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隻是吐了些湯汁,自己就惡心的像是被鬼糊了一臉屎。而自己當日病發,又是何等的令人作嘔,皇帝怎可能不記憶猶新?
原來方才根本不是皇帝突然發病,而是得知那幾樣菜是自己所做後,腸胃猝然反芻……怪不得之前幾筷還吃的那般香甜?
也怪不得明明無甚大礙,卻不許自己探望?
更怪不得皇帝態度急轉直下,每次見了自己都會如坐針氈,滿臉不耐。稍坐的久一些,就會生出厭惡的情緒來?
皇後一直沒想通,自遇刺後,元恪為何如性情大變一般,對自己日漸冷落。今日終於有了答案:皇帝已對自己生了心病,見了自己就覺的髒……
高英的臉白的就跟紙一樣。
叔父,便是侄女的耐心足的如三山五嶽,四海六湖,怕也已於事無補……
李承誌,如此這般,你又讓孤該如何事在人為?
胡氏生得,殿下為何就生不得……
便是男女天定,至少也有一半的機會。若是生女,自是不用再提。若是生男呢……
便是長幼有序又如何?陛下連“立子殺母”的祖製都能改得,難保不會改一改立嗣的規距……萬一不論長幼,擇賢良而繼呢……
李承誌曾說的每一個字,就如一根根針紮進了高英的心口。
皇帝此時見了自己就會想起那日,莫說“敦倫”,但聽這兩個字,怕是渾身都會軟,你讓他怎麽敦?
孤又不是母雞,沒有男人,還能自己生出蛋來?
和你生麽?
隻覺連最後一絲念想都斷了,皇後眼前一黑,一頭往下栽去。
高英下意識的一攔,卻被皇後帶的一同栽倒在地。看她雙目緊閉,麵如金紙,高文君何其驚慌。
“殿下……”
剛叫了一聲,猛覺身下動了動。猝然低頭,皇後竟睜開了眼。嘴角還染著殷殷血跡,竟像是咬破了舌尖。
“我去喚太醫……”
“閉嘴……”
皇後低喝一聲,眼淚竟也跟著下來了。
數載的夫妻,元恪是何秉性,高英焉能不知?
就是將全天下的神醫召來,也無半點用處……
不,除了李承誌……對,李承誌有奇藥?
就如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高英心中猛的生出了一絲希望。
“傳諭,召李承誌來……”
好端端的就發了急病,就跟癔症一般,卻又不讓太醫來診?
高文君慌的眼淚都下來了:“大姐,你莫嚇我……你且看看,都已起燈之時,若無陛下令諭,他如何進得來?你莫任性:宮中每夜都有徐院令的弟子當值,皆是名醫,我即刻就喚他們來予你診治……”
你知道什麽?
高英往窗外瞅了一眼,果見天色暗淡,已近入夜。她用力的一咬牙,低聲交待道:“那就明日……明日不行就後日。你放心,孤隻是問幾句話,但且記,莫要聲張……”
且莫聲張?
難道皇後無意窺覷,知陛下已無多時?
刹那間,高文君的一張俏臉兒就嚇的慘白無血……
……
“皇帝還能活多久?”
李承誌“嗤”的一聲,斜著眼睛瞪著李亮,“你也真敢問?”
“某就是覺的,有些委屈郎君……”
委屈?
應是見自己又替皇帝診病,又陪皇帝下棋,又勸皇帝養身等等,就如卑躬屈膝的諂媚之徒,反倒忘了造反的大事?
李承誌聞言一怔,又失笑般的搖了搖頭:“李大,你太高看我了……”
但凡成大事者,哪位不是忍辱負重,不拘小節,忍得了常人忍無可忍的恥辱,經得了常人無法承受的委屈?
如始皇,趙國為質時受盡冷遇。即便繼位為王,也多有屈辱之時。便如身世之迷,又如呂不韋、嫪毐、及生母趙姬給他生的那兩個弟弟……
又如劉邦,渾渾噩噩半生,不知受盡了多少冷眼。就連他親爹都看不起他。難不成,他還能提把刀把親爹捅了?
但凡不是他夠隱忍,會伏低做小,早被項羽滅的骨頭渣子都不剩了。
再如劉秀,自小樸實訥言,謹小慎微,隻會種地。時常被兄長取笑,譏他鼠目雞膽,毫無大誌。
後來到綠林劉玄帳下,因劉秀為漢氏宗室之故,多被提防。更是時常被劉玄及親信當眾羞辱,以削其威信。但劉秀何時不是恭恭敬敬,淡然受之?
<a id="wzsy" href="http://www.bqgxsydw.com">bqgxsydw.com</a>
包括王莽,都知謙恭未篡時……
若再往後數,不勝枚舉!
如李承誌這般暗懷造反之誌,卻依舊囂張無忌,見了皇帝都不願服軟低頭的,絕對是空前絕後。
李承誌覺的,他的腰已經挺的夠直了。
李亮應是不理解,他為何非要留在洛陽,事皇帝左右如佞幸、媚臣。卻不知,給皇帝診病配藥也罷,建言皇帝戒酒養身,以及陪皇帝下棋,甚至時有逢迎之舉,以搏皇帝一樂,無非就是想讓皇帝多活兩天。
如果皇帝現在就死了,這朝野間的局勢亂或不亂,都會讓李承誌坐臘。
若是亂了,必會群雄並起。不說與於忠、奚康生、李崇、崔延伯這種鎮守一方,手握重兵之輩相提並論,也不提如元雍、元懌、元淵、元麗這些天生就占名份大義之輩。李承誌連楊舒這種隻據守一郡之流都比不上。
要地無地,要人無人,要錢沒錢,要武將沒武將,要謀士無謀士,要兵器沒兵器,要糧食沒糧食,要退路沒退路,李承誌拿什麽造反?
就靠藏的河西的那四千兵想要得這天下,比笑話還像笑話。
李承誌倒是想痛快,恨不得立即遁回河西,造反的大旗一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至於最後結果如何……但凡李承誌不是喝多了沒睡醒,就斷然不會做白日大夢。
反過來再說:如果天下沒亂,不管換誰當皇帝,都不會如元恪這般,沒來由的就和李承誌看對了眼,投對了脾氣,故而對他百般優容。
但凡新皇上位,李承誌隻能夾起尾巴老老實實做人,直到天下亂起來的那一天。
所以對他而言,隻要元恪多活一天,他就能多積攢一份實力。
其餘不論,隻要皇帝暫時不死,至少他這官會升的快一些吧?
已是從五品,但凡再讓他立上一兩次大功,升到四品、甚至從三品也不是沒有可能。
李承誌要求也不高,外放時能遣至高肇或李韶賬下任個偏將,或是外放至大郡太守就滿足了。
若是能回到關中,更或是鎮守河西,那就更完美了……
至於製冰、賣豆腐、及各種各樣的小發明,不都是為了賺錢?
不然李鬆等人吃的糧從哪裏來,穿的衣是從哪裏來?
河西倒是要鐵有鐵,要銅有銅,要玻琉有玻璃,要夜明珠有夜明珠。但你造出來,敢不敢賣,敢不敢讓其流通還是個問題。
朝廷、地州也不全是吃幹飯之流,但凡有人多個心眼倒查出處和來曆,李鬆等人及河西屯田藏地也就離暴露不遠了……
至於做詩做賦、校場揚威,自然是為了宣揚文武之名。不然即便起事,天下人知道他李承誌是哪根蔥?
故而李承誌從未奢望過一蹶而就,深知一步一個腳印的道理。
就如天命之子劉秀,也是適時而起,一仗接一仗打的天下。比天命之子更像天命之子的劉邦,從起兵到稱帝,也足足用了七年。
所以,便是你運氣爆棚,天生就是該當皇帝的命,也要講基本法……
李承誌聲音雖低,卻堅定有力:“李大,盡管放心。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也從未忘卻與爾等之初的約定,不過是時機未到而已……”
李亮暗暗的吐了一口氣,心下大定。
他怕就怕長此以往,李承誌逐漸癡迷於權貴廟堂,冷卻了銳氣,消磨了大誌……
二人再無多言,直奔金墉城。
蒙皇帝諭詔,許李承誌今日上任。
羽林、虎賁為兩大禁衛。前者長期駐紮於景陽山後,華林園中。有時也會移駐皇城之外,主要事宮門宿禁,有時也會宿寢。
後者則一直駐於金墉城中,事“出則護行前後,入則侍從左右。”
說通俗點:羽林是保安,虎賁是保鏢,偶爾也會相互客串。
包者兩軍兵員組成也有區別:羽林是內招,大多都為官宦、權貴之後。就如奚康生這樣的鮮卑貴族之後,又如元乂這類的宗室子弟,起家大都是羽林官。
後者則是特招:大都是軍中遺孤、將官、忠烈之後。又會從各郡縣、部落中挑選身高力強、勇猛擅武的良家子以充兵員。
自道武帝起,曆代皇帝但凡親征,必召羽林、虎賁以做中軍。百多年來征戰不斷,這兩軍堪稱身經百戰。
直到元恪登基,這兩軍才逐漸荒廢,偶爾才會被當做救火隊員用個一兩次。
而不管對外還是對內,大魏朝的戰事一點都不見少,反而一年比一年多。所以朝廷常備軍與地方衛戍兵也越來越多,從而導致因功封賞的權貴越來越多,因戰殉國的忠烈也越來越多。
也導致禁軍,特別是虎賁軍,募員(特招)性質的兵卒越來越少,因父祖賜蔭的子弟兵卻越來越多。
再加閑賦日久,逾十年未經陣戰,戰力與軍容可想而知?
直至元乂率近百禁衛,在宮門外不敵郭氏一合之後,才使皇帝痛定思痛。最終決定將李承誌這條鯰魚放到池中,看能攪出什麽樣的渾水來。
其實李承誌比皇帝還頭痛。
為了能在短期內就見到效果,以便照做參考,皇帝竟將軍中膏梁之後獨編一旅,交由他整肅?
虎賁各營乍一聽:竟有這等好事?
李承誌用腳趾頭都能猜到,選編於他麾下的,不是那種眼高於頂,皇帝都敢不放在眼裏、令上官頭痛無比的刺兒頭。就是提不動刀、騎不動馬,估計多走兩步都會喘的冒火星子的病殃子。
他又不是真的愣頭青,還能真就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委實沒甚好辦法,隻能隨機應變,等見到人再說……
新官上任,自是要拜見諸位上官。但至虎賁中帳後,莫說中郎將元淵,他連募員虎賁郎將元暐(虎賁軍有三衛,一衛各有三營,元暐既為營官之一,李承誌的頂頭上司)都未見到。
就隻見到了募員衛司馬(衛將佐官),聽司馬自稱長孫,李承誌心裏先是一咯噔,後知頂頭上司叫元暐,更是當場就變了臉。
就知道這次的差事是千難萬難……
“李侍郎還真如祥龍威鳳,某足足等了三日,竟才見到貴駕,何其有幸?但如中郎、衛將、諸郎將等就無這番幸事了,畢竟有軍務在身,又不能日日守在營中恭迎李侍郎大駕?”
明知衛司馬在挖苦他,李承誌也不惱,隻是吟吟笑道:“司言所言甚是,確是李某不該:遷調多日,卻遲遲不來上任。
但也怪不得下官,隻能怪陛下:今日要下官侍從,明日又要下官下棋,後日又要下官配藥,故而才誤了軍中差事……等哪日麵聖,下官定要訴訴苦……”
全怪陛下?
司馬的臉都變了,剩下的譏諷之語就如堵到了嗓子裏,試了幾試,終究是沒敢說出口。
因為他真不敢保證,李承誌會不會就這些小事在皇帝麵前告歪狀。
好賊子,你且給爺爺等著……
心中暗恨不已,司馬將令信及上任的文書往李承誌懷裏一拋,冷聲笑道:“既然如此,李侍郎又何必多此一舉,跑來中帳一遭?
反正你也有陛下禦口所賜的軍機立斷之權,離了我這司馬、及衛將、中郎將等,也照樣能當的好差……”
沒了你張屠夫,還真就不一定得吃帶毛的豬……
李承誌猛的直起了腰,臉上再無半分恭順之色,手往上一伸:“確如司馬所言,某不來這中帳也無妨。但軍卒籍冊總該給下官一分吧?
不然口說無憑,萬一哪個王八狐假虎威,明明隻是個任人差遣的卒子,卻非要在下官麵前人五人六的充大王,下官又該如何辦?”
哪還不知李承誌是指著和尚的鼻子罵禿驢?司馬氣的一張臉瞬時紅裏轉白,白裏轉青,青裏還透著紫。
忍了又忍,終是沒敢直接翻臉,司馬氣的直打哆嗦,一指李承誌,又喝斥著屬官:“給他……”
原來方才根本不是皇帝突然發病,而是得知那幾樣菜是自己所做後,腸胃猝然反芻……怪不得之前幾筷還吃的那般香甜?
也怪不得明明無甚大礙,卻不許自己探望?
更怪不得皇帝態度急轉直下,每次見了自己都會如坐針氈,滿臉不耐。稍坐的久一些,就會生出厭惡的情緒來?
皇後一直沒想通,自遇刺後,元恪為何如性情大變一般,對自己日漸冷落。今日終於有了答案:皇帝已對自己生了心病,見了自己就覺的髒……
高英的臉白的就跟紙一樣。
叔父,便是侄女的耐心足的如三山五嶽,四海六湖,怕也已於事無補……
李承誌,如此這般,你又讓孤該如何事在人為?
胡氏生得,殿下為何就生不得……
便是男女天定,至少也有一半的機會。若是生女,自是不用再提。若是生男呢……
便是長幼有序又如何?陛下連“立子殺母”的祖製都能改得,難保不會改一改立嗣的規距……萬一不論長幼,擇賢良而繼呢……
李承誌曾說的每一個字,就如一根根針紮進了高英的心口。
皇帝此時見了自己就會想起那日,莫說“敦倫”,但聽這兩個字,怕是渾身都會軟,你讓他怎麽敦?
孤又不是母雞,沒有男人,還能自己生出蛋來?
和你生麽?
隻覺連最後一絲念想都斷了,皇後眼前一黑,一頭往下栽去。
高英下意識的一攔,卻被皇後帶的一同栽倒在地。看她雙目緊閉,麵如金紙,高文君何其驚慌。
“殿下……”
剛叫了一聲,猛覺身下動了動。猝然低頭,皇後竟睜開了眼。嘴角還染著殷殷血跡,竟像是咬破了舌尖。
“我去喚太醫……”
“閉嘴……”
皇後低喝一聲,眼淚竟也跟著下來了。
數載的夫妻,元恪是何秉性,高英焉能不知?
就是將全天下的神醫召來,也無半點用處……
不,除了李承誌……對,李承誌有奇藥?
就如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高英心中猛的生出了一絲希望。
“傳諭,召李承誌來……”
好端端的就發了急病,就跟癔症一般,卻又不讓太醫來診?
高文君慌的眼淚都下來了:“大姐,你莫嚇我……你且看看,都已起燈之時,若無陛下令諭,他如何進得來?你莫任性:宮中每夜都有徐院令的弟子當值,皆是名醫,我即刻就喚他們來予你診治……”
你知道什麽?
高英往窗外瞅了一眼,果見天色暗淡,已近入夜。她用力的一咬牙,低聲交待道:“那就明日……明日不行就後日。你放心,孤隻是問幾句話,但且記,莫要聲張……”
且莫聲張?
難道皇後無意窺覷,知陛下已無多時?
刹那間,高文君的一張俏臉兒就嚇的慘白無血……
……
“皇帝還能活多久?”
李承誌“嗤”的一聲,斜著眼睛瞪著李亮,“你也真敢問?”
“某就是覺的,有些委屈郎君……”
委屈?
應是見自己又替皇帝診病,又陪皇帝下棋,又勸皇帝養身等等,就如卑躬屈膝的諂媚之徒,反倒忘了造反的大事?
李承誌聞言一怔,又失笑般的搖了搖頭:“李大,你太高看我了……”
但凡成大事者,哪位不是忍辱負重,不拘小節,忍得了常人忍無可忍的恥辱,經得了常人無法承受的委屈?
如始皇,趙國為質時受盡冷遇。即便繼位為王,也多有屈辱之時。便如身世之迷,又如呂不韋、嫪毐、及生母趙姬給他生的那兩個弟弟……
又如劉邦,渾渾噩噩半生,不知受盡了多少冷眼。就連他親爹都看不起他。難不成,他還能提把刀把親爹捅了?
但凡不是他夠隱忍,會伏低做小,早被項羽滅的骨頭渣子都不剩了。
再如劉秀,自小樸實訥言,謹小慎微,隻會種地。時常被兄長取笑,譏他鼠目雞膽,毫無大誌。
後來到綠林劉玄帳下,因劉秀為漢氏宗室之故,多被提防。更是時常被劉玄及親信當眾羞辱,以削其威信。但劉秀何時不是恭恭敬敬,淡然受之?
<a id="wzsy" href="http://www.bqgxsydw.com">bqgxsydw.com</a>
包括王莽,都知謙恭未篡時……
若再往後數,不勝枚舉!
如李承誌這般暗懷造反之誌,卻依舊囂張無忌,見了皇帝都不願服軟低頭的,絕對是空前絕後。
李承誌覺的,他的腰已經挺的夠直了。
李亮應是不理解,他為何非要留在洛陽,事皇帝左右如佞幸、媚臣。卻不知,給皇帝診病配藥也罷,建言皇帝戒酒養身,以及陪皇帝下棋,甚至時有逢迎之舉,以搏皇帝一樂,無非就是想讓皇帝多活兩天。
如果皇帝現在就死了,這朝野間的局勢亂或不亂,都會讓李承誌坐臘。
若是亂了,必會群雄並起。不說與於忠、奚康生、李崇、崔延伯這種鎮守一方,手握重兵之輩相提並論,也不提如元雍、元懌、元淵、元麗這些天生就占名份大義之輩。李承誌連楊舒這種隻據守一郡之流都比不上。
要地無地,要人無人,要錢沒錢,要武將沒武將,要謀士無謀士,要兵器沒兵器,要糧食沒糧食,要退路沒退路,李承誌拿什麽造反?
就靠藏的河西的那四千兵想要得這天下,比笑話還像笑話。
李承誌倒是想痛快,恨不得立即遁回河西,造反的大旗一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至於最後結果如何……但凡李承誌不是喝多了沒睡醒,就斷然不會做白日大夢。
反過來再說:如果天下沒亂,不管換誰當皇帝,都不會如元恪這般,沒來由的就和李承誌看對了眼,投對了脾氣,故而對他百般優容。
但凡新皇上位,李承誌隻能夾起尾巴老老實實做人,直到天下亂起來的那一天。
所以對他而言,隻要元恪多活一天,他就能多積攢一份實力。
其餘不論,隻要皇帝暫時不死,至少他這官會升的快一些吧?
已是從五品,但凡再讓他立上一兩次大功,升到四品、甚至從三品也不是沒有可能。
李承誌要求也不高,外放時能遣至高肇或李韶賬下任個偏將,或是外放至大郡太守就滿足了。
若是能回到關中,更或是鎮守河西,那就更完美了……
至於製冰、賣豆腐、及各種各樣的小發明,不都是為了賺錢?
不然李鬆等人吃的糧從哪裏來,穿的衣是從哪裏來?
河西倒是要鐵有鐵,要銅有銅,要玻琉有玻璃,要夜明珠有夜明珠。但你造出來,敢不敢賣,敢不敢讓其流通還是個問題。
朝廷、地州也不全是吃幹飯之流,但凡有人多個心眼倒查出處和來曆,李鬆等人及河西屯田藏地也就離暴露不遠了……
至於做詩做賦、校場揚威,自然是為了宣揚文武之名。不然即便起事,天下人知道他李承誌是哪根蔥?
故而李承誌從未奢望過一蹶而就,深知一步一個腳印的道理。
就如天命之子劉秀,也是適時而起,一仗接一仗打的天下。比天命之子更像天命之子的劉邦,從起兵到稱帝,也足足用了七年。
所以,便是你運氣爆棚,天生就是該當皇帝的命,也要講基本法……
李承誌聲音雖低,卻堅定有力:“李大,盡管放心。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麽,也從未忘卻與爾等之初的約定,不過是時機未到而已……”
李亮暗暗的吐了一口氣,心下大定。
他怕就怕長此以往,李承誌逐漸癡迷於權貴廟堂,冷卻了銳氣,消磨了大誌……
二人再無多言,直奔金墉城。
蒙皇帝諭詔,許李承誌今日上任。
羽林、虎賁為兩大禁衛。前者長期駐紮於景陽山後,華林園中。有時也會移駐皇城之外,主要事宮門宿禁,有時也會宿寢。
後者則一直駐於金墉城中,事“出則護行前後,入則侍從左右。”
說通俗點:羽林是保安,虎賁是保鏢,偶爾也會相互客串。
包者兩軍兵員組成也有區別:羽林是內招,大多都為官宦、權貴之後。就如奚康生這樣的鮮卑貴族之後,又如元乂這類的宗室子弟,起家大都是羽林官。
後者則是特招:大都是軍中遺孤、將官、忠烈之後。又會從各郡縣、部落中挑選身高力強、勇猛擅武的良家子以充兵員。
自道武帝起,曆代皇帝但凡親征,必召羽林、虎賁以做中軍。百多年來征戰不斷,這兩軍堪稱身經百戰。
直到元恪登基,這兩軍才逐漸荒廢,偶爾才會被當做救火隊員用個一兩次。
而不管對外還是對內,大魏朝的戰事一點都不見少,反而一年比一年多。所以朝廷常備軍與地方衛戍兵也越來越多,從而導致因功封賞的權貴越來越多,因戰殉國的忠烈也越來越多。
也導致禁軍,特別是虎賁軍,募員(特招)性質的兵卒越來越少,因父祖賜蔭的子弟兵卻越來越多。
再加閑賦日久,逾十年未經陣戰,戰力與軍容可想而知?
直至元乂率近百禁衛,在宮門外不敵郭氏一合之後,才使皇帝痛定思痛。最終決定將李承誌這條鯰魚放到池中,看能攪出什麽樣的渾水來。
其實李承誌比皇帝還頭痛。
為了能在短期內就見到效果,以便照做參考,皇帝竟將軍中膏梁之後獨編一旅,交由他整肅?
虎賁各營乍一聽:竟有這等好事?
李承誌用腳趾頭都能猜到,選編於他麾下的,不是那種眼高於頂,皇帝都敢不放在眼裏、令上官頭痛無比的刺兒頭。就是提不動刀、騎不動馬,估計多走兩步都會喘的冒火星子的病殃子。
他又不是真的愣頭青,還能真就遇神殺神,遇佛殺佛?
委實沒甚好辦法,隻能隨機應變,等見到人再說……
新官上任,自是要拜見諸位上官。但至虎賁中帳後,莫說中郎將元淵,他連募員虎賁郎將元暐(虎賁軍有三衛,一衛各有三營,元暐既為營官之一,李承誌的頂頭上司)都未見到。
就隻見到了募員衛司馬(衛將佐官),聽司馬自稱長孫,李承誌心裏先是一咯噔,後知頂頭上司叫元暐,更是當場就變了臉。
就知道這次的差事是千難萬難……
“李侍郎還真如祥龍威鳳,某足足等了三日,竟才見到貴駕,何其有幸?但如中郎、衛將、諸郎將等就無這番幸事了,畢竟有軍務在身,又不能日日守在營中恭迎李侍郎大駕?”
明知衛司馬在挖苦他,李承誌也不惱,隻是吟吟笑道:“司言所言甚是,確是李某不該:遷調多日,卻遲遲不來上任。
但也怪不得下官,隻能怪陛下:今日要下官侍從,明日又要下官下棋,後日又要下官配藥,故而才誤了軍中差事……等哪日麵聖,下官定要訴訴苦……”
全怪陛下?
司馬的臉都變了,剩下的譏諷之語就如堵到了嗓子裏,試了幾試,終究是沒敢說出口。
因為他真不敢保證,李承誌會不會就這些小事在皇帝麵前告歪狀。
好賊子,你且給爺爺等著……
心中暗恨不已,司馬將令信及上任的文書往李承誌懷裏一拋,冷聲笑道:“既然如此,李侍郎又何必多此一舉,跑來中帳一遭?
反正你也有陛下禦口所賜的軍機立斷之權,離了我這司馬、及衛將、中郎將等,也照樣能當的好差……”
沒了你張屠夫,還真就不一定得吃帶毛的豬……
李承誌猛的直起了腰,臉上再無半分恭順之色,手往上一伸:“確如司馬所言,某不來這中帳也無妨。但軍卒籍冊總該給下官一分吧?
不然口說無憑,萬一哪個王八狐假虎威,明明隻是個任人差遣的卒子,卻非要在下官麵前人五人六的充大王,下官又該如何辦?”
哪還不知李承誌是指著和尚的鼻子罵禿驢?司馬氣的一張臉瞬時紅裏轉白,白裏轉青,青裏還透著紫。
忍了又忍,終是沒敢直接翻臉,司馬氣的直打哆嗦,一指李承誌,又喝斥著屬官:“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