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且渾厚的景雲鍾沉悶的出了這清晨的第一聲鍾這鍾聲,大明宮內的太極殿正門也緩緩的被宮人小心推開。與此同時,一直守在朝堂內的百官眾臣也魚貫而出,向著太極殿內走去。
便就是在大唐文武百官的恭祝之下,身著紅黑龍袍的皇帝陛下李旦在左右宮人的引導下徐徐升上禦座。
隨後,金吾將軍這才趨上殿階,奏稱左右廂內平安無異。
內侍宣呼依仗隊中的衙內仗入宮立仗。衙內仗便由側門依次進入大明宮,從太極殿階前到丹鳳門,在龍尾道兩旁依次排開。衙內仗分為五隊,分別稱為奉仗,親仗,勳仗,翎仗,散手仗。他們有的手持竹有龍蛇圖案的旌旗,有的手扶長槍大戩,像龍尾道兩旁的石柱一般,一動也不動的站在兩旁。
散手仗下麵是對立的八匹立仗馬,金鞍繡黃,老老實實的站在那裏,每匹馬旁都有兩名戎裝執鞭的人,稱為進馬,肅立在馬的兩側,以保證立仗馬的安分。
要知道,這立仗馬在殿前始終代表著皇家威嚴,所以每日用食遠比尋常官員更要豐厚的馬匹所要做的事情,便是保持著威嚴一動不動。倘若在朝期間任何一匹馬有了異動,怕不僅僅是這馬匹會麵臨著屠殺的下場,便連那進馬之人也有極大的連帶責任。
所有的一切都在極有秩序的進度下進展著,每日地早朝也都是如此的千篇一律煩瑣無比。
當殿外的這一切依仗都奏停立畢,最後的才是百官朝天,向著禦座之上的皇帝陛下唱喏恭賀。
…
與往常一樣。當皇帝陛下身旁地李公公代天喚百官平身之後。接下來地便就是百官奏事。隻不過。在今日。卻是注定了不會有哪位官員會站出來奏請朝事。這大殿中地每一人都很清楚今日早朝地重點將是什麽。
殿內沉寂了約莫片刻。皇帝陛下狀似隨意地掃了眼殿內地百官眾臣。隨後輕聲開口。將他那略顯蒼老但卻依舊中氣十足地聲音落在了這大殿之中:“為何不見趙王?”
“回陛下。趙王今日小恙抱身。未能早朝。托兒臣代為奏請。”也是皇帝陛下地聲音落地。平王李隆基很快便越出了一步。他地神色一如既往地平靜坦然。不卑不亢。
皇帝陛下微皺了眉:“抱恙?”他當然會有些不太滿意。因為他昨日才剛剛見過趙王。當然知道對方昨日還是好好地。可他這一時卻也想不出為何趙王不早朝。即便他再如何地不喜那少年入朝。卻也總歸不會在這等大事上失了禮數。總不至於不想見那少年。便不來早朝吧?
李隆基察覺得出皇帝陛下地不滿。但他沒有再解釋什麽。他隻是微微垂著頭。麵上神色有些令人難以琢磨。
由他來奏請趙王抱恙。表麵上看來似乎是有些奇怪。因為這朝堂中地任何一位都很清楚他與趙王二人之間現下地關係。即便不至於到那種水火不容地地步。但也絕對是兩不對立。所以說就算是為趙王請辭。那也應該是趙王手下地那些人站出來。卻實在不應該是他。
但偏偏就是李隆基站了出來。
因此,在這一時間內,朝堂上有了些小聲的議論,幾乎這殿中的任何一人都不能清楚今日的詭異狀況,沒有人知道平王殿下為何如此。而他如此主動,是否與趙王殿下有關?
不過,產生了這種想法的人也很快會拋棄這個想法,他們這些人當然不會以為趙王殿下會與平王殿下有些關聯。而平王主動站出來,也不過是因為他地身份,他畢竟乃是趙王殿下的兄長,由他來奏請似乎也無何不妥。
皇帝陛下輕咳了聲,這殿內也很快回複了沉寂,他看著殿下地百官,擺手示意不再提及趙王之事,再道:“今日,乃是殿試為國選材之日,既然眾卿皆已安待,那便喚三位才俊入殿應試罷。”
聲落,李公公便很自然的上前一步,微微佝僂著身子地他向著大殿出他尖銳的話語:“陛下有旨……傳此屆大考探花,萬年縣人氏鄭其衝入殿。”
“陛下有旨……傳此屆大考榜眼,範陽人氏盧不安入殿。”
“陛下有旨……傳此屆大考狀元,長安縣人氏張宏入殿。”
…
接連三道旨意三聲同樣尖銳地聲音落下,自太極殿門外早已等候在外的三位才俊由宮人的引導,謹慎恭敬的走入這太極殿內。
走在最前的便是萬年縣鄭其衝,這是一位青年才俊,他的相貌極為清秀,消瘦的身資襯托的此人顯得剛正寧直;隨在其後的便是範陽盧不安,這是一位約莫四旬的中年人,蓄著長長胡須的他倒更像一個道士,無端端的顯得淡泊寧靜。
張宏便走在最後,今日的他一身大紅狀元服,年僅十六的他穿著這一身衣服似乎有些不太合適,長長的袖管被他挽的很高。他隨在身前那二人之後,微垂著頭的他有些窘迫,似乎在這等威嚴氣氛之下有些不安,遠及他身前那兩位來的從容。
這便讓殿內的百官眾臣一眼就看出了高低,那些並不認識也不曾聽說張宏的官員便會歎息,心道這位狀元郎始終是太年輕了些,氣度也明顯不足;而至於與張宏熟識的那些人,像平王李隆基,尚書左仆射張說等人便會覺得有些不解,他們
會知道這一向沉穩異常的少年為何今日如此古怪;尚書崔緹,禦吏大夫竇懷貞等人便會暗自詫異之時也腹誹著這少年究竟在計算著怎樣的陰謀,故意作出這樣一副忐忑地模樣又是為何?
這諸般神色落在張宏身上,無是有些輕視了前兩位榜眼探花的意思,不過這也正常,最受關注的肯定會是狀元。所以這三位新晉才俊倒也無甚不妥,張宏更是不會理會這朝堂內平日裏不可一世的任何一位官員對他的看法。
他此時更為在意的倒是皇帝陛下,而他麵上的忐忑不安也完全是因為皇帝陛下。他必須得知道在經過了昨夜一夜地思慮之後,今日的皇帝陛下是否會接受他的提議,又究竟會不會追究他昨日所說的那兩件大逆不道之事。
“三位卿家既是能從萬千中人舉身而出,則必是有著過人之處,想來朕接下來的考量也算不得難為三位卿家。”在張宏三人叩拜見了皇帝陛下之後,那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便溫言開始進行了殿試。
所謂殿試,通常都隻是針對進士科地前三名,這殿試說重要,倒也是重要在隻有經過了殿試才能最終確認狀元是否名至實歸,而在這殿試中若是後兩位有任何一人更能得皇帝陛下的青睞,那狀元也是會易名的。但說這殿試不重要,其實也大都是因為殿試基本上隻是走一個過場,大唐數朝傳承下來,讓狀元易名地先例是從不曾生過的。
今日更是不可能生,因為這朝堂中的許多人都知道,這少年的狀元乃是陛下欽點地,無論如何陛下也不會否決他先前所欽點之人。
在皇帝陛下依例陳述之時,張宏並排站在榜眼探花二人中間,他始終微垂著頭,顯得異常恭敬。但中途依舊是不可避免的小心抬頭聽著陛下訓話時,捕捉到平王殿下偶爾向他投來的笑意。
這笑意讓張宏多少有幾分毛骨悚然的意思,他很清楚他身旁的這兩位榜眼探花都乃是趙王殿下的人,在這春闈一事之上,張宏本以為就拉攏人才方麵來說必然會是趙王與平王角逐最為激烈地一次。可就表麵情況看來,似乎平王殿下又一次的慘敗,三位新貴,除了張宏這個立場不夠堅定之人,其餘二人都是趙王地人,可見平王在這春闈之上幾乎是沒有拉攏到多少人才。
但便就是如此慘敗,平王殿下卻依舊是微笑的出來,那代表著什麽?代表著他不重視此次春闈?代表著他原本就沒有試圖在春闈一事上動些手腳?
都不太可能,張宏其實更寧願相信平王殿下這是在暗示著他,暗示著他必須得站在平王那一麵。也隻有這樣,才能讓平王輸地不太慘。
可這時的張宏卻不能很幹脆地站在平王那處,所以這麽一來,張宏難免會覺得有些忐忑。
……
殿進行的都是策論,這策論也依舊是如往年一樣由皇帝陛下出題,讓三位新貴自來作答。皇帝陛下出的題目乃是針對治國一策,大抵便是讓這三人各自陳述該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讓他三人說出各自的觀點。
仍然是由探花鄭其衝先作答,這位年輕的才俊顯然是有著真才實學的,他落落大方著,在朝廷上這許多大人物之前顯得從容不迫。他的觀點乃是由縣治引起,基本上張宏是將他的觀點理解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張宏並沒有仔細去聽這位青年才俊的口若懸河,他對治理國家這一方麵確實不太感興趣,或可以說他沒有這個覺悟也不以為他有這份能耐。當然,就算他有這份能耐,依他的性子來看也絕對不可能如同鄭其衝一般說的這般好聽,他是那種喜歡做而不喜歡說的人。
在鄭其衝陳述著他的觀點之時,倒是讓張宏得以有時間四下打量了朝堂上的各位大人,他看了看那位陰冷漠的崔尚書,隨後也看了看皇帝陛下最為寵信的中書令陸象先,最後也忍不住去看了眼平王殿下……
都沒有生什麽意外,也沒有人察覺到這少年的心不在焉。
隻是,在這期間張宏卻突然現趙王殿下似乎今日不曾早朝,他瞧見了平王,也看見了寧王,卻獨獨少了趙王,這讓張宏有些惑,他當然知道今日早朝除了這一殿試之外,還有另外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
平王李隆基曾言春+>之後東宮之事便會有所決定,那今日早朝是否又會提起東宮一事?可若是今日提起的話,那身為主角的趙王殿下又不在場,該如何來提起?
想到這一點,張宏再次迎著平王那份淡然的微笑時,不免心中更是生出了許多的困惑。
…
趙王府上。
今日的趙王不曾早朝,卻也沒有前去太平公主府上,他便如往日一般冷漠著,站在這院中,望著府上那些異常忙碌的下人,緊皺著眉。
“加火,燒水。”冷漠吩咐了一聲,趙王殿下轉身,看著那一間冒著熱氣的廂房,再道:“再為本王備一桶涼水!”
完全是一副頤指氣使的神態,哪兒有半分抱恙在身的模樣?隻是不知為何今日不曾早朝的趙王殿下,卻在此時做著這麽一些不務正業的小事……
便就是在大唐文武百官的恭祝之下,身著紅黑龍袍的皇帝陛下李旦在左右宮人的引導下徐徐升上禦座。
隨後,金吾將軍這才趨上殿階,奏稱左右廂內平安無異。
內侍宣呼依仗隊中的衙內仗入宮立仗。衙內仗便由側門依次進入大明宮,從太極殿階前到丹鳳門,在龍尾道兩旁依次排開。衙內仗分為五隊,分別稱為奉仗,親仗,勳仗,翎仗,散手仗。他們有的手持竹有龍蛇圖案的旌旗,有的手扶長槍大戩,像龍尾道兩旁的石柱一般,一動也不動的站在兩旁。
散手仗下麵是對立的八匹立仗馬,金鞍繡黃,老老實實的站在那裏,每匹馬旁都有兩名戎裝執鞭的人,稱為進馬,肅立在馬的兩側,以保證立仗馬的安分。
要知道,這立仗馬在殿前始終代表著皇家威嚴,所以每日用食遠比尋常官員更要豐厚的馬匹所要做的事情,便是保持著威嚴一動不動。倘若在朝期間任何一匹馬有了異動,怕不僅僅是這馬匹會麵臨著屠殺的下場,便連那進馬之人也有極大的連帶責任。
所有的一切都在極有秩序的進度下進展著,每日地早朝也都是如此的千篇一律煩瑣無比。
當殿外的這一切依仗都奏停立畢,最後的才是百官朝天,向著禦座之上的皇帝陛下唱喏恭賀。
…
與往常一樣。當皇帝陛下身旁地李公公代天喚百官平身之後。接下來地便就是百官奏事。隻不過。在今日。卻是注定了不會有哪位官員會站出來奏請朝事。這大殿中地每一人都很清楚今日早朝地重點將是什麽。
殿內沉寂了約莫片刻。皇帝陛下狀似隨意地掃了眼殿內地百官眾臣。隨後輕聲開口。將他那略顯蒼老但卻依舊中氣十足地聲音落在了這大殿之中:“為何不見趙王?”
“回陛下。趙王今日小恙抱身。未能早朝。托兒臣代為奏請。”也是皇帝陛下地聲音落地。平王李隆基很快便越出了一步。他地神色一如既往地平靜坦然。不卑不亢。
皇帝陛下微皺了眉:“抱恙?”他當然會有些不太滿意。因為他昨日才剛剛見過趙王。當然知道對方昨日還是好好地。可他這一時卻也想不出為何趙王不早朝。即便他再如何地不喜那少年入朝。卻也總歸不會在這等大事上失了禮數。總不至於不想見那少年。便不來早朝吧?
李隆基察覺得出皇帝陛下地不滿。但他沒有再解釋什麽。他隻是微微垂著頭。麵上神色有些令人難以琢磨。
由他來奏請趙王抱恙。表麵上看來似乎是有些奇怪。因為這朝堂中地任何一位都很清楚他與趙王二人之間現下地關係。即便不至於到那種水火不容地地步。但也絕對是兩不對立。所以說就算是為趙王請辭。那也應該是趙王手下地那些人站出來。卻實在不應該是他。
但偏偏就是李隆基站了出來。
因此,在這一時間內,朝堂上有了些小聲的議論,幾乎這殿中的任何一人都不能清楚今日的詭異狀況,沒有人知道平王殿下為何如此。而他如此主動,是否與趙王殿下有關?
不過,產生了這種想法的人也很快會拋棄這個想法,他們這些人當然不會以為趙王殿下會與平王殿下有些關聯。而平王主動站出來,也不過是因為他地身份,他畢竟乃是趙王殿下的兄長,由他來奏請似乎也無何不妥。
皇帝陛下輕咳了聲,這殿內也很快回複了沉寂,他看著殿下地百官,擺手示意不再提及趙王之事,再道:“今日,乃是殿試為國選材之日,既然眾卿皆已安待,那便喚三位才俊入殿應試罷。”
聲落,李公公便很自然的上前一步,微微佝僂著身子地他向著大殿出他尖銳的話語:“陛下有旨……傳此屆大考探花,萬年縣人氏鄭其衝入殿。”
“陛下有旨……傳此屆大考榜眼,範陽人氏盧不安入殿。”
“陛下有旨……傳此屆大考狀元,長安縣人氏張宏入殿。”
…
接連三道旨意三聲同樣尖銳地聲音落下,自太極殿門外早已等候在外的三位才俊由宮人的引導,謹慎恭敬的走入這太極殿內。
走在最前的便是萬年縣鄭其衝,這是一位青年才俊,他的相貌極為清秀,消瘦的身資襯托的此人顯得剛正寧直;隨在其後的便是範陽盧不安,這是一位約莫四旬的中年人,蓄著長長胡須的他倒更像一個道士,無端端的顯得淡泊寧靜。
張宏便走在最後,今日的他一身大紅狀元服,年僅十六的他穿著這一身衣服似乎有些不太合適,長長的袖管被他挽的很高。他隨在身前那二人之後,微垂著頭的他有些窘迫,似乎在這等威嚴氣氛之下有些不安,遠及他身前那兩位來的從容。
這便讓殿內的百官眾臣一眼就看出了高低,那些並不認識也不曾聽說張宏的官員便會歎息,心道這位狀元郎始終是太年輕了些,氣度也明顯不足;而至於與張宏熟識的那些人,像平王李隆基,尚書左仆射張說等人便會覺得有些不解,他們
會知道這一向沉穩異常的少年為何今日如此古怪;尚書崔緹,禦吏大夫竇懷貞等人便會暗自詫異之時也腹誹著這少年究竟在計算著怎樣的陰謀,故意作出這樣一副忐忑地模樣又是為何?
這諸般神色落在張宏身上,無是有些輕視了前兩位榜眼探花的意思,不過這也正常,最受關注的肯定會是狀元。所以這三位新晉才俊倒也無甚不妥,張宏更是不會理會這朝堂內平日裏不可一世的任何一位官員對他的看法。
他此時更為在意的倒是皇帝陛下,而他麵上的忐忑不安也完全是因為皇帝陛下。他必須得知道在經過了昨夜一夜地思慮之後,今日的皇帝陛下是否會接受他的提議,又究竟會不會追究他昨日所說的那兩件大逆不道之事。
“三位卿家既是能從萬千中人舉身而出,則必是有著過人之處,想來朕接下來的考量也算不得難為三位卿家。”在張宏三人叩拜見了皇帝陛下之後,那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便溫言開始進行了殿試。
所謂殿試,通常都隻是針對進士科地前三名,這殿試說重要,倒也是重要在隻有經過了殿試才能最終確認狀元是否名至實歸,而在這殿試中若是後兩位有任何一人更能得皇帝陛下的青睞,那狀元也是會易名的。但說這殿試不重要,其實也大都是因為殿試基本上隻是走一個過場,大唐數朝傳承下來,讓狀元易名地先例是從不曾生過的。
今日更是不可能生,因為這朝堂中的許多人都知道,這少年的狀元乃是陛下欽點地,無論如何陛下也不會否決他先前所欽點之人。
在皇帝陛下依例陳述之時,張宏並排站在榜眼探花二人中間,他始終微垂著頭,顯得異常恭敬。但中途依舊是不可避免的小心抬頭聽著陛下訓話時,捕捉到平王殿下偶爾向他投來的笑意。
這笑意讓張宏多少有幾分毛骨悚然的意思,他很清楚他身旁的這兩位榜眼探花都乃是趙王殿下的人,在這春闈一事之上,張宏本以為就拉攏人才方麵來說必然會是趙王與平王角逐最為激烈地一次。可就表麵情況看來,似乎平王殿下又一次的慘敗,三位新貴,除了張宏這個立場不夠堅定之人,其餘二人都是趙王地人,可見平王在這春闈之上幾乎是沒有拉攏到多少人才。
但便就是如此慘敗,平王殿下卻依舊是微笑的出來,那代表著什麽?代表著他不重視此次春闈?代表著他原本就沒有試圖在春闈一事上動些手腳?
都不太可能,張宏其實更寧願相信平王殿下這是在暗示著他,暗示著他必須得站在平王那一麵。也隻有這樣,才能讓平王輸地不太慘。
可這時的張宏卻不能很幹脆地站在平王那處,所以這麽一來,張宏難免會覺得有些忐忑。
……
殿進行的都是策論,這策論也依舊是如往年一樣由皇帝陛下出題,讓三位新貴自來作答。皇帝陛下出的題目乃是針對治國一策,大抵便是讓這三人各自陳述該如何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讓他三人說出各自的觀點。
仍然是由探花鄭其衝先作答,這位年輕的才俊顯然是有著真才實學的,他落落大方著,在朝廷上這許多大人物之前顯得從容不迫。他的觀點乃是由縣治引起,基本上張宏是將他的觀點理解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張宏並沒有仔細去聽這位青年才俊的口若懸河,他對治理國家這一方麵確實不太感興趣,或可以說他沒有這個覺悟也不以為他有這份能耐。當然,就算他有這份能耐,依他的性子來看也絕對不可能如同鄭其衝一般說的這般好聽,他是那種喜歡做而不喜歡說的人。
在鄭其衝陳述著他的觀點之時,倒是讓張宏得以有時間四下打量了朝堂上的各位大人,他看了看那位陰冷漠的崔尚書,隨後也看了看皇帝陛下最為寵信的中書令陸象先,最後也忍不住去看了眼平王殿下……
都沒有生什麽意外,也沒有人察覺到這少年的心不在焉。
隻是,在這期間張宏卻突然現趙王殿下似乎今日不曾早朝,他瞧見了平王,也看見了寧王,卻獨獨少了趙王,這讓張宏有些惑,他當然知道今日早朝除了這一殿試之外,還有另外一件至關重要的大事。
平王李隆基曾言春+>之後東宮之事便會有所決定,那今日早朝是否又會提起東宮一事?可若是今日提起的話,那身為主角的趙王殿下又不在場,該如何來提起?
想到這一點,張宏再次迎著平王那份淡然的微笑時,不免心中更是生出了許多的困惑。
…
趙王府上。
今日的趙王不曾早朝,卻也沒有前去太平公主府上,他便如往日一般冷漠著,站在這院中,望著府上那些異常忙碌的下人,緊皺著眉。
“加火,燒水。”冷漠吩咐了一聲,趙王殿下轉身,看著那一間冒著熱氣的廂房,再道:“再為本王備一桶涼水!”
完全是一副頤指氣使的神態,哪兒有半分抱恙在身的模樣?隻是不知為何今日不曾早朝的趙王殿下,卻在此時做著這麽一些不務正業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