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三章兩淮鹽商(一)


    “自古煮海之利,重於東南,而兩淮為最。”兩淮鹽業,源遠流長。淮鹽,顧名思義以淮河為界,淮河南為淮南鹽,淮河北為淮北鹽。在我國數千年產鹽曆史中兩淮地區是主要的產鹽區。明、清時期,淮鹽以色白、粒細、質量上乘作為貢鹽,內府采辦的也都是淮鹽到了明末,兩淮鹽產量達到了驚人的高度,鹽稅總量達全國的三分二之強,因此兩淮鹽運使這個不過四品的官職也因此成了炙手可熱的對象,就是降幾級都有人爭的頭破血流,兩淮鹽運使司衙門設在了煙花繁榮之地的揚州,更是讓官場中人趨之入務,一邊可以大把的撈銀子,一邊還沒有在溫柔鄉裏麵打滾,這種好事誰不願意呀?


    明朝共設有兩淮、兩浙、長蘆、山東、福建、河東六個都轉運鹽使司,鹽使司下設有分司,分司下設若幹鹽場。


    明代淮鹽的生產技術主要有兩種,一是煎鹽,二是曬鹽。由於氣


    候原因,淮南鹽多煎鹽,淮北鹽多曬鹽。煎鹽也叫“煮海為鹽”,其生產流程主要有:開辟鹽場、攤灰曝曬、淋灰取鹵、石蓮試鹵、備足柴草、鍋熬2煎。“鍋熬2煎”其最後工序也是關鍵一道工序。其關鍵設備是:盤鐵或者鍋。盤鐵又叫鐵盤,為大型鐵鑄煎鹽工具,其形製,《兩淮鹽製法》說:“鐵撇盤四角鰭為一,織葦攔盤上,周塗以蜃泥。盤周闊數長,徑亦丈許,用鐵打成葉片,用鐵釘拴和,其底平如盂,其四周高一寸,其和縫處一經鹵汁結塞,永無隙漏,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盤。”一晝夜可燒5-6盤,每盤成鹽百斤。鐵盤厚大熱,每一舉火,常連續煎燒半月左右。一戶煎完,他戶繼續煎煮。盤煎之外還有鍋撇。鍋形如釜,而撇則係鍋之“寬淺者”,有“謂之撇盤”。用深渦製鹽為熬,用淺撇或鐵盤製鹽則為煎,煎鹽的成本較大,灶戶常聚團公煎。地方上施行保甲製度,產鹽的灶戶則行保團製,常以鐵盤定戶,或為五六家為一團。淮南的曬鹽以小型專池灘曬為主,通常以磚砌結晶池曬鹽,四周有泥池,納潮後,從頭道、二道直至九道池,用以蒸發成鹵,每一磚池旁有一鹵井。再將鹵水引入磚池攤曬,結晶成鹽。春秋需兩日,冬季需三、四日,夏季則早晚成鹽。聚團公煎者,2-6人共一鐵盤,日煎鹽600斤,每年可煎鹽216000斤。有盤鐵1926.25角,年可共產416070000斤。小灶鍋,一家通夜可熬30斤,當日可產60斤,年產21600斤,淮北灶戶9308,歲可辦鹽201052800斤。一夫一日曬鹽可得200斤,一年以120晴天計,一夫一年可得鹽24000,淮南灶丁17382,歲可辦鹽417168000。按此計算,如除去人為和自然因素,明代兩淮地區的產鹽總量可達10億斤。而明代的兩淮鹽場歲辦大鹽引35萬2千餘引,每引400斤,共14,800萬餘斤,洪武時期全國納稅的鹽額約為46000萬餘斤,淮鹽納課銀占全國總鹽課額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弘治時改行小引,每引200斤,淮鹽引為70萬5千餘引,萬曆時淮鹽正餘鹽額為210萬引,每引200斤,共約4.2億斤左右,淮鹽的實際產量與稅鹽額兩者之差竟達5.8億之巨。揚州鹽引銷售量約兩百萬引。一引等於200斤,一引鹽在海濱是0.64兩白銀,運到揚州來以後,加上運費、鹽稅,達到1.82兩左右,從揚州運到東南六省,零售價10兩左右,價錢翻了十倍不止。揚州鹽商每年賺銀1800萬兩以上,上交鹽稅600萬兩左右,占全國鹽課60%左右。鹽商瓜分了近一千兩百萬兩,這還隻是明麵上的,實際上根據兩淮鹽場的產量,鹽商暗中的收入扣除必要的開支和打點各路神仙,至少還有這個數,多麽龐大的一筆財富呀,一個兩淮一年就讓這些鹽商們刮去這麽多白銀,這都多殺年下來了,區區三百萬兩白銀就把他這個皇帝給打法了,未免太便宜了,他這次來揚州,其實目的並非隻有南征,還有整頓江南經濟的想法,特別是兩淮的鹽務,這個苦龍要是讓他填上了,朝廷最起碼能增收稅銀千萬兩以上,這要是小錢,他也不會這麽關心的要見一見那些吃人不吐骨頭的鹽商了。


    在揚州從事鹽商的大多不是本地人,他們按地域可分為三個派係,徽州、山西(晉)、陝西,徽州鹽商實力最強,財富也最多,他們靠販鹽發家致富之後,大多在揚州置田買地,建造華麗舒適的園林宅子,曲水回廊,美侖美奐,很會享受,也舍得花錢,因此在官場和民間是最活躍的,揚州之盛,實徽商開之,揚蓋徽商殖民地也。揚州的繁華得有大半是徽州鹽商成出來的。


    要說有錢,徽州鹽商可能還稍微不及第二的山西鹽商,俗語說得好,山西老摳嗎,晉商有錢也會在揚州置些產業,但絕對不會像徽州鹽商那麽顯耀自己的財富,一輩子就知道悶聲發財,一樣過著苦行僧的生活:穿老羊皮袍子、吃饃饃、夾大蔥大蒜,死了以後在地窖裏留大箱子元寶,但是隻舍得花二兩銀子給自己買棺材。精打細算,財力雄厚,陝商就不說,離揚州太遠了,實力最弱,但人家團結,因此也自成一係。


    這一次給朝廷捐獻軍費,還有給孝敬皇帝就是徽商帶頭的,也不知道是這些商人嗅覺太靈敏,還是自己內部出了間諜,朱影龍一直沒有對誰提起要整頓兩淮鹽務的事情,這次下來雖然帶有這個目的,也隻是看看,摸一摸鹽商們的底,其實他們那些伎倆暗影早就查的一清二楚,雖然這些人很可惡,甚至跟國家有些對立,但社會發展絕對離不開這些商人,弊端都是他的前任甚至好幾任前任留下的,造成現在這個局麵絕對也不是鹽商單方麵的責任。


    揚州城人口約五十餘萬,實際在這座城市裏生活的人卻高出一倍不止,每天來來往往轉戰南北的商人都要經過這裏,也是十七實際東方一顆璀璨的明珠,文化時尚之都,北京雖然規模上要高於揚州,但那時政治中心,走在街上呼吸的空氣都顯得壓抑,令人感覺沉悶,揚州就不同,往街上這麽一站,清新自由明快的空氣撲麵而來,北京城裏有的,揚州城也少不了,北京城見不到的,揚州城能見到,煙花之地,處處生機,處處繁華,能生活在這樣一座城市絕對是一種非常幸福的事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長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長風並收藏明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