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唐的建國都城,長安城無是個得天獨厚的地方周,不僅有八水環繞,而且還有秦嶺懷抱。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南麵的終南山,南五台,翠華山以及東麵的山,都是秦嶺的支脈,並且也都是風景秀麗之地。
東麵的驪山並不高大,最高處距離地麵也不過四百丈,東西長度也隻有四十多裏。可是,自從貞觀十八年起,太宗皇帝便下詔在山上營建‘湯泉宮’。這倒不是因為山乃是風景秀美之地,也不是因為山上曾住過驪山老母,更不是因為驪山曾經乃是當年周幽往烽火戲諸侯的烽台遺跡。之所以建宮於此,倒也隻是因為在這驪山有一處溫泉,據說能醫百病神奇十分,所以自太宗朝起,驪山便是大唐皇帝最為喜好的一處避寒避暑之勝地。
當然,當初隻是初具規模較為簡陋的湯泉宮在這幾朝皇帝下來早已被修葺的盡善盡美,而這湯泉宮也一度易名,甚至在不久之前當今的皇帝陛下也剛剛又為其命名,改為‘華清宮’。
此時的皇帝陛下李旦便就在這華清宮的正殿之中,他斜臥在殿中最前,半依著軟榻微微皺著眉的他捏著兩紙試卷沉吟不語,僅僅從他神情上倒是看不出他的情緒波動,並沒有為這兩紙試卷的狂放而不快,也沒有為這試卷的大義而欣慰,隻是沉默的反複看著這兩紙試卷,卻理也不理恭身站在他身前的左下的三位皇子。
皇帝陛下今日不在長安城中那皇宮之中,這或許已經算得上是一件極為令人震撼之事,因為京中但凡夠得上檔次的人都極為清楚,在春>之後的這幾日京城絕對會有一場堪稱驚天動地的變動,關於那一場春>之事的爭鬥在這幾天也絕對會有一個收場。可便就是這等緊張且敏感的時刻,皇帝陛下卻不在宮中!
而事實上這還還不是最令人震撼地,最令人震撼地當是皇帝陛下左下方所站著的那三位皇子,三位任何一人都極有可能入主東宮成為下一任大唐江山擁有的重要皇子。很難想象牽連到春>之後這幾日內便會有個分曉的幾位主要人物,今日卻都反常地聚在了這華清宮內。
……
將手中那兩紙試卷輕輕的放在身側的書案之上,年近半百地皇帝陛下舒展了眉頭,他微有苦澀的笑著搖了搖頭,便就好似他仍舊還是以往的那個平凡老農,身上既無所謂的王氣度也沒有執掌天下地凜然霸氣,隻是一味的平靜中庸著。
“你三人且來看看這兩紙試卷,然後跟朕說說你們各自的看法。”斜躺在那處,早已揮退了殿內宮人的皇帝陛下伸手拉了拉蓋在身上的薄毯,顯得極為漫不經心,似乎是不太重視這兩紙試卷。
東宮未定,依例依矩都注定了這三位皇子中最為年長的寧王殿下必須得率先表態,所以他微笑了笑,然後很自然地走上前幾步,先是伸手拿起那一詩,大致看了看,卻使他原本微笑從容的神情消失不見,很快便是一副極為凝重地樣。隨後,他再拿起那賦,很認真的逐字看著。
“傲了些。也狂了些。但兒臣以為尚可理解。更重要地是。由這一賦兒臣看得出。這少年胸中。還是知進退明事理地。”這已經是一個極為不錯地評價了。寧王殿下似乎對那少年總是有著不少好感。他說罷了這些。便再次微笑了起來。隻不過心中難免有些微微地不安。畢竟。他很清楚他地父皇一向都極為喜歡中庸之道。而這少年地那一詩卻實在是與中庸之道徑為兩極。
說罷了這些。待他察覺到皇帝陛下似乎沒有表態地意思。寧王李憲便隻好轉身。將手中那兩紙試卷交在了平王李隆基手中。
對於手中這兩紙試卷。李隆基並不陌生。那少年當日交卷之後不久。他便知道了這兩紙試卷地內容。所以說相對於寧王殿下那種種地神色而言。李隆基倒並沒有異常地情緒。隻是鎮定自若再看了遍。便坦然微笑:“所謂人不輕狂枉少年。兒臣倒是今日才知原來那一向冷靜地少年居然還有這等輕狂自傲地一麵……不過這樣也。少年人嘛。若是沒有些銳氣血性。總歸是不好地。再。他地輕狂也確實是令人輕易便能察覺他地自信。”
這個評價……極高。便連寧王殿下也是微微側目。他一向都知道他這位三弟極為欣賞那少年。可為何他會在父皇麵前如此抬高那少年?畢竟。父皇是不喜歡這般鋒芒畢露之人地。而李隆基這等高姿態。很有可能導致皇帝陛下對那少年生出不喜地情緒。
李隆基為何如此。寧王不能理解。
接過李隆基手中地兩張試卷。一向都是清冷言語甚少地趙王殿下隻是看了一眼。便隨即
重新放回了皇帝陛下身側的案上,他沒有理會寧王神色,也不去看平王始終微笑的神情,隻是以一種極為冷漠的姿態,道:“兒臣沒有評價。”
趙王殿下不喜歡那少年,這宮內的四人都很清楚。他的不喜歡甚至已然是讓他根本不想理會那少年的任何事情。
皇帝陛下從始到終都不曾有任何表態,即便趙王殿下這等態度有些不敬,可他依然是那一副淡然溫和的神色,他沒有再試圖去拿起那試卷,隻是在三位皇子都評價了罷,喃喃言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對這一句話,朕不想過多的去評價。然而,‘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這個觀點卻是讓朕不得不說上幾句,就江山社稷而言……朕不太相信這句話乃是出自他口。
這一點,不僅是趙王認同,便連寧王與平王二人也都不會去反對。
這兩年來,那少年給他們這些人所留下的印象大抵都是在那些關於爭鬥關於陰謀之類的事情上,而在治國理政這些方麵卻實在不曾見過那少年有任何作為。所以說他們並不能輕易相信那少年具備這等為國為民的操守……換而言之,也就是說在皇帝陛下這些人心目中,那少年應該沒有這麽偉大,除了對他身旁那些人的時候,他幾乎是一個自私冷靜到令人指的人物。
“雖然不相信,可這畢竟是出自那少年之口,這點乃是不爭的事實。”平王緩緩開口,顯然是在為那少年辯解著,他的神色極為平靜,雙目中流露著凜然的風範:“兒臣倒是更相信……以往那少年是沒有機會,若是日後他有了官職在身,他肯定會有這等為國為民的覺悟。”
不能說平王隻是在一味的為那少年辯解,事實上也是如此,從前的那少年沒有任何官職在身,即便他與皇室有著千絲百屢的關係,可他畢竟沒有機會去實現他所謂的抱負。
趙王李隆業撇了撇嘴,明顯是不讚同,但他並沒有直接去反駁,隻是依舊冷漠的站在那處,眼睛始終放在斜躺在那處的皇帝陛下身上。
“再說說,這少年是否可用,又該如何來用。”也不知皇帝陛下是否會認同平王的辯解,他輕輕轉了轉身子,看著眼前這三位皇子,很樸質的隨口問道。
“可用,慎用。”這一次倒不是寧王先開的口,他隻是與平王李隆基交換了個眼色以後,由李隆基斟酌了言辭才最終說出這麽四個字來。
可用代表著寧王與平王二人認可那少年的各方麵能力,慎用卻也代表著他二人其實對那少年‘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等心態的謹慎。
“束之,壓上一些時日,然後啟用。”這是趙王殿下的意思,其實趙王殿下已經是極為含蓄了,雖然他的態度是冷藏那少年一段時日,然後啟用,可其實這殿內的三人都知道趙王殿下的意思就是不用。
……
皇帝陛下沉默著,並沒有針對這三位皇子的評價而有任何表示,他似乎是在思慮著一些事情,恍惚的神情間微微透露有幾分期待幾分擔憂。
不要以為今日關於那少年的這場談話僅僅是在陳述著這四位大人物各自對那少年的看法,其實不管能不能用,可不可用,這四位大人物也都是在利用著。而今日之所以會有這一場談話,其實是直接關係著……那少年入朝以後的位置,將會如何來安排。
皇帝陛下再沒有多說話,便就如此沉默著。而站在他身前的三位皇子也沒有再多說什麽,仍是各自琢磨著心思的同時,相互打量著對方試圖察覺到一些事情。
華清宮中,趙王也好,平王也罷,在這一日,似乎都忘記了春闈之後的那一件大事,這幾人在針對那少年日後安排一事之時很清晰的表明了各自的態度,卻反常的都不曾暗示過任何關於起用這少年之後,可能會影響到的事情。
過了許久,當宮中那一柱沉香燒去了一半,皇帝陛下終於完全坐正了身子,他雙手撐案,先是看了眼宮外正午的天色,隨後又看著身前的三位皇子,緩聲道:“今日便就在宮中陪朕用膳,明日一同隨朕回京。”
“且先下去吧。”話落,三位皇子齊齊恭身,向著皇帝陛下拱手爾後緩緩退出這華清宮。
……
三位皇子剛剛離去,自那宮外,便傳來宮人的清冷聲音:“啟奏陛下,狀元郎張宏求見。”
“傳。”皇帝陛下揮手,帶動著絲錦長袖,他的麵色也逐漸由先前的幾分凝重化為了全然的溫和。
東麵的驪山並不高大,最高處距離地麵也不過四百丈,東西長度也隻有四十多裏。可是,自從貞觀十八年起,太宗皇帝便下詔在山上營建‘湯泉宮’。這倒不是因為山乃是風景秀美之地,也不是因為山上曾住過驪山老母,更不是因為驪山曾經乃是當年周幽往烽火戲諸侯的烽台遺跡。之所以建宮於此,倒也隻是因為在這驪山有一處溫泉,據說能醫百病神奇十分,所以自太宗朝起,驪山便是大唐皇帝最為喜好的一處避寒避暑之勝地。
當然,當初隻是初具規模較為簡陋的湯泉宮在這幾朝皇帝下來早已被修葺的盡善盡美,而這湯泉宮也一度易名,甚至在不久之前當今的皇帝陛下也剛剛又為其命名,改為‘華清宮’。
此時的皇帝陛下李旦便就在這華清宮的正殿之中,他斜臥在殿中最前,半依著軟榻微微皺著眉的他捏著兩紙試卷沉吟不語,僅僅從他神情上倒是看不出他的情緒波動,並沒有為這兩紙試卷的狂放而不快,也沒有為這試卷的大義而欣慰,隻是沉默的反複看著這兩紙試卷,卻理也不理恭身站在他身前的左下的三位皇子。
皇帝陛下今日不在長安城中那皇宮之中,這或許已經算得上是一件極為令人震撼之事,因為京中但凡夠得上檔次的人都極為清楚,在春>之後的這幾日京城絕對會有一場堪稱驚天動地的變動,關於那一場春>之事的爭鬥在這幾天也絕對會有一個收場。可便就是這等緊張且敏感的時刻,皇帝陛下卻不在宮中!
而事實上這還還不是最令人震撼地,最令人震撼地當是皇帝陛下左下方所站著的那三位皇子,三位任何一人都極有可能入主東宮成為下一任大唐江山擁有的重要皇子。很難想象牽連到春>之後這幾日內便會有個分曉的幾位主要人物,今日卻都反常地聚在了這華清宮內。
……
將手中那兩紙試卷輕輕的放在身側的書案之上,年近半百地皇帝陛下舒展了眉頭,他微有苦澀的笑著搖了搖頭,便就好似他仍舊還是以往的那個平凡老農,身上既無所謂的王氣度也沒有執掌天下地凜然霸氣,隻是一味的平靜中庸著。
“你三人且來看看這兩紙試卷,然後跟朕說說你們各自的看法。”斜躺在那處,早已揮退了殿內宮人的皇帝陛下伸手拉了拉蓋在身上的薄毯,顯得極為漫不經心,似乎是不太重視這兩紙試卷。
東宮未定,依例依矩都注定了這三位皇子中最為年長的寧王殿下必須得率先表態,所以他微笑了笑,然後很自然地走上前幾步,先是伸手拿起那一詩,大致看了看,卻使他原本微笑從容的神情消失不見,很快便是一副極為凝重地樣。隨後,他再拿起那賦,很認真的逐字看著。
“傲了些。也狂了些。但兒臣以為尚可理解。更重要地是。由這一賦兒臣看得出。這少年胸中。還是知進退明事理地。”這已經是一個極為不錯地評價了。寧王殿下似乎對那少年總是有著不少好感。他說罷了這些。便再次微笑了起來。隻不過心中難免有些微微地不安。畢竟。他很清楚他地父皇一向都極為喜歡中庸之道。而這少年地那一詩卻實在是與中庸之道徑為兩極。
說罷了這些。待他察覺到皇帝陛下似乎沒有表態地意思。寧王李憲便隻好轉身。將手中那兩紙試卷交在了平王李隆基手中。
對於手中這兩紙試卷。李隆基並不陌生。那少年當日交卷之後不久。他便知道了這兩紙試卷地內容。所以說相對於寧王殿下那種種地神色而言。李隆基倒並沒有異常地情緒。隻是鎮定自若再看了遍。便坦然微笑:“所謂人不輕狂枉少年。兒臣倒是今日才知原來那一向冷靜地少年居然還有這等輕狂自傲地一麵……不過這樣也。少年人嘛。若是沒有些銳氣血性。總歸是不好地。再。他地輕狂也確實是令人輕易便能察覺他地自信。”
這個評價……極高。便連寧王殿下也是微微側目。他一向都知道他這位三弟極為欣賞那少年。可為何他會在父皇麵前如此抬高那少年?畢竟。父皇是不喜歡這般鋒芒畢露之人地。而李隆基這等高姿態。很有可能導致皇帝陛下對那少年生出不喜地情緒。
李隆基為何如此。寧王不能理解。
接過李隆基手中地兩張試卷。一向都是清冷言語甚少地趙王殿下隻是看了一眼。便隨即
重新放回了皇帝陛下身側的案上,他沒有理會寧王神色,也不去看平王始終微笑的神情,隻是以一種極為冷漠的姿態,道:“兒臣沒有評價。”
趙王殿下不喜歡那少年,這宮內的四人都很清楚。他的不喜歡甚至已然是讓他根本不想理會那少年的任何事情。
皇帝陛下從始到終都不曾有任何表態,即便趙王殿下這等態度有些不敬,可他依然是那一副淡然溫和的神色,他沒有再試圖去拿起那試卷,隻是在三位皇子都評價了罷,喃喃言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對這一句話,朕不想過多的去評價。然而,‘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這個觀點卻是讓朕不得不說上幾句,就江山社稷而言……朕不太相信這句話乃是出自他口。
這一點,不僅是趙王認同,便連寧王與平王二人也都不會去反對。
這兩年來,那少年給他們這些人所留下的印象大抵都是在那些關於爭鬥關於陰謀之類的事情上,而在治國理政這些方麵卻實在不曾見過那少年有任何作為。所以說他們並不能輕易相信那少年具備這等為國為民的操守……換而言之,也就是說在皇帝陛下這些人心目中,那少年應該沒有這麽偉大,除了對他身旁那些人的時候,他幾乎是一個自私冷靜到令人指的人物。
“雖然不相信,可這畢竟是出自那少年之口,這點乃是不爭的事實。”平王緩緩開口,顯然是在為那少年辯解著,他的神色極為平靜,雙目中流露著凜然的風範:“兒臣倒是更相信……以往那少年是沒有機會,若是日後他有了官職在身,他肯定會有這等為國為民的覺悟。”
不能說平王隻是在一味的為那少年辯解,事實上也是如此,從前的那少年沒有任何官職在身,即便他與皇室有著千絲百屢的關係,可他畢竟沒有機會去實現他所謂的抱負。
趙王李隆業撇了撇嘴,明顯是不讚同,但他並沒有直接去反駁,隻是依舊冷漠的站在那處,眼睛始終放在斜躺在那處的皇帝陛下身上。
“再說說,這少年是否可用,又該如何來用。”也不知皇帝陛下是否會認同平王的辯解,他輕輕轉了轉身子,看著眼前這三位皇子,很樸質的隨口問道。
“可用,慎用。”這一次倒不是寧王先開的口,他隻是與平王李隆基交換了個眼色以後,由李隆基斟酌了言辭才最終說出這麽四個字來。
可用代表著寧王與平王二人認可那少年的各方麵能力,慎用卻也代表著他二人其實對那少年‘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等心態的謹慎。
“束之,壓上一些時日,然後啟用。”這是趙王殿下的意思,其實趙王殿下已經是極為含蓄了,雖然他的態度是冷藏那少年一段時日,然後啟用,可其實這殿內的三人都知道趙王殿下的意思就是不用。
……
皇帝陛下沉默著,並沒有針對這三位皇子的評價而有任何表示,他似乎是在思慮著一些事情,恍惚的神情間微微透露有幾分期待幾分擔憂。
不要以為今日關於那少年的這場談話僅僅是在陳述著這四位大人物各自對那少年的看法,其實不管能不能用,可不可用,這四位大人物也都是在利用著。而今日之所以會有這一場談話,其實是直接關係著……那少年入朝以後的位置,將會如何來安排。
皇帝陛下再沒有多說話,便就如此沉默著。而站在他身前的三位皇子也沒有再多說什麽,仍是各自琢磨著心思的同時,相互打量著對方試圖察覺到一些事情。
華清宮中,趙王也好,平王也罷,在這一日,似乎都忘記了春闈之後的那一件大事,這幾人在針對那少年日後安排一事之時很清晰的表明了各自的態度,卻反常的都不曾暗示過任何關於起用這少年之後,可能會影響到的事情。
過了許久,當宮中那一柱沉香燒去了一半,皇帝陛下終於完全坐正了身子,他雙手撐案,先是看了眼宮外正午的天色,隨後又看著身前的三位皇子,緩聲道:“今日便就在宮中陪朕用膳,明日一同隨朕回京。”
“且先下去吧。”話落,三位皇子齊齊恭身,向著皇帝陛下拱手爾後緩緩退出這華清宮。
……
三位皇子剛剛離去,自那宮外,便傳來宮人的清冷聲音:“啟奏陛下,狀元郎張宏求見。”
“傳。”皇帝陛下揮手,帶動著絲錦長袖,他的麵色也逐漸由先前的幾分凝重化為了全然的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