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朝那的大族不配合,族中青壯鄉丁卻派來了不少,還送來了許多糧食和鐵料,甚至還有槍矛。
但要說配合,李承誌心心念念的甲丁,每家才派了五個?
連派出的人數都一模一樣,這明顯是提前通了氣……
李承誌還沒辦法抱怨。
他問過郭存信,才明白是什麽原因。
一是胡氏及胡刺史與昭玄寺狼狽為奸才逼反了僧戶,引出了亂事。
二是索思文為逼迫城內大族留守,竟暗通賊兵……
這兩件事讓朝那豪強對官府和胡家失望透頂,不敢再相信了,所以可能都想著留下最強的戰力,準備據堡而守。
至於能不能守的住,就看天意了……
但這些人對李承誌竟能以三百新丁破近千亂賊的戰績又很是震驚,因此對他多少產生了一些信心和期望:萬一平叛成功了呢?
這才造成了眼下這種不尷不尬,不上不下的局麵:青壯有,糧也有,但不是給胡保宗,更不是給官府的,而是給李承誌的……
李承誌又氣又笑:早知道自己麵子這麽大,他就自己出馬了,派什麽胡保宗,結果弄巧成拙?
但事已至此,隻能想辦法補救,也不得不考慮,靠這些新丁,整訓多長時間,才能拉上戰場?
亂賊可不會給你慢慢整訓的時間,說不定哪一天就攻過來了……
所以,如何盡快的提升戰鬥力和士氣,成了李承誌眼下最操心的問題。
自問在前世怎麽也是縱橫網絡、嘴炮無敵的俠客,不敢說多有見地,但半調子的水平還是有的。
李承誌歸納了一下,無非就兩點:一是有錢賺,二是有信仰。
特別是後者。
保家衛國是信仰,抵禦外辱是信仰,除暴安良也是信仰……
亂兵何等殘暴,城內守軍與城民自然已見識過了,就算沒親眼見到,至少也聽說了。
所以新丁入伍第一天,便是思想政治課:由軍中教習,也就是郭存信召來的那些讀書人開講,讓丁卒意識到,如果不奮勇作戰,一旦縣城或塢堡被亂賊攻破後,家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會是什麽樣的下場……
效果還不錯,一群新兵蛋子被激的哇哇狂叫,恨不得當即就提把刀,衝上戰場殺賊……
但光有信仰還不行,一是宣教的時間太短,還沒有達到讓這些新丁產生責任感和榮譽感的程度。
<a id="wzsy" href="http://m.ddxs.com">頂點小說</a>
二則是,古人也很現實的好不好……
為此,李承誌決定雙管齊下,一步到位:給錢!
細化之後便是:家中有子弟參軍者,即便是輔兵,每月都有祿米一鬥。
若是戰兵,祿米翻三倍,還能分到城外官田二十畝,可免費租種一年,並免費借予騾馬、僧民幫忙耕種……
辦法既簡單又粗暴,卻極見成效:自動跑來應征入伍的貧民子弟,把門檻都要踏破了。
之所以會有這種現像,無非是亂賊來回騷擾搶掠,大部分的農戶因為田離塢堡太遠,沒辦法種地,隻能坐吃山空,同時發愁今年過冬的糧從哪裏來。
此時一聽有錢可賺,家人還有地可種,自然爭先恐後……
為此李承誌還費了點周折,因為胡保宗和郭存信堅決反對。
他們從來沒聽說過,州郡征兵不但不用丁卒自己備甲、備糧、備衣物、備兵器,還有錢糧可拿、良田可耕的?
就連胡保宗都覺得,李承誌憑什麽給朝那人當保姆,還要李家出錢、出糧、出兵器甲胄?
這數萬畝官田免費給李家耕種一年,產出的糧能不能抵平都還是問題。
但李承誌認為帳不能這麽算。
要知道,隻要勝了,就有繳獲……
胡保宗和郭存信表示嗬嗬嗬:一群流民組成的亂賊,你能有個毛的收獲?
他們甚至很奇怪,就算李鬆等人對李承誌言聽計從,但為什麽他都已經動搖到李氏宗族的根基了,這些李氏族人別說勸,連聲都不敢吭一吭?
為什麽?
李承誌動了個毛線的李氏宗族的根基?
不但沒動,還在不停的大把大把的往回撈……
再說了,誰說流民就沒有繳獲的?
亂兵搶了那麽多的農莊,甚至還有塢堡,其他的不論,鐵總有幾斤吧?
到郎君手裏,三十斤生鐵就能鍛一副精鋼劄甲,拿出去,至少能換三百石糧……
即便不說有沒有戰功可撈,對李家來說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李鬆等仆臣腦子被驢踢了才會去勸李承誌……
一時半會想不出好借口,李承誌也隻能拿憂國憂民、不忍看百姓塗炭這一套來糊弄。
胡保宗一邊懷疑,一邊感動的稀裏嘩啦……
郭存信卻沒那麽好騙。
看李始賢就知道了。
奸、詐、狠、絕……都快占完了。
雖不缺仁義,但那是對同族及親族而言,若說憂民,也可能有那麽幾分,但絕不可能為了剿賊而散盡家財。
再要說憂國……嗬嗬嗬!
包括李鬆在內,這些仆臣家將,絕對都和李始賢是一路貨色。
更何況,李家堡每年的產出,李始賢大部分都會換成銅,埋在府中的地窖裏……當他這個小舅子不知道麽?
那李承誌哪來這麽多的錢,給這些兵置辦兵器、甲胄,還要養活他們?
絕對是能度支平衡,更甚至有便宜可占,李鬆等人才不吱聲的……
但郭存信腦子都想炸了,也沒想到李承誌能從哪裏弄錢?
甚至他連李承誌讓胡保宗買鐵買馬的錢是從那弄來的,都沒問出來。
李鬆等人見了他,就跟防賊似的……
……
鍛甲的農莊與軍營緊挨在一起,都是就近選址,離縣城不到三裏,所以轉著念頭的功夫,李承誌就到了城下。
今日領兵守城的是李亮,即便早已將他這張臉刻在了腦子裏,但李承誌還是早早的讓李顯打出了旗號,到了城下,還主動把令牌吊上去讓其驗證。
上有所施,下有所效!
因此隻要是公共場合,或是需要守規距的地方,李承誌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進了城,催馬走了半刻,就到了縣衙。
李承誌早搬到了軍營,現在縣中的內政民生都全權交由郭存信一手操持。
有沒有經驗沒關係,隻要豪強大族配合,放頭豬當縣令,都能管的井井有條……
至於胡保宗?
自知道隻要讓這家夥出頭,起到的絕對是反作用之後,李承誌就隻能讓他管理度支錢穀糧草了……
但要說配合,李承誌心心念念的甲丁,每家才派了五個?
連派出的人數都一模一樣,這明顯是提前通了氣……
李承誌還沒辦法抱怨。
他問過郭存信,才明白是什麽原因。
一是胡氏及胡刺史與昭玄寺狼狽為奸才逼反了僧戶,引出了亂事。
二是索思文為逼迫城內大族留守,竟暗通賊兵……
這兩件事讓朝那豪強對官府和胡家失望透頂,不敢再相信了,所以可能都想著留下最強的戰力,準備據堡而守。
至於能不能守的住,就看天意了……
但這些人對李承誌竟能以三百新丁破近千亂賊的戰績又很是震驚,因此對他多少產生了一些信心和期望:萬一平叛成功了呢?
這才造成了眼下這種不尷不尬,不上不下的局麵:青壯有,糧也有,但不是給胡保宗,更不是給官府的,而是給李承誌的……
李承誌又氣又笑:早知道自己麵子這麽大,他就自己出馬了,派什麽胡保宗,結果弄巧成拙?
但事已至此,隻能想辦法補救,也不得不考慮,靠這些新丁,整訓多長時間,才能拉上戰場?
亂賊可不會給你慢慢整訓的時間,說不定哪一天就攻過來了……
所以,如何盡快的提升戰鬥力和士氣,成了李承誌眼下最操心的問題。
自問在前世怎麽也是縱橫網絡、嘴炮無敵的俠客,不敢說多有見地,但半調子的水平還是有的。
李承誌歸納了一下,無非就兩點:一是有錢賺,二是有信仰。
特別是後者。
保家衛國是信仰,抵禦外辱是信仰,除暴安良也是信仰……
亂兵何等殘暴,城內守軍與城民自然已見識過了,就算沒親眼見到,至少也聽說了。
所以新丁入伍第一天,便是思想政治課:由軍中教習,也就是郭存信召來的那些讀書人開講,讓丁卒意識到,如果不奮勇作戰,一旦縣城或塢堡被亂賊攻破後,家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會是什麽樣的下場……
效果還不錯,一群新兵蛋子被激的哇哇狂叫,恨不得當即就提把刀,衝上戰場殺賊……
但光有信仰還不行,一是宣教的時間太短,還沒有達到讓這些新丁產生責任感和榮譽感的程度。
<a id="wzsy" href="http://m.ddxs.com">頂點小說</a>
二則是,古人也很現實的好不好……
為此,李承誌決定雙管齊下,一步到位:給錢!
細化之後便是:家中有子弟參軍者,即便是輔兵,每月都有祿米一鬥。
若是戰兵,祿米翻三倍,還能分到城外官田二十畝,可免費租種一年,並免費借予騾馬、僧民幫忙耕種……
辦法既簡單又粗暴,卻極見成效:自動跑來應征入伍的貧民子弟,把門檻都要踏破了。
之所以會有這種現像,無非是亂賊來回騷擾搶掠,大部分的農戶因為田離塢堡太遠,沒辦法種地,隻能坐吃山空,同時發愁今年過冬的糧從哪裏來。
此時一聽有錢可賺,家人還有地可種,自然爭先恐後……
為此李承誌還費了點周折,因為胡保宗和郭存信堅決反對。
他們從來沒聽說過,州郡征兵不但不用丁卒自己備甲、備糧、備衣物、備兵器,還有錢糧可拿、良田可耕的?
就連胡保宗都覺得,李承誌憑什麽給朝那人當保姆,還要李家出錢、出糧、出兵器甲胄?
這數萬畝官田免費給李家耕種一年,產出的糧能不能抵平都還是問題。
但李承誌認為帳不能這麽算。
要知道,隻要勝了,就有繳獲……
胡保宗和郭存信表示嗬嗬嗬:一群流民組成的亂賊,你能有個毛的收獲?
他們甚至很奇怪,就算李鬆等人對李承誌言聽計從,但為什麽他都已經動搖到李氏宗族的根基了,這些李氏族人別說勸,連聲都不敢吭一吭?
為什麽?
李承誌動了個毛線的李氏宗族的根基?
不但沒動,還在不停的大把大把的往回撈……
再說了,誰說流民就沒有繳獲的?
亂兵搶了那麽多的農莊,甚至還有塢堡,其他的不論,鐵總有幾斤吧?
到郎君手裏,三十斤生鐵就能鍛一副精鋼劄甲,拿出去,至少能換三百石糧……
即便不說有沒有戰功可撈,對李家來說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李鬆等仆臣腦子被驢踢了才會去勸李承誌……
一時半會想不出好借口,李承誌也隻能拿憂國憂民、不忍看百姓塗炭這一套來糊弄。
胡保宗一邊懷疑,一邊感動的稀裏嘩啦……
郭存信卻沒那麽好騙。
看李始賢就知道了。
奸、詐、狠、絕……都快占完了。
雖不缺仁義,但那是對同族及親族而言,若說憂民,也可能有那麽幾分,但絕不可能為了剿賊而散盡家財。
再要說憂國……嗬嗬嗬!
包括李鬆在內,這些仆臣家將,絕對都和李始賢是一路貨色。
更何況,李家堡每年的產出,李始賢大部分都會換成銅,埋在府中的地窖裏……當他這個小舅子不知道麽?
那李承誌哪來這麽多的錢,給這些兵置辦兵器、甲胄,還要養活他們?
絕對是能度支平衡,更甚至有便宜可占,李鬆等人才不吱聲的……
但郭存信腦子都想炸了,也沒想到李承誌能從哪裏弄錢?
甚至他連李承誌讓胡保宗買鐵買馬的錢是從那弄來的,都沒問出來。
李鬆等人見了他,就跟防賊似的……
……
鍛甲的農莊與軍營緊挨在一起,都是就近選址,離縣城不到三裏,所以轉著念頭的功夫,李承誌就到了城下。
今日領兵守城的是李亮,即便早已將他這張臉刻在了腦子裏,但李承誌還是早早的讓李顯打出了旗號,到了城下,還主動把令牌吊上去讓其驗證。
上有所施,下有所效!
因此隻要是公共場合,或是需要守規距的地方,李承誌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進了城,催馬走了半刻,就到了縣衙。
李承誌早搬到了軍營,現在縣中的內政民生都全權交由郭存信一手操持。
有沒有經驗沒關係,隻要豪強大族配合,放頭豬當縣令,都能管的井井有條……
至於胡保宗?
自知道隻要讓這家夥出頭,起到的絕對是反作用之後,李承誌就隻能讓他管理度支錢穀糧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