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主公相救,授感恩戴德!”
就在公孫瓚進入陽平後,沮授迎上公孫瓚就這麽說著。
“公與不必多禮!這陽平既無兵、又無糧、城又不固,當務之急你應當趕快收拾家當,快快隨我到渤海去。”
公孫瓚見到沮授後,卻沒有和沮授客道,而是這麽向他說著話。
“授受主公知遇之恩,當效犬馬之勞!”
沮授見公孫瓚如此懇切,便立刻向公孫瓚跪拜行大禮的這麽說著,看來這回這沮授才算真正歸心於公孫瓚。
老張的心聲:我**!我就知道你這癟獨子藏著掖著了。
“公與請起!”
公孫瓚一臉堆出來的笑容把沮授扶了起來。
“主公,授本已打算與這陽平共存亡了,要不是主公來救,怕授難過此關了。我本漢之縣令,就算是現在形勢危急我也本不應該和主公離去的,因為我一走這陽平縣留於何人?這縣內百姓又怎麽辦?但是授受主公知遇大恩!而留在此地萬一賊兵再來隻有一死而已。但主公知遇之恩不報,授不能死。所以……”
沮授說到此,一把拽掉自己的官帽,左手把著自己的發髻,右手拔出佩劍斬斷了自己的頭髻。
“當今陽平沮授已死!”
說完這句話沮授就將那割掉的發髻丟在地上。
謎之音:《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沮授割發就是不孝的意思,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和割腦袋沒什麽兩樣。並且在漢朝想當官就得舉孝廉,而沮授這麽做等於自毀前程。不過呢,他已經舉完孝廉了,並且跟著公孫瓚就等於以後他非常有前途。
“公與這是何苦啊!”
公孫瓚此時虛偽的去撿起那沮授的發髻故作可惜的說著。
老張的心聲:來到三國後我發覺留著這長發和長須非常不得勁,我是不是也可以學這沮授把胡子和頭發理一理呢?
就這樣,公孫瓚圓滿完成了任務,帶著沮授一家老小離開了陽平。
在路上公孫瓚告知沮授他在衛水的戰績後,沮授雖然稱讚公孫瓚的以一百破敵五千乃當世之英雄,但是卻說了這麽一句——
“有些事情主公不必親為。”
而公孫瓚聽到沮授這句話有些似懂非懂。
隨後公孫瓚遇到了正在路上趕來增援的田家私兵,並且他看到田家私兵後,令公孫瓚驚訝的是這田家私兵的裝備竟然比那以死的李達的部隊還要好,並且精神麵貌也強多了,一看就是一支勁旅,漢末一國的貴族都有此實力,難怪皇權沒落時會令天下大亂而打出了三國的局麵。
在與田豐匯合後,田豐得知公孫瓚的戰績時,不禁唏噓不已,並且他也向公孫瓚說了這麽一句——
“主公已是人上之人,貴為主上,不必再為名利所往。主公手下武將眾多,有些功名是可以讓他們去得的。”
而公孫瓚聽到田豐這種語重心長的話如遭雷擊,才算真正的明白,也同時明白自己一生最大的錯誤在哪裏了。
老張的心聲:媽拉個巴子的,我老張終於明白為啥我在民國那時候沒有在北平立住腳了。就是老子我做事太過了,有些事情派幾個手下去做就可以了,老子我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啊!他媽的,老子那時候身邊要是有這田豐和沮授就好了,也不用弄得不但被北伐軍趕出北平,還被小日本炸死那麽悲慘的命運了。
公孫瓚此時雖然懊悔自己的前生,但是還得坦然麵對,好在現在前去渤海沒有多少路程了,待在渤海休息一晚後,他就打算帶著這一大批文臣武將回遼西經營東北,等天下大亂之時入主中原。
咚!咚!……
咣當當!——
……
當公孫瓚還沒有進渤海國的浮陽城,就看到在浮陽城外有許多人夾道歡迎,並且還聽到了喜慶的銅鑼響和鼓聲。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元皓、公與,你們看這是怎麽回事?”
公孫瓚看到這個場麵知道是浮陽城人在歡迎他們,但是公孫瓚還是先向田豐和沮授請教一下,想弄明白具體是怎麽回事,他該如何應對。
沮授此時向田豐一笑,意思是告訴田豐這裏是你的地頭,還是你向主公說吧。
“主公,我想是我田家出兵的消息令渤海更加關注這次王芬叛亂的戰事。而主公在衛水之戰打得太漂亮了一定已經傳來這裏了,而這裏的人一定是認為我們田家打贏得這場仗。豐鬥膽建議此時主公亮出身份正大光明的進浮陽城,雖然主公此來是秘密行事,但是此時主公若表明身份當有三利。”
“那三利?”
“利一,主公私訪冀州是以都亭侯之名來尋豐為國家效力,又有五訪我田豐之實,主公禮賢下士之名因此可傳揚四海令天下士族歸心;利二,主公衛水此戰雖不大,但是此戰是以少勝多的著名之戰,定會叫天下豪傑對主公傾心。有此二利,可攬天下人之心,主公當圖之。”
“如此甚好!但是元皓不是說有三利嗎?這第三利又是什麽?”
“嗬嗬!主公,田豐話多了。”
“哦?”
公孫瓚就這樣和田豐結束了對話,而公孫瓚在和田豐說話的時候望了一眼沮授,不過沮授也沒有什麽表示。
老張的心聲:這田豐一定有什麽瞞了我!像他這樣的謀士才不會說錯話呢!不過,還是算了吧!這田豐和沮授素來很直,連他們都不說第三利是什麽,我何必要問?不過這第三利是什麽呢?就前兩利我仔細想也能明白其中道理,就是那第三利還真是惱人啊!
謎之音:謀士和普通人的區別就是當一個問題出現,謀士立刻就能想明白,而普通人需要花很長時間才明白。
就這樣按照田豐的主意,公孫瓚大張旗鼓的進到了浮陽城,令城中人大為驚異,從此公孫瓚之名名重天下。並且,劉備匹馬斬殺李達之名也讓天下人側目,而劉備也因為這一場衛水之戰過早的名揚天下了,不過卻不是他的仁名,而是武者之名。
公孫瓚在浮陽待了兩天,便帶著新收的田豐、沮授,劉、關、張三兄弟,張郃、高覽、趙雲、夏侯蘭,以及一直沒有向他表過忠心的卻還說要和他同行的徐幹和劉楨一起回了遼西。可見公孫瓚此次來冀州收獲頗豐,不但得了謀士和猛將,還和中山巨富甄家結了親家,並且因為衛水一戰而名揚天下。
“千裏渥窪種,名動帝王家。金鑾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鬢方鴉。莫管錢流地,且擬醉黃花。
喚雙成,歌弄玉,舞綠華。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邊去,雲裏認飛車。”
此時公孫瓚在渤海沿岸一路帶著自己這些謀臣武將北歸,不禁意氣風發,脫口而出這後世辛棄疾所做的《水調歌頭》,而這詞牌是在他前生在陳衍庶家學習時聽到陳獨秀常吟的詞牌,所以記憶深刻,此時便興致所發吟了出來。
不過這公孫瓚這吟出這詞牌後,立刻讓田豐、沮授、徐幹、劉楨、劉備等人大吃一驚,感歎公孫瓚之才。
“‘千裏渥窪種,名動帝王家。’師兄這詞做得太妙了!我當與師兄一起去做那渥窪的千裏馬,立那名動帝王家之功!”
劉備此時因為公孫瓚的這首詞的第一句感慨著。
謎之音:渥窪,水名,是著名河曲馬的產地之一,並且還是盛產千裏馬的地方。
“‘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都亭侯這句還真是應景之作,道出了都亭侯的心胸,並且做得氣勢磅礴,真是大妙!”
此時徐幹很少有的誇獎著公孫瓚,並且此時正如他所說,正是夕陽西下之時,而他們又是沿著海岸線在前行,那東方天海盡頭霞光正在流逝,仿佛被江海吸去了一般。
“‘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我觀主公這句真乃大漢忠臣矣!主公不僅要在東北為我大漢揚威,看來主公還要帶兵去西北為我大漢清道。”
此時田豐在公孫瓚詩詞中看出了他忠心漢室的情感不禁讚歎著,雖然實際上是千百年後辛棄疾老人家忠於宋帝的情感。
此時,這些士子們開始評論著公孫瓚吟出的這個詞牌,真是令他們震撼啊!心頭久久不能平靜啊!
“都亭侯,不知大人吟出的這詩詞是何名?”
眾人逐字逐句討論了一番公孫瓚吟出的這詞牌後,才發現忘問公孫瓚這詩詞的名字了,便由徐幹第一個著急的向公孫瓚詢問著。
“《水調歌》”
公孫瓚這麽回複著。
作者版謎之音:小子可不敢亂改先人的詞牌,這《水調歌頭》以前的確叫《水調歌》,因為是第一章的詞歌才叫《水調歌頭》。
“《水調歌》!好!好!好!”
徐幹聽到公孫瓚說出詞名後,連說了三個好字,表示讚許。
而從此公孫瓚的這首《水調歌》這在漢朝還是全新的詞牌、連同當年的服虔的《春秋左氏傳解》名揚天下,而當年公孫瓚和服虔一樣名重士林,而公孫瓚也因此成為北方聞名遐邇的詩人,被人稱為公孫大詩人。
謎之音:服虔,初名重,又名祗,字子慎,河南滎陽人。年少時家貧,但好學,有文采,文章做得好。後來他入洛陽太學就學,對《左氏春秋》了解比較深刻。曾經改名換姓成為一個廚子,進到當代大儒崔烈的家裏,竊聽崔烈與其弟子講論《春秋》。鄭玄聞其說《春秋》事,大為讚賞。當時玄注《左傳》未畢,遂以注稿相贈。虔專心致誌,在中平六年撰成《春秋左氏傳解》。後舉孝廉,官至九江太守。
就在公孫瓚進入陽平後,沮授迎上公孫瓚就這麽說著。
“公與不必多禮!這陽平既無兵、又無糧、城又不固,當務之急你應當趕快收拾家當,快快隨我到渤海去。”
公孫瓚見到沮授後,卻沒有和沮授客道,而是這麽向他說著話。
“授受主公知遇之恩,當效犬馬之勞!”
沮授見公孫瓚如此懇切,便立刻向公孫瓚跪拜行大禮的這麽說著,看來這回這沮授才算真正歸心於公孫瓚。
老張的心聲:我**!我就知道你這癟獨子藏著掖著了。
“公與請起!”
公孫瓚一臉堆出來的笑容把沮授扶了起來。
“主公,授本已打算與這陽平共存亡了,要不是主公來救,怕授難過此關了。我本漢之縣令,就算是現在形勢危急我也本不應該和主公離去的,因為我一走這陽平縣留於何人?這縣內百姓又怎麽辦?但是授受主公知遇大恩!而留在此地萬一賊兵再來隻有一死而已。但主公知遇之恩不報,授不能死。所以……”
沮授說到此,一把拽掉自己的官帽,左手把著自己的發髻,右手拔出佩劍斬斷了自己的頭髻。
“當今陽平沮授已死!”
說完這句話沮授就將那割掉的發髻丟在地上。
謎之音:《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沮授割發就是不孝的意思,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和割腦袋沒什麽兩樣。並且在漢朝想當官就得舉孝廉,而沮授這麽做等於自毀前程。不過呢,他已經舉完孝廉了,並且跟著公孫瓚就等於以後他非常有前途。
“公與這是何苦啊!”
公孫瓚此時虛偽的去撿起那沮授的發髻故作可惜的說著。
老張的心聲:來到三國後我發覺留著這長發和長須非常不得勁,我是不是也可以學這沮授把胡子和頭發理一理呢?
就這樣,公孫瓚圓滿完成了任務,帶著沮授一家老小離開了陽平。
在路上公孫瓚告知沮授他在衛水的戰績後,沮授雖然稱讚公孫瓚的以一百破敵五千乃當世之英雄,但是卻說了這麽一句——
“有些事情主公不必親為。”
而公孫瓚聽到沮授這句話有些似懂非懂。
隨後公孫瓚遇到了正在路上趕來增援的田家私兵,並且他看到田家私兵後,令公孫瓚驚訝的是這田家私兵的裝備竟然比那以死的李達的部隊還要好,並且精神麵貌也強多了,一看就是一支勁旅,漢末一國的貴族都有此實力,難怪皇權沒落時會令天下大亂而打出了三國的局麵。
在與田豐匯合後,田豐得知公孫瓚的戰績時,不禁唏噓不已,並且他也向公孫瓚說了這麽一句——
“主公已是人上之人,貴為主上,不必再為名利所往。主公手下武將眾多,有些功名是可以讓他們去得的。”
而公孫瓚聽到田豐這種語重心長的話如遭雷擊,才算真正的明白,也同時明白自己一生最大的錯誤在哪裏了。
老張的心聲:媽拉個巴子的,我老張終於明白為啥我在民國那時候沒有在北平立住腳了。就是老子我做事太過了,有些事情派幾個手下去做就可以了,老子我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啊!他媽的,老子那時候身邊要是有這田豐和沮授就好了,也不用弄得不但被北伐軍趕出北平,還被小日本炸死那麽悲慘的命運了。
公孫瓚此時雖然懊悔自己的前生,但是還得坦然麵對,好在現在前去渤海沒有多少路程了,待在渤海休息一晚後,他就打算帶著這一大批文臣武將回遼西經營東北,等天下大亂之時入主中原。
咚!咚!……
咣當當!——
……
當公孫瓚還沒有進渤海國的浮陽城,就看到在浮陽城外有許多人夾道歡迎,並且還聽到了喜慶的銅鑼響和鼓聲。mianhuatang.info[棉花糖小說網]
“元皓、公與,你們看這是怎麽回事?”
公孫瓚看到這個場麵知道是浮陽城人在歡迎他們,但是公孫瓚還是先向田豐和沮授請教一下,想弄明白具體是怎麽回事,他該如何應對。
沮授此時向田豐一笑,意思是告訴田豐這裏是你的地頭,還是你向主公說吧。
“主公,我想是我田家出兵的消息令渤海更加關注這次王芬叛亂的戰事。而主公在衛水之戰打得太漂亮了一定已經傳來這裏了,而這裏的人一定是認為我們田家打贏得這場仗。豐鬥膽建議此時主公亮出身份正大光明的進浮陽城,雖然主公此來是秘密行事,但是此時主公若表明身份當有三利。”
“那三利?”
“利一,主公私訪冀州是以都亭侯之名來尋豐為國家效力,又有五訪我田豐之實,主公禮賢下士之名因此可傳揚四海令天下士族歸心;利二,主公衛水此戰雖不大,但是此戰是以少勝多的著名之戰,定會叫天下豪傑對主公傾心。有此二利,可攬天下人之心,主公當圖之。”
“如此甚好!但是元皓不是說有三利嗎?這第三利又是什麽?”
“嗬嗬!主公,田豐話多了。”
“哦?”
公孫瓚就這樣和田豐結束了對話,而公孫瓚在和田豐說話的時候望了一眼沮授,不過沮授也沒有什麽表示。
老張的心聲:這田豐一定有什麽瞞了我!像他這樣的謀士才不會說錯話呢!不過,還是算了吧!這田豐和沮授素來很直,連他們都不說第三利是什麽,我何必要問?不過這第三利是什麽呢?就前兩利我仔細想也能明白其中道理,就是那第三利還真是惱人啊!
謎之音:謀士和普通人的區別就是當一個問題出現,謀士立刻就能想明白,而普通人需要花很長時間才明白。
就這樣按照田豐的主意,公孫瓚大張旗鼓的進到了浮陽城,令城中人大為驚異,從此公孫瓚之名名重天下。並且,劉備匹馬斬殺李達之名也讓天下人側目,而劉備也因為這一場衛水之戰過早的名揚天下了,不過卻不是他的仁名,而是武者之名。
公孫瓚在浮陽待了兩天,便帶著新收的田豐、沮授,劉、關、張三兄弟,張郃、高覽、趙雲、夏侯蘭,以及一直沒有向他表過忠心的卻還說要和他同行的徐幹和劉楨一起回了遼西。可見公孫瓚此次來冀州收獲頗豐,不但得了謀士和猛將,還和中山巨富甄家結了親家,並且因為衛水一戰而名揚天下。
“千裏渥窪種,名動帝王家。金鑾當日奏草,落筆萬龍蛇。帶得無邊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鬢方鴉。莫管錢流地,且擬醉黃花。
喚雙成,歌弄玉,舞綠華。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邊去,雲裏認飛車。”
此時公孫瓚在渤海沿岸一路帶著自己這些謀臣武將北歸,不禁意氣風發,脫口而出這後世辛棄疾所做的《水調歌頭》,而這詞牌是在他前生在陳衍庶家學習時聽到陳獨秀常吟的詞牌,所以記憶深刻,此時便興致所發吟了出來。
不過這公孫瓚這吟出這詞牌後,立刻讓田豐、沮授、徐幹、劉楨、劉備等人大吃一驚,感歎公孫瓚之才。
“‘千裏渥窪種,名動帝王家。’師兄這詞做得太妙了!我當與師兄一起去做那渥窪的千裏馬,立那名動帝王家之功!”
劉備此時因為公孫瓚的這首詞的第一句感慨著。
謎之音:渥窪,水名,是著名河曲馬的產地之一,並且還是盛產千裏馬的地方。
“‘一觴為飲千歲,江海吸流霞。’都亭侯這句還真是應景之作,道出了都亭侯的心胸,並且做得氣勢磅礴,真是大妙!”
此時徐幹很少有的誇獎著公孫瓚,並且此時正如他所說,正是夕陽西下之時,而他們又是沿著海岸線在前行,那東方天海盡頭霞光正在流逝,仿佛被江海吸去了一般。
“‘聞道清都帝所,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我觀主公這句真乃大漢忠臣矣!主公不僅要在東北為我大漢揚威,看來主公還要帶兵去西北為我大漢清道。”
此時田豐在公孫瓚詩詞中看出了他忠心漢室的情感不禁讚歎著,雖然實際上是千百年後辛棄疾老人家忠於宋帝的情感。
此時,這些士子們開始評論著公孫瓚吟出的這個詞牌,真是令他們震撼啊!心頭久久不能平靜啊!
“都亭侯,不知大人吟出的這詩詞是何名?”
眾人逐字逐句討論了一番公孫瓚吟出的這詞牌後,才發現忘問公孫瓚這詩詞的名字了,便由徐幹第一個著急的向公孫瓚詢問著。
“《水調歌》”
公孫瓚這麽回複著。
作者版謎之音:小子可不敢亂改先人的詞牌,這《水調歌頭》以前的確叫《水調歌》,因為是第一章的詞歌才叫《水調歌頭》。
“《水調歌》!好!好!好!”
徐幹聽到公孫瓚說出詞名後,連說了三個好字,表示讚許。
而從此公孫瓚的這首《水調歌》這在漢朝還是全新的詞牌、連同當年的服虔的《春秋左氏傳解》名揚天下,而當年公孫瓚和服虔一樣名重士林,而公孫瓚也因此成為北方聞名遐邇的詩人,被人稱為公孫大詩人。
謎之音:服虔,初名重,又名祗,字子慎,河南滎陽人。年少時家貧,但好學,有文采,文章做得好。後來他入洛陽太學就學,對《左氏春秋》了解比較深刻。曾經改名換姓成為一個廚子,進到當代大儒崔烈的家裏,竊聽崔烈與其弟子講論《春秋》。鄭玄聞其說《春秋》事,大為讚賞。當時玄注《左傳》未畢,遂以注稿相贈。虔專心致誌,在中平六年撰成《春秋左氏傳解》。後舉孝廉,官至九江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