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敏之被流放了!
他聽到消息的時候,便哈哈大笑,嘴裏咒罵著天道不公,小人得道,殺母殺妹之仇無法得報,此生有愧。
丁瑜洲本想去送一送賀蘭敏之,覺得他其實也是一個可憐之人,親人一個個離開,隻剩下他孤零零,他被被強悍的姨母所控製左右,才以至於出現了今日荒唐的行為,可是丁瑜洲又覺得與其送倒不如讓記憶定格在曾經,或者就此終止,停留在對昔日那些震撼華麗的精彩瞬間。
賀蘭敏之如同一雙破鞋子被武媚娘扔了出去,從長安一直扔到了廣州。
賀蘭敏之踏上被貶之路後,受盡磨難和辛酸,他早已經不是那個意氣風發,鬥誌昂揚,風華絕對的俊朗公子,清俊的容貌被風沙所摧殘,尊貴的身軀被鐐銬所抽打,階下囚的滋味不好受,簡直生不如死。
人生總是要謝幕,每個人有各自獨特的方式,有著不同樣的方式,但不管哪一種,都希望不要留下後悔。
不過,賀蘭敏之的謝幕或許是有後悔的,他在前往雷州的途中,剛過了韶關就發生了意外。當地的官員暗中用一根馬韁繩把賀蘭敏之給活活勒死了!
此事上報朝廷時,武媚娘將奏疏留中不發不讓大臣們討論,也不再追究此事的責任。
這件事隻有丁瑜洲知道,那地方官員的所作所為,如果沒有上頭的意思,地方官員有十萬個膽子也不會如此。
這是武媚娘的意思!
既然已無利用價值,那就棄之如敝履,就讓他永遠不要礙眼了。
賀蘭敏之走了。
武媚娘失去了一個得力的潛在的助手。
她依舊隻有丁瑜洲這麽一個真心待她的人,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經曆這些大風大浪之後,武媚娘愈發珍惜與丁瑜洲的關係,愈發珍惜丁瑜洲的存在,經常擔心和害怕丁瑜洲的離開
丁瑜洲非常貼心地真心地配合著武媚娘的施政方略,發揮著自己掌握史書的“上帝之眼”,提出一項又一項合乎大唐發展規律和現狀的治國之策,著實讓武媚娘深感放心,也著實讓百官為之敬佩,他的才華與德行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佩和仰慕。
隨著時間的推移,世間萬物都在發生變化。
武媚娘的兒子們漸漸長大了,民間有句俗話說,兒大不由娘,武媚娘正漸漸地體會其中的滋味。
雖然這些兒子們並不知曉他們的生身母親究竟是誰,他們都認為自己是武媚娘的兒子。
武媚娘名義上的第一個兒子,就是當前的太子李弘,之前他的出生讓武媚娘獲得了皇帝的青睞,更是她在廢王立武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棋子。
如今李弘已然長大成人,雖然結婚沒有結順利,但是他完全是懂事的大人了。
先前李治還沒有死的時候,就對李弘的教育特別重視,聘請名師,讓天下飽學之士擔任太子老師,可以說對他寄予了非常深厚的希望。
李治曾當著群臣的麵對李弘大加讚賞,認為李弘無論品德還是修養,都堪稱太子的楷模,是曆朝曆代太子中所不常有的。
李弘的優秀和完美是眾人所知的,從小就表現不凡,長大後一直延續下來。
早些時候,武媚娘也對自己名義上的這個長子表示出了莫大的關心,尤其看到自己的這個兒子做了很多同齡人所無法做的事情時,她也會如天下母親一樣都為之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比如在李弘五六歲的時候,他就做了一件讓當時後來的史官們交口稱讚的事情。
丁瑜洲雖然沒有過多的參與太子李弘的事情,但是他也是這段事實的經曆者,對李弘這個小孩投來刮目相看的目光。
小李弘做得這件大事就是編輯了一本書《瑤山玉彩》,他主持修編,親自主辦,同時召集了當時大唐最為著名最為知識淵博的四個文人雅士——許敬宗、許圉師、上官儀和楊思儉,這四個文學大將,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他三人都不用說,許圉師也是來頭不小,他孫女婿就是詩仙李白,李白曾經入贅他許家,曾經與李白長期生活在一起,李白之文采深受其影響。
小小的李弘聯合四位文壇巨匠,編輯了這本散文集《瑤山玉彩》,雖然這件事看起來並不算是什麽驚天動地的偉業奇跡,但是對於一個六七八歲的小孩子而言,卻是一件完全超乎他能力範圍的大事。
這件事讓當時的皇帝李治極為震驚,連連誇讚李弘是個神童。
丁瑜洲私下裏調查過,編輯這本書,李弘確實親自參與其中了,他的很多觀點和看法都能達到四位文學大家的水平,uu看書 ww.uash 由此可見李弘的厲害之處。
除了在文學方麵,太子李弘還做了一件讓天下讀書人為之稱頌和敬仰的事情,就是在他十六歲的時候,他上書父皇李治,懇請追贈孔子兩位得意門生顏回太子少師爵位,曾參太子少保爵位。
雖然這隻是小小的追封,卻意義非凡,表現出來的是太子尊師重教、禮敬先賢的偉大思想。
此時李治已經不在人世,高大愣冒充李治裝病臥床不起。
武媚娘礙於輿論壓力,也礙於身份考量,在丁瑜洲的極力勸說之下,同意了太子的請求,允許追封。
正是在李弘的大力倡導和提倡之下,顏回和曾參兩位先賢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日漸濃厚,以至於影響了後世對於他們二人的推崇,他們二人與同為孔子七十二賢徒的剩餘七十人相比,知名度明顯高出好幾檔。
太子仁德的體現不僅體現在這件事上,還體現在李績他們在高句麗的戰事上。
當時有很多從高句麗戰場逃回來的士兵,按照大唐律法是要被處以極刑,李弘見他們可憐,以寬容仁厚之心,肯定父皇赦免這些人,從輕發落,此舉頓時贏得了天下人的擁戴,以致於人人稱頌太子大仁大義。
太子所采取的這一係列措施,每一樁每一件要麽是符合士大夫們的心理,要麽就是符合天下寒門士子的心理,如何能不得百姓信賴和敬佩呢?
太子小小年紀影響力就已經超過了之前所有太子,所以說。如果有大唐政治人物排行榜的話,太子李弘的排名肯定屬於前三名。
他聽到消息的時候,便哈哈大笑,嘴裏咒罵著天道不公,小人得道,殺母殺妹之仇無法得報,此生有愧。
丁瑜洲本想去送一送賀蘭敏之,覺得他其實也是一個可憐之人,親人一個個離開,隻剩下他孤零零,他被被強悍的姨母所控製左右,才以至於出現了今日荒唐的行為,可是丁瑜洲又覺得與其送倒不如讓記憶定格在曾經,或者就此終止,停留在對昔日那些震撼華麗的精彩瞬間。
賀蘭敏之如同一雙破鞋子被武媚娘扔了出去,從長安一直扔到了廣州。
賀蘭敏之踏上被貶之路後,受盡磨難和辛酸,他早已經不是那個意氣風發,鬥誌昂揚,風華絕對的俊朗公子,清俊的容貌被風沙所摧殘,尊貴的身軀被鐐銬所抽打,階下囚的滋味不好受,簡直生不如死。
人生總是要謝幕,每個人有各自獨特的方式,有著不同樣的方式,但不管哪一種,都希望不要留下後悔。
不過,賀蘭敏之的謝幕或許是有後悔的,他在前往雷州的途中,剛過了韶關就發生了意外。當地的官員暗中用一根馬韁繩把賀蘭敏之給活活勒死了!
此事上報朝廷時,武媚娘將奏疏留中不發不讓大臣們討論,也不再追究此事的責任。
這件事隻有丁瑜洲知道,那地方官員的所作所為,如果沒有上頭的意思,地方官員有十萬個膽子也不會如此。
這是武媚娘的意思!
既然已無利用價值,那就棄之如敝履,就讓他永遠不要礙眼了。
賀蘭敏之走了。
武媚娘失去了一個得力的潛在的助手。
她依舊隻有丁瑜洲這麽一個真心待她的人,雖然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經曆這些大風大浪之後,武媚娘愈發珍惜與丁瑜洲的關係,愈發珍惜丁瑜洲的存在,經常擔心和害怕丁瑜洲的離開
丁瑜洲非常貼心地真心地配合著武媚娘的施政方略,發揮著自己掌握史書的“上帝之眼”,提出一項又一項合乎大唐發展規律和現狀的治國之策,著實讓武媚娘深感放心,也著實讓百官為之敬佩,他的才華與德行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佩和仰慕。
隨著時間的推移,世間萬物都在發生變化。
武媚娘的兒子們漸漸長大了,民間有句俗話說,兒大不由娘,武媚娘正漸漸地體會其中的滋味。
雖然這些兒子們並不知曉他們的生身母親究竟是誰,他們都認為自己是武媚娘的兒子。
武媚娘名義上的第一個兒子,就是當前的太子李弘,之前他的出生讓武媚娘獲得了皇帝的青睞,更是她在廢王立武的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棋子。
如今李弘已然長大成人,雖然結婚沒有結順利,但是他完全是懂事的大人了。
先前李治還沒有死的時候,就對李弘的教育特別重視,聘請名師,讓天下飽學之士擔任太子老師,可以說對他寄予了非常深厚的希望。
李治曾當著群臣的麵對李弘大加讚賞,認為李弘無論品德還是修養,都堪稱太子的楷模,是曆朝曆代太子中所不常有的。
李弘的優秀和完美是眾人所知的,從小就表現不凡,長大後一直延續下來。
早些時候,武媚娘也對自己名義上的這個長子表示出了莫大的關心,尤其看到自己的這個兒子做了很多同齡人所無法做的事情時,她也會如天下母親一樣都為之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比如在李弘五六歲的時候,他就做了一件讓當時後來的史官們交口稱讚的事情。
丁瑜洲雖然沒有過多的參與太子李弘的事情,但是他也是這段事實的經曆者,對李弘這個小孩投來刮目相看的目光。
小李弘做得這件大事就是編輯了一本書《瑤山玉彩》,他主持修編,親自主辦,同時召集了當時大唐最為著名最為知識淵博的四個文人雅士——許敬宗、許圉師、上官儀和楊思儉,這四個文學大將,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他三人都不用說,許圉師也是來頭不小,他孫女婿就是詩仙李白,李白曾經入贅他許家,曾經與李白長期生活在一起,李白之文采深受其影響。
小小的李弘聯合四位文壇巨匠,編輯了這本散文集《瑤山玉彩》,雖然這件事看起來並不算是什麽驚天動地的偉業奇跡,但是對於一個六七八歲的小孩子而言,卻是一件完全超乎他能力範圍的大事。
這件事讓當時的皇帝李治極為震驚,連連誇讚李弘是個神童。
丁瑜洲私下裏調查過,編輯這本書,李弘確實親自參與其中了,他的很多觀點和看法都能達到四位文學大家的水平,uu看書 ww.uash 由此可見李弘的厲害之處。
除了在文學方麵,太子李弘還做了一件讓天下讀書人為之稱頌和敬仰的事情,就是在他十六歲的時候,他上書父皇李治,懇請追贈孔子兩位得意門生顏回太子少師爵位,曾參太子少保爵位。
雖然這隻是小小的追封,卻意義非凡,表現出來的是太子尊師重教、禮敬先賢的偉大思想。
此時李治已經不在人世,高大愣冒充李治裝病臥床不起。
武媚娘礙於輿論壓力,也礙於身份考量,在丁瑜洲的極力勸說之下,同意了太子的請求,允許追封。
正是在李弘的大力倡導和提倡之下,顏回和曾參兩位先賢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日漸濃厚,以至於影響了後世對於他們二人的推崇,他們二人與同為孔子七十二賢徒的剩餘七十人相比,知名度明顯高出好幾檔。
太子仁德的體現不僅體現在這件事上,還體現在李績他們在高句麗的戰事上。
當時有很多從高句麗戰場逃回來的士兵,按照大唐律法是要被處以極刑,李弘見他們可憐,以寬容仁厚之心,肯定父皇赦免這些人,從輕發落,此舉頓時贏得了天下人的擁戴,以致於人人稱頌太子大仁大義。
太子所采取的這一係列措施,每一樁每一件要麽是符合士大夫們的心理,要麽就是符合天下寒門士子的心理,如何能不得百姓信賴和敬佩呢?
太子小小年紀影響力就已經超過了之前所有太子,所以說。如果有大唐政治人物排行榜的話,太子李弘的排名肯定屬於前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