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蒙古軍隊的對宋整體戰略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端平初年蒙古國與宋國正式開戰之初,一些原金國的漢世侯軍隊,如張柔、史天澤之流,還想著在出現勢力真空的河南圈劃勢力,便一邊南下一邊安排就地屯田。
然而,河南接連數年的旱災與蝗災,讓這些屯田的軍隊損失慘重。
而後數年,蒙古軍隊基本秉持著蒙古人最傳統的作戰風格:打仗的目的,就是為了搶劫,搶完就走,絕不停留。
整個河南南部,自此人煙斷絕,幾乎成了無人地帶。
連盜匪在這種地方都完全活不下去。
窩闊台汗去世之後,蒙古軍隊的作戰風格又發生了變化。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個掌權的乃馬真,無力南顧。還是因為漢世侯勢力漸起,開始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
一些軍隊又開始在河南建城屯田。
不僅是河南北部的河洛之地,南部的鄧州、唐州、穎州、壽州,甚至包括最為破敗的蔡州部分地區,都開始有駐軍修繕城池、屯兵種田。
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
於是京湖製置使孟珙與兩淮製置使李曾伯,同時發出“打出去!”的號令。
要求轄下部隊,以營為單位,輪番北渡,定點打擊這些屯兵的蒙古軍隊。
這場戰爭,在劉整眼裏,變得更加好玩了。
善長野外作戰、以流動性為最大優勢的蒙古人,現在開始據城而守。而擅長守城的宋軍,卻開始了蒙古人的襲擾戰術。
當然,劉整覺得,要不是有孟珙攢下的這些北兵作為基礎,宋國即使有心,也無力北渡淮水作戰。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運氣好的話順幾個蒙古人腦袋,軍功便可以往上挪一挪。
劉整很希望蒙古人與宋人就這樣的一直對峙下去,其實挺好。
一個精壯老將領著宋騎,以雁形陣勢繼續前行。
這個老將姓劉名全,現為襄陽太守,也是劉整的上司。
看到他,劉整臉上不禁臉出一些勉強的激動。
劉整相信,在湖廣之地——或者說在整個宋國,除了孟珙,就是自己對他最熟悉了。
但即使是這樣,劉整對他的身份來曆也是知之甚少。
這個算是自己本家的人,已年過五十,同樣是在端平元年金國滅亡時,被孟珙召入宋軍。先是被編入“鎮北軍”,後又劃歸黃州“克敵軍”。
許多北地漢人,加入宋國軍隊,說難聽點,無非隻是為了一個求活的機會。金國已經破了,憑著他們這些漢人,數量再多也無力複國。更何況,又有哪一個漢人會去真正懷念一個女真人建立的國度。
傷心是難免的,那是因為自己被迫淪落到異國他鄉,被迫為別人而戰。
至於國愁家恨什麽的,劉整至今為止也沒有見到一個。
畢竟,宋國也是金國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
為宋軍在戰場上努力拚殺,無非隻是為了繼續活下去,或者說希望自己有戰功在手,可以活得更好一些。
但是,這個劉全不同。
劉整看得出來,他對於蒙古人,是真心的憤怒。那憤怒就如蓄洪之水,平日無聲無響,一旦尋到泄憤對象,便是萬鈞齊至,不死不休。
劉整相信,如果有哪個統帥願意給他一萬精兵,劉全可能會立刻領著這些人馬直接殺到和林去。
但是,沒有用啊,即使殺到和林去又能怎麽樣?
滅掉金國的窩闊台汗已經死了,監國的乃馬真已經失勢了,即使把剛上台的貴由殺了,金國也不可能重現於人世。
所以,劉整對此人的行為,總是不理解。不理解他到底是為了什麽,在痛恨什麽,或者說,在為了什麽而努力?
更讓劉整不理解的是,此人戰場上奮勇殺敵,真的不是為了戰功或是官職升遷。
這幾年,劉全殺敵無數,負責撿戰功的,大部分卻是劉整。這也是劉整拚著命親近他的最大原因。
人棄之如蔽履,我視之如瑰寶。
這樣的上官,簡直就是老天爺給劉整最慷慨的大禮!
隻是,讓劉整略微有些遺憾的是,此人雖然文武全才,但無意宋國仕途。自從擔任了襄陽太守之後,更是寸功不肯取。身為襄陽太守,卻連襄陽城都懶得打理,任由其一直破敗至今。
一個文官,如今卻在一心一意地幹著劉整這個武官該幹的活。
自宋端平三年,uu看書ww.uanhuom 距今九年之前,襄陽的克敵軍因受趙範所迫發動叛亂。雖然孟珙急調李伯淵率領其他北兵及未降的劉全等人成功平叛,但襄陽城已被焚毀一空。
而襄陽城內的四萬七千百姓、三十萬石糧食與二十四座倉庫的軍械,全部落入蒙軍手中。
自那時起,宋國就再未曾有人願意花精力重修襄陽城。
也許劉全是對的,這樣一座重城,如果花了巨大的財力物力,重新整修之後,是不可能將其交給一個北軍出身的將領,哪怕他有再大的才能。
這樣也好,朝廷內外,無論文武官員,根本沒人有興趣跟劉全爭搶這個如同雞肋般的襄陽太守之位。
近千個騎兵,靜默無聲地停在城前三裏之地。
從隊伍中出來了十個騎兵,每人手持一根長竿。劉整把自己身子小心翼翼地從荊棘叢中弄出來,爬到一個視線略好的地方,放眼看去。
那十根長竿之上,竟然掛著十個腦袋!
腦袋前額無發,腦後飄著一些小辮,顯然是十個蒙古人的腦袋。
劉整不由地暗抽一口冷氣,隨即心裏又閃過一絲驚喜——呆會一定等把這十顆腦袋收集齊了。如今一個蒙古人腦袋,可是與百個漢人的首級相當。
十個腦袋一樹起,泌陽城頭便如沸油入水,瞬間爆出一聲聲的怒吼。
這些蒙古人啊,未免也太不經逗了!劉整在心裏歎息著。
那劉全一聲未吭,僅僅隻是一個簡單的舉動,就令準備據城而守的蒙古人再也沉不氣了。
眼見著蒙古人蜂擁而出,宋軍騎兵隻是緩緩後退,到距離城牆五裏之處又停了下來。
在端平初年蒙古國與宋國正式開戰之初,一些原金國的漢世侯軍隊,如張柔、史天澤之流,還想著在出現勢力真空的河南圈劃勢力,便一邊南下一邊安排就地屯田。
然而,河南接連數年的旱災與蝗災,讓這些屯田的軍隊損失慘重。
而後數年,蒙古軍隊基本秉持著蒙古人最傳統的作戰風格:打仗的目的,就是為了搶劫,搶完就走,絕不停留。
整個河南南部,自此人煙斷絕,幾乎成了無人地帶。
連盜匪在這種地方都完全活不下去。
窩闊台汗去世之後,蒙古軍隊的作戰風格又發生了變化。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個掌權的乃馬真,無力南顧。還是因為漢世侯勢力漸起,開始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
一些軍隊又開始在河南建城屯田。
不僅是河南北部的河洛之地,南部的鄧州、唐州、穎州、壽州,甚至包括最為破敗的蔡州部分地區,都開始有駐軍修繕城池、屯兵種田。
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
於是京湖製置使孟珙與兩淮製置使李曾伯,同時發出“打出去!”的號令。
要求轄下部隊,以營為單位,輪番北渡,定點打擊這些屯兵的蒙古軍隊。
這場戰爭,在劉整眼裏,變得更加好玩了。
善長野外作戰、以流動性為最大優勢的蒙古人,現在開始據城而守。而擅長守城的宋軍,卻開始了蒙古人的襲擾戰術。
當然,劉整覺得,要不是有孟珙攢下的這些北兵作為基礎,宋國即使有心,也無力北渡淮水作戰。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運氣好的話順幾個蒙古人腦袋,軍功便可以往上挪一挪。
劉整很希望蒙古人與宋人就這樣的一直對峙下去,其實挺好。
一個精壯老將領著宋騎,以雁形陣勢繼續前行。
這個老將姓劉名全,現為襄陽太守,也是劉整的上司。
看到他,劉整臉上不禁臉出一些勉強的激動。
劉整相信,在湖廣之地——或者說在整個宋國,除了孟珙,就是自己對他最熟悉了。
但即使是這樣,劉整對他的身份來曆也是知之甚少。
這個算是自己本家的人,已年過五十,同樣是在端平元年金國滅亡時,被孟珙召入宋軍。先是被編入“鎮北軍”,後又劃歸黃州“克敵軍”。
許多北地漢人,加入宋國軍隊,說難聽點,無非隻是為了一個求活的機會。金國已經破了,憑著他們這些漢人,數量再多也無力複國。更何況,又有哪一個漢人會去真正懷念一個女真人建立的國度。
傷心是難免的,那是因為自己被迫淪落到異國他鄉,被迫為別人而戰。
至於國愁家恨什麽的,劉整至今為止也沒有見到一個。
畢竟,宋國也是金國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
為宋軍在戰場上努力拚殺,無非隻是為了繼續活下去,或者說希望自己有戰功在手,可以活得更好一些。
但是,這個劉全不同。
劉整看得出來,他對於蒙古人,是真心的憤怒。那憤怒就如蓄洪之水,平日無聲無響,一旦尋到泄憤對象,便是萬鈞齊至,不死不休。
劉整相信,如果有哪個統帥願意給他一萬精兵,劉全可能會立刻領著這些人馬直接殺到和林去。
但是,沒有用啊,即使殺到和林去又能怎麽樣?
滅掉金國的窩闊台汗已經死了,監國的乃馬真已經失勢了,即使把剛上台的貴由殺了,金國也不可能重現於人世。
所以,劉整對此人的行為,總是不理解。不理解他到底是為了什麽,在痛恨什麽,或者說,在為了什麽而努力?
更讓劉整不理解的是,此人戰場上奮勇殺敵,真的不是為了戰功或是官職升遷。
這幾年,劉全殺敵無數,負責撿戰功的,大部分卻是劉整。這也是劉整拚著命親近他的最大原因。
人棄之如蔽履,我視之如瑰寶。
這樣的上官,簡直就是老天爺給劉整最慷慨的大禮!
隻是,讓劉整略微有些遺憾的是,此人雖然文武全才,但無意宋國仕途。自從擔任了襄陽太守之後,更是寸功不肯取。身為襄陽太守,卻連襄陽城都懶得打理,任由其一直破敗至今。
一個文官,如今卻在一心一意地幹著劉整這個武官該幹的活。
自宋端平三年,uu看書ww.uanhuom 距今九年之前,襄陽的克敵軍因受趙範所迫發動叛亂。雖然孟珙急調李伯淵率領其他北兵及未降的劉全等人成功平叛,但襄陽城已被焚毀一空。
而襄陽城內的四萬七千百姓、三十萬石糧食與二十四座倉庫的軍械,全部落入蒙軍手中。
自那時起,宋國就再未曾有人願意花精力重修襄陽城。
也許劉全是對的,這樣一座重城,如果花了巨大的財力物力,重新整修之後,是不可能將其交給一個北軍出身的將領,哪怕他有再大的才能。
這樣也好,朝廷內外,無論文武官員,根本沒人有興趣跟劉全爭搶這個如同雞肋般的襄陽太守之位。
近千個騎兵,靜默無聲地停在城前三裏之地。
從隊伍中出來了十個騎兵,每人手持一根長竿。劉整把自己身子小心翼翼地從荊棘叢中弄出來,爬到一個視線略好的地方,放眼看去。
那十根長竿之上,竟然掛著十個腦袋!
腦袋前額無發,腦後飄著一些小辮,顯然是十個蒙古人的腦袋。
劉整不由地暗抽一口冷氣,隨即心裏又閃過一絲驚喜——呆會一定等把這十顆腦袋收集齊了。如今一個蒙古人腦袋,可是與百個漢人的首級相當。
十個腦袋一樹起,泌陽城頭便如沸油入水,瞬間爆出一聲聲的怒吼。
這些蒙古人啊,未免也太不經逗了!劉整在心裏歎息著。
那劉全一聲未吭,僅僅隻是一個簡單的舉動,就令準備據城而守的蒙古人再也沉不氣了。
眼見著蒙古人蜂擁而出,宋軍騎兵隻是緩緩後退,到距離城牆五裏之處又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