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可,萬萬不可!你是什麽人,敢說此大話!天子乃先帝嫡子,並無過失,豈能妄自廢立?董卓,你難道想造反嗎?”
就在董卓說出要廢立皇帝,並且得意的大笑之時。與那曆史一樣,公孫瓚聽到了這句非常熟悉的一句話。
說這話的人乃是一員一身戎裝的老將,而此人已經離席而起,也是手握佩劍的怒目望著董卓。而此人雖已年老但是體格也很健壯,一看就是一員沙場老將,並且公孫瓚在朝堂之上也看到過他。這個人就是丁原,而他此時這麽說真的是為漢家威儀著想,還是感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老張的心聲:是丁原吧!本來今天我是打算請你去吃飯拉拉關係的,想不到今天我們全被董卓拉來了。嗬嗬!看來我們還是真沒有緣分啊!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此時董卓聽罷丁原的斥駁,勃然大怒的吼了這一句狠話,令眾大臣感到這董卓確有不臣之心。
京!
而那董卓說完這話的時候,便抽出寶劍,望著丁原。不過這董卓卻沒有動手,因為那丁原身後,挺立一將,生得氣宇軒昂、威風凜凜。但見他身高足有一丈,一身重甲,並且手執一丈三尺的方天畫戟,怒視著董卓。這個人就是呂布,呂奉先。而此時眾人看他容貌英武非凡,一雙劍眉下鷹目發著陣陣寒光,麵白無須的臉上宛如大理石一樣光潔冷峻,令人不怒而威。
老張的心聲:終於看到呂布了!這家夥個子還真高啊!並且相貌也錯!難怪有人中呂布的稱呼。
公孫瓚此時望著那被稱為三國第一武將的呂布,不禁一直盯著看,而幸虧是這種場合,不然會被人當成玻璃的。不過此時他卻忘看自己身後的關羽和張飛二人也差點起身,半跪在席上手按劍柄也在怒視著董卓。
“今日乃飲宴之會,不宜談論國政大事,待明日上朝再作理論。”
此時董卓身邊李儒突然這麽向眾大臣說著話,令場麵為之一緩。
“廢立之事不可酒後相商,當另日再議!”
此時王允也趁機這麽說著話,令眾官都撤了溫明園,公孫瓚也跟了出去。而這麽一鬧,董卓議立新帝之事,便無法再進行下去,董卓恨怒不已。
老張的心聲:嘿嘿!果然和評書一樣,不過卻少了我老師的那番話,令我有退路可走啊!
“丁原身後站立之人,乃丁原義子呂布,字奉先。此人有萬夫不擋之勇,當時若斬丁原,必有一番惡鬥,而且那公孫瓚身旁也有兩員虎將怒目望著主公,恐於主公不利。不過我觀那公孫瓚卻神態自若,令人生疑!現在我們居於城外,而丁原兵馬都在城外,此人離去必將回營點兵而來。我們應當進洛陽避開他,然後上奏朝廷說丁原造反,方可領宮內禁軍對付丁原。”
而在大臣走後李儒便這麽向董卓說著話,董卓才息怒,知道現在他應當先回洛陽去想辦法對付丁原。
“什麽?董卓如此大膽!竟敢行廢立之事!昔日太甲晦暗不明,伊尹才將他流放於桐宮;昌邑王登位僅二十七日,卻作惡三千餘件,使得民心大憤,大將軍霍光為了順應民意,這才祭告太廟,然後將其廢棄。然而當今主上雖然年幼,卻是聰穎好學,且登基以來並無半點過錯,朝中眾位大人都是有目共睹的。那董卓久在西涼,於朝中諸事不太清楚。更何況,以我來看,董卓無伊尹、霍光之大才,竟敢行‘廢立’之事!豈不聞聖人所雲‘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乎?”
盧植聽到公孫瓚和劉備告知他董卓溫明園的做法,則生氣的這麽說著。
老張的心聲:不是吧!把對董卓說的話說給我聽了!看來這名言始終要傳下去的。
“師傅,那董卓今日已經把話放出去了!看樣子丁原還會因為他這番話而和他翻臉,必然會兵戎相見。師傅雖然生氣,且稍安勿躁,看看當今形勢再說。不然我怕萬一董卓廢立已成定局,那皇帝陛下必然會遭他毒手!我等應當留有用之身來保護皇帝離京安身才是!”
此時公孫瓚這麽向盧植說著話。
“哦?”
公孫瓚說出此話後盧植和劉備頓時大感訝異,想不到他竟然會思慮到這種地步了。
“就依伯珪所言吧!為師老了!哎!——”
盧植此時說完這句話,長歎一聲便擺了擺手叫公孫瓚和劉備退出房去,而他則獨自一人關在房中深思過往。
謎之音:附身公孫瓚的老張來京的最大目的實際上就是要帶劉辯走,因為對他而言廢立後的劉辯才是大魚。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如擁廢帝以複江山來得穩妥,並且這樣一來在他這方麵就沒有一個朝廷來掣肘他,有的隻是他組建的、控製在手中的新政府機構。這是他前世的經驗總結,因為他在北京城裏受到過的教訓太多了。這就是這趟公孫瓚來洛陽的真實目的了,不過這卻是隱藏在他心裏的秘密,是他通過自己對三國的了解,所製定出來的一個政治上的重大決定。
“什麽?董卓竟然要行廢立之事?他這麽做難道是想穩住自己的權勢?”
而此時在尚書府裏田豐在公孫瓚口中得知董卓要廢立劉辯的時候,這麽驚訝的說著話。
“軍師為何認為董卓想穩住自己的權勢,這廢立和穩住自己的權勢有什麽關係?”
此時公孫瓚卻有點不明白田豐的話這麽詢問著。
“就局勢來看,現在何進與十常侍已死,朝中無人主政。現在董卓當權,方讓公欽大夫有了頭目。但是隨著主公的進京獻俘,一旦獻俘儀式結束這朝中局麵便會平定下來,那朝中權勢又會重新分配。到時那董卓若不能完全控製朝廷,還能不能權傾朝野,那可就是未知之數。畢竟現在皇城還有二十萬禁軍,而這支軍隊可不是有主之軍,乃是隻聽皇命的部隊。到時候並州豪傑丁原、朝中名士王允、四世三公的袁家人乃至主公老師大儒盧植,都有可能成為取代董卓的位置,令這二十萬禁軍不再受命於董卓,迫使他做出讓步。而這董卓趁著還掌控權柄的時候借著民心未定,朝中大員們都還在觀望著時候,行廢立之事,把反對他的人或殺或逐,將作為他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董卓根基在西涼,想要一直控製漢庭,憑他那萬餘人恐怕是不行的,因為就算他的部隊再強,也會有歸鄉的情緒的。並且依此看來,董卓廢帝遷都勢在必行啊!
對了,主公,今天袁紹解印綬於城門跑了,我想他是知道了董卓想廢帝,害怕受到牽連便跑了。而我在進洛陽後知道在董卓未上京之時,洛陽市頭曾經有童謠說——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芒。’
指得並非是那場宮亂,而就是今天的事情啊!難道這是天注定董卓廢帝嗎?而不論董卓成與不成這漢家威儀也就此蕩然無存,那天子也成為諸侯的玩物了!而那北芒乃是帝王安息之所,童謠的意思是指這漢朝要完了嗎?”
此時田豐感慨的說出這些話,神情落寞非常,頓時仿佛由一個精神煥發的青年人衰變成一個落寞的中年人。因為‘漢’曾經是多麽輝煌的一個王朝的稱謂,天下人都以漢稱人,這‘漢’難道就要亡了嗎?
公孫瓚本來還想和田豐說些話的,因為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和田豐商量,但是看到田豐這般摸樣,卻不能再說下去了。而此時他才注意到那盧植和田豐為何聽到這個消息時如此消沉,因為‘漢’對於他們是多麽重要的一個字。相對的他突然間發現那劉備和他就沒有他們這麽消沉,看來那劉備果然暗藏心機。
“主公,現在丁原抓住這次機遇,定會起兵征討主公,以反對主公廢立皇帝為名,來和主公在武力上爭奪朝中權柄。現在我們進宮讓皇帝下詔說丁原謀反,獲得聖旨後便立刻點禁軍交與主公麾下將領去和丁原征戰,而主公不可離開洛陽,因為那公孫瓚還在城中。”
在回到洛陽的隊伍裏,李儒向董卓這麽說著話。
“賢婿,你這個意思是讓我的將領帶禁軍去和丁原打仗,而我則和自己的軍隊依舊控製皇宮吧!但我觀那二十萬禁軍雖然甲具不錯,但是缺乏臨陣經驗,雖然人多勢眾恐怕也未必能滅那丁原的部隊。何況又不能把這些禁軍全都派出和那丁原激戰,我想派出五六萬人已經是極限了。而假如禁軍若是打敗了,我豈不顏麵盡失?”
董卓這麽向李儒說著話。
“軍事的事情我不如主公明白,但是雖然這公孫瓚的軍隊驕縱且戰力並不是很高,還是需要防範的。所以與丁原一戰,不能動用我軍,而我軍則必須守衛京師控製皇宮。何況動用禁軍不僅名正言順,還會削弱禁軍的實力,為我等長控洛陽都有好處。”
李儒此時堅持著自己的觀點。
“這樣的話就依賢婿所言!”
董卓聽到李儒的話便答應了李儒,而他們這時正趕往皇宮去找劉辯要聖旨。真不知那小皇帝劉辯要是知道自己被迫頒發的聖旨是來對付維護他當皇帝的丁原,會是怎麽樣的表情?不過那董卓是不會告訴他這件事情的,而他也隻有在以後才能知道後悔去了。
就在董卓說出要廢立皇帝,並且得意的大笑之時。與那曆史一樣,公孫瓚聽到了這句非常熟悉的一句話。
說這話的人乃是一員一身戎裝的老將,而此人已經離席而起,也是手握佩劍的怒目望著董卓。而此人雖已年老但是體格也很健壯,一看就是一員沙場老將,並且公孫瓚在朝堂之上也看到過他。這個人就是丁原,而他此時這麽說真的是為漢家威儀著想,還是感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老張的心聲:是丁原吧!本來今天我是打算請你去吃飯拉拉關係的,想不到今天我們全被董卓拉來了。嗬嗬!看來我們還是真沒有緣分啊!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此時董卓聽罷丁原的斥駁,勃然大怒的吼了這一句狠話,令眾大臣感到這董卓確有不臣之心。
京!
而那董卓說完這話的時候,便抽出寶劍,望著丁原。不過這董卓卻沒有動手,因為那丁原身後,挺立一將,生得氣宇軒昂、威風凜凜。但見他身高足有一丈,一身重甲,並且手執一丈三尺的方天畫戟,怒視著董卓。這個人就是呂布,呂奉先。而此時眾人看他容貌英武非凡,一雙劍眉下鷹目發著陣陣寒光,麵白無須的臉上宛如大理石一樣光潔冷峻,令人不怒而威。
老張的心聲:終於看到呂布了!這家夥個子還真高啊!並且相貌也錯!難怪有人中呂布的稱呼。
公孫瓚此時望著那被稱為三國第一武將的呂布,不禁一直盯著看,而幸虧是這種場合,不然會被人當成玻璃的。不過此時他卻忘看自己身後的關羽和張飛二人也差點起身,半跪在席上手按劍柄也在怒視著董卓。
“今日乃飲宴之會,不宜談論國政大事,待明日上朝再作理論。”
此時董卓身邊李儒突然這麽向眾大臣說著話,令場麵為之一緩。
“廢立之事不可酒後相商,當另日再議!”
此時王允也趁機這麽說著話,令眾官都撤了溫明園,公孫瓚也跟了出去。而這麽一鬧,董卓議立新帝之事,便無法再進行下去,董卓恨怒不已。
老張的心聲:嘿嘿!果然和評書一樣,不過卻少了我老師的那番話,令我有退路可走啊!
“丁原身後站立之人,乃丁原義子呂布,字奉先。此人有萬夫不擋之勇,當時若斬丁原,必有一番惡鬥,而且那公孫瓚身旁也有兩員虎將怒目望著主公,恐於主公不利。不過我觀那公孫瓚卻神態自若,令人生疑!現在我們居於城外,而丁原兵馬都在城外,此人離去必將回營點兵而來。我們應當進洛陽避開他,然後上奏朝廷說丁原造反,方可領宮內禁軍對付丁原。”
而在大臣走後李儒便這麽向董卓說著話,董卓才息怒,知道現在他應當先回洛陽去想辦法對付丁原。
“什麽?董卓如此大膽!竟敢行廢立之事!昔日太甲晦暗不明,伊尹才將他流放於桐宮;昌邑王登位僅二十七日,卻作惡三千餘件,使得民心大憤,大將軍霍光為了順應民意,這才祭告太廟,然後將其廢棄。然而當今主上雖然年幼,卻是聰穎好學,且登基以來並無半點過錯,朝中眾位大人都是有目共睹的。那董卓久在西涼,於朝中諸事不太清楚。更何況,以我來看,董卓無伊尹、霍光之大才,竟敢行‘廢立’之事!豈不聞聖人所雲‘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乎?”
盧植聽到公孫瓚和劉備告知他董卓溫明園的做法,則生氣的這麽說著。
老張的心聲:不是吧!把對董卓說的話說給我聽了!看來這名言始終要傳下去的。
“師傅,那董卓今日已經把話放出去了!看樣子丁原還會因為他這番話而和他翻臉,必然會兵戎相見。師傅雖然生氣,且稍安勿躁,看看當今形勢再說。不然我怕萬一董卓廢立已成定局,那皇帝陛下必然會遭他毒手!我等應當留有用之身來保護皇帝離京安身才是!”
此時公孫瓚這麽向盧植說著話。
“哦?”
公孫瓚說出此話後盧植和劉備頓時大感訝異,想不到他竟然會思慮到這種地步了。
“就依伯珪所言吧!為師老了!哎!——”
盧植此時說完這句話,長歎一聲便擺了擺手叫公孫瓚和劉備退出房去,而他則獨自一人關在房中深思過往。
謎之音:附身公孫瓚的老張來京的最大目的實際上就是要帶劉辯走,因為對他而言廢立後的劉辯才是大魚。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如擁廢帝以複江山來得穩妥,並且這樣一來在他這方麵就沒有一個朝廷來掣肘他,有的隻是他組建的、控製在手中的新政府機構。這是他前世的經驗總結,因為他在北京城裏受到過的教訓太多了。這就是這趟公孫瓚來洛陽的真實目的了,不過這卻是隱藏在他心裏的秘密,是他通過自己對三國的了解,所製定出來的一個政治上的重大決定。
“什麽?董卓竟然要行廢立之事?他這麽做難道是想穩住自己的權勢?”
而此時在尚書府裏田豐在公孫瓚口中得知董卓要廢立劉辯的時候,這麽驚訝的說著話。
“軍師為何認為董卓想穩住自己的權勢,這廢立和穩住自己的權勢有什麽關係?”
此時公孫瓚卻有點不明白田豐的話這麽詢問著。
“就局勢來看,現在何進與十常侍已死,朝中無人主政。現在董卓當權,方讓公欽大夫有了頭目。但是隨著主公的進京獻俘,一旦獻俘儀式結束這朝中局麵便會平定下來,那朝中權勢又會重新分配。到時那董卓若不能完全控製朝廷,還能不能權傾朝野,那可就是未知之數。畢竟現在皇城還有二十萬禁軍,而這支軍隊可不是有主之軍,乃是隻聽皇命的部隊。到時候並州豪傑丁原、朝中名士王允、四世三公的袁家人乃至主公老師大儒盧植,都有可能成為取代董卓的位置,令這二十萬禁軍不再受命於董卓,迫使他做出讓步。而這董卓趁著還掌控權柄的時候借著民心未定,朝中大員們都還在觀望著時候,行廢立之事,把反對他的人或殺或逐,將作為他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董卓根基在西涼,想要一直控製漢庭,憑他那萬餘人恐怕是不行的,因為就算他的部隊再強,也會有歸鄉的情緒的。並且依此看來,董卓廢帝遷都勢在必行啊!
對了,主公,今天袁紹解印綬於城門跑了,我想他是知道了董卓想廢帝,害怕受到牽連便跑了。而我在進洛陽後知道在董卓未上京之時,洛陽市頭曾經有童謠說——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芒。’
指得並非是那場宮亂,而就是今天的事情啊!難道這是天注定董卓廢帝嗎?而不論董卓成與不成這漢家威儀也就此蕩然無存,那天子也成為諸侯的玩物了!而那北芒乃是帝王安息之所,童謠的意思是指這漢朝要完了嗎?”
此時田豐感慨的說出這些話,神情落寞非常,頓時仿佛由一個精神煥發的青年人衰變成一個落寞的中年人。因為‘漢’曾經是多麽輝煌的一個王朝的稱謂,天下人都以漢稱人,這‘漢’難道就要亡了嗎?
公孫瓚本來還想和田豐說些話的,因為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和田豐商量,但是看到田豐這般摸樣,卻不能再說下去了。而此時他才注意到那盧植和田豐為何聽到這個消息時如此消沉,因為‘漢’對於他們是多麽重要的一個字。相對的他突然間發現那劉備和他就沒有他們這麽消沉,看來那劉備果然暗藏心機。
“主公,現在丁原抓住這次機遇,定會起兵征討主公,以反對主公廢立皇帝為名,來和主公在武力上爭奪朝中權柄。現在我們進宮讓皇帝下詔說丁原謀反,獲得聖旨後便立刻點禁軍交與主公麾下將領去和丁原征戰,而主公不可離開洛陽,因為那公孫瓚還在城中。”
在回到洛陽的隊伍裏,李儒向董卓這麽說著話。
“賢婿,你這個意思是讓我的將領帶禁軍去和丁原打仗,而我則和自己的軍隊依舊控製皇宮吧!但我觀那二十萬禁軍雖然甲具不錯,但是缺乏臨陣經驗,雖然人多勢眾恐怕也未必能滅那丁原的部隊。何況又不能把這些禁軍全都派出和那丁原激戰,我想派出五六萬人已經是極限了。而假如禁軍若是打敗了,我豈不顏麵盡失?”
董卓這麽向李儒說著話。
“軍事的事情我不如主公明白,但是雖然這公孫瓚的軍隊驕縱且戰力並不是很高,還是需要防範的。所以與丁原一戰,不能動用我軍,而我軍則必須守衛京師控製皇宮。何況動用禁軍不僅名正言順,還會削弱禁軍的實力,為我等長控洛陽都有好處。”
李儒此時堅持著自己的觀點。
“這樣的話就依賢婿所言!”
董卓聽到李儒的話便答應了李儒,而他們這時正趕往皇宮去找劉辯要聖旨。真不知那小皇帝劉辯要是知道自己被迫頒發的聖旨是來對付維護他當皇帝的丁原,會是怎麽樣的表情?不過那董卓是不會告訴他這件事情的,而他也隻有在以後才能知道後悔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