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一串島鏈保證後勤,今後我們哪怕是與趙國敵對,船隊不能順大陸一路補給航行南下,也可以沿著島鏈一路補給南下。”上校參謀在地圖上畫了兩條弧線。
一條是順著大陸海岸性的航線。
一條是順著島鏈的航線。
“而且最主要的是,有了這一條島鏈,東海就相當於我們興漢盟的內海了。”劉信啟補充道。
後世讓大陸惡心的不行的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現在有機會,必須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什麽補給啊之類的都是借口,劉信啟就是想先一步占領。
劉信遠看著繞了一大圈的島鏈,不明白為什麽要繞這麽遠,不過看到劉信啟和參謀都是一副決然的態度,就沒有多問。
“這麽一來的話,光是‘修路’就得小半年吧。”
“不著急,我限你在年底之前,登上流求島北岸就好。”劉信啟回道。
“這個時間還算寬裕,容我讓第四旅的將士休整半個月,讓離家近的將士能夠輪換著回去探探親。”劉信遠請求道。
“可以,準許你們休整一個月,讓遠處的將士也回家看看,不能厚此薄彼。”現在這個時代,交通特別不發達,第四野戰旅的將士離家最遠的路程超過一千裏,光是來回趕路一個月都不夠用。
所以劉信啟給的一個月休整假期,也就是讓較遠的將士能夠回家看看,太遠的隻能休假在蓬萊附近轉轉了。
“那我就代將士們謝謝盟主了。”劉信遠起身行了一個軍禮。
……
四月二十三日,劉信啟應邀來到了城南的一處農莊。
“這處農莊是農漁部的直屬農莊,主要用於研究更高產、抗病蟲的優良農作物種子,還有就是通過標準種植,預測境內的糧食總產量。”農漁部的章有介紹道。
地裏的小麥長勢很不錯,已經完全成熟,麥穗比起劉信啟後世見過的麥穗小很多,沒株麥穗上的麥粒也沒有後世多,單較之前齊州劉家堡時期,已經優良許多。
“看著長勢不錯,沒有受到蝗災影響?”劉信啟問道。
“蓬萊這邊基本都沒有受到蝗災影響,今年蝗災在膠水流域就被控製住了。”章有回道。
摘下一株麥穗:“您看,這是今年最新改良的麥種,一株麥穗上最多可以長二十八粒麥粒,若是施肥到位,麥粒各個飽滿,產量可以超過普通麥種一半。”
劉信啟結果麥穗仔細查看,麥穗上的麥粒分為四溜,每溜七粒麥粒,總體上比後世的麥穗短了一些。
將麥穗放在兩手之間一撮,已經熟透的麥粒輕易被搓下,確實各個飽滿。
“一般的農家做不到這種程度吧?”劉信啟問道。
這片麥田裏,肉眼可見的雜草非常的少,且麥株排列整齊,確保了麥株能夠很好的通風。
“做不到,單就施肥,一般人家裏就不可能有這麽多的農家肥。”章有回道。
化工行業沒有發展起來,肥料就是個大問題。
鳥糞隻能去島上采,而島嶼多分部在長江以南。
“部長,可以開始了嗎?”有一個穿著較整齊的吏員過來問道。
這吏員的衣服上沒有補丁,打理的還算幹淨,比一般的農夫強許多,不過看其漏在外麵的皮膚和手掌上的硬繭,就知道這是一個幹實事的吏員。
“開始吧!”
吏員接令後下去指揮。
從遠處過來一大幫人,在吏員的指揮下分布在各塊田地中,開始收割麥子。
動作很小心,收割下的麥株也規整的很整齊。
一半人在收割,一半人在做各種記錄。
“這些都是對照田,按照不同方式管理,有條件好的,有條件差,也有和普通農家一樣條件的,這些數據對研究有很有用。”章有介紹道。
“我明白。”劉信啟也做過許多研究,知道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大量的數據中得出,無一例外。
“通過這些對照田,可以估算出我們興漢盟今年本應該收獲的糧食總量,最後和實際糧食收獲量做對比後,就可以知道受蝗災的影響程度了。”章有道。
“諦聽已經有了初步的數據,膠水以西比較嚴重,但並沒有絕收,應該還會有三四成,而興漢盟境外就慘了,今年占領的大名府路估計隻剩兩成,而河北西路多地都已經絕收。”劉信啟道。
“那今年的糧價肯定瘋長。”
“是啊,不知道會餓死多少人。”
今年是一個多災之年,天災人禍齊聚,最終隻是苦了河北的百姓。uu看書.uukanhu
很快,十幾片對照田就收割完成。
簡易的人力脫粒機械被推了過來,現場進行脫粒,然後稱重。
“產量最高的田,畝產達到了六百二十斤。”有吏員上前匯報。
“超過預期了。”章有驚喜道。
之前兩人閑聊的時候,章有有介紹,研究院今年估計的最高產量是畝產五百五十斤。
“這還不是極限,繼續改良麥種,研究更加高效的肥料,畝產超過一千斤都沒問題。”劉信啟鼓勵道。
“不敢奢望一千斤那麽多,能夠做到畝產翻倍就已經很厲害了。”章有回道,性格謹慎的他,並沒有胡亂誇下海口。
目前普通的水澆麥田,產量在三百至四百斤,翻一倍最高也就是八百斤。
目標一斤算是遠大了。
可是他不知道,後世的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已經達到了一千八百斤。
小麥的畝產少一些,但最高也能達到一千四百斤。
“慢慢來,穩紮穩打。”劉信啟鼓勵道。
過了一小會,其他對照田的產量也統計了出來。
產量最低的對照田,普通麥種、不施肥、不澆水,隻除草,產量隻有兩百斤。
而一般標準照料的麥田,產量達到了四百五十斤。
“也就是說,若是將新麥種普及出去,普通農家也能夠在水澆地裏種出四百五十斤的產量?”劉信啟驚歎道。
“是得,就算是旱田,勤快一些,保證三百斤的產量還是能夠做到的。”章有回道。
“好好好!”劉信啟鼓掌讚歎。
一條是順著大陸海岸性的航線。
一條是順著島鏈的航線。
“而且最主要的是,有了這一條島鏈,東海就相當於我們興漢盟的內海了。”劉信啟補充道。
後世讓大陸惡心的不行的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現在有機會,必須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什麽補給啊之類的都是借口,劉信啟就是想先一步占領。
劉信遠看著繞了一大圈的島鏈,不明白為什麽要繞這麽遠,不過看到劉信啟和參謀都是一副決然的態度,就沒有多問。
“這麽一來的話,光是‘修路’就得小半年吧。”
“不著急,我限你在年底之前,登上流求島北岸就好。”劉信啟回道。
“這個時間還算寬裕,容我讓第四旅的將士休整半個月,讓離家近的將士能夠輪換著回去探探親。”劉信遠請求道。
“可以,準許你們休整一個月,讓遠處的將士也回家看看,不能厚此薄彼。”現在這個時代,交通特別不發達,第四野戰旅的將士離家最遠的路程超過一千裏,光是來回趕路一個月都不夠用。
所以劉信啟給的一個月休整假期,也就是讓較遠的將士能夠回家看看,太遠的隻能休假在蓬萊附近轉轉了。
“那我就代將士們謝謝盟主了。”劉信遠起身行了一個軍禮。
……
四月二十三日,劉信啟應邀來到了城南的一處農莊。
“這處農莊是農漁部的直屬農莊,主要用於研究更高產、抗病蟲的優良農作物種子,還有就是通過標準種植,預測境內的糧食總產量。”農漁部的章有介紹道。
地裏的小麥長勢很不錯,已經完全成熟,麥穗比起劉信啟後世見過的麥穗小很多,沒株麥穗上的麥粒也沒有後世多,單較之前齊州劉家堡時期,已經優良許多。
“看著長勢不錯,沒有受到蝗災影響?”劉信啟問道。
“蓬萊這邊基本都沒有受到蝗災影響,今年蝗災在膠水流域就被控製住了。”章有回道。
摘下一株麥穗:“您看,這是今年最新改良的麥種,一株麥穗上最多可以長二十八粒麥粒,若是施肥到位,麥粒各個飽滿,產量可以超過普通麥種一半。”
劉信啟結果麥穗仔細查看,麥穗上的麥粒分為四溜,每溜七粒麥粒,總體上比後世的麥穗短了一些。
將麥穗放在兩手之間一撮,已經熟透的麥粒輕易被搓下,確實各個飽滿。
“一般的農家做不到這種程度吧?”劉信啟問道。
這片麥田裏,肉眼可見的雜草非常的少,且麥株排列整齊,確保了麥株能夠很好的通風。
“做不到,單就施肥,一般人家裏就不可能有這麽多的農家肥。”章有回道。
化工行業沒有發展起來,肥料就是個大問題。
鳥糞隻能去島上采,而島嶼多分部在長江以南。
“部長,可以開始了嗎?”有一個穿著較整齊的吏員過來問道。
這吏員的衣服上沒有補丁,打理的還算幹淨,比一般的農夫強許多,不過看其漏在外麵的皮膚和手掌上的硬繭,就知道這是一個幹實事的吏員。
“開始吧!”
吏員接令後下去指揮。
從遠處過來一大幫人,在吏員的指揮下分布在各塊田地中,開始收割麥子。
動作很小心,收割下的麥株也規整的很整齊。
一半人在收割,一半人在做各種記錄。
“這些都是對照田,按照不同方式管理,有條件好的,有條件差,也有和普通農家一樣條件的,這些數據對研究有很有用。”章有介紹道。
“我明白。”劉信啟也做過許多研究,知道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大量的數據中得出,無一例外。
“通過這些對照田,可以估算出我們興漢盟今年本應該收獲的糧食總量,最後和實際糧食收獲量做對比後,就可以知道受蝗災的影響程度了。”章有道。
“諦聽已經有了初步的數據,膠水以西比較嚴重,但並沒有絕收,應該還會有三四成,而興漢盟境外就慘了,今年占領的大名府路估計隻剩兩成,而河北西路多地都已經絕收。”劉信啟道。
“那今年的糧價肯定瘋長。”
“是啊,不知道會餓死多少人。”
今年是一個多災之年,天災人禍齊聚,最終隻是苦了河北的百姓。uu看書.uukanhu
很快,十幾片對照田就收割完成。
簡易的人力脫粒機械被推了過來,現場進行脫粒,然後稱重。
“產量最高的田,畝產達到了六百二十斤。”有吏員上前匯報。
“超過預期了。”章有驚喜道。
之前兩人閑聊的時候,章有有介紹,研究院今年估計的最高產量是畝產五百五十斤。
“這還不是極限,繼續改良麥種,研究更加高效的肥料,畝產超過一千斤都沒問題。”劉信啟鼓勵道。
“不敢奢望一千斤那麽多,能夠做到畝產翻倍就已經很厲害了。”章有回道,性格謹慎的他,並沒有胡亂誇下海口。
目前普通的水澆麥田,產量在三百至四百斤,翻一倍最高也就是八百斤。
目標一斤算是遠大了。
可是他不知道,後世的超級雜交水稻,畝產已經達到了一千八百斤。
小麥的畝產少一些,但最高也能達到一千四百斤。
“慢慢來,穩紮穩打。”劉信啟鼓勵道。
過了一小會,其他對照田的產量也統計了出來。
產量最低的對照田,普通麥種、不施肥、不澆水,隻除草,產量隻有兩百斤。
而一般標準照料的麥田,產量達到了四百五十斤。
“也就是說,若是將新麥種普及出去,普通農家也能夠在水澆地裏種出四百五十斤的產量?”劉信啟驚歎道。
“是得,就算是旱田,勤快一些,保證三百斤的產量還是能夠做到的。”章有回道。
“好好好!”劉信啟鼓掌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