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一六六章破盒行動
如果說法律的發明是為了製裁犯罪而警察則是預防犯罪和製止犯罪,那麽軍隊的出現目的就隻有一個――製造戰爭!
無論是發動侵略的軍隊,還是抵抗侵略的,都是在製造戰爭製造殺戮,隻有無情的殺戮才能幫助侵略的軍隊獲取勝利的果實,也隻有製造更大的殺戮才能贏得反抗侵略戰爭的勝利,所以軍隊的使命那隻能是――戰爭製造!
北京時間1947年3月9日20點整,北京西山戰略指揮中心,聯席會議參謀長莊佳明上將正式宣讀了軍委關於批準對納粹德國在阿爾及利亞核試驗場以及相應核武設施的決議,而根據這份決議,聯席會議參謀部啟動了很久之前就已經根據軍情局所提供情報而製定的一份秘密打擊計劃,計劃代號“破滅之盒”。
1946年8月4日軍情局費盡周折終於發現納粹德國在阿爾及利亞大興土木修建的地下核試驗場之後不到一個月,關於如何有效摧毀這一核設施的作戰計劃就已經開始擬定,而當時間進入1947年之際,共和國空軍已經在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裏修建了一個幾乎與納粹德國地下核試驗場地神似的模擬訓練場。
而同樣經過反複考慮和精心挑選之後,共和國空軍第一戰鬥機師的一個並無太多榮譽,卻勝在作訓成績始終穩定有升、狀態平衡的空軍戰鬥機中隊,外加第二攻擊機師一個同樣名聲不大的戰鬥轟炸機中隊成功入選,放棄許多名聲赫赫的王牌部隊不用,而是用這兩支略顯樸素無華的部隊,也一度讓空軍司令蔣陽英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兩大中隊上至中隊長下至普通地勤技師,所承受的壓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管如何,這兩支部隊雖然不像那些王牌部隊那般成績顯赫,可總體而言,他們並無大起大落的過程,穩定是入選的最佳理由,而自1947年1月7日以後,這兩支部隊便從原部隊的序列中暫時消失了,直到軍情局發出核戰爭預警,這兩支部隊這才結束了反複如一的攻擊演練,迎來了難得的一個假期。
時間倒退至3月8日上午7點,距離德意誌第三帝國“魔盒”計劃最後階段的正式實施還有84小時之時。
臨時授編為574和575的兩個空軍中隊,原計劃是要在3月8日這一天進行一次遠程奔襲演練的,他們將從二連浩特以西的空軍航空兵基地出發,經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之後過甘肅敦煌,直撲塔裏木盆地中的“模擬訓練場”,利用演習彈藥對其實施攻擊。
模擬訓練場的修建是動用了共和國唯一一支專業化的核設施修建隊伍,來自中核工業的建築施工公司,在充分利用軍情局提供的各種航拍圖片和衛星偵查圖片等信息基礎上,得到了包括中科院在內的權威科學部門大力支持,大量核物理學、建築學、材料學、工程力學等等方麵的泰鬥都為“模擬訓練場”的修建出謀劃策。
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自然是要充分模擬真實的納粹德國地下核試驗場,力爭連德國人的地下核試驗豎井鋼筋水泥厚度、成分等等都做到一致,至於地表的一些附屬設施,則完全修得一模一樣,往往是德國人昨天才新增了一頂帳篷,軍情局發現之後,不到一個小時,模擬訓練場內就會出現一頂一模一樣的帳篷。
而對於攻擊部隊而言,遠程奔襲、精確打擊、全身而退,首當其衝的困難就是整個打擊過程需要飛行太長時間,飛行員是否能夠承受如此漫長的身心煎熬,這倒是在挑選攻擊部隊之時就充分考慮到了,飛行員的體力、耐力、心理素質等都充分考慮,身體強壯、心理素質好、大局觀念強是入選飛行員的必備條件。
除此之外,精確打擊能否真正做到一擊必殺,這就要與參戰空軍裝備和所用彈藥有直接關係了,為此,空軍特意找到了成飛和哈飛兩大航空工業的巨頭企業,分別對其提供的裝備進行全方麵的檢查和保養,兩大企業還為此專門成立了專家組和技術保障隊,專門跟蹤保障著20架飛機,務必確保其狀態時刻處於最佳狀態,至於彈藥方麵同樣是高手雲集,彈藥提供商也是在作出極大努力的同時還立下了軍令狀,據稱要是炸彈不爆,那麽那些專家甘願讓飛行員把他們當成炸彈扔了。
遠程奔襲與精確打擊兩項是整個秘密空襲計劃的核心,為此,兩支部隊充分利用耗資巨大修建而來的模擬訓練場展開全方位演練的同時,他們多次組織飛行員反複演練攻擊動作,通過計算機輔助測試和專家評審,確定了最佳的攻擊戰術後,他們便時常組織超長距離的飛行訓練。
沒有地標、沒有綠色、放眼望去滿眼的黃色沙漠,這就是這兩支部隊飛行員們經常性飛行訓練的“伴侶”,共和國國內沙漠並不多,所以蒙古、新疆、甘肅等地區他們早就是飛了個遍,就是在這樣一種長時間又超頻繁的飛行鍛煉之下,他們已經能夠在一片荒漠之上以超低空超密集編隊保持數小時的高強度連續飛行。
2.23黑色空難事件是德國空軍的一次烏龍事件,讓外表和民航客機沒什麽兩樣的共和國空軍核物理偵查機躲過了一劫的同時,空軍反倒更加重視起這種戰術起來,所以在這兩支部隊的攻擊訓練中,他們就經常編成一種超密集隊形,經過反複測試之後,果真已經達到了能夠迷惑雷達的地步,因為在雷達顯示屏上,他們所呈現的已經不是一個密集的機群,而是一個亮點很大的民航客機,不過受製於編隊不宜過大,參與編隊的飛機數量被限製在了14架。
修建了模擬訓練場、挑選了最適宜的部隊、擁有了最好的後勤保障……為了一舉就能打掉德國人耗費無數修建的核試驗場,共和國空軍還在攻擊部隊飛行路線上做文章。
非洲不像歐洲、亞洲,那裏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於世界其他州還相對落後,除了瀕臨地中海的北非地區以及非洲南端的英屬殖民地,稍稍具備人類現代社會特征,其餘的非洲土地上,倒還很有原始的野性之美。
可麻煩的是,共和國目前最靠近目標的軍事基地都在波斯灣地區,這也就意味著空襲攻擊部隊從波斯灣地區的基地出發之後,需要飛越紅海挺入非洲大陸上空,在漫漫無際的撒哈拉沙漠上飛行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在這一段時間之內,很容易被納粹德軍的雷達發現,因為自從隆美爾所率領的北非軍團在北非戰役中完勝英軍徹底奠定北非穩局之後,德國人就是鐵了心要將經營出一個鐵桶陣,以地中海為中心形成一個超大的環形鐵桶陣,把共和國在波斯灣地區的軍事威脅隔離在外。
尼羅河在滋養出世界古文明之一的埃及文明的同時,在如今還為德軍在北非地區的經營帶來了便利,當然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和亞丁灣的意大利所占領的索馬裏地區緊密聯係起來,德意兩國不僅在牢牢把控蘇伊士運河、監控紅海的同時,還在陸地上大做文章,水源充沛、交通還算便利的尼羅河沿岸地區也成為為了德軍重點駐防的地區,他們仿佛隨時都在警惕著紅海對岸的沙特阿拉伯,生怕共和國隨時借過沙特阿拉伯越過紅海向非洲進發,因而在紅海西海岸部署了相當之多的雷達和防空兵力。
毫無疑問,德軍在紅海西海岸的防空兵力由於一條阻攔網橫在了空襲攻擊部隊遠程奔襲的麵前,如何安然無恙的通過這條封鎖網挺入可以說毫無防備的非洲內陸沙漠,空軍為此反複製定了許多方案,並交由了波斯灣地區的部隊一一驗證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隻要空襲攻擊機群通過封鎖挺入撒哈拉沙漠上空,人煙罕至的荒漠高原和無邊無際的沙漠就將成為第二個困難,不光是參戰飛行員就連參戰戰機都得經受超長時間的考驗,不可預測的沿途氣象、毫無地標參照、飛行油耗等等都得困擾戰機和飛行員,尤其是從紅海直飛到德國位於阿爾及利亞境內的核試驗場,單程飛行距離就近三千公裏,這也就使得攻擊機群至少得飛行六千公裏甚至更多,這已經是共和國空軍任何一款戰鬥機、攻擊機等機型的極限轉場航程之外,更別提作戰半徑了。
動用航程遠的戰略轟炸機也並非是未被考慮過,以共和國空軍h-4戰略轟炸機為例,這款經過現代化改裝後,擁有了四台渦輪螺旋槳的戰略轟炸機飛行航程比以前裝配星型活塞式發動機之時還遠了不少,一萬公裏的往返距離根本無需加油,但這款轟炸機並不具備隱形能力,估計其組成的轟炸機群還沒有靠近非洲大陸,納粹德國空軍就已經雷霆出動了。
如何在現代化的防空探測下做到隱匿無形,共和國空軍也並非沒有在裝備上下功夫,隱形戰鬥機、隱形轟炸機等都因為技術過於複雜亦或者是單機裝配過於昂貴等原因進展不如人意,尤其是隱形戰略轟炸機,如果把研發成本等也加入進去,單機價格就超過了十個億,空軍蔣陽英司令當初看到這一報價,還怒斥勤務員是不是拿錯了報單,把海軍的新型戰艦報價單拿來了,結果定睛一看才嚇得眼瞼痙攣,真要是算下來,一架隱形戰略轟炸機的價格,比與其自重等同的黃金都還要貴,這讓共和國空軍如何購買得起?
沒辦法,裝備上的不足迫使空軍不得不忍痛購買,可新型隱形戰略轟炸機最早的交付時間都到年末去了,現在能用的是有,不過是一架驗證機和兩架試驗機罷了,空軍顯然沒有那個膽量把集結了太多高新技術且還不太成熟的實驗性新型隱形轟炸機派上用場,不得已之下隻能在現有裝備上想辦法。
如果說興趣是最好的學習老師,那麽使用需求便是裝備研發的核心動力。
軍用飛機有限的作戰半徑如何極大提升,共和國空軍在過去裝備活塞式螺旋槳飛機之時,便開始在轟炸機等大中型機型上應用空中加油技術,小機型則通過加掛副油箱來提升航程,而進入到了噴氣式裝備時代後,戰鬥機、攻擊機等機型也能通過加掛副油箱和空中加油來提升航程,進而有效的擴展空中力量作戰範圍和提升作戰能力。
然而,似乎是因為共和國建國至今,曆次戰爭都是在國家周邊進行,而且就算是在海外也有一係列基地作為後勤支持,所以共和國空軍便忽略了空中加油技術中的另一個分支――夥伴式加油技術,這一技術顧名思義是指同類型的飛機間進行空中加油的,戰鬥機與戰鬥機之間、轟炸機與轟炸機之間等等,本是作為大型加油機技術的有效補充,可以一直以來,共和國空軍有了非常強大和完善的大型空中加油機及技術,並且每每重大事件中總是能迅速贏得主動,所以大型加油機很少在麵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進行空中加油補給。
大、中型專用的加油機最大優勢當然是航程足夠遠、載油量足夠多且具備同時為多架戰機同時加油的能力,可不可否認的是,大中型空中加油機在裝載大量燃油以及給多架戰機同時空中加油的同時,其飛行速度顯然不會很快,這就跟海上戰艦補給是一個道理,哪怕是速度最快的導彈巡洋艦都得降低速度與綜合補給艦慢慢吞吞的航行,這也就給了敵對方空中力量重點獵殺的機會,因而共和國空軍在極力保護像空中預警機、大型空中指揮機等重要目標的同時,也在避免將空中加油機安排在危險空域活動。
遠程奔襲北非,空襲攻擊機群的航程顯然不夠,出動一批大型空中加油機進行保障倒是可以輕鬆解決這個後顧之憂,可在哪兒加油?撒哈拉沙漠上空?很顯然,納粹德國空軍會很願意窺探共和國空軍的這一秘密,當然更願意將這夥要對其核試驗基地實施打擊的飛機一鍋端掉。
共和國空軍現役的大中型專用加油機,隻安裝了紅外、光電以及電子對抗等方麵自衛設備,沒有安裝任何機載武器來自衛,就算被螺旋槳戰鬥機盯上,那都相當危險,所以此次任務的性質就決定了大中型專用加油機無法在危險空域展開行動,因而共和國空軍隻安排了一批大型空中加油機為空襲攻擊機群,在往返紅海上空之時提供空中加油。
但即便是這樣,依然還有六千多公裏的航程需要空襲攻擊機群去征服,但它們當中,連同保形油箱和三個外掛油箱也頂多具備4800公裏極限航程的j-11“戰隼”重型製空戰鬥機,已經是能飛得最遠的,扮演攻擊主導手的j-12“禿鷲”戰鬥攻擊機在攜帶數量不多可重量很大的攻擊彈藥情況下,極限航程還要少上不少,如何讓這兩款戰機能夠在不動用大中型空中加油機的情況下達到6000公裏以上的極限航程,這一問題一度讓中航工業的眾多專家們頭疼不已。
解決這一問題的並非是那些總愛以科學事實說話的專家們,反倒是一個參與整個行動策劃的海軍飛行軍官,因為空襲攻擊機群需要飛越紅海,並且還要通過一些技術手段隱蔽突防,所以他來是充當海上飛行和近海岸超低空突防的飛行教官的,這一問題在作戰計劃擬定之時暴露出來,航空企業和軍事參謀們都在齊心協力想辦法,而他則想到的是自己在調來之前的海上服役經曆,航空母艦由於搭載能力有限,根本就不可能搭載龐大的大中型空中專用加油機,而如果航母戰鬥群需要艦載機執行一些超常規任務,那麽艦載機有限的作戰半徑就必須解決。
因而早在“礪刃―1945”軍事演習之後,海軍航空兵就找到了專門研發製造空中加油各種設備的中航陝飛公司,對f-12“雄鷹”艦載戰鬥機和g-1a“虎鯨”攻擊機,同類型艦載機間是否可以借助一些設備進行空中加油,當然,海軍航空兵當時其實是為了節約經費和航母空間,認為單獨研發一款艦載加油機用處不大,而且效費比不太高。
陝飛公司空中加油公司為了贏得海軍艦載航空兵這一全新客戶,公司上下都非常重視,從海軍各款艦載機機況入手,結合海軍航空兵對成本低、可靠性高、通用性強等方麵的考慮,拿出了夥伴式加油吊艙的這一創新設計,這種特殊的吊艙大小和重量都和大型副油箱差不多,陝飛公司甚至為了保證加掛這一吊艙的艦載機飛行機動性,連吊艙氣動外形都進行了細致設計。
1946年年初,共和國海軍航空兵第一艦載機聯隊的兩架f-12“雄鷹”戰鬥機接受了陝飛公司的技術改造,有絞盤、軟管、錐套等,且已經做到了高度標準化的夥伴式加油吊艙直接掛載於戰鬥機上問題並不大,主要是要對戰鬥機內部油路管道進行一些簡單的改造,除了加上後視係統外,當然也得加上夜間加油必須的照明係統,整個改造過程並不複雜,完成改造後的兩架戰鬥機很快進行了各種技術測試,海軍第一艦隊“漢武”號航母戰鬥群還專門組織了一次遠程奔襲演習,演習內容就是兩架f-12“雄鷹”戰鬥機在這兩架進行了夥伴式加油改造並攜帶了吊艙的同型戰鬥機幫助下在昔日的極限作戰班之外實施遮斷轟炸。
從後來幾次的演習結果來看,由於載機是與受油機是相同平台,因此兩者在速度、機動性、航程等性能是一致的,因而在演習中,夥伴加油機可以與攻擊機群進行同步伴隨一對一快速加油作業,而且接受了改造的戰鬥機並未增加太多的後勤難度,因為夥伴式加油吊艙是標準化的,壞了就換,而機體內部的油路改造,其實也是為了關鍵時候夥伴加油機能將自己的機內燃油補給給受油機而進行改動,演習之時大多都用掉的是吊艙內攜帶的燃油。
所以,這名來自海軍航空兵的飛行軍官大膽提出,參與整個行動的空軍空襲攻擊機群,用一半的戰機來接受夥伴式加油油路改造,屆時再搭載一個標準夥伴式加油吊艙,既可以對另一半的戰機進行隨行快速保障,充當加油機的這部分戰機還完全可以將自己的部分機內燃油輸給受油機以增加航程,讓理論上原本最多能飛行4500公裏的戰機機群,達到6000公裏以上航程也並非難事。
這一建議很快就被初步采納,那些航空裝備專家們也迅速對這一建議進行了詳細的理論驗證,空軍甚至還動用了超級計算機來進行實戰模擬,結果發現接受了夥伴式加油油路改造後的戰機因為依然具備加掛任何武器或其他吊艙的標準化接口能力,掛上夥伴加油吊艙就是一架空中加油機,而換掛上空空導彈或其他武器則又回歸其專業本能,這樣便利的加油方式,很快讓空軍看到了其廣闊的應用前途,而那些專家們的意見也進一步堅實了空軍的信心。
於是乎,空軍很快就把陝飛公司的夥伴式加油技術部直接“請”到了秘密基地,不僅為參戰的兩個中隊全部進行了改造,還多改造了一批備用,而之後的飛行訓練內容中,也就多出了一項――空中加油。
j-11“戰隼”重型製空戰鬥機要作為空襲攻擊機群的空中掩護屏障,以及對陸地防空兵力火力壓製的重要平台,在要分掉一半作為夥伴加油機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向納粹德軍核試驗場地發起進攻的5架j-12“禿鷲”戰鬥攻擊機,需要另外5架j-11“戰隼”重型製空戰鬥機來提供嚴密保護,這也就意味著它們要在務必確保足夠航程的情況下,還得多帶一些空對地導彈、空對空導彈。
因此,作為受油機參與進攻的j-11“戰隼”戰鬥機屆時則需攜帶兩個保形油箱和一個機腹油箱以增大自身航程,另一方麵除了翼尖要掛載兩枚近距離格鬥導彈之外,剩餘的六個武器掛架則要掛載中距離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等武器,如此以來其極限航程在4500公裏左右。
相對而言,為期提供夥伴加油的夥伴式加油機則毋需攜帶太多彈
而是多攜帶燃料和一部分突防之時可能用到的對地壓製和對空空戰彈藥,其使命也相對簡單,那就是所有空襲參戰機群在紅海上空接受一次集體空中加油之後,在它們的掩護下,機群突破德軍在紅海西海岸的防空預警部署,待深入到非洲內陸上空之後,這些夥伴式加油機則對參戰的j-11“戰隼”戰鬥機進行夥伴加油,之後便拋掉負載加速返航。
如此算下來,加油機飛行航程在1500公裏左右,它能夠為同伴提供的燃油補充所能達到的航程也就3000公裏上下,隻要得到了這部分的燃油補給,參與最後實施攻擊的機群也就完全能夠飛完整個攻擊航程回到裏海上空再一次與加油機群匯合,接受空中加油之後返回出發基地。
之後,空軍便開始要精心組織一次貼近實戰的演習來驗證這種技術對提升航程的真實性,當然也是對整個作戰計劃進行驗證。
1947年2月6日,空軍特別對新疆東部、甘肅西北等地區進行了空中軍事管製,20架j-11“戰隼”戰鬥機和j-12“禿鷲”戰鬥攻擊機從二連浩特以西的航空兵基地出發之後,一路向西北方向飛行,模擬從伊拉克納傑夫空軍基地起飛之後往西南方向飛行,在飛抵阿爾泰附近空域,就相當於進入了實戰之時的紅海上空,而這時候,機群首次與大型空中加油機隊伍會合,接受了第一次空中加油,機群很快滿油繼續飛行,幾乎要飛抵烏布蘇湖後才轉向南方飛行。
橫亙在新疆以北的阿爾泰山脈則成為了空襲攻擊機群模擬非洲大吉勒夫高原和提貝斯高原的對象,攻擊機群始終保持超低空密集陣型飛行,直至成功飛越了阿爾泰山脈之後,扮演夥伴加油機角色的10架j-11“戰隼”戰鬥機和j-12“禿鷲”戰鬥攻擊機,這才一對一的分別對各自所負責的同伴進行了夥伴式加油。
得到了燃油補充的5架j-11“戰隼”戰鬥機和5架j-12“禿鷲”戰鬥攻擊機繼續向模擬訓練場進發,而將大部分燃油輸送到了受油機內的夥伴式加油機則拋掉了負重,輕裝沿之前的航線返回到阿爾泰上空,接受空中加油補給後返回出發基地,模擬它們在北非上空加油完畢後回到裏海上空補充油料完畢回到伊拉克納傑夫空軍基地。
而參與攻擊的10架戰機則保持最佳經濟巡航速度飛行,以一條與天山山脈幾乎平行的飛行航線最終飛抵模擬訓練場上空,戰鬥機保持空中巡邏保護,而戰鬥攻擊機則發起快速攻擊,整個過程完成得非常順利,之後所有戰機都全部拋掉額外負重踏上原路返航的漫長飛行路途,在演習中的最終目的空域是阿爾泰上空,模擬實戰之時的從納粹德國核試驗場飛回紅海上空,再一次與新一波的加油機群匯合。
攻擊機群最終平安在阿爾泰上空再一次接受空中加油,並隨後安全返回到了出發基地,整個演習從演習角度上講,算是取得了成功。
!#
<ahref=""target="_nk">http://"></a>
第一六六章破盒行動
如果說法律的發明是為了製裁犯罪而警察則是預防犯罪和製止犯罪,那麽軍隊的出現目的就隻有一個――製造戰爭!
無論是發動侵略的軍隊,還是抵抗侵略的,都是在製造戰爭製造殺戮,隻有無情的殺戮才能幫助侵略的軍隊獲取勝利的果實,也隻有製造更大的殺戮才能贏得反抗侵略戰爭的勝利,所以軍隊的使命那隻能是――戰爭製造!
北京時間1947年3月9日20點整,北京西山戰略指揮中心,聯席會議參謀長莊佳明上將正式宣讀了軍委關於批準對納粹德國在阿爾及利亞核試驗場以及相應核武設施的決議,而根據這份決議,聯席會議參謀部啟動了很久之前就已經根據軍情局所提供情報而製定的一份秘密打擊計劃,計劃代號“破滅之盒”。
1946年8月4日軍情局費盡周折終於發現納粹德國在阿爾及利亞大興土木修建的地下核試驗場之後不到一個月,關於如何有效摧毀這一核設施的作戰計劃就已經開始擬定,而當時間進入1947年之際,共和國空軍已經在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裏修建了一個幾乎與納粹德國地下核試驗場地神似的模擬訓練場。
而同樣經過反複考慮和精心挑選之後,共和國空軍第一戰鬥機師的一個並無太多榮譽,卻勝在作訓成績始終穩定有升、狀態平衡的空軍戰鬥機中隊,外加第二攻擊機師一個同樣名聲不大的戰鬥轟炸機中隊成功入選,放棄許多名聲赫赫的王牌部隊不用,而是用這兩支略顯樸素無華的部隊,也一度讓空軍司令蔣陽英都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兩大中隊上至中隊長下至普通地勤技師,所承受的壓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管如何,這兩支部隊雖然不像那些王牌部隊那般成績顯赫,可總體而言,他們並無大起大落的過程,穩定是入選的最佳理由,而自1947年1月7日以後,這兩支部隊便從原部隊的序列中暫時消失了,直到軍情局發出核戰爭預警,這兩支部隊這才結束了反複如一的攻擊演練,迎來了難得的一個假期。
時間倒退至3月8日上午7點,距離德意誌第三帝國“魔盒”計劃最後階段的正式實施還有84小時之時。
臨時授編為574和575的兩個空軍中隊,原計劃是要在3月8日這一天進行一次遠程奔襲演練的,他們將從二連浩特以西的空軍航空兵基地出發,經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之後過甘肅敦煌,直撲塔裏木盆地中的“模擬訓練場”,利用演習彈藥對其實施攻擊。
模擬訓練場的修建是動用了共和國唯一一支專業化的核設施修建隊伍,來自中核工業的建築施工公司,在充分利用軍情局提供的各種航拍圖片和衛星偵查圖片等信息基礎上,得到了包括中科院在內的權威科學部門大力支持,大量核物理學、建築學、材料學、工程力學等等方麵的泰鬥都為“模擬訓練場”的修建出謀劃策。
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自然是要充分模擬真實的納粹德國地下核試驗場,力爭連德國人的地下核試驗豎井鋼筋水泥厚度、成分等等都做到一致,至於地表的一些附屬設施,則完全修得一模一樣,往往是德國人昨天才新增了一頂帳篷,軍情局發現之後,不到一個小時,模擬訓練場內就會出現一頂一模一樣的帳篷。
而對於攻擊部隊而言,遠程奔襲、精確打擊、全身而退,首當其衝的困難就是整個打擊過程需要飛行太長時間,飛行員是否能夠承受如此漫長的身心煎熬,這倒是在挑選攻擊部隊之時就充分考慮到了,飛行員的體力、耐力、心理素質等都充分考慮,身體強壯、心理素質好、大局觀念強是入選飛行員的必備條件。
除此之外,精確打擊能否真正做到一擊必殺,這就要與參戰空軍裝備和所用彈藥有直接關係了,為此,空軍特意找到了成飛和哈飛兩大航空工業的巨頭企業,分別對其提供的裝備進行全方麵的檢查和保養,兩大企業還為此專門成立了專家組和技術保障隊,專門跟蹤保障著20架飛機,務必確保其狀態時刻處於最佳狀態,至於彈藥方麵同樣是高手雲集,彈藥提供商也是在作出極大努力的同時還立下了軍令狀,據稱要是炸彈不爆,那麽那些專家甘願讓飛行員把他們當成炸彈扔了。
遠程奔襲與精確打擊兩項是整個秘密空襲計劃的核心,為此,兩支部隊充分利用耗資巨大修建而來的模擬訓練場展開全方位演練的同時,他們多次組織飛行員反複演練攻擊動作,通過計算機輔助測試和專家評審,確定了最佳的攻擊戰術後,他們便時常組織超長距離的飛行訓練。
沒有地標、沒有綠色、放眼望去滿眼的黃色沙漠,這就是這兩支部隊飛行員們經常性飛行訓練的“伴侶”,共和國國內沙漠並不多,所以蒙古、新疆、甘肅等地區他們早就是飛了個遍,就是在這樣一種長時間又超頻繁的飛行鍛煉之下,他們已經能夠在一片荒漠之上以超低空超密集編隊保持數小時的高強度連續飛行。
2.23黑色空難事件是德國空軍的一次烏龍事件,讓外表和民航客機沒什麽兩樣的共和國空軍核物理偵查機躲過了一劫的同時,空軍反倒更加重視起這種戰術起來,所以在這兩支部隊的攻擊訓練中,他們就經常編成一種超密集隊形,經過反複測試之後,果真已經達到了能夠迷惑雷達的地步,因為在雷達顯示屏上,他們所呈現的已經不是一個密集的機群,而是一個亮點很大的民航客機,不過受製於編隊不宜過大,參與編隊的飛機數量被限製在了14架。
修建了模擬訓練場、挑選了最適宜的部隊、擁有了最好的後勤保障……為了一舉就能打掉德國人耗費無數修建的核試驗場,共和國空軍還在攻擊部隊飛行路線上做文章。
非洲不像歐洲、亞洲,那裏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於世界其他州還相對落後,除了瀕臨地中海的北非地區以及非洲南端的英屬殖民地,稍稍具備人類現代社會特征,其餘的非洲土地上,倒還很有原始的野性之美。
可麻煩的是,共和國目前最靠近目標的軍事基地都在波斯灣地區,這也就意味著空襲攻擊部隊從波斯灣地區的基地出發之後,需要飛越紅海挺入非洲大陸上空,在漫漫無際的撒哈拉沙漠上飛行很長一段時間,並且在這一段時間之內,很容易被納粹德軍的雷達發現,因為自從隆美爾所率領的北非軍團在北非戰役中完勝英軍徹底奠定北非穩局之後,德國人就是鐵了心要將經營出一個鐵桶陣,以地中海為中心形成一個超大的環形鐵桶陣,把共和國在波斯灣地區的軍事威脅隔離在外。
尼羅河在滋養出世界古文明之一的埃及文明的同時,在如今還為德軍在北非地區的經營帶來了便利,當然也是為了能夠更好和亞丁灣的意大利所占領的索馬裏地區緊密聯係起來,德意兩國不僅在牢牢把控蘇伊士運河、監控紅海的同時,還在陸地上大做文章,水源充沛、交通還算便利的尼羅河沿岸地區也成為為了德軍重點駐防的地區,他們仿佛隨時都在警惕著紅海對岸的沙特阿拉伯,生怕共和國隨時借過沙特阿拉伯越過紅海向非洲進發,因而在紅海西海岸部署了相當之多的雷達和防空兵力。
毫無疑問,德軍在紅海西海岸的防空兵力由於一條阻攔網橫在了空襲攻擊部隊遠程奔襲的麵前,如何安然無恙的通過這條封鎖網挺入可以說毫無防備的非洲內陸沙漠,空軍為此反複製定了許多方案,並交由了波斯灣地區的部隊一一驗證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隻要空襲攻擊機群通過封鎖挺入撒哈拉沙漠上空,人煙罕至的荒漠高原和無邊無際的沙漠就將成為第二個困難,不光是參戰飛行員就連參戰戰機都得經受超長時間的考驗,不可預測的沿途氣象、毫無地標參照、飛行油耗等等都得困擾戰機和飛行員,尤其是從紅海直飛到德國位於阿爾及利亞境內的核試驗場,單程飛行距離就近三千公裏,這也就使得攻擊機群至少得飛行六千公裏甚至更多,這已經是共和國空軍任何一款戰鬥機、攻擊機等機型的極限轉場航程之外,更別提作戰半徑了。
動用航程遠的戰略轟炸機也並非是未被考慮過,以共和國空軍h-4戰略轟炸機為例,這款經過現代化改裝後,擁有了四台渦輪螺旋槳的戰略轟炸機飛行航程比以前裝配星型活塞式發動機之時還遠了不少,一萬公裏的往返距離根本無需加油,但這款轟炸機並不具備隱形能力,估計其組成的轟炸機群還沒有靠近非洲大陸,納粹德國空軍就已經雷霆出動了。
如何在現代化的防空探測下做到隱匿無形,共和國空軍也並非沒有在裝備上下功夫,隱形戰鬥機、隱形轟炸機等都因為技術過於複雜亦或者是單機裝配過於昂貴等原因進展不如人意,尤其是隱形戰略轟炸機,如果把研發成本等也加入進去,單機價格就超過了十個億,空軍蔣陽英司令當初看到這一報價,還怒斥勤務員是不是拿錯了報單,把海軍的新型戰艦報價單拿來了,結果定睛一看才嚇得眼瞼痙攣,真要是算下來,一架隱形戰略轟炸機的價格,比與其自重等同的黃金都還要貴,這讓共和國空軍如何購買得起?
沒辦法,裝備上的不足迫使空軍不得不忍痛購買,可新型隱形戰略轟炸機最早的交付時間都到年末去了,現在能用的是有,不過是一架驗證機和兩架試驗機罷了,空軍顯然沒有那個膽量把集結了太多高新技術且還不太成熟的實驗性新型隱形轟炸機派上用場,不得已之下隻能在現有裝備上想辦法。
如果說興趣是最好的學習老師,那麽使用需求便是裝備研發的核心動力。
軍用飛機有限的作戰半徑如何極大提升,共和國空軍在過去裝備活塞式螺旋槳飛機之時,便開始在轟炸機等大中型機型上應用空中加油技術,小機型則通過加掛副油箱來提升航程,而進入到了噴氣式裝備時代後,戰鬥機、攻擊機等機型也能通過加掛副油箱和空中加油來提升航程,進而有效的擴展空中力量作戰範圍和提升作戰能力。
然而,似乎是因為共和國建國至今,曆次戰爭都是在國家周邊進行,而且就算是在海外也有一係列基地作為後勤支持,所以共和國空軍便忽略了空中加油技術中的另一個分支――夥伴式加油技術,這一技術顧名思義是指同類型的飛機間進行空中加油的,戰鬥機與戰鬥機之間、轟炸機與轟炸機之間等等,本是作為大型加油機技術的有效補充,可以一直以來,共和國空軍有了非常強大和完善的大型空中加油機及技術,並且每每重大事件中總是能迅速贏得主動,所以大型加油機很少在麵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進行空中加油補給。
大、中型專用的加油機最大優勢當然是航程足夠遠、載油量足夠多且具備同時為多架戰機同時加油的能力,可不可否認的是,大中型空中加油機在裝載大量燃油以及給多架戰機同時空中加油的同時,其飛行速度顯然不會很快,這就跟海上戰艦補給是一個道理,哪怕是速度最快的導彈巡洋艦都得降低速度與綜合補給艦慢慢吞吞的航行,這也就給了敵對方空中力量重點獵殺的機會,因而共和國空軍在極力保護像空中預警機、大型空中指揮機等重要目標的同時,也在避免將空中加油機安排在危險空域活動。
遠程奔襲北非,空襲攻擊機群的航程顯然不夠,出動一批大型空中加油機進行保障倒是可以輕鬆解決這個後顧之憂,可在哪兒加油?撒哈拉沙漠上空?很顯然,納粹德國空軍會很願意窺探共和國空軍的這一秘密,當然更願意將這夥要對其核試驗基地實施打擊的飛機一鍋端掉。
共和國空軍現役的大中型專用加油機,隻安裝了紅外、光電以及電子對抗等方麵自衛設備,沒有安裝任何機載武器來自衛,就算被螺旋槳戰鬥機盯上,那都相當危險,所以此次任務的性質就決定了大中型專用加油機無法在危險空域展開行動,因而共和國空軍隻安排了一批大型空中加油機為空襲攻擊機群,在往返紅海上空之時提供空中加油。
但即便是這樣,依然還有六千多公裏的航程需要空襲攻擊機群去征服,但它們當中,連同保形油箱和三個外掛油箱也頂多具備4800公裏極限航程的j-11“戰隼”重型製空戰鬥機,已經是能飛得最遠的,扮演攻擊主導手的j-12“禿鷲”戰鬥攻擊機在攜帶數量不多可重量很大的攻擊彈藥情況下,極限航程還要少上不少,如何讓這兩款戰機能夠在不動用大中型空中加油機的情況下達到6000公裏以上的極限航程,這一問題一度讓中航工業的眾多專家們頭疼不已。
解決這一問題的並非是那些總愛以科學事實說話的專家們,反倒是一個參與整個行動策劃的海軍飛行軍官,因為空襲攻擊機群需要飛越紅海,並且還要通過一些技術手段隱蔽突防,所以他來是充當海上飛行和近海岸超低空突防的飛行教官的,這一問題在作戰計劃擬定之時暴露出來,航空企業和軍事參謀們都在齊心協力想辦法,而他則想到的是自己在調來之前的海上服役經曆,航空母艦由於搭載能力有限,根本就不可能搭載龐大的大中型空中專用加油機,而如果航母戰鬥群需要艦載機執行一些超常規任務,那麽艦載機有限的作戰半徑就必須解決。
因而早在“礪刃―1945”軍事演習之後,海軍航空兵就找到了專門研發製造空中加油各種設備的中航陝飛公司,對f-12“雄鷹”艦載戰鬥機和g-1a“虎鯨”攻擊機,同類型艦載機間是否可以借助一些設備進行空中加油,當然,海軍航空兵當時其實是為了節約經費和航母空間,認為單獨研發一款艦載加油機用處不大,而且效費比不太高。
陝飛公司空中加油公司為了贏得海軍艦載航空兵這一全新客戶,公司上下都非常重視,從海軍各款艦載機機況入手,結合海軍航空兵對成本低、可靠性高、通用性強等方麵的考慮,拿出了夥伴式加油吊艙的這一創新設計,這種特殊的吊艙大小和重量都和大型副油箱差不多,陝飛公司甚至為了保證加掛這一吊艙的艦載機飛行機動性,連吊艙氣動外形都進行了細致設計。
1946年年初,共和國海軍航空兵第一艦載機聯隊的兩架f-12“雄鷹”戰鬥機接受了陝飛公司的技術改造,有絞盤、軟管、錐套等,且已經做到了高度標準化的夥伴式加油吊艙直接掛載於戰鬥機上問題並不大,主要是要對戰鬥機內部油路管道進行一些簡單的改造,除了加上後視係統外,當然也得加上夜間加油必須的照明係統,整個改造過程並不複雜,完成改造後的兩架戰鬥機很快進行了各種技術測試,海軍第一艦隊“漢武”號航母戰鬥群還專門組織了一次遠程奔襲演習,演習內容就是兩架f-12“雄鷹”戰鬥機在這兩架進行了夥伴式加油改造並攜帶了吊艙的同型戰鬥機幫助下在昔日的極限作戰班之外實施遮斷轟炸。
從後來幾次的演習結果來看,由於載機是與受油機是相同平台,因此兩者在速度、機動性、航程等性能是一致的,因而在演習中,夥伴加油機可以與攻擊機群進行同步伴隨一對一快速加油作業,而且接受了改造的戰鬥機並未增加太多的後勤難度,因為夥伴式加油吊艙是標準化的,壞了就換,而機體內部的油路改造,其實也是為了關鍵時候夥伴加油機能將自己的機內燃油補給給受油機而進行改動,演習之時大多都用掉的是吊艙內攜帶的燃油。
所以,這名來自海軍航空兵的飛行軍官大膽提出,參與整個行動的空軍空襲攻擊機群,用一半的戰機來接受夥伴式加油油路改造,屆時再搭載一個標準夥伴式加油吊艙,既可以對另一半的戰機進行隨行快速保障,充當加油機的這部分戰機還完全可以將自己的部分機內燃油輸給受油機以增加航程,讓理論上原本最多能飛行4500公裏的戰機機群,達到6000公裏以上航程也並非難事。
這一建議很快就被初步采納,那些航空裝備專家們也迅速對這一建議進行了詳細的理論驗證,空軍甚至還動用了超級計算機來進行實戰模擬,結果發現接受了夥伴式加油油路改造後的戰機因為依然具備加掛任何武器或其他吊艙的標準化接口能力,掛上夥伴加油吊艙就是一架空中加油機,而換掛上空空導彈或其他武器則又回歸其專業本能,這樣便利的加油方式,很快讓空軍看到了其廣闊的應用前途,而那些專家們的意見也進一步堅實了空軍的信心。
於是乎,空軍很快就把陝飛公司的夥伴式加油技術部直接“請”到了秘密基地,不僅為參戰的兩個中隊全部進行了改造,還多改造了一批備用,而之後的飛行訓練內容中,也就多出了一項――空中加油。
j-11“戰隼”重型製空戰鬥機要作為空襲攻擊機群的空中掩護屏障,以及對陸地防空兵力火力壓製的重要平台,在要分掉一半作為夥伴加油機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向納粹德軍核試驗場地發起進攻的5架j-12“禿鷲”戰鬥攻擊機,需要另外5架j-11“戰隼”重型製空戰鬥機來提供嚴密保護,這也就意味著它們要在務必確保足夠航程的情況下,還得多帶一些空對地導彈、空對空導彈。
因此,作為受油機參與進攻的j-11“戰隼”戰鬥機屆時則需攜帶兩個保形油箱和一個機腹油箱以增大自身航程,另一方麵除了翼尖要掛載兩枚近距離格鬥導彈之外,剩餘的六個武器掛架則要掛載中距離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等武器,如此以來其極限航程在4500公裏左右。
相對而言,為期提供夥伴加油的夥伴式加油機則毋需攜帶太多彈
而是多攜帶燃料和一部分突防之時可能用到的對地壓製和對空空戰彈藥,其使命也相對簡單,那就是所有空襲參戰機群在紅海上空接受一次集體空中加油之後,在它們的掩護下,機群突破德軍在紅海西海岸的防空預警部署,待深入到非洲內陸上空之後,這些夥伴式加油機則對參戰的j-11“戰隼”戰鬥機進行夥伴加油,之後便拋掉負載加速返航。
如此算下來,加油機飛行航程在1500公裏左右,它能夠為同伴提供的燃油補充所能達到的航程也就3000公裏上下,隻要得到了這部分的燃油補給,參與最後實施攻擊的機群也就完全能夠飛完整個攻擊航程回到裏海上空再一次與加油機群匯合,接受空中加油之後返回出發基地。
之後,空軍便開始要精心組織一次貼近實戰的演習來驗證這種技術對提升航程的真實性,當然也是對整個作戰計劃進行驗證。
1947年2月6日,空軍特別對新疆東部、甘肅西北等地區進行了空中軍事管製,20架j-11“戰隼”戰鬥機和j-12“禿鷲”戰鬥攻擊機從二連浩特以西的航空兵基地出發之後,一路向西北方向飛行,模擬從伊拉克納傑夫空軍基地起飛之後往西南方向飛行,在飛抵阿爾泰附近空域,就相當於進入了實戰之時的紅海上空,而這時候,機群首次與大型空中加油機隊伍會合,接受了第一次空中加油,機群很快滿油繼續飛行,幾乎要飛抵烏布蘇湖後才轉向南方飛行。
橫亙在新疆以北的阿爾泰山脈則成為了空襲攻擊機群模擬非洲大吉勒夫高原和提貝斯高原的對象,攻擊機群始終保持超低空密集陣型飛行,直至成功飛越了阿爾泰山脈之後,扮演夥伴加油機角色的10架j-11“戰隼”戰鬥機和j-12“禿鷲”戰鬥攻擊機,這才一對一的分別對各自所負責的同伴進行了夥伴式加油。
得到了燃油補充的5架j-11“戰隼”戰鬥機和5架j-12“禿鷲”戰鬥攻擊機繼續向模擬訓練場進發,而將大部分燃油輸送到了受油機內的夥伴式加油機則拋掉了負重,輕裝沿之前的航線返回到阿爾泰上空,接受空中加油補給後返回出發基地,模擬它們在北非上空加油完畢後回到裏海上空補充油料完畢回到伊拉克納傑夫空軍基地。
而參與攻擊的10架戰機則保持最佳經濟巡航速度飛行,以一條與天山山脈幾乎平行的飛行航線最終飛抵模擬訓練場上空,戰鬥機保持空中巡邏保護,而戰鬥攻擊機則發起快速攻擊,整個過程完成得非常順利,之後所有戰機都全部拋掉額外負重踏上原路返航的漫長飛行路途,在演習中的最終目的空域是阿爾泰上空,模擬實戰之時的從納粹德國核試驗場飛回紅海上空,再一次與新一波的加油機群匯合。
攻擊機群最終平安在阿爾泰上空再一次接受空中加油,並隨後安全返回到了出發基地,整個演習從演習角度上講,算是取得了成功。
!#
<ahref=""target="_nk">htt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