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已孔家的尿性,根本就不會允許自己的族人當兵。
有辱斯文。
“孔家肯定不願意。”劉禮振搖了搖頭,繼續說道:“但是我們之前分散孔家的時候,在名義上給孔家的族人全都立了戶,而且都是夫妻帶未成年孩子的小戶,就連老父母都被單獨列了戶。所以孔戩是自由的,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出路,有興漢盟做背書,孔家無權阻止。”
在法理上,興漢盟是真的將孔家肢解了。劉信啟相信,現在孔家還能依靠以前的威望約束族人,等過上幾年,孔家就會真的散了。
這是劉信啟的陽謀,孔家隻能接著。
“盟裏學問好的雖然少,但是還是有一些的,他就憑學問好,就被您認為是特殊的?”劉信啟問道,相信不會這麽簡單。
“當然不止這一點。孔戩最特殊的一點是,是他完全認同你的治世理念,並且還給你的治世理念和執政政策套上了一層先賢的殼。”劉禮振回道:“我聽了他的理論,有時候真覺得你這些政策就是從先賢德理念中提取升華而來的。”
【厲害啊!】
這就是儒家最厲害的地方。
最初的儒家是很狹隘的,漢獨尊儒術之後,儒家逐漸吸取了法家、縱橫家等其他學派的精華,之後還吸收了許多佛家、道家的思想,方才成為了現在的儒家。
現在的儒家已經內涵許多流派,各個流派之間甚至存在著南轅北轍的矛盾。
而且儒家已經有了一部分信仰屬性,所以有見識的人會將“儒釋道”並列。
佛家從印度傳到中土,能夠吸收本土的神話傳說,然後本土化,發揚光大。道家能夠將一些有名的曆史人物都納入到自己的神話體係之中,就連當地一些小範圍傳播的名人都不放過,納進了城隍廟體係。儒家自然也可以同其他兩教一樣:
與時俱進!
劉信啟估計,孔戩可能就是這一代,儒家在興漢盟身上改造升華的關鍵人物。
具劉禮振介紹,這孔戩引經據典,說興漢盟的許多政策、理念都是出自於四書五經。這些結論真的都說的有理有據,並且神奇的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新的理論。
出自《禮記·大學》的“格物致知”,被他延伸解讀,繼而跟唯物論聯係在了一起;
出自《荀子·論禮》的“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被他解讀為要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辦事,事物都是運動的,要因勢利導,與物力和化學聯係在了一起。
出自《尚書·五子之歌》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讓他發展成了“興漢盟代表最廣大民眾利益”,隻有興漢盟才能使得國家穩固、發展迅猛;
出自《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則直接被他順著“公”這個字擴展成了大同社會,說興漢盟就是先賢們當初要建立的理想國,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劉信啟越聽越毛骨悚然,這孔戩都快將共產主義給研究出來了。
可能後世的好多治國理政的政策都是有跡可循的,都是自古至今一代一代演化發展而來的,所以基本都能夠在古代先賢的著作中找到出處。
孔戩這樣看著“答案”找“出處”,非常難,但確實的可行。
實際也證明,孔戩真的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由不得劉信啟不相信。
理論建立於吸取人類曆史發展的經驗,從而極其深刻地歸納人類社會的運行法則。
孔戩在建立“新儒學”。
論這一套理論的深度和廣度,基本可以和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和大儒比肩,還非常容易興漢盟的百姓接受,更能夠讓老儒學的文人理解。
可以預見,這一套理論肯定會對舊文人造成巨大的衝擊。
“他在蓬萊新兵營?”劉信啟問道。
“是的。”
“讓他來見我。”劉信啟已經顧不得看新兵的旬考了,現在,孔戩更加重要。
興漢盟自成立以來就被讀書人瞧不起,劉信啟雖然沒有在意,但是心底裏還是隱隱都寫不忿。雖然興漢盟發展的很好,打了很多人的臉,但是嘴上說不過人家,就是感覺沒有完勝。
文人的筆杆子還是非常厲害的。
劉信啟看過一些從江南收集過來的小報,上麵有理有據的分析興漢盟,講興漢盟分析成了一個野蠻的政體,說興漢盟的管理層是漢人的退化。
瑕疵必報的劉信啟說不過那些人,就讓諦聽將那些背地裏罵興漢盟的人都記錄了下來,等到今後興漢盟攻略過去,再找這些人秋後算賬。uu看書 ukanhu
不說打殺他們,但是做官、做官商的好事肯定沒有他們的份兒了。
現在有了孔戩,讓劉信啟看到了希望,嘴皮子上戰勝舊文人的希望。
“報告!”劉信啟在劉禮振辦公室等候,外麵傳來報告聲。
“進來。”
走進來一個穿著軍裝、一米七左右,很是儒雅的新兵。
一身戎裝都蓋不住這個新兵身上的文人氣息。
“你就是孔戩?”劉信啟問道。
“是,盟主。”孔戩回道。
“你給劉部長說的那些理論,有沒有整理出來,寫在紙上的?”劉信啟問道。
“當然有,用筆書寫我的想法,可以幫我更快、更清晰的理順思路,所以我有許多草稿。”孔戩回道,也就是說還沒有整理成冊,成體係的東西。
“在哪裏?拿過來讓我看看。”
“之前劉部長找我的時候,說是您要見我,我已經拜托他去我的宿舍取了,估計很快就會過來。”孔戩回道。
果真是個非常聰明的人,還很會揣摩人的心思。從來沒有見過劉信啟,就猜到劉信啟間他是為了他的理論。
這個孔戩是劉信啟穿越以來見過最聰明的人,給劉信啟的感覺,比趙國前丞相李綱、許翰還要聰明,鋒芒畢露的那種。
這人才十八歲,比劉信啟還要小。
還打算細問,劉禮振抱著一摞紙張走了進來,這一摞紙有半個臂膀那麽厚。
有辱斯文。
“孔家肯定不願意。”劉禮振搖了搖頭,繼續說道:“但是我們之前分散孔家的時候,在名義上給孔家的族人全都立了戶,而且都是夫妻帶未成年孩子的小戶,就連老父母都被單獨列了戶。所以孔戩是自由的,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出路,有興漢盟做背書,孔家無權阻止。”
在法理上,興漢盟是真的將孔家肢解了。劉信啟相信,現在孔家還能依靠以前的威望約束族人,等過上幾年,孔家就會真的散了。
這是劉信啟的陽謀,孔家隻能接著。
“盟裏學問好的雖然少,但是還是有一些的,他就憑學問好,就被您認為是特殊的?”劉信啟問道,相信不會這麽簡單。
“當然不止這一點。孔戩最特殊的一點是,是他完全認同你的治世理念,並且還給你的治世理念和執政政策套上了一層先賢的殼。”劉禮振回道:“我聽了他的理論,有時候真覺得你這些政策就是從先賢德理念中提取升華而來的。”
【厲害啊!】
這就是儒家最厲害的地方。
最初的儒家是很狹隘的,漢獨尊儒術之後,儒家逐漸吸取了法家、縱橫家等其他學派的精華,之後還吸收了許多佛家、道家的思想,方才成為了現在的儒家。
現在的儒家已經內涵許多流派,各個流派之間甚至存在著南轅北轍的矛盾。
而且儒家已經有了一部分信仰屬性,所以有見識的人會將“儒釋道”並列。
佛家從印度傳到中土,能夠吸收本土的神話傳說,然後本土化,發揚光大。道家能夠將一些有名的曆史人物都納入到自己的神話體係之中,就連當地一些小範圍傳播的名人都不放過,納進了城隍廟體係。儒家自然也可以同其他兩教一樣:
與時俱進!
劉信啟估計,孔戩可能就是這一代,儒家在興漢盟身上改造升華的關鍵人物。
具劉禮振介紹,這孔戩引經據典,說興漢盟的許多政策、理念都是出自於四書五經。這些結論真的都說的有理有據,並且神奇的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新的理論。
出自《禮記·大學》的“格物致知”,被他延伸解讀,繼而跟唯物論聯係在了一起;
出自《荀子·論禮》的“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被他解讀為要掌握事物的客觀規律辦事,事物都是運動的,要因勢利導,與物力和化學聯係在了一起。
出自《尚書·五子之歌》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讓他發展成了“興漢盟代表最廣大民眾利益”,隻有興漢盟才能使得國家穩固、發展迅猛;
出自《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則直接被他順著“公”這個字擴展成了大同社會,說興漢盟就是先賢們當初要建立的理想國,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劉信啟越聽越毛骨悚然,這孔戩都快將共產主義給研究出來了。
可能後世的好多治國理政的政策都是有跡可循的,都是自古至今一代一代演化發展而來的,所以基本都能夠在古代先賢的著作中找到出處。
孔戩這樣看著“答案”找“出處”,非常難,但確實的可行。
實際也證明,孔戩真的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由不得劉信啟不相信。
理論建立於吸取人類曆史發展的經驗,從而極其深刻地歸納人類社會的運行法則。
孔戩在建立“新儒學”。
論這一套理論的深度和廣度,基本可以和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和大儒比肩,還非常容易興漢盟的百姓接受,更能夠讓老儒學的文人理解。
可以預見,這一套理論肯定會對舊文人造成巨大的衝擊。
“他在蓬萊新兵營?”劉信啟問道。
“是的。”
“讓他來見我。”劉信啟已經顧不得看新兵的旬考了,現在,孔戩更加重要。
興漢盟自成立以來就被讀書人瞧不起,劉信啟雖然沒有在意,但是心底裏還是隱隱都寫不忿。雖然興漢盟發展的很好,打了很多人的臉,但是嘴上說不過人家,就是感覺沒有完勝。
文人的筆杆子還是非常厲害的。
劉信啟看過一些從江南收集過來的小報,上麵有理有據的分析興漢盟,講興漢盟分析成了一個野蠻的政體,說興漢盟的管理層是漢人的退化。
瑕疵必報的劉信啟說不過那些人,就讓諦聽將那些背地裏罵興漢盟的人都記錄了下來,等到今後興漢盟攻略過去,再找這些人秋後算賬。uu看書 ukanhu
不說打殺他們,但是做官、做官商的好事肯定沒有他們的份兒了。
現在有了孔戩,讓劉信啟看到了希望,嘴皮子上戰勝舊文人的希望。
“報告!”劉信啟在劉禮振辦公室等候,外麵傳來報告聲。
“進來。”
走進來一個穿著軍裝、一米七左右,很是儒雅的新兵。
一身戎裝都蓋不住這個新兵身上的文人氣息。
“你就是孔戩?”劉信啟問道。
“是,盟主。”孔戩回道。
“你給劉部長說的那些理論,有沒有整理出來,寫在紙上的?”劉信啟問道。
“當然有,用筆書寫我的想法,可以幫我更快、更清晰的理順思路,所以我有許多草稿。”孔戩回道,也就是說還沒有整理成冊,成體係的東西。
“在哪裏?拿過來讓我看看。”
“之前劉部長找我的時候,說是您要見我,我已經拜托他去我的宿舍取了,估計很快就會過來。”孔戩回道。
果真是個非常聰明的人,還很會揣摩人的心思。從來沒有見過劉信啟,就猜到劉信啟間他是為了他的理論。
這個孔戩是劉信啟穿越以來見過最聰明的人,給劉信啟的感覺,比趙國前丞相李綱、許翰還要聰明,鋒芒畢露的那種。
這人才十八歲,比劉信啟還要小。
還打算細問,劉禮振抱著一摞紙張走了進來,這一摞紙有半個臂膀那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