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麵有些尷尬,諸多幕僚,一時都不知道該如何將話題繼續下去。
一聲悠然的歎息,突然響起。所有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看向末座很不起眼的位置上,坐著的一個年過三十儒生。
此人姓郝名經,字伯常,河東陵川人,原為張柔家中西席。
郝經為人鯁直,投靠忽必烈時間並不長,平日裏總喜歡把他最尊崇的趙複與元好問掛在嘴邊,便與其他幕僚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有人主動跳出來轉移大夥的注意力,是件好事。
不過見到是郝經,劉秉忠又有些擔心,不知道這個口無遮攔的家夥,會不會又冒出什麽驚人之語。
郝經一臉肅然,站起身整冠而拜,朗聲說道:“自古行天下者,以德不以力。今宋尚無敗亡之像,而我軍空國而出,內虛於外,民苦於外。天下,危矣!”
“一派胡言!”座中立時有人,毫不客氣地出聲反駁。
郝經卻不為所動,“皇長子戰死沙場,此為上天警示,我王當引以為戒!不如屯兵不動,頒行德政,施恩於民,招賢納士,籠絡守臣。如此方上合天心,下從民望,時至而動,可輕取宋國。”
忽必烈聽著,臉上現在略微的怪異之色。
這場戰,他當然不想打。並不是怕打不過宋國,而是因為即使打下了,功勞也是蒙哥的。
不止如此,宋國雖然懦弱,但是正如郝經所說,並未顯露敗亡之象,此戰最多重挫宋軍,想要滅宋,完全不可能!
忽必烈倒是沒有想到,麾下幕僚無數,能有如此見地並敢於當麵說出的,郝經卻是第一個。
“伯常此言謬矣!”李德輝起身說道:“宋兵羸弱,所憑者,無非江淮天險。我軍三路齊發,隻要大汗攻下重慶,順流東下,匯合我軍,必可得奇功!”
“若是,大汗攻不下重慶呢?”郝經冷然問道。
“你——你,竟敢公然質疑大汗軍威?”李德輝不可置信地指著郝經。
看到忽必烈微蹙起的眉頭,劉秉忠終於在心裏確定了一件事:自己的主子,顯然根本就沒想過要好好地打一場對宋之戰!
劉秉忠望向另外一個沉默的幕僚,眉尖一挑。
一個年近五十的儒士,迎著劉秉忠的目光,微微頜首。此人商挺,原為東平嚴忠濟帳下經曆,頗有經濟之能。是劉秉忠此次南下時,邀約而至。
用這樣的新人來試探,哪怕說錯話,王爺也不會放在心上的。
商挺站起身,拱手一禮說道:“商某,覺得郝先生,言之有理!”
李德輝有些發怔,他的眼神在商挺與劉秉忠之間遊移片刻,便有些不自信起來。
“蜀道險遠,大汗親身涉險,其實不妥。王爺若一意攻宋,一樣會將自己處於危險之地。不若留於後方,前線,指派一位勇猛之士,足矣!”
忽必烈眼神繼續閃動,他當然不想親臨前線,倒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沒有太大意義。不過,單憑商挺的這個台階,還是不夠!
在劉秉忠鼓勵的眼神之下,商挺繼續說道:“保州張柔、真定史氏,兵力全出,如今河北完全空虛;東平嚴氏,同樣如此。益都李璮,首鼠兩端;東北南京府,更是狼子野心,若是在此時心生叛意,誰來抵擋?
蒙古國王軍以席卷天下之勢攻掠宋國,然內憂外患,若壩上群蟻,伺機而動。
屬下以為,攘外必先安內。攻宋,操之過急,必將反噬己身!”
忽必烈眼光瞟向劉秉忠,劉秉忠卻陷入了沉思。
看來,自己的判斷是對的。王爺根本就不想打這一戰,但是用什麽理由退兵,這還真的是個難題!
等不來劉秉忠的反應,忽必烈又看向身邊的一個老者。
此人姓杜名瑛字文玉,年已過五十,身長七尺,頜下輕飄的三縷美髯,讓他看上去,猶若不食人間煙火的方外高人。
杜瑛霸州信安人,不僅精通老釋之學,對醫藥亦皆洞究。金亡之後,避世於河南緱氏山中。
這人,也是忽必烈南下以來,召見的數十個中原儒士之中,聲望最高的一個。
“杜公,何以教我?”
似乎剛從天外神遊回來,杜瑛緩緩地張開雙目,對著忽必烈略一拱手,說道:
“王者之軍,攻伐為上,殺戮為下。
漢唐以來,人君所恃以為國者,法、兵、食三事而已。國無法不立、人無食不生、亂無兵不守。
今宋皆蔑之,殆之將亡,興之在聖主。
王爺當上應天心、下順人心,選拔賢能、任用將材,如此天下平定,不遠矣!”
忽必烈撫掌而歎,“杜先生,儒之大能!”
心裏卻在搖了搖頭,這些大儒,名聲在外,卻多是一些隻會動嘴皮的家夥。真正讓他們去推動去實施,沒幾個能用。
法、兵、食,三事,治國可以,以此平定天下,遠遠不夠!
“不知杜先生,能否隨忽必烈南下,一展胸中之誌?”
杜瑛有些猶豫,看了看在座的十幾個儒士。有些認識的,眼中露出殷切的期盼;不認識的,大多陌然,有一兩個甚至隱隱現出忌憚的神色。
沉吟良久,杜瑛欠身答道:“杜某老矣,久病纏身,不良於行。唯祝王爺與諸位賢士,旗開得勝,載譽而歸!”
眾位儒生,眼神俱變。
忽必烈一路南下,數個月時間,招攬儒生無數,自然也有一些推辭不就。但是像杜瑛這樣當麵拒絕忽必烈了,還真從未發生。
忽必烈倒也不太在意。
如今麾下儒士,其實也些多了。
多便雜,雜便亂,亂便難治。
不過必須以此手段,來昭顯自己包容天下之心。既然有人不願意跟隨,也無所謂了。
這種人,一旦等待自己平定中原之後,不過螻蟻!
忽必烈的思緒,重新回到眼下不得不參加的這場戰爭之中。
史權與張柔,uu看書 .uukashu 已經在河南屯田數年,但是河南依然慘破,遠遠不足以支撐十數萬大軍之需。
缺人,這是最主要的問題。
兵源無處可補,屯田人力不足。生產所得,也就勉強應付河南近十萬的屯駐大軍。忽必烈南征所需糧草,依然得從河北、山東西路與燕京等地調集。
漫長的供給線,是根本無法支撐十多萬大軍太長時間的需求。
而且,隨時可能進入中原的東真軍,的確如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讓人不得安寧。
三年!
忽必烈默默地計算著時間,三年之內,先平益都,再整合中原所有的勢力,積蓄起足夠的物資與兵力。到那時,要麽一戰而滅宋國,要麽掃平東北。必然可得一勝。
但是,眼下這場戰爭,自己是無法避免了。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一聲悠然的歎息,突然響起。所有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看向末座很不起眼的位置上,坐著的一個年過三十儒生。
此人姓郝名經,字伯常,河東陵川人,原為張柔家中西席。
郝經為人鯁直,投靠忽必烈時間並不長,平日裏總喜歡把他最尊崇的趙複與元好問掛在嘴邊,便與其他幕僚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有人主動跳出來轉移大夥的注意力,是件好事。
不過見到是郝經,劉秉忠又有些擔心,不知道這個口無遮攔的家夥,會不會又冒出什麽驚人之語。
郝經一臉肅然,站起身整冠而拜,朗聲說道:“自古行天下者,以德不以力。今宋尚無敗亡之像,而我軍空國而出,內虛於外,民苦於外。天下,危矣!”
“一派胡言!”座中立時有人,毫不客氣地出聲反駁。
郝經卻不為所動,“皇長子戰死沙場,此為上天警示,我王當引以為戒!不如屯兵不動,頒行德政,施恩於民,招賢納士,籠絡守臣。如此方上合天心,下從民望,時至而動,可輕取宋國。”
忽必烈聽著,臉上現在略微的怪異之色。
這場戰,他當然不想打。並不是怕打不過宋國,而是因為即使打下了,功勞也是蒙哥的。
不止如此,宋國雖然懦弱,但是正如郝經所說,並未顯露敗亡之象,此戰最多重挫宋軍,想要滅宋,完全不可能!
忽必烈倒是沒有想到,麾下幕僚無數,能有如此見地並敢於當麵說出的,郝經卻是第一個。
“伯常此言謬矣!”李德輝起身說道:“宋兵羸弱,所憑者,無非江淮天險。我軍三路齊發,隻要大汗攻下重慶,順流東下,匯合我軍,必可得奇功!”
“若是,大汗攻不下重慶呢?”郝經冷然問道。
“你——你,竟敢公然質疑大汗軍威?”李德輝不可置信地指著郝經。
看到忽必烈微蹙起的眉頭,劉秉忠終於在心裏確定了一件事:自己的主子,顯然根本就沒想過要好好地打一場對宋之戰!
劉秉忠望向另外一個沉默的幕僚,眉尖一挑。
一個年近五十的儒士,迎著劉秉忠的目光,微微頜首。此人商挺,原為東平嚴忠濟帳下經曆,頗有經濟之能。是劉秉忠此次南下時,邀約而至。
用這樣的新人來試探,哪怕說錯話,王爺也不會放在心上的。
商挺站起身,拱手一禮說道:“商某,覺得郝先生,言之有理!”
李德輝有些發怔,他的眼神在商挺與劉秉忠之間遊移片刻,便有些不自信起來。
“蜀道險遠,大汗親身涉險,其實不妥。王爺若一意攻宋,一樣會將自己處於危險之地。不若留於後方,前線,指派一位勇猛之士,足矣!”
忽必烈眼神繼續閃動,他當然不想親臨前線,倒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沒有太大意義。不過,單憑商挺的這個台階,還是不夠!
在劉秉忠鼓勵的眼神之下,商挺繼續說道:“保州張柔、真定史氏,兵力全出,如今河北完全空虛;東平嚴氏,同樣如此。益都李璮,首鼠兩端;東北南京府,更是狼子野心,若是在此時心生叛意,誰來抵擋?
蒙古國王軍以席卷天下之勢攻掠宋國,然內憂外患,若壩上群蟻,伺機而動。
屬下以為,攘外必先安內。攻宋,操之過急,必將反噬己身!”
忽必烈眼光瞟向劉秉忠,劉秉忠卻陷入了沉思。
看來,自己的判斷是對的。王爺根本就不想打這一戰,但是用什麽理由退兵,這還真的是個難題!
等不來劉秉忠的反應,忽必烈又看向身邊的一個老者。
此人姓杜名瑛字文玉,年已過五十,身長七尺,頜下輕飄的三縷美髯,讓他看上去,猶若不食人間煙火的方外高人。
杜瑛霸州信安人,不僅精通老釋之學,對醫藥亦皆洞究。金亡之後,避世於河南緱氏山中。
這人,也是忽必烈南下以來,召見的數十個中原儒士之中,聲望最高的一個。
“杜公,何以教我?”
似乎剛從天外神遊回來,杜瑛緩緩地張開雙目,對著忽必烈略一拱手,說道:
“王者之軍,攻伐為上,殺戮為下。
漢唐以來,人君所恃以為國者,法、兵、食三事而已。國無法不立、人無食不生、亂無兵不守。
今宋皆蔑之,殆之將亡,興之在聖主。
王爺當上應天心、下順人心,選拔賢能、任用將材,如此天下平定,不遠矣!”
忽必烈撫掌而歎,“杜先生,儒之大能!”
心裏卻在搖了搖頭,這些大儒,名聲在外,卻多是一些隻會動嘴皮的家夥。真正讓他們去推動去實施,沒幾個能用。
法、兵、食,三事,治國可以,以此平定天下,遠遠不夠!
“不知杜先生,能否隨忽必烈南下,一展胸中之誌?”
杜瑛有些猶豫,看了看在座的十幾個儒士。有些認識的,眼中露出殷切的期盼;不認識的,大多陌然,有一兩個甚至隱隱現出忌憚的神色。
沉吟良久,杜瑛欠身答道:“杜某老矣,久病纏身,不良於行。唯祝王爺與諸位賢士,旗開得勝,載譽而歸!”
眾位儒生,眼神俱變。
忽必烈一路南下,數個月時間,招攬儒生無數,自然也有一些推辭不就。但是像杜瑛這樣當麵拒絕忽必烈了,還真從未發生。
忽必烈倒也不太在意。
如今麾下儒士,其實也些多了。
多便雜,雜便亂,亂便難治。
不過必須以此手段,來昭顯自己包容天下之心。既然有人不願意跟隨,也無所謂了。
這種人,一旦等待自己平定中原之後,不過螻蟻!
忽必烈的思緒,重新回到眼下不得不參加的這場戰爭之中。
史權與張柔,uu看書 .uukashu 已經在河南屯田數年,但是河南依然慘破,遠遠不足以支撐十數萬大軍之需。
缺人,這是最主要的問題。
兵源無處可補,屯田人力不足。生產所得,也就勉強應付河南近十萬的屯駐大軍。忽必烈南征所需糧草,依然得從河北、山東西路與燕京等地調集。
漫長的供給線,是根本無法支撐十多萬大軍太長時間的需求。
而且,隨時可能進入中原的東真軍,的確如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讓人不得安寧。
三年!
忽必烈默默地計算著時間,三年之內,先平益都,再整合中原所有的勢力,積蓄起足夠的物資與兵力。到那時,要麽一戰而滅宋國,要麽掃平東北。必然可得一勝。
但是,眼下這場戰爭,自己是無法避免了。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