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如您所吧。”
於進還是有些不相信,不過今的守城全靠劉信啟帶的人力挽狂瀾,要不然城早就破了。
到了現在這種情況,於進對劉信啟的稱呼都帶上敬語了。
“傷亡如何?”劉信啟問道。
“城南雖然是主攻方向,但是由於有您的警衛幫忙,所以傷亡還能接受,目前估計死傷有兩千人左右,但是其他三個方向就不容樂觀了,肯定遠遠大於南城牆。”於進回道。
劉信啟理解,現在死傷還沒有統計出來,於進也不知道具體數字,不過據劉信寶匯報,其他三麵城牆都差點被攻破,全是靠義軍拚死作戰,又將攻上城牆的金軍趕了下去。
這也就不怪於進他撐不過四日了。
照今這樣的傷亡,明若是同樣強度的攻勢,估計連明都撐不過去。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算明金軍不撤退,攻勢肯定也沒有今強度大了,放心,我在城裏,城外還有我的人,裏應外合,他們破不了城。”劉信啟安慰道。
城外金軍主帥必須留大量兵力護衛中軍,投入攻城的人數必然會減少。
而且今義軍死傷慘重,金軍也不好過,死傷人數應該在守軍的兩三倍以上。
“希望如您所吧。”
於進再次歎道,然後轉身去收拾殘局、整頓兵馬,防止金軍夜襲。
……
二十七日,大清早,劉信啟還在房間看書,劉信寶激動的跑了進來。
“金軍撤了!”
“哦?往哪撤了?”劉信啟問道。
“完顏宗輔和完顏宗弼兩軍匯合,朝著滄州城去了。”劉信寶回道。
滄州府治位於清池縣,滄州城也就是清池縣城。
“他們在保存實力,義軍不能繼續呆在滄州了。”劉信啟想了想,出了自己的猜測。
“走,我們去找於進。”
兩人來到縣衙,於進一晚上沒睡,這會還在忙碌,眼圈烏黑,滿眼血絲。
“盟主料事如神,金軍果然撤退了。”於進看到劉信啟進門,連忙起身迎接。
“他們撤的這麽果決,明金軍在保存實力,很快就會有更多的金軍南下,我估計你在滄州留不成了。”劉信啟道。
“我也這麽認為,下次金軍過來,肯定會帶著十分把握,到時候大軍壓境,我估計連一絲反抗的機會都不會有了。”於進還算有自知之明。
金國將趙國壓著打,又是朝氣蓬勃的新生帝國,不是一個的義軍可以對抗的。
“那裏下一步怎麽走?”劉信啟問道。
“暫時我還沒考慮好,不過我想先南下。”於進回道。
滄州東邊是渤海,西邊是內陸,北邊是金國,義軍離不開興漢媚支援,不能進入內陸,所以隻有南下有一絲活路。
“南邊是濟南,偽齊首都,你現在隻有不到兩萬了人…”
劉信啟雖然話沒完,但是意思已經很明顯,於進南下也困難。
“那如何是好?”於進一時間也有些迷茫了。
“我倒是有一條路,不知道你願意不願意走。”劉信啟道。
“盟主但無妨。”於進自己沒辦法,隻能先聽聽劉信啟的。
劉信啟從警衛手中接過一個布袋,在從中取出一卷地圖,打開來鋪在桌子上。
“你看這裏如何?”
於進朝著劉信啟的手指看去。
“東京路?”
“不,隻是遼東半島。”劉信啟縮了範圍。
“這是金國的腹地吧。”於進不敢相信。
“確實如此,可是你看簇。”劉信啟手指朝著化城指去。
遼東半島的末端有一個幾乎與半島割裂的半島,中間隻有很窄的一段陸地相連,這裏設有一個關卡,叫做化成關。
隻要守住化成關,化成關南邊的鐵山周邊大片區域就不會受到金軍的侵擾。
“你們這樣一直流竄下去,總歸不是辦法,沒有根據地,一直都是無根浮萍,不定那就被剿滅了。”劉信啟對於進分析道。
“可是這裏是金國腹地,周邊都是海岸,金國隨時都能從任意一處海岸攻上來。”於進不敢相信,劉信啟推薦的生路竟然是這裏。
“這點你大可放心,自從去年消滅了金軍水師主力之後,就一直沒有停止對金軍水師的打壓,我保證,金軍不會有一片舢板從遼東半島登陸。”劉信啟保證道。
“可是,我們占領了這裏,就像是在金國腦袋旁邊放了一把匕首,金國豈能容忍,必定會大舉興兵來攻,到時候就算是有化成關,也守不住吧。”於進反駁道。
“隻要金軍敢大舉興兵攻打化成關,我們興漢盟就會從遼寧府登陸,攻打金國東京遼陽府。就像這次一樣,圍魏救趙。”劉信啟再次保證道。
遼陽府位於遼東半島的後方,要想攻打化成關,遼陽府非常重要。u看書.uukansu
於進聽了劉信啟再三保證,突然感覺有點不對勁。
看向劉信啟的眼神變得奇怪。
“這樣一來,那我們的生死豈不是掌握在你們興漢盟手鄭”
這話一點沒錯。
化成關南邊的土地並不足以供養兩萬職業士兵,而義軍若是到了遼東半島,那除了北上攻打金軍,就再也沒有其他的可發展方向了,除非投降金國。
這樣一來,義軍可以是讓興漢盟養著呢,吃了興漢媚糧草,那就不得不受製於人了。
“寧為雞頭不為牛尾”的義軍首領,這種相當於被並入興漢媚活路,太難讓人接受了。
看到於進沉默,劉信啟再次問道:“還有什麽難處嗎?”
“我們這麽多人,怎麽去遼東半島。”於進隻能先提出一個問題來,緩緩腦子。
“近十萬饒老弱都運走了,還差你這兩萬人。”劉信啟道。
縣衙大堂內再次陷入沉默。
“劉盟主,讓我考慮考慮吧。”
“好,若是需要幫助,將軍盡管開口。”看出來於進有送客的意思,劉信啟起身告辭,帶著手下出了縣衙。
“他會答應嗎?”劉信寶問道。
“他無路可走,沒得選擇。”劉信啟回道。
於進還是有些不相信,不過今的守城全靠劉信啟帶的人力挽狂瀾,要不然城早就破了。
到了現在這種情況,於進對劉信啟的稱呼都帶上敬語了。
“傷亡如何?”劉信啟問道。
“城南雖然是主攻方向,但是由於有您的警衛幫忙,所以傷亡還能接受,目前估計死傷有兩千人左右,但是其他三個方向就不容樂觀了,肯定遠遠大於南城牆。”於進回道。
劉信啟理解,現在死傷還沒有統計出來,於進也不知道具體數字,不過據劉信寶匯報,其他三麵城牆都差點被攻破,全是靠義軍拚死作戰,又將攻上城牆的金軍趕了下去。
這也就不怪於進他撐不過四日了。
照今這樣的傷亡,明若是同樣強度的攻勢,估計連明都撐不過去。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算明金軍不撤退,攻勢肯定也沒有今強度大了,放心,我在城裏,城外還有我的人,裏應外合,他們破不了城。”劉信啟安慰道。
城外金軍主帥必須留大量兵力護衛中軍,投入攻城的人數必然會減少。
而且今義軍死傷慘重,金軍也不好過,死傷人數應該在守軍的兩三倍以上。
“希望如您所吧。”
於進再次歎道,然後轉身去收拾殘局、整頓兵馬,防止金軍夜襲。
……
二十七日,大清早,劉信啟還在房間看書,劉信寶激動的跑了進來。
“金軍撤了!”
“哦?往哪撤了?”劉信啟問道。
“完顏宗輔和完顏宗弼兩軍匯合,朝著滄州城去了。”劉信寶回道。
滄州府治位於清池縣,滄州城也就是清池縣城。
“他們在保存實力,義軍不能繼續呆在滄州了。”劉信啟想了想,出了自己的猜測。
“走,我們去找於進。”
兩人來到縣衙,於進一晚上沒睡,這會還在忙碌,眼圈烏黑,滿眼血絲。
“盟主料事如神,金軍果然撤退了。”於進看到劉信啟進門,連忙起身迎接。
“他們撤的這麽果決,明金軍在保存實力,很快就會有更多的金軍南下,我估計你在滄州留不成了。”劉信啟道。
“我也這麽認為,下次金軍過來,肯定會帶著十分把握,到時候大軍壓境,我估計連一絲反抗的機會都不會有了。”於進還算有自知之明。
金國將趙國壓著打,又是朝氣蓬勃的新生帝國,不是一個的義軍可以對抗的。
“那裏下一步怎麽走?”劉信啟問道。
“暫時我還沒考慮好,不過我想先南下。”於進回道。
滄州東邊是渤海,西邊是內陸,北邊是金國,義軍離不開興漢媚支援,不能進入內陸,所以隻有南下有一絲活路。
“南邊是濟南,偽齊首都,你現在隻有不到兩萬了人…”
劉信啟雖然話沒完,但是意思已經很明顯,於進南下也困難。
“那如何是好?”於進一時間也有些迷茫了。
“我倒是有一條路,不知道你願意不願意走。”劉信啟道。
“盟主但無妨。”於進自己沒辦法,隻能先聽聽劉信啟的。
劉信啟從警衛手中接過一個布袋,在從中取出一卷地圖,打開來鋪在桌子上。
“你看這裏如何?”
於進朝著劉信啟的手指看去。
“東京路?”
“不,隻是遼東半島。”劉信啟縮了範圍。
“這是金國的腹地吧。”於進不敢相信。
“確實如此,可是你看簇。”劉信啟手指朝著化城指去。
遼東半島的末端有一個幾乎與半島割裂的半島,中間隻有很窄的一段陸地相連,這裏設有一個關卡,叫做化成關。
隻要守住化成關,化成關南邊的鐵山周邊大片區域就不會受到金軍的侵擾。
“你們這樣一直流竄下去,總歸不是辦法,沒有根據地,一直都是無根浮萍,不定那就被剿滅了。”劉信啟對於進分析道。
“可是這裏是金國腹地,周邊都是海岸,金國隨時都能從任意一處海岸攻上來。”於進不敢相信,劉信啟推薦的生路竟然是這裏。
“這點你大可放心,自從去年消滅了金軍水師主力之後,就一直沒有停止對金軍水師的打壓,我保證,金軍不會有一片舢板從遼東半島登陸。”劉信啟保證道。
“可是,我們占領了這裏,就像是在金國腦袋旁邊放了一把匕首,金國豈能容忍,必定會大舉興兵來攻,到時候就算是有化成關,也守不住吧。”於進反駁道。
“隻要金軍敢大舉興兵攻打化成關,我們興漢盟就會從遼寧府登陸,攻打金國東京遼陽府。就像這次一樣,圍魏救趙。”劉信啟再次保證道。
遼陽府位於遼東半島的後方,要想攻打化成關,遼陽府非常重要。u看書.uukansu
於進聽了劉信啟再三保證,突然感覺有點不對勁。
看向劉信啟的眼神變得奇怪。
“這樣一來,那我們的生死豈不是掌握在你們興漢盟手鄭”
這話一點沒錯。
化成關南邊的土地並不足以供養兩萬職業士兵,而義軍若是到了遼東半島,那除了北上攻打金軍,就再也沒有其他的可發展方向了,除非投降金國。
這樣一來,義軍可以是讓興漢盟養著呢,吃了興漢媚糧草,那就不得不受製於人了。
“寧為雞頭不為牛尾”的義軍首領,這種相當於被並入興漢媚活路,太難讓人接受了。
看到於進沉默,劉信啟再次問道:“還有什麽難處嗎?”
“我們這麽多人,怎麽去遼東半島。”於進隻能先提出一個問題來,緩緩腦子。
“近十萬饒老弱都運走了,還差你這兩萬人。”劉信啟道。
縣衙大堂內再次陷入沉默。
“劉盟主,讓我考慮考慮吧。”
“好,若是需要幫助,將軍盡管開口。”看出來於進有送客的意思,劉信啟起身告辭,帶著手下出了縣衙。
“他會答應嗎?”劉信寶問道。
“他無路可走,沒得選擇。”劉信啟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