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楊凡早就看八大皇商不滿,這次就是要收拾他們。張世澤憑本事榨出的銀子幹嗎不拿。
不拿白不拿,留著這些銀子對大明和百姓也沒有任何的好處。
如果八大皇商們,肯拿出銀子來流通,甚至辦工廠,楊凡都會既往不咎。還會創建一些工廠讓他們進來股權投資,拉著他們發財。
如果他們肯轉型,成為工業和金融業資本家,楊凡樂見其成。
他們最讓楊凡痛恨的就是,把銀子鑄成鬼見愁銀坨子,深深埋入地下。造成了大明朝嚴重的通貨緊縮。
一個以白銀為貨幣本位的國家,皇帝和中央政府,居然不掌握這種貨幣的供給權和發行權。這種奇葩事情讓楊凡都無語了。
掌握白銀貨幣發行權的是三種勢力,歐洲人,東瀛人,士紳(尤其是東南士紳集團。)
這裏麵居然沒有大明內閣和皇帝。內閣和皇帝隻掌握了銅錢的發行權。當然還有寶鈔的發行權。
可是,寶鈔這種全世界最早利用政府和皇帝信用背書,全國流通使用的紙幣。因為不負責任的亂發,早已變得看著生氣,擦屁股太細的東西。
即使用來當手紙,也會因為過細,過薄,從而造成拉屎忘帶紙,寶鈔摳破紙的慘劇。
其實,內閣和皇帝都明白,用一種自己控製不了的貨幣是有巨大隱患的。所以明朝早期,一直禁止白銀作為貨幣。但是槍炮打不倒經濟規律。同樣皇帝和內閣也禁止不了白銀流通。後來隻好聽之任之了。
大明的白銀絕大部分都是輸入的,本地礦藏很多都沒有被發現,或者因為伴生礦提煉不出來。
輸入的白銀,三分之一來自東瀛。但是東瀛戰國時代結束後,開始閉關鎖國。白銀外流被切斷。
三分之一來自歐洲及其海外殖民地。尤其是西班牙大帆船從美洲運到馬尼拉,然後和大明貿易的白銀。這部分也戛然而止了。
因為歐洲爆發了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從1618年—直打到1648年。
今年是1628年,戰爭已經打了十年了。戰爭的巨大消耗和人口的損失,導致消費嚴重萎縮。歐洲的商船急劇減少。導致白銀輸入不足。
而大明自己的士紳們,卻把實物商品賣出獲得白銀,然後窖藏。導致流通環節的白銀嚴重不足。
貨幣總供給少於社會總生產,就是造成通貨緊縮,造成物價嚴重下跌。從而導致穀賤傷農。
張居正改革之後,農民需要把穀物出售變成白銀,用來繳稅。
但是白銀在流通環節持續減少,甚至到了萬曆晚期,開始斷崖式減少。導致農民必須賣出比以往更多的穀物才能湊夠稅銀。
這一切都導致了財政困難。而明朝是一個以農業稅為主要稅種的國家。也極大的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而白銀漲價,導致市民的生活成本高企,服務業人員和工匠等人,生活也逐漸陷入困頓。
其實,皇帝和大臣都是清楚這一切的原理和前因後果的。他們也做出了努力。首先就是瞄準了海外的白銀。
永樂七次下西洋,就是為了通過貿易換回來白銀、黃金,甚至是國內缺乏的貨物用來以物易物。加強國內商品的流通。穩定物價,保證民生。
永樂大帝下西洋,宣宗朱瞻基也籌備下西洋,但未成先駕崩了。英宗也準備下西洋,籌備了半年,還沒開始,就遭遇了土木堡之變。
武宗皇帝,不僅會在豹房享受,他還在大同會戰中,打敗了統一蒙古的達延汗的南下,導致蒙古重新分裂。而且也在籌備下西洋。但是他很快落水。此事不了了之。
到了嘉靖朝,皇帝再度準備開海,用了嚴嵩等人。嚴嵩等人最後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打成奸臣國賊。開海胎死腹中。
嘉靖明白大明的通貨緊縮問題,已經到了不解決不行的程度。銀價上漲,直接影響百姓的生活。
嚴嵩強迫東南沿海把種糧食的土地,改為桑田,用來生產絲綢。導致很多農名餓死,甚至引來暴亂。表麵看起來是十足的惡政,嘉靖為何要幹這種招罵名的事情呢。
其根本原因就是,絲綢可以從東西方貿易中,為大明換來急需的白銀。
隻有朝廷手裏有足夠的白銀,通過俸祿和開展工程,把白銀像血液一樣輸入流通的血管,才能把大明的貧血病治好。
嘉靖失敗後,嘉靖的兒子搞了後來隆慶開海,搞了一段也被迫被取消。
到了萬曆朝,東瀛的戰爭結束了,東瀛開始閉關鎖國。(日本戰國時代1467—1615年。正好是大明成化以後的時期。)
戰爭時期各個勢力,紛紛通過和大明的貿易,換回急需的戰爭資源,從而大量白銀流入大明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那時候,每年有五六百萬兩白銀流入大明,極大的緩解了朝廷的稅收困難。民間也大大受益。穩定了貨幣的幣值。
隨著東瀛閉關鎖國,隻留下長崎一地對外貿易。流入大明的白銀急劇減少。
萬曆迫不得已,隻好從內部找銀子,大肆派出礦監太監,到各地監督開礦。主要是開金礦、銀礦和銅礦。這三種礦都和貨幣投放量相關。
到了天啟,情況更加嚴峻了,歐洲因為三十年戰爭開打,各國的財政被戰爭消耗的枯竭。民間財富也通過金融融資的形式大量借貸給了各國政府。導致來自歐洲和美洲殖民地的白銀也中斷了。財政出現了極大的困難。
而泰昌帝在位不到一個月,為了酬謝功臣。就把萬曆留下的內庫七百萬兩白銀,交給東林黨揮霍一空。天啟上台前,已經內庫和戶部全部空空如也了。
天啟不得已隻能啟用魏忠賢,從內部深挖潛力。開源節流。維持朝廷搖搖欲墜的財政。
現在到了崇禎朝,白銀兩大海外來源斷絕,內部挖潛,隨著魏督公的倒台,也被迫停止。最後,隻能走上孫承宗發明的在全國土地上加派戰爭稅的辦法。稱之為遼餉。
清朝建立後,發現用來剿滅自己的遼餉真是個好東西。可以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緩解民間窖藏白銀導致通貨緊縮的問題。不僅沒有取消,還發揚光大了。但為了麵子上好看。改名為厘金。
清朝把厘金稅,這種臨時攤派在田畝上的軍事戰爭稅,發展出了幾十個種類。並一直延續到民國。清朝最後一年的宣統三年(1911),全國厘金稅總額,達四千三百一十八萬多兩白銀之多。
1931年1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取消了厘金製度。之後通過廢兩改元(廢除零散白銀改用銀元)、發行紙幣法幣。徹底改革了貨幣製度。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曾進行過兩次幣製改革,即1933年“廢兩改元”和1935年實施法幣政策。第一次幣改廢除了銀兩,確立了銀元本位製,統一了銀元,但未及鞏固國民政府就又進行第二次改革,強製收繳全國白銀,在國際市場出售,換回金本位的英鎊紙幣,然後用英鎊做儲備發行紙幣法幣。
而紙幣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不受限製的印刷,有了紙幣後通縮緊縮不在是問題。而通貨膨脹才成了之後的大問題。
楊凡通過攻打東林黨的在北方的財政中心據點,通州的張家灣鎮搶走了,總額近兩千萬兩的白銀、黃金、珠寶、以及其他等價物資。這一次,再從八大皇商手裏搶走了張家口價值也近兩千萬的財貨。
這些錢楊凡都會用來開展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百姓手裏有錢,才能去購買工業品,養活楊凡的工廠。
投資建設工廠,然後上市。通過購買股票投資工業,把大明地主、官員、士紳的錢掏出來辦工業。
作為銀行的資本金,向工商業提供貸款,強行提高貨幣的流通量和流動速度。
靠楊凡一個人是改變不了大明的。楊凡必須培養一個新興的工商業群體,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國家的走向。
楊凡有些好笑,現在張世澤把錢收了。大軍也如期開拔,到了張家口,發現那裏隻剩下一座空城,不知道這些出了血的山西老摳們會做何表情。
不拿白不拿,留著這些銀子對大明和百姓也沒有任何的好處。
如果八大皇商們,肯拿出銀子來流通,甚至辦工廠,楊凡都會既往不咎。還會創建一些工廠讓他們進來股權投資,拉著他們發財。
如果他們肯轉型,成為工業和金融業資本家,楊凡樂見其成。
他們最讓楊凡痛恨的就是,把銀子鑄成鬼見愁銀坨子,深深埋入地下。造成了大明朝嚴重的通貨緊縮。
一個以白銀為貨幣本位的國家,皇帝和中央政府,居然不掌握這種貨幣的供給權和發行權。這種奇葩事情讓楊凡都無語了。
掌握白銀貨幣發行權的是三種勢力,歐洲人,東瀛人,士紳(尤其是東南士紳集團。)
這裏麵居然沒有大明內閣和皇帝。內閣和皇帝隻掌握了銅錢的發行權。當然還有寶鈔的發行權。
可是,寶鈔這種全世界最早利用政府和皇帝信用背書,全國流通使用的紙幣。因為不負責任的亂發,早已變得看著生氣,擦屁股太細的東西。
即使用來當手紙,也會因為過細,過薄,從而造成拉屎忘帶紙,寶鈔摳破紙的慘劇。
其實,內閣和皇帝都明白,用一種自己控製不了的貨幣是有巨大隱患的。所以明朝早期,一直禁止白銀作為貨幣。但是槍炮打不倒經濟規律。同樣皇帝和內閣也禁止不了白銀流通。後來隻好聽之任之了。
大明的白銀絕大部分都是輸入的,本地礦藏很多都沒有被發現,或者因為伴生礦提煉不出來。
輸入的白銀,三分之一來自東瀛。但是東瀛戰國時代結束後,開始閉關鎖國。白銀外流被切斷。
三分之一來自歐洲及其海外殖民地。尤其是西班牙大帆船從美洲運到馬尼拉,然後和大明貿易的白銀。這部分也戛然而止了。
因為歐洲爆發了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從1618年—直打到1648年。
今年是1628年,戰爭已經打了十年了。戰爭的巨大消耗和人口的損失,導致消費嚴重萎縮。歐洲的商船急劇減少。導致白銀輸入不足。
而大明自己的士紳們,卻把實物商品賣出獲得白銀,然後窖藏。導致流通環節的白銀嚴重不足。
貨幣總供給少於社會總生產,就是造成通貨緊縮,造成物價嚴重下跌。從而導致穀賤傷農。
張居正改革之後,農民需要把穀物出售變成白銀,用來繳稅。
但是白銀在流通環節持續減少,甚至到了萬曆晚期,開始斷崖式減少。導致農民必須賣出比以往更多的穀物才能湊夠稅銀。
這一切都導致了財政困難。而明朝是一個以農業稅為主要稅種的國家。也極大的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而白銀漲價,導致市民的生活成本高企,服務業人員和工匠等人,生活也逐漸陷入困頓。
其實,皇帝和大臣都是清楚這一切的原理和前因後果的。他們也做出了努力。首先就是瞄準了海外的白銀。
永樂七次下西洋,就是為了通過貿易換回來白銀、黃金,甚至是國內缺乏的貨物用來以物易物。加強國內商品的流通。穩定物價,保證民生。
永樂大帝下西洋,宣宗朱瞻基也籌備下西洋,但未成先駕崩了。英宗也準備下西洋,籌備了半年,還沒開始,就遭遇了土木堡之變。
武宗皇帝,不僅會在豹房享受,他還在大同會戰中,打敗了統一蒙古的達延汗的南下,導致蒙古重新分裂。而且也在籌備下西洋。但是他很快落水。此事不了了之。
到了嘉靖朝,皇帝再度準備開海,用了嚴嵩等人。嚴嵩等人最後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打成奸臣國賊。開海胎死腹中。
嘉靖明白大明的通貨緊縮問題,已經到了不解決不行的程度。銀價上漲,直接影響百姓的生活。
嚴嵩強迫東南沿海把種糧食的土地,改為桑田,用來生產絲綢。導致很多農名餓死,甚至引來暴亂。表麵看起來是十足的惡政,嘉靖為何要幹這種招罵名的事情呢。
其根本原因就是,絲綢可以從東西方貿易中,為大明換來急需的白銀。
隻有朝廷手裏有足夠的白銀,通過俸祿和開展工程,把白銀像血液一樣輸入流通的血管,才能把大明的貧血病治好。
嘉靖失敗後,嘉靖的兒子搞了後來隆慶開海,搞了一段也被迫被取消。
到了萬曆朝,東瀛的戰爭結束了,東瀛開始閉關鎖國。(日本戰國時代1467—1615年。正好是大明成化以後的時期。)
戰爭時期各個勢力,紛紛通過和大明的貿易,換回急需的戰爭資源,從而大量白銀流入大明的時代,徹底結束了。
那時候,每年有五六百萬兩白銀流入大明,極大的緩解了朝廷的稅收困難。民間也大大受益。穩定了貨幣的幣值。
隨著東瀛閉關鎖國,隻留下長崎一地對外貿易。流入大明的白銀急劇減少。
萬曆迫不得已,隻好從內部找銀子,大肆派出礦監太監,到各地監督開礦。主要是開金礦、銀礦和銅礦。這三種礦都和貨幣投放量相關。
到了天啟,情況更加嚴峻了,歐洲因為三十年戰爭開打,各國的財政被戰爭消耗的枯竭。民間財富也通過金融融資的形式大量借貸給了各國政府。導致來自歐洲和美洲殖民地的白銀也中斷了。財政出現了極大的困難。
而泰昌帝在位不到一個月,為了酬謝功臣。就把萬曆留下的內庫七百萬兩白銀,交給東林黨揮霍一空。天啟上台前,已經內庫和戶部全部空空如也了。
天啟不得已隻能啟用魏忠賢,從內部深挖潛力。開源節流。維持朝廷搖搖欲墜的財政。
現在到了崇禎朝,白銀兩大海外來源斷絕,內部挖潛,隨著魏督公的倒台,也被迫停止。最後,隻能走上孫承宗發明的在全國土地上加派戰爭稅的辦法。稱之為遼餉。
清朝建立後,發現用來剿滅自己的遼餉真是個好東西。可以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緩解民間窖藏白銀導致通貨緊縮的問題。不僅沒有取消,還發揚光大了。但為了麵子上好看。改名為厘金。
清朝把厘金稅,這種臨時攤派在田畝上的軍事戰爭稅,發展出了幾十個種類。並一直延續到民國。清朝最後一年的宣統三年(1911),全國厘金稅總額,達四千三百一十八萬多兩白銀之多。
1931年1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取消了厘金製度。之後通過廢兩改元(廢除零散白銀改用銀元)、發行紙幣法幣。徹底改革了貨幣製度。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曾進行過兩次幣製改革,即1933年“廢兩改元”和1935年實施法幣政策。第一次幣改廢除了銀兩,確立了銀元本位製,統一了銀元,但未及鞏固國民政府就又進行第二次改革,強製收繳全國白銀,在國際市場出售,換回金本位的英鎊紙幣,然後用英鎊做儲備發行紙幣法幣。
而紙幣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不受限製的印刷,有了紙幣後通縮緊縮不在是問題。而通貨膨脹才成了之後的大問題。
楊凡通過攻打東林黨的在北方的財政中心據點,通州的張家灣鎮搶走了,總額近兩千萬兩的白銀、黃金、珠寶、以及其他等價物資。這一次,再從八大皇商手裏搶走了張家口價值也近兩千萬的財貨。
這些錢楊凡都會用來開展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百姓手裏有錢,才能去購買工業品,養活楊凡的工廠。
投資建設工廠,然後上市。通過購買股票投資工業,把大明地主、官員、士紳的錢掏出來辦工業。
作為銀行的資本金,向工商業提供貸款,強行提高貨幣的流通量和流動速度。
靠楊凡一個人是改變不了大明的。楊凡必須培養一個新興的工商業群體,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國家的走向。
楊凡有些好笑,現在張世澤把錢收了。大軍也如期開拔,到了張家口,發現那裏隻剩下一座空城,不知道這些出了血的山西老摳們會做何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