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一萬人的加入,那麽好多以往都不敢做的事情,現在就能夠做了,比如說去攻打一個縣城,去做原先兩百人都不敢做的事情。
在這一萬人加入之後,李秀為了方便管理就把這一萬人給分成了兩百個小隊,由原先小山村的那兩百號獵人來充當小隊長。
在然後讓原先那三十來個獵人小隊的隊長來充當中隊長,管理三到四個小隊。無錯更新@
這樣這支萬人隊伍的骨幹自然也就齊活了。
然後做完這些之後,李秀就帶著這一萬來人的隊伍開始收繳戰力品了。
這其中的最為主要的戰利品自然就是xhq所留下的差不多兩萬多的上等戰馬了。
畢竟xhq雖然在之前和綠營戰鬥的時候是步戰,但是他們卻是騎兵,隻不過當時事發突然,再加上這裏又是山地,騎兵更本沒辦法發揮,所以不得已之下才選擇步戰鬥。
而除了這價值最高的兩萬匹上等戰馬之外,就是xhq所使用的隨身武器,以及所帶來的幹糧了。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更大的一筆收獲,那就是原本用來炮轟小山村的五十門紅衣大炮了。
雖然這紅衣大炮在現在這個時代還算是比較先進的,但是業務員輪回者卻是不太看的上,畢竟都已經弄出了栓動步槍來,自然就對這種前裝的紅衣大炮看不上了。
不過雖然有些看不上,但是這玩意用來攻城卻是十分好用的東西,
這不李秀就打算用著玩意來攻下一座城池來擴大地盤了。
第二天一早,經過一晚上的休息之後,業務員輪回者就把這個消息說了出去。
對於業務員輪回者的這個打算,所有人都是同意的。
畢竟雖然得到了xhq的後勤物資等,但是其中的糧食卻是隻能保障這萬人的隊伍吃上一個月而已。
所以也就是說,如果繼續呆在這個深山老林子裏,那麽最多一個月之後,這一萬人的隊伍就得殺馬來充饑了。
雖然說山頂平台上還有上百畝剛剛收獲的紅薯,但是這些糧食也就剛好夠獵人小村子裏一千來號人維持一年而已,如果拿出來供給這萬人的隊伍,那麽最多也就再堅持個一個多月罷了。
所以就單從為了保持這一萬人的隊伍不挨餓,攻打縣城那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於是經過十天的修整以及磨合之後,業務員輪回者就帶著這一萬人剛剛才熟悉的大軍向著林子外最近,同時也是一座比較大的一個縣城出發了。
而之所以要等十天才出發而不是立即就出發,主要還是栓動步槍在之前對付xhq的那場戰鬥當中幾乎把手裏的一萬多發子彈打完了。
雖然說子彈可以複裝,但是那也是需要時間的,再者剛剛收編的這萬人隊伍自然需要訓練熟悉一下了,不然上了戰場,那得怎麽去指揮。
然而就在業務員輪回者整編隊伍的這十天裏,乾隆被殺,xhq被團滅的消息卻是通過逃回去的那兩萬多人的後勤人員,給擴散了開來。
頓時整個大清朝廷一片嘩然,然而嘩然之後卻不是立即組織大軍進行報複,而是整個大清陷入了極為殘酷的皇位爭奪戰當中。
而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為乾隆死的太突然了,因此還沒有來得及寫按照雍正所立下的密詔立儲製度的聖旨。
至於密詔立儲製度則是從清朝自雍正皇帝執政時開始,執行的用秘密寫下皇位繼承人的聖旨然後再死後再公布的方法來決定皇位繼承人。
此後,清朝的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鹹豐皇帝,均出自“密詔立儲”。
是雍正皇帝用法律形式將“密詔立儲”固定下來,但實際上,這是自康熙五十一年起,康熙第二次廢除皇太子胤礽後,就有意采用的方法。
彼時的康熙就已經被迫決定了不公開宣布皇儲是誰,等到他。(本章未完!)
第一百一十章:密詔立儲製
死後才宣布。
康熙朝是清朝唯一的一個公開冊封過皇太子的時期,出現了一個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太子,然後又出現了大規模的爭儲鬥爭。
這場鬥爭,讓比較英明,一生戰勝過眾多強敵的康熙都感到害怕,故而,晚年都不敢公開宣布繼承人是誰。
康熙死後宣布的那份爭議頗多的遺詔,實際上就是清朝第一份立儲的“密詔”。
雍正皇帝是參與了康熙朝爭儲戰爭的勝利者,當了皇帝後,再從皇帝的角度回頭思考,吸取了康熙朝及曆朝曆代皇位爭奪的教訓,把“密詔立儲”製度化。
於是雍正元年八月,雍正正式向天下宣告執行“密詔立儲”法,並書寫了一份“公開”僅宣告有了皇位繼承人的密詔,一式兩份,分別收藏。
這份製度化的第一份建儲密詔的受益人,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密詔立儲”製度的第一個受益人,少年時,對上一輩的叔伯們爭奪皇位的慘烈,也親眼目睹了一部分,按照道理說,他應該是堅決支持這種立儲方式的。
但恰恰相反,乾隆這位“密詔立儲”的第一個受益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不認可這種建儲方式的。
當然,他在雍正生前,是不敢表態的,在雍正朝雖然是“密詔立儲”,可因為某些原因,天下人都知道裏麵寫的皇儲是誰。
那會的乾隆,可不會給自己找麻煩。
等到他繼位後,馬上就公開表達出了對“密詔立儲”的不屑一顧。
根據《乾隆起居注》中的記載,乾隆朝元年七月,在諸大臣的見證下,也寫了一份遺詔後,乾隆就開始對“密詔立儲”大肆批評,他表示:
此乃酌權劑經之道,非謂後世子孫皆當奉此以為法則也,將來皇子年齒漸長,日就月將,識見擴充,誌氣堅定,萬無驕貴引誘之習,朕仍應布告天下,明正儲貳之位。若夫以建儲為嫌忌而不肯舉行者,此庸主鄙陋之見,朕所深鄙者也。
好吧,乾隆這是剛斷奶就罵娘,在他的表態中,傳給他皇位的雍正成為被他“所深鄙者也”的“庸主”?
不過,這僅僅是乾隆的一番牢騷話,因為他要表現出跟雍正的不同,他的治國理念本就跟雍正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密詔立儲”中的內容是秘密的,但書寫時,卻是要在王公大臣的監督下書寫並收藏。
從乾隆的性格來看,他是一個極度自我的皇帝,大事上喜歡“乾綱獨斷”,一堆大臣看著他立皇儲的姿態,讓他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精華\/書閣·無錯首發~~
根據史書記載,乾隆後來自己總結皇帝立儲的要點就是,“君主獨斷,不可商之臣下”,“選賢而立”。
所以,在建儲一事上有著“君主獨斷,不可商之臣下”思想的乾隆,讓一堆人看著他立儲,讓他有一種被逼迫的感覺。
自我的乾隆肯定認為,應該是我想什麽時候建儲就建儲,想什麽時候寫遺詔就什麽時候寫遺詔。
故而,剛繼位就因雍正創立的製度所限,必須要在監督下建儲的乾隆,有了這麽一番對“密詔立儲”不屑一顧的表態。
當然,也正是這個原因才導致了如今乾隆一死,沒有密詔立儲的聖旨之下,整個大清王朝就立即陷入了爭奪皇位的內亂當中。
不過在原曆史的劇情裏,乾隆到了人生的後期,就已經開始慢慢轉變,不再批評“密詔立儲”,而是公開支持並維護。
乾隆十八年,針對康熙晚年不宣布皇位繼承人一事,乾隆就表示了理解,《乾隆朝上諭檔》中記載:
夫以聖祖之包容宏大,尚迫於宗社之重,必不可容,可見建儲一事,亦如封建井田,固不可行之近世也。
此時的乾隆,還開始了對公開建儲的批評:
古稱建儲為國本大計,朕酌古準今,深知於理勢有所難行。
。(本章未完!)
第一百一十章:密詔立儲製
其實,“密詔立儲”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們,還是善於學習和總結的,特別是康熙朝的那一場延續幾十年的皇位爭奪之後。
乾隆對此也是慢慢地開始理解並接受。
而且,從乾隆自身的情況來看,“密詔立儲”明顯比公開建儲好。
為什麽?因為乾隆實在是活得太久了,他活了八十九歲,到八十五歲(虛歲,實八十四歲)時,才因早前發下的不願超過康熙當皇帝時間的誓言,被迫離開皇位。
如果他於乾隆元年時在密詔中冊封的皇儲永璉(次子,嫡長子,乾隆三年病死)活到乾隆讓位,需要當足足六十年的皇太子,且接位時已經六十五歲了。
想想這麽長的時間就覺得恐怖,康熙朝的皇太子胤礽,當了四十多年太子就開始不耐煩,開始盼著康熙死,何況六十年?
乾隆的兒子中,他在嫡長子永璉死後,有意立為皇儲的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二年病死,僅二歲),如果被冊封為皇儲並活下來,也需要當近五十年皇太子後,才能熬出頭。
這麽長的時間,別說皇太子了,跟著皇太子身邊,等著飛黃騰達的附庸者,也會等不及而鼓動皇太子鬧事。
乾隆的獨斷性格,大概也不會想有一個公開的皇太子跟自己分權。
身體倍棒,壽命長的乾隆皇帝,他的繼承人其實最適合“密詔立儲”。
立年長的兒子,怕他們熬不起,立年輕的兒子,又需要多觀察才能確定是否合適,選擇上需要慎重,要可隨時更換,也隻有“密詔立儲”這種辦法最好。
這大概也是乾隆到了執政後期,慢慢全麵認可“密詔立儲”的主要原因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六十三歲的乾隆再次寫了一份密詔,冊封當時才十三歲的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儲,二十多年後,正年富力強的永琰受禪讓繼位,是為嘉慶皇帝。
如果乾隆堅持繼位之初,在寫密詔後時表達的對“密詔立儲”否定的觀點,並予以實行公開建儲,在他長達六十年的執政生涯中,估計會被不停的皇位之爭煩死。
乾隆一朝,關於皇位繼承,少有爭鬥,除了乾隆這位身體夠好的強勢皇帝在盯著,“密詔立儲”也功不可沒。
然而這些都是沒有輪回者幹預情況下的原曆史軌跡了,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大清朝自然因為沒有立儲的詔書而陷入極為混亂的皇位爭奪戰當中了。。@精華\/書閣*首發更新~~
第一百一十章:密詔立儲製
在這一萬人加入之後,李秀為了方便管理就把這一萬人給分成了兩百個小隊,由原先小山村的那兩百號獵人來充當小隊長。
在然後讓原先那三十來個獵人小隊的隊長來充當中隊長,管理三到四個小隊。無錯更新@
這樣這支萬人隊伍的骨幹自然也就齊活了。
然後做完這些之後,李秀就帶著這一萬來人的隊伍開始收繳戰力品了。
這其中的最為主要的戰利品自然就是xhq所留下的差不多兩萬多的上等戰馬了。
畢竟xhq雖然在之前和綠營戰鬥的時候是步戰,但是他們卻是騎兵,隻不過當時事發突然,再加上這裏又是山地,騎兵更本沒辦法發揮,所以不得已之下才選擇步戰鬥。
而除了這價值最高的兩萬匹上等戰馬之外,就是xhq所使用的隨身武器,以及所帶來的幹糧了。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更大的一筆收獲,那就是原本用來炮轟小山村的五十門紅衣大炮了。
雖然這紅衣大炮在現在這個時代還算是比較先進的,但是業務員輪回者卻是不太看的上,畢竟都已經弄出了栓動步槍來,自然就對這種前裝的紅衣大炮看不上了。
不過雖然有些看不上,但是這玩意用來攻城卻是十分好用的東西,
這不李秀就打算用著玩意來攻下一座城池來擴大地盤了。
第二天一早,經過一晚上的休息之後,業務員輪回者就把這個消息說了出去。
對於業務員輪回者的這個打算,所有人都是同意的。
畢竟雖然得到了xhq的後勤物資等,但是其中的糧食卻是隻能保障這萬人的隊伍吃上一個月而已。
所以也就是說,如果繼續呆在這個深山老林子裏,那麽最多一個月之後,這一萬人的隊伍就得殺馬來充饑了。
雖然說山頂平台上還有上百畝剛剛收獲的紅薯,但是這些糧食也就剛好夠獵人小村子裏一千來號人維持一年而已,如果拿出來供給這萬人的隊伍,那麽最多也就再堅持個一個多月罷了。
所以就單從為了保持這一萬人的隊伍不挨餓,攻打縣城那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於是經過十天的修整以及磨合之後,業務員輪回者就帶著這一萬人剛剛才熟悉的大軍向著林子外最近,同時也是一座比較大的一個縣城出發了。
而之所以要等十天才出發而不是立即就出發,主要還是栓動步槍在之前對付xhq的那場戰鬥當中幾乎把手裏的一萬多發子彈打完了。
雖然說子彈可以複裝,但是那也是需要時間的,再者剛剛收編的這萬人隊伍自然需要訓練熟悉一下了,不然上了戰場,那得怎麽去指揮。
然而就在業務員輪回者整編隊伍的這十天裏,乾隆被殺,xhq被團滅的消息卻是通過逃回去的那兩萬多人的後勤人員,給擴散了開來。
頓時整個大清朝廷一片嘩然,然而嘩然之後卻不是立即組織大軍進行報複,而是整個大清陷入了極為殘酷的皇位爭奪戰當中。
而之所以如此自然是因為乾隆死的太突然了,因此還沒有來得及寫按照雍正所立下的密詔立儲製度的聖旨。
至於密詔立儲製度則是從清朝自雍正皇帝執政時開始,執行的用秘密寫下皇位繼承人的聖旨然後再死後再公布的方法來決定皇位繼承人。
此後,清朝的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鹹豐皇帝,均出自“密詔立儲”。
是雍正皇帝用法律形式將“密詔立儲”固定下來,但實際上,這是自康熙五十一年起,康熙第二次廢除皇太子胤礽後,就有意采用的方法。
彼時的康熙就已經被迫決定了不公開宣布皇儲是誰,等到他。(本章未完!)
第一百一十章:密詔立儲製
死後才宣布。
康熙朝是清朝唯一的一個公開冊封過皇太子的時期,出現了一個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太子,然後又出現了大規模的爭儲鬥爭。
這場鬥爭,讓比較英明,一生戰勝過眾多強敵的康熙都感到害怕,故而,晚年都不敢公開宣布繼承人是誰。
康熙死後宣布的那份爭議頗多的遺詔,實際上就是清朝第一份立儲的“密詔”。
雍正皇帝是參與了康熙朝爭儲戰爭的勝利者,當了皇帝後,再從皇帝的角度回頭思考,吸取了康熙朝及曆朝曆代皇位爭奪的教訓,把“密詔立儲”製度化。
於是雍正元年八月,雍正正式向天下宣告執行“密詔立儲”法,並書寫了一份“公開”僅宣告有了皇位繼承人的密詔,一式兩份,分別收藏。
這份製度化的第一份建儲密詔的受益人,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是“密詔立儲”製度的第一個受益人,少年時,對上一輩的叔伯們爭奪皇位的慘烈,也親眼目睹了一部分,按照道理說,他應該是堅決支持這種立儲方式的。
但恰恰相反,乾隆這位“密詔立儲”的第一個受益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不認可這種建儲方式的。
當然,他在雍正生前,是不敢表態的,在雍正朝雖然是“密詔立儲”,可因為某些原因,天下人都知道裏麵寫的皇儲是誰。
那會的乾隆,可不會給自己找麻煩。
等到他繼位後,馬上就公開表達出了對“密詔立儲”的不屑一顧。
根據《乾隆起居注》中的記載,乾隆朝元年七月,在諸大臣的見證下,也寫了一份遺詔後,乾隆就開始對“密詔立儲”大肆批評,他表示:
此乃酌權劑經之道,非謂後世子孫皆當奉此以為法則也,將來皇子年齒漸長,日就月將,識見擴充,誌氣堅定,萬無驕貴引誘之習,朕仍應布告天下,明正儲貳之位。若夫以建儲為嫌忌而不肯舉行者,此庸主鄙陋之見,朕所深鄙者也。
好吧,乾隆這是剛斷奶就罵娘,在他的表態中,傳給他皇位的雍正成為被他“所深鄙者也”的“庸主”?
不過,這僅僅是乾隆的一番牢騷話,因為他要表現出跟雍正的不同,他的治國理念本就跟雍正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密詔立儲”中的內容是秘密的,但書寫時,卻是要在王公大臣的監督下書寫並收藏。
從乾隆的性格來看,他是一個極度自我的皇帝,大事上喜歡“乾綱獨斷”,一堆大臣看著他立皇儲的姿態,讓他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精華\/書閣·無錯首發~~
根據史書記載,乾隆後來自己總結皇帝立儲的要點就是,“君主獨斷,不可商之臣下”,“選賢而立”。
所以,在建儲一事上有著“君主獨斷,不可商之臣下”思想的乾隆,讓一堆人看著他立儲,讓他有一種被逼迫的感覺。
自我的乾隆肯定認為,應該是我想什麽時候建儲就建儲,想什麽時候寫遺詔就什麽時候寫遺詔。
故而,剛繼位就因雍正創立的製度所限,必須要在監督下建儲的乾隆,有了這麽一番對“密詔立儲”不屑一顧的表態。
當然,也正是這個原因才導致了如今乾隆一死,沒有密詔立儲的聖旨之下,整個大清王朝就立即陷入了爭奪皇位的內亂當中。
不過在原曆史的劇情裏,乾隆到了人生的後期,就已經開始慢慢轉變,不再批評“密詔立儲”,而是公開支持並維護。
乾隆十八年,針對康熙晚年不宣布皇位繼承人一事,乾隆就表示了理解,《乾隆朝上諭檔》中記載:
夫以聖祖之包容宏大,尚迫於宗社之重,必不可容,可見建儲一事,亦如封建井田,固不可行之近世也。
此時的乾隆,還開始了對公開建儲的批評:
古稱建儲為國本大計,朕酌古準今,深知於理勢有所難行。
。(本章未完!)
第一百一十章:密詔立儲製
其實,“密詔立儲”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清朝前、中期的皇帝們,還是善於學習和總結的,特別是康熙朝的那一場延續幾十年的皇位爭奪之後。
乾隆對此也是慢慢地開始理解並接受。
而且,從乾隆自身的情況來看,“密詔立儲”明顯比公開建儲好。
為什麽?因為乾隆實在是活得太久了,他活了八十九歲,到八十五歲(虛歲,實八十四歲)時,才因早前發下的不願超過康熙當皇帝時間的誓言,被迫離開皇位。
如果他於乾隆元年時在密詔中冊封的皇儲永璉(次子,嫡長子,乾隆三年病死)活到乾隆讓位,需要當足足六十年的皇太子,且接位時已經六十五歲了。
想想這麽長的時間就覺得恐怖,康熙朝的皇太子胤礽,當了四十多年太子就開始不耐煩,開始盼著康熙死,何況六十年?
乾隆的兒子中,他在嫡長子永璉死後,有意立為皇儲的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二年病死,僅二歲),如果被冊封為皇儲並活下來,也需要當近五十年皇太子後,才能熬出頭。
這麽長的時間,別說皇太子了,跟著皇太子身邊,等著飛黃騰達的附庸者,也會等不及而鼓動皇太子鬧事。
乾隆的獨斷性格,大概也不會想有一個公開的皇太子跟自己分權。
身體倍棒,壽命長的乾隆皇帝,他的繼承人其實最適合“密詔立儲”。
立年長的兒子,怕他們熬不起,立年輕的兒子,又需要多觀察才能確定是否合適,選擇上需要慎重,要可隨時更換,也隻有“密詔立儲”這種辦法最好。
這大概也是乾隆到了執政後期,慢慢全麵認可“密詔立儲”的主要原因之一。
乾隆三十八年,六十三歲的乾隆再次寫了一份密詔,冊封當時才十三歲的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儲,二十多年後,正年富力強的永琰受禪讓繼位,是為嘉慶皇帝。
如果乾隆堅持繼位之初,在寫密詔後時表達的對“密詔立儲”否定的觀點,並予以實行公開建儲,在他長達六十年的執政生涯中,估計會被不停的皇位之爭煩死。
乾隆一朝,關於皇位繼承,少有爭鬥,除了乾隆這位身體夠好的強勢皇帝在盯著,“密詔立儲”也功不可沒。
然而這些都是沒有輪回者幹預情況下的原曆史軌跡了,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大清朝自然因為沒有立儲的詔書而陷入極為混亂的皇位爭奪戰當中了。。@精華\/書閣*首發更新~~
第一百一十章:密詔立儲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