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君,我們關東群雄今日總算聚集在一起興師討伐奸賊董卓了!我們十八路諸侯兵將以全,不如就此
歃血為盟,共討國賊!”
當十八路諸侯齊聚一堂之時,召集會盟的喬瑁這麽向大家說著話。
“今日我們興大義討伐董卓,所以成了這個聯盟。但凡是聯盟都得有盟主,這樣大家才能號令一致,進兵的時候才不會混亂。”
王匡此時則這麽建議著。
“袁本初四世三公,袁家門生故吏眾多,又和董卓有深仇,以他的威望是可以來當我們的盟主的。”
曹操聽到王匡的話,便推薦了袁紹來當盟主。
“紹不才,難以擋此大任。公孫伯珪世之人傑,攻伐漠北無有不破,當為盟主。”
袁紹此時卻這麽推辭著把公孫瓚抬了出來。
“本初何處此言?瓚何德何能當此大任?應由本初來才可以,隻有本初你才有這樣的威望!”
公孫瓚則這麽推脫了起來,因為此時可不是講究誰能力大誰來,而是要玩事故的時候。看看大家都希望誰來當盟主,而那個人就是盟主了。
結果大家一致把袁紹弄到了盟主的位置上,因為四世三公的威望可是很巨大的,所以袁紹自然而然的就成為盟主了。不過這副盟主卻和曆史不一樣了,不再是那名滿天下的曹操,而是由大家一致把公孫瓚推成了副盟主。
謎之音:曆史上公孫瓚、孔融、劉繇、李旻、孫堅都沒有來參加這次會盟,其中孫堅是因為路遠所以隻是名義上參加了,人卻沒有到。不過因為公孫瓚的參加,使得孔融、劉繇、李旻這三個機會主義者也參加了這個會盟,並且因為公孫瓚的來遲,使得孫堅也能參加這次會盟。
此後的第二天,在濮陽城外諸侯建造了三層將台,而此時正值冬季,北風令這高台之上的各路諸侯的旗幟被拉扯起來,令人抬頭就可以看清那旗子上的名字來知道是些什麽人來會盟。
此時正值冬日,在天空中無色而微小的太陽下,袁紹一身戎裝佩劍上台,而在台下諸侯則站立兩旁,台上的諸侯大旗則迎風招展比那太陽還奪目。
袁紹上得台後,便在台上在用犛牛白色尾毛裝飾、並寫有鬥大的將字的白旄旗下,在放著在象征著將權的金斧子的案幾上,用火石點燃了炷香。
謎之音:古代人使用玉璧代表皇王權力、玉琮代表帝王財富、玉鉞代表帝王兵權。而金斧子被稱為黃鉞,代表著將軍掌握的兵權。
梆!梆!梆!
袁紹在焚香後便向這案幾磕了三個頭。
“袁紹在此祭奠蚩尤戰神,願戰神保佑吾等戰無不勝!”
然後袁紹先是這麽說著話。
“紹雖不才,既承公等推為盟主,封為車騎將軍。則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
接著袁紹便拿起了擺在案幾上的車騎將軍金印,這麽朗聲說著話。
“我等願聽車騎將軍調遣!”
在台下群雄這麽恭敬的向袁紹拱手回應著。
“吾以車騎將軍令,我領冀州牧韓馥、上黨太守張揚、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為上路,取道河北進兵洛陽北路;吾弟後將軍袁術領烏程侯孫堅、豫州刺史孔伷、豫州潁川太守李旻、廣陵太守張超為下路,取道潁川進兵洛陽南路;副盟主公孫瓚領關東群雄為中路,在正東直進兵滎陽。我等三路大軍三十餘萬直撲洛陽,定叫董卓死無葬身之地!”
此時袁紹意氣風發的這麽命令著。
“諾!”
台下群雄則這麽應諾這。
老張的心聲:不對啊!不是那孫堅為先鋒嗎?怎麽弄出來一個三路而進呢?奇怪了啊!袁紹在評書裏可沒有這麽積極啊!難道評書裏的曆史不對嗎?要是董大頭被袁紹滅了,老子該怎麽辦啊?而這袁紹則怎敢如此獨斷獨行?不和大家商量一下就這麽命令我們?媽的,想不到這混蛋讓老子去帶最難搞的中路,而他和他弟弟則帶選了一個好位置!我**你們媽的!現在你袁紹選了北路,老子想回去都有難度了,媽拉個巴子的,氣死老子了!
在袁紹登台拜祭後,他便命冀州牧韓馥在北路總督糧草,不過卻是駐留在袁紹根基的鄴城。而他則帶著張揚、王匡、袁遺的人馬和著自己的兵將,多達十萬餘人由北路而去。
接著袁術則負責南路的糧草,並且表孫堅為中郎將,讓他率領孔伷、李旻、張超的兵將十萬餘人由南路而去。
公孫瓚則讓劉岱負責自己這路的糧草,而他則率領著劉繇、張邈、喬瑁、鮑信、孔融、曹操的兵將十萬餘人由中路直撲滎陽而去。
謎之音:就曆史而言,這次聯盟興兵後,北路的袁紹和南路的孫堅的確是正正當當的討伐董卓的。但是曹操為副盟主負責的中路軍卻因為曹操威望不足以服眾,結果到達了酸棗就停軍不前,令曹操氣得孤軍前進,結果在滎陽汴水遇到了正麵防禦的徐榮軍,因為寡不敵眾而大敗。但是,這回率領中路軍的卻是公孫瓚這個猛人,諸侯都畏懼公孫瓚的威猛而沒有在酸棗停留,而是直接殺往滎陽。
“什麽,這些諸侯的軍隊竟然在搶劫州郡的百姓?”
當公司帶兵由正東的中路往滎陽進兵時,在到了陳留一帶後,他便發現這諸侯軍的軍紀實在太差了,甚至那曹操和張邈這兩個陳留人的部隊都耐不住寂寞,開始搶劫鄉親。
“主公,諸侯之兵不少都是征募之兵,雖然驍勇,但軍紀渙散都是正常的。而他們甲具也不齊備,縱是有名將帶領,在一時間也無法讓他們安穩。除非能進行一段時期的訓練,但是現在正是大戰之時,我們也沒有時間訓練他們。所以,不如任他們去吧!”
沮授此時則在軍營大帳裏這麽說著話,不過有一句話他卻沒有說,就是反正他們搶的都是中原地區的財物,擾亂的是中原地區的治安,他可沒有田豐那麽好心。
“主公,若是主公想嚴明軍紀,嘉有一謀。”
此時郭嘉則向公孫瓚這麽說著話。
“哦!奉孝有何良策?”
公孫瓚這麽向郭嘉詢問著,因為公孫瓚明白軍紀好的軍隊才利於管理,才能讓戰爭勝利的因素多一些。並且他也隱約知道郭嘉想說什麽,隻是現在是議會,他得先讓這些部下踴躍發言。
“兵者,利器也!律者,兵鞘也!若想整頓兵事,必要行其嚴律才行。”
此時郭嘉這麽說著話。
“奉孝,我漢軍本有軍律,你說的嚴苛的律法,可是要動軍殺?”
此時公孫瓚向郭嘉這麽詢問著,因為他實際也打算這麽辦,隻是借助郭嘉的口來說出來而已。
“正是。”
郭嘉這麽點頭說著。
“既然這樣,我就著急諸侯來此,共議此事。而奉孝,若是諸侯不同意怎麽辦?”
公孫瓚繼續詢問著。
“主公,你大權在手,待諸侯來營,你隻需要說出此事並命令下去,諸侯必然會遵命。若是主公和諸侯商議的話,反而被諸侯看輕。”
郭嘉則這麽回複著。
“主公,若是強行這麽做,定會觸惱一些諸侯的!”
此時沮授則繼續擔心的這麽說著話,因為他感到這麽做就算暫時讓這支軍隊安穩下來,也會讓諸侯對公孫瓚起了芥蒂,令公孫瓚想起了袁紹的獨斷。
老張的心聲:袁紹那麽獨斷是否也是因為他身邊有人給他出謀劃策的原因?董昭現在在渤海,是那郭圖嗎?
“軍師,你也是知兵的人。正如奉孝所言,若是這兵器沒有刀鞘,定會傷到自己的。我意已決,當定下嚴律!”
而此時公孫瓚嘴中則這麽決定著。
結果公孫瓚便召集群雄,在陳留定下了揚名後世的《十七條禁律五十四斬》之法,並且這條律法本來就是後世軍隊裏的條例,附身公孫瓚的老張可是背得滾瓜爛熟的——
其一: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旗舉不起,旗按不伏,此謂悖軍,犯者斬之;
其二:呼名不應,點時不到,違期不至,動改師律,此謂慢軍,犯者斬之;
其三:夜傳刁鬥,怠而不報,更籌違慢,聲號不明,此謂懈軍,犯者斬之;
其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將,不聽約束,更教難製,此謂構軍,犯者斬之;
其五:揚聲笑語,蔑視禁約,馳突軍門,此謂輕軍,犯者斬之;
其六:所用兵器,弓弩絕弦,箭無羽鏃,劍戟不利,旗幟凋弊,此謂欺軍,犯者斬之;
其七:謠言詭語,捏造鬼神,假托夢寐,大肆邪說,蠱惑軍士,此謂淫軍,犯者斬之;
其八:好舌利齒,妄為是非,調撥軍士,令其不和,此謂謗軍,犯者斬之;
其九:所到之地,淩虐其民,如有逼淫婦女,此謂奸軍,犯者斬之;
其十:竊人財物,以為己利,奪人首級,以為己功,此謂盜軍,犯者斬之;
其十一:軍民聚眾議事,私進帳下,探聽軍機,此謂探軍,犯者斬之;
其十二:或聞所謀,及聞號令,漏泄於外,使敵人知之,此謂背軍,犯者斬之;其十三:調用之際,結舌不應,低眉俯首,麵有難色,此謂狠軍,犯者斬之;
其十四:出越行伍,攙前越後,言語喧嘩,不遵禁訓,此謂亂軍,犯者斬之;
其十五:托傷作病,以避征伐,捏傷假死,因而逃避,此謂詐軍,犯者斬之;
其十六:主掌錢糧,給賞之時阿私所親,使士卒結怨,此謂弊軍,犯者斬之;
其十七:觀寇不審,探賊不詳,到不言到,多則言少,少則言多,此謂誤軍,犯者斬之。
此法一下,在一兩日裏,殺了數十人,頓時全軍肅然。而諸侯也果如沮授所擔心的,對公孫瓚起了芥蒂,不過公孫瓚的威望在那裏放著,諸侯也隻是有想法而已。
歃血為盟,共討國賊!”
當十八路諸侯齊聚一堂之時,召集會盟的喬瑁這麽向大家說著話。
“今日我們興大義討伐董卓,所以成了這個聯盟。但凡是聯盟都得有盟主,這樣大家才能號令一致,進兵的時候才不會混亂。”
王匡此時則這麽建議著。
“袁本初四世三公,袁家門生故吏眾多,又和董卓有深仇,以他的威望是可以來當我們的盟主的。”
曹操聽到王匡的話,便推薦了袁紹來當盟主。
“紹不才,難以擋此大任。公孫伯珪世之人傑,攻伐漠北無有不破,當為盟主。”
袁紹此時卻這麽推辭著把公孫瓚抬了出來。
“本初何處此言?瓚何德何能當此大任?應由本初來才可以,隻有本初你才有這樣的威望!”
公孫瓚則這麽推脫了起來,因為此時可不是講究誰能力大誰來,而是要玩事故的時候。看看大家都希望誰來當盟主,而那個人就是盟主了。
結果大家一致把袁紹弄到了盟主的位置上,因為四世三公的威望可是很巨大的,所以袁紹自然而然的就成為盟主了。不過這副盟主卻和曆史不一樣了,不再是那名滿天下的曹操,而是由大家一致把公孫瓚推成了副盟主。
謎之音:曆史上公孫瓚、孔融、劉繇、李旻、孫堅都沒有來參加這次會盟,其中孫堅是因為路遠所以隻是名義上參加了,人卻沒有到。不過因為公孫瓚的參加,使得孔融、劉繇、李旻這三個機會主義者也參加了這個會盟,並且因為公孫瓚的來遲,使得孫堅也能參加這次會盟。
此後的第二天,在濮陽城外諸侯建造了三層將台,而此時正值冬季,北風令這高台之上的各路諸侯的旗幟被拉扯起來,令人抬頭就可以看清那旗子上的名字來知道是些什麽人來會盟。
此時正值冬日,在天空中無色而微小的太陽下,袁紹一身戎裝佩劍上台,而在台下諸侯則站立兩旁,台上的諸侯大旗則迎風招展比那太陽還奪目。
袁紹上得台後,便在台上在用犛牛白色尾毛裝飾、並寫有鬥大的將字的白旄旗下,在放著在象征著將權的金斧子的案幾上,用火石點燃了炷香。
謎之音:古代人使用玉璧代表皇王權力、玉琮代表帝王財富、玉鉞代表帝王兵權。而金斧子被稱為黃鉞,代表著將軍掌握的兵權。
梆!梆!梆!
袁紹在焚香後便向這案幾磕了三個頭。
“袁紹在此祭奠蚩尤戰神,願戰神保佑吾等戰無不勝!”
然後袁紹先是這麽說著話。
“紹雖不才,既承公等推為盟主,封為車騎將軍。則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
接著袁紹便拿起了擺在案幾上的車騎將軍金印,這麽朗聲說著話。
“我等願聽車騎將軍調遣!”
在台下群雄這麽恭敬的向袁紹拱手回應著。
“吾以車騎將軍令,我領冀州牧韓馥、上黨太守張揚、河內太守王匡、山陽太守袁遺為上路,取道河北進兵洛陽北路;吾弟後將軍袁術領烏程侯孫堅、豫州刺史孔伷、豫州潁川太守李旻、廣陵太守張超為下路,取道潁川進兵洛陽南路;副盟主公孫瓚領關東群雄為中路,在正東直進兵滎陽。我等三路大軍三十餘萬直撲洛陽,定叫董卓死無葬身之地!”
此時袁紹意氣風發的這麽命令著。
“諾!”
台下群雄則這麽應諾這。
老張的心聲:不對啊!不是那孫堅為先鋒嗎?怎麽弄出來一個三路而進呢?奇怪了啊!袁紹在評書裏可沒有這麽積極啊!難道評書裏的曆史不對嗎?要是董大頭被袁紹滅了,老子該怎麽辦啊?而這袁紹則怎敢如此獨斷獨行?不和大家商量一下就這麽命令我們?媽的,想不到這混蛋讓老子去帶最難搞的中路,而他和他弟弟則帶選了一個好位置!我**你們媽的!現在你袁紹選了北路,老子想回去都有難度了,媽拉個巴子的,氣死老子了!
在袁紹登台拜祭後,他便命冀州牧韓馥在北路總督糧草,不過卻是駐留在袁紹根基的鄴城。而他則帶著張揚、王匡、袁遺的人馬和著自己的兵將,多達十萬餘人由北路而去。
接著袁術則負責南路的糧草,並且表孫堅為中郎將,讓他率領孔伷、李旻、張超的兵將十萬餘人由南路而去。
公孫瓚則讓劉岱負責自己這路的糧草,而他則率領著劉繇、張邈、喬瑁、鮑信、孔融、曹操的兵將十萬餘人由中路直撲滎陽而去。
謎之音:就曆史而言,這次聯盟興兵後,北路的袁紹和南路的孫堅的確是正正當當的討伐董卓的。但是曹操為副盟主負責的中路軍卻因為曹操威望不足以服眾,結果到達了酸棗就停軍不前,令曹操氣得孤軍前進,結果在滎陽汴水遇到了正麵防禦的徐榮軍,因為寡不敵眾而大敗。但是,這回率領中路軍的卻是公孫瓚這個猛人,諸侯都畏懼公孫瓚的威猛而沒有在酸棗停留,而是直接殺往滎陽。
“什麽,這些諸侯的軍隊竟然在搶劫州郡的百姓?”
當公司帶兵由正東的中路往滎陽進兵時,在到了陳留一帶後,他便發現這諸侯軍的軍紀實在太差了,甚至那曹操和張邈這兩個陳留人的部隊都耐不住寂寞,開始搶劫鄉親。
“主公,諸侯之兵不少都是征募之兵,雖然驍勇,但軍紀渙散都是正常的。而他們甲具也不齊備,縱是有名將帶領,在一時間也無法讓他們安穩。除非能進行一段時期的訓練,但是現在正是大戰之時,我們也沒有時間訓練他們。所以,不如任他們去吧!”
沮授此時則在軍營大帳裏這麽說著話,不過有一句話他卻沒有說,就是反正他們搶的都是中原地區的財物,擾亂的是中原地區的治安,他可沒有田豐那麽好心。
“主公,若是主公想嚴明軍紀,嘉有一謀。”
此時郭嘉則向公孫瓚這麽說著話。
“哦!奉孝有何良策?”
公孫瓚這麽向郭嘉詢問著,因為公孫瓚明白軍紀好的軍隊才利於管理,才能讓戰爭勝利的因素多一些。並且他也隱約知道郭嘉想說什麽,隻是現在是議會,他得先讓這些部下踴躍發言。
“兵者,利器也!律者,兵鞘也!若想整頓兵事,必要行其嚴律才行。”
此時郭嘉這麽說著話。
“奉孝,我漢軍本有軍律,你說的嚴苛的律法,可是要動軍殺?”
此時公孫瓚向郭嘉這麽詢問著,因為他實際也打算這麽辦,隻是借助郭嘉的口來說出來而已。
“正是。”
郭嘉這麽點頭說著。
“既然這樣,我就著急諸侯來此,共議此事。而奉孝,若是諸侯不同意怎麽辦?”
公孫瓚繼續詢問著。
“主公,你大權在手,待諸侯來營,你隻需要說出此事並命令下去,諸侯必然會遵命。若是主公和諸侯商議的話,反而被諸侯看輕。”
郭嘉則這麽回複著。
“主公,若是強行這麽做,定會觸惱一些諸侯的!”
此時沮授則繼續擔心的這麽說著話,因為他感到這麽做就算暫時讓這支軍隊安穩下來,也會讓諸侯對公孫瓚起了芥蒂,令公孫瓚想起了袁紹的獨斷。
老張的心聲:袁紹那麽獨斷是否也是因為他身邊有人給他出謀劃策的原因?董昭現在在渤海,是那郭圖嗎?
“軍師,你也是知兵的人。正如奉孝所言,若是這兵器沒有刀鞘,定會傷到自己的。我意已決,當定下嚴律!”
而此時公孫瓚嘴中則這麽決定著。
結果公孫瓚便召集群雄,在陳留定下了揚名後世的《十七條禁律五十四斬》之法,並且這條律法本來就是後世軍隊裏的條例,附身公孫瓚的老張可是背得滾瓜爛熟的——
其一: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旗舉不起,旗按不伏,此謂悖軍,犯者斬之;
其二:呼名不應,點時不到,違期不至,動改師律,此謂慢軍,犯者斬之;
其三:夜傳刁鬥,怠而不報,更籌違慢,聲號不明,此謂懈軍,犯者斬之;
其四:多出怨言,怒其主將,不聽約束,更教難製,此謂構軍,犯者斬之;
其五:揚聲笑語,蔑視禁約,馳突軍門,此謂輕軍,犯者斬之;
其六:所用兵器,弓弩絕弦,箭無羽鏃,劍戟不利,旗幟凋弊,此謂欺軍,犯者斬之;
其七:謠言詭語,捏造鬼神,假托夢寐,大肆邪說,蠱惑軍士,此謂淫軍,犯者斬之;
其八:好舌利齒,妄為是非,調撥軍士,令其不和,此謂謗軍,犯者斬之;
其九:所到之地,淩虐其民,如有逼淫婦女,此謂奸軍,犯者斬之;
其十:竊人財物,以為己利,奪人首級,以為己功,此謂盜軍,犯者斬之;
其十一:軍民聚眾議事,私進帳下,探聽軍機,此謂探軍,犯者斬之;
其十二:或聞所謀,及聞號令,漏泄於外,使敵人知之,此謂背軍,犯者斬之;其十三:調用之際,結舌不應,低眉俯首,麵有難色,此謂狠軍,犯者斬之;
其十四:出越行伍,攙前越後,言語喧嘩,不遵禁訓,此謂亂軍,犯者斬之;
其十五:托傷作病,以避征伐,捏傷假死,因而逃避,此謂詐軍,犯者斬之;
其十六:主掌錢糧,給賞之時阿私所親,使士卒結怨,此謂弊軍,犯者斬之;
其十七:觀寇不審,探賊不詳,到不言到,多則言少,少則言多,此謂誤軍,犯者斬之。
此法一下,在一兩日裏,殺了數十人,頓時全軍肅然。而諸侯也果如沮授所擔心的,對公孫瓚起了芥蒂,不過公孫瓚的威望在那裏放著,諸侯也隻是有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