自天竺、西域來傳法的和尚雲遊至洛陽,必落腳白馬寺。故而高僧、名師極多。
也不隻是胡充華請白馬寺的高僧講經,就連皇帝聽膩了景樂寺的經,也會時而請白馬寺的和尚入宮。
但偏偏,就這一次出了事?
要說沒鬼,李承誌是打死都不信的……
因天牢毗鄰河南尹,故而一直由尹府兼管。李承誌出府上值,下值歸家,都會從這裏經過。
兩月前,因打殘了印玄寺裝鬼嚇人的和尚,李睿還曾在尹府門外被判罰帶枷示眾。
當時主判官是李憲,上月才遷任使持節、都督兗州諸軍事、左將軍、兗州刺史等職。如今的河南尹是楊鈞。
也算是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這幾年間,楊鈞不但與高肇勢如水火,更與李憲這個頂頭上司整日介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可即便如此,最終還是升了官,殊為不易。
楊鈞是楊舒的族弟,半年前,李承誌甫一入京打掉了元悅的牙,就承其搭救。李承誌深念其恩,來往的很是頻繁,楊鈞也並沒有因為李承誌即將與高肇結親而與他疏遠,反而很是親近。二人相差十餘歲,卻一直以平輩論交……
甫一出宮,李承誌先遣人傳訊。楊鈞早已率佐官、屬吏等在尹府門外。當看到如鐵牆一般推來的虎士,再見車頂上迎風“朔朔”做響的天子旌節,楊鈞若有所思。
三公、三侍中、任澄王攝政之日均稱:陛下隻是偶染小恙,需休息幾日。但心思稍瓏玲些的,都當這話是放屁。
除此外,京中還發生了一樁奇事:偌大的白馬寺,竟一夜間就成了一座空寺?
坊間都當奇聞神跡傳談,但楊鈞身為河南尹,且還監管天牢,怎不知這些和尚跑去了哪裏?
尹府之後的天牢都快關不下了……
劉騰這幾日又是密捕,又是暗查,每日因刑訊折磨而死的僧人,整車整車的往外拉……動靜何其之大?
雖然都是由暗衛經手,但人卻關在楊鈞這裏,稍稍留點心,就能知道劉騰在折騰什麽:皇帝遇刺了?
驚駭之餘,再見李承誌,楊鈞也隻當劉騰拖泥帶水,久查無獲,皇帝一怒之下換了人接手……
行至十丈左右,虎賁各分左右,將李承誌的官駕亮了出來。楊鈞率眾官向旌節施禮,恭頌天子安。
奇怪的是,作完了揖,竟不見李承誌下車?
車駕行至階前,李承誌才朝他拱了拱手:“李意失禮之處,還望季孫兄莫怪……”
是啊,何其失禮?予公予私,李承誌都該下車來,與他舒舒舊,說兩句場麵話……
見李承誌雙眼浮腫,臉色臘黃,又像是被抽走了骨頭,軟軟靠著車臂。雖做著揖,但雙臂似是有千斤之重,手隻抬到了一半。
再看車廂之內還侍有一人,並非李承誌之屬從,好似是宮中醫官時,楊鈞瞳孔突的一縮:“你……受了重傷?”
何止重傷?
差點就見了閻王。
李承誌輕聲笑道:“季孫兄放心,暫時還死不了……”
隻這一句,楊鈞就什麽都明白了:刺客並未得手,皇帝暫時無恙。而十之八九,應是李承誌拚死相救……
救駕之功?
心中又驚又喜,楊鈞一語雙關的說道:“莫要多言,公務要緊……”
二人說著話,幾個兵卒兵將李承誌抬下馬車,扶著坐進了輪椅。
楊鈞又道:“半個時辰前,寺卿就遣來了廷平、廷正(均為廷尉屬官,掌議獄,正科條),足有十人,皆是好手……”
李承誌微一點頭。
術業有專功,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幹。
查案也根本不是劉騰那樣的查法,隻靠刑訊逼供,除了製造冤案,多造死傷,還會使案情更加複雜化。故而剛出宮,就令元讞去了廷尉,請遊肇派些經年的老吏過來。
遊肇本就是輔政的侍中之一,該知道的全知道。再者很是欣賞李承誌,故而一見李承誌的手書,他就知道李承誌想要幹什麽,所以答應的異常爽快……
有這十名好手,再加楊鈞這個刑名在外的原廷尉少卿,李承誌堅信,即便查不出真凶,三日之內,也必定能理出些頭緒來。
該知道的楊鈞已經知道,不知道的也能猜到,故而李承誌也沒保留,將所有的宗卷文書盡皆交給了楊鈞。
就隻對那十位尉廷正、廷尉平做了限製,下了封口令:案情真相大白之前,這十位皆不得離開尹府……
隻是坐車行了數裏,李承誌卻覺的比在涇州時打了一仗還要累。午食隻在尹府將就吃了些,又讓隨行的醫官予他換了藥。
有酒精配製的大蒜素,有減配版的白藥,李承誌的傷口愈合的很快,早就結了痂。
至於用牛皮發黴而製出的不知道都有哪些成份的黴菌,自醒來後,李承誌就決定不再用了。
青黴素肯定有一些,但天知道,還含有什麽其他的毒菌?
比如黃曲黴素之類……
用來急救無可厚菲。就如皇帝,與其讓他感染,連一兩月都挺不過去,那還不如用了再說。就算會引發癌變,至少也能多活個一年半載。
再者皇帝此時已近油盡燈枯,債多了也不愁……
換完藥,又喝了兩甕徐謇與王顯配製的安神的湯藥,李承誌不知不覺就睡了過去。
這一睡就是半日,已近日頭偏西,他也悠悠醒轉。
醫官與元讞都不在,屋中就隻楊鈞。正坐在他榻邊,盯著手邊的幾著紙,臉色忽明忽暗。
李承誌陡然就來了精神:“可是季孫兄查到了什麽?”
楊鈞點點頭,將那幾張紙遞了過去,又冷笑道:“怪不得自前日起,讓騰突的就不抓人了?就連牢中用來刑訊的暗衛都撤回了不少。
某還以為他突發良知,恐冤死過多損了陰德,原來是吸到了硬骨頭?”
聽到硬骨頭三個字,李承誌眼皮狠跳:怕的就是這個呀?
但當看完紙張上的內容,他又滿腹狐疑。
被他一刀捅中頸間的那個和尚,三年前還是報德寺的無羞僧(類指普通和尚),是主持宗德的弟子之一。
三年前出京雲遊,上月才回京。但回了京並未回報德寺,而是慌稱來自西域,又走了門路,拜到了羅詰座下。
其一直深居簡出,京中竟就無人知道其原先的根腳……
這明顯就是衝著皇帝來的,李承誌狐疑的是,這算什麽硬骨頭?
白馬寺都被一鍋端了,羅詰已被劉騰折磨的僅剩一口氣,故而老太監肯定不是在忌諱這個,那就隻能是報德寺。
報德寺是孝文帝所在,其中供中元宏生母、元恪祖母的靈位,雖屬皇家寺廟之一。但再受尊崇,也隻是一座寺廟而已。還能比皇帝的命還要尊貴?
心中狐疑,李承誌低聲問道:“敢問季孫兄,可是有何幹礙?”
楊鈞皺著眉頭,指了指紙上所書的“宗德”二字:“你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
簡直莫明其妙?
“還請季孫兄明示!”
“這可是你大舅兄!”
李承誌驚的差點站起來。
扯淡?
張京墨的從兄從弟皆在涇州、關中。高氏嫡支子弟就隻五位,高猛、高植皆在北地任刺史。高湛自不用提。皇後的親弟弟高貞、高肇幼弟高顯之子高胡都還未出仕。
<a id="wzsy" href="http://m.siluke.com">思路客</a>
而魏瑜的弟弟魏子建,現在都還裹著尿布呢?
還能從哪裏冒出來大舅兄?
“嗬嗬?”
楊鈞斜著眼睛譏諷道,“你還哪來姓高的舅兄,早改姓元了?”
元?
皇帝賜旨,讓元嘉收高文君為義女,這一脈的舅兄,不就姓元了麽?
李承誌心念急轉,疑聲道:“元嘉就兩個兒子,從哪冒出來了個和尚?”
看來是真不知道?
楊鈞暗歎一聲,低聲解釋道:“元淵還有一位嫡長兄,原名元源,十六時出的家,就是這位宗德……因涉及隱私,故而對外隻稱暴斃?”
隱私,暴斃?
這是偷了小娘了還是幹了什麽傷天害理,大損宗室顏麵之事?
又哪能管得上這麽多?
元嘉啊,豈不就是皇帝重點防備的五人之一?
李承誌重重的吐了一口氣:“弟疏於案牘,還請季孫指教!”
楊鈞指了指紙:“不止一個元嘉,再看……”
再往下一看,李承誌眼珠子差點突出來:那個女道士,竟是元悅的徒弟?
好家夥……
一口氣憋在了嗓子裏,差點沒把李承誌噎過去……
最好是因為這老太監水平不夠,害怕辦砸,更怕背黑鍋,才有意推諉。
但無論如何,哪怕前麵真是刀山火海,李承誌也要查個水落石出:如果此次刺殺並非意外,更不是羽林疏忽所致,而是裏應外合,就是真的捅了天了。
敢幹、能幹這件事的就那麽幾個人,不管哪一個,一旦狗急跳牆,京中必然大亂,繼而天下大亂。
別說一年,能給李承誌剩一月的時間就不錯了。他能不能逃到河西都還是個問題。
所以李承誌才這麽著急……
他思來想去,也想不到是誰。
當然,要是這麽好查,劉騰早查出來了:真當皇帝將暗衛擺到台麵上,是為了嚇唬大臣的?
李承誌倒是突發奇想,從皇帝這些天的布置中猜出來了一些:皇帝主要防備的便是於忠、高肇、元雍、元懌、元嘉這五人。
可能是因為這五位最受皇帝信任,最有可能做到裏應外合。而且各個手中都有兵,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嫌疑最大的於忠已被下獄,兩萬羽林也被靳令不得出營,但皇帝並未收回虎符,而是轉授於元懌。
皇帝此舉,就是用來防備高肇的。況且沒有皇帝聖旨,與太尉元嘉的虎符,高肇半個中軍都調不動。
又怕元懌是幕後黑手,皇帝又讓高肇任其副手,讓其互相平衡和監督。
也莫以為元淵升了左衛將軍,並令其日夜侍駕,皇帝就對元嘉信重萬分。
但凡腦子靈光些,心思剔透些的,都能猜到幾分:皇帝不敢全信元嘉,故而以元淵為質。
不然為何絕口不提先令元淵去衛尉上任?
雖然令其盡率虎賁,但李承誌剛一醒,就令其暫負宮禁,並賜以令節。等於李承誌雖是從五品,暫時卻是元淵的頂頭上司。
至於皇帝又是怎麽防範元雍和其負責京畿外圍的司州衛,李承誌暫時想不到。
若隻看表象,兵權依舊一分其五,相互為引援,又能相互製約平衡。所以不管哪個有問題,也隻能亂上一時。
況且李承誌堅信,皇帝應該做了更深層次的布置……
心中猜疑,他微一抬手,元讞會意,即令前騎開道。
五百虎賁簇擁著天子令節,浩浩蕩蕩的駛往城東。
天牢就在內城東角,非宗室、權貴、或犯了造反之類的大罪,都無資格關在這裏。如今,卻關滿了和尚?
劉騰口中的一千八百餘嫌犯盡在此處。而其中的八成,則來自白馬寺。
說白了,劉騰將白馬寺來了個一鍋端。
白馬寺是為供奉中國第一部取自天竺(古印度)的佛經(四十二章經)而建,取“白馬馱經,自西而來”之意。是中國佛教名符其實的祖庭。
三國與十六國時期洛陽幾度易手,連東漢皇宮、曹魏皇宮都被燒了好幾遍,白馬寺至多是僧人逃散,佛像乃至建築卻未受多少波及,可見其影響力。
太武帝後,白馬寺一度興盛至極。不論南朝的、北魏的,慕名來拜的信眾多不勝數。而當時洛陽還是北魏與南朝的邊界。雖屬北魏,但時不時就有島匪、奸細流竄。其中就數白馬寺藏匿的最多,故而極不受元魏皇帝所喜。
孝文帝遷都後,寧願新建報德寺,也不願立白馬寺為皇家寺廟,便是此故。
元恪繼位,獨喜景樂寺,後又新建永明寺,皇家寺院已有其三,所以白馬寺的影響力更不如從前。頗有些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而祖庭終究是祖庭,且供有祖經,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民間信眾卻極多,香火極盛。
但凡自天竺、西域來傳法的和尚雲遊至洛陽,必落腳白馬寺。故而高僧、名師極多。
也不隻是胡充華請白馬寺的高僧講經,就連皇帝聽膩了景樂寺的經,也會時而請白馬寺的和尚入宮。
但偏偏,就這一次出了事?
要說沒鬼,李承誌是打死都不信的……
因天牢毗鄰河南尹,故而一直由尹府兼管。李承誌出府上值,下值歸家,都會從這裏經過。
兩月前,因打殘了印玄寺裝鬼嚇人的和尚,李睿還曾在尹府門外被判罰帶枷示眾。
當時主判官是李憲,上月才遷任使持節、都督兗州諸軍事、左將軍、兗州刺史等職。如今的河南尹是楊鈞。
也算是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這幾年間,楊鈞不但與高肇勢如水火,更與李憲這個頂頭上司整日介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可即便如此,最終還是升了官,殊為不易。
楊鈞是楊舒的族弟,半年前,李承誌甫一入京打掉了元悅的牙,就承其搭救。李承誌深念其恩,來往的很是頻繁,楊鈞也並沒有因為李承誌即將與高肇結親而與他疏遠,反而很是親近。二人相差十餘歲,卻一直以平輩論交……
甫一出宮,李承誌先遣人傳訊。楊鈞早已率佐官、屬吏等在尹府門外。當看到如鐵牆一般推來的虎士,再見車頂上迎風“朔朔”做響的天子旌節,楊鈞若有所思。
三公、三侍中、任澄王攝政之日均稱:陛下隻是偶染小恙,需休息幾日。但心思稍瓏玲些的,都當這話是放屁。
除此外,京中還發生了一樁奇事:偌大的白馬寺,竟一夜間就成了一座空寺?
坊間都當奇聞神跡傳談,但楊鈞身為河南尹,且還監管天牢,怎不知這些和尚跑去了哪裏?
尹府之後的天牢都快關不下了……
劉騰這幾日又是密捕,又是暗查,每日因刑訊折磨而死的僧人,整車整車的往外拉……動靜何其之大?
雖然都是由暗衛經手,但人卻關在楊鈞這裏,稍稍留點心,就能知道劉騰在折騰什麽:皇帝遇刺了?
驚駭之餘,再見李承誌,楊鈞也隻當劉騰拖泥帶水,久查無獲,皇帝一怒之下換了人接手……
行至十丈左右,虎賁各分左右,將李承誌的官駕亮了出來。楊鈞率眾官向旌節施禮,恭頌天子安。
奇怪的是,作完了揖,竟不見李承誌下車?
車駕行至階前,李承誌才朝他拱了拱手:“李意失禮之處,還望季孫兄莫怪……”
是啊,何其失禮?予公予私,李承誌都該下車來,與他舒舒舊,說兩句場麵話……
見李承誌雙眼浮腫,臉色臘黃,又像是被抽走了骨頭,軟軟靠著車臂。雖做著揖,但雙臂似是有千斤之重,手隻抬到了一半。
再看車廂之內還侍有一人,並非李承誌之屬從,好似是宮中醫官時,楊鈞瞳孔突的一縮:“你……受了重傷?”
何止重傷?
差點就見了閻王。
李承誌輕聲笑道:“季孫兄放心,暫時還死不了……”
隻這一句,楊鈞就什麽都明白了:刺客並未得手,皇帝暫時無恙。而十之八九,應是李承誌拚死相救……
救駕之功?
心中又驚又喜,楊鈞一語雙關的說道:“莫要多言,公務要緊……”
二人說著話,幾個兵卒兵將李承誌抬下馬車,扶著坐進了輪椅。
楊鈞又道:“半個時辰前,寺卿就遣來了廷平、廷正(均為廷尉屬官,掌議獄,正科條),足有十人,皆是好手……”
李承誌微一點頭。
術業有專功,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幹。
查案也根本不是劉騰那樣的查法,隻靠刑訊逼供,除了製造冤案,多造死傷,還會使案情更加複雜化。故而剛出宮,就令元讞去了廷尉,請遊肇派些經年的老吏過來。
遊肇本就是輔政的侍中之一,該知道的全知道。再者很是欣賞李承誌,故而一見李承誌的手書,他就知道李承誌想要幹什麽,所以答應的異常爽快……
有這十名好手,再加楊鈞這個刑名在外的原廷尉少卿,李承誌堅信,即便查不出真凶,三日之內,也必定能理出些頭緒來。
該知道的楊鈞已經知道,不知道的也能猜到,故而李承誌也沒保留,將所有的宗卷文書盡皆交給了楊鈞。
就隻對那十位尉廷正、廷尉平做了限製,下了封口令:案情真相大白之前,這十位皆不得離開尹府……
隻是坐車行了數裏,李承誌卻覺的比在涇州時打了一仗還要累。午食隻在尹府將就吃了些,又讓隨行的醫官予他換了藥。
有酒精配製的大蒜素,有減配版的白藥,李承誌的傷口愈合的很快,早就結了痂。
至於用牛皮發黴而製出的不知道都有哪些成份的黴菌,自醒來後,李承誌就決定不再用了。
青黴素肯定有一些,但天知道,還含有什麽其他的毒菌?
比如黃曲黴素之類……
用來急救無可厚菲。就如皇帝,與其讓他感染,連一兩月都挺不過去,那還不如用了再說。就算會引發癌變,至少也能多活個一年半載。
再者皇帝此時已近油盡燈枯,債多了也不愁……
換完藥,又喝了兩甕徐謇與王顯配製的安神的湯藥,李承誌不知不覺就睡了過去。
這一睡就是半日,已近日頭偏西,他也悠悠醒轉。
醫官與元讞都不在,屋中就隻楊鈞。正坐在他榻邊,盯著手邊的幾著紙,臉色忽明忽暗。
李承誌陡然就來了精神:“可是季孫兄查到了什麽?”
楊鈞點點頭,將那幾張紙遞了過去,又冷笑道:“怪不得自前日起,讓騰突的就不抓人了?就連牢中用來刑訊的暗衛都撤回了不少。
某還以為他突發良知,恐冤死過多損了陰德,原來是吸到了硬骨頭?”
聽到硬骨頭三個字,李承誌眼皮狠跳:怕的就是這個呀?
但當看完紙張上的內容,他又滿腹狐疑。
被他一刀捅中頸間的那個和尚,三年前還是報德寺的無羞僧(類指普通和尚),是主持宗德的弟子之一。
三年前出京雲遊,上月才回京。但回了京並未回報德寺,而是慌稱來自西域,又走了門路,拜到了羅詰座下。
其一直深居簡出,京中竟就無人知道其原先的根腳……
這明顯就是衝著皇帝來的,李承誌狐疑的是,這算什麽硬骨頭?
白馬寺都被一鍋端了,羅詰已被劉騰折磨的僅剩一口氣,故而老太監肯定不是在忌諱這個,那就隻能是報德寺。
報德寺是孝文帝所在,其中供中元宏生母、元恪祖母的靈位,雖屬皇家寺廟之一。但再受尊崇,也隻是一座寺廟而已。還能比皇帝的命還要尊貴?
心中狐疑,李承誌低聲問道:“敢問季孫兄,可是有何幹礙?”
楊鈞皺著眉頭,指了指紙上所書的“宗德”二字:“你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
簡直莫明其妙?
“還請季孫兄明示!”
“這可是你大舅兄!”
李承誌驚的差點站起來。
扯淡?
張京墨的從兄從弟皆在涇州、關中。高氏嫡支子弟就隻五位,高猛、高植皆在北地任刺史。高湛自不用提。皇後的親弟弟高貞、高肇幼弟高顯之子高胡都還未出仕。
<a id="wzsy" href="http://m.siluke.com">思路客</a>
而魏瑜的弟弟魏子建,現在都還裹著尿布呢?
還能從哪裏冒出來大舅兄?
“嗬嗬?”
楊鈞斜著眼睛譏諷道,“你還哪來姓高的舅兄,早改姓元了?”
元?
皇帝賜旨,讓元嘉收高文君為義女,這一脈的舅兄,不就姓元了麽?
李承誌心念急轉,疑聲道:“元嘉就兩個兒子,從哪冒出來了個和尚?”
看來是真不知道?
楊鈞暗歎一聲,低聲解釋道:“元淵還有一位嫡長兄,原名元源,十六時出的家,就是這位宗德……因涉及隱私,故而對外隻稱暴斃?”
隱私,暴斃?
這是偷了小娘了還是幹了什麽傷天害理,大損宗室顏麵之事?
又哪能管得上這麽多?
元嘉啊,豈不就是皇帝重點防備的五人之一?
李承誌重重的吐了一口氣:“弟疏於案牘,還請季孫指教!”
楊鈞指了指紙:“不止一個元嘉,再看……”
再往下一看,李承誌眼珠子差點突出來:那個女道士,竟是元悅的徒弟?
好家夥……
一口氣憋在了嗓子裏,差點沒把李承誌噎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