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陳叔達憂心忡忡地對陳才說:“吾皇?大赦天下次數過多,隻恐養虎遺患啊!”


    “這事我略有所知,不知他共大赦天下多少次啊?”


    “吾皇年年都要大赦天下——大業元年春正月壬辰朔,大赦、改元。(.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八月壬寅赦江淮已南。揚州給複五年,舊總管內給複三年。二年夏四月大赦,免天下今年租稅。三年夏四月頒律令,大赦天下,關內給複三年。四年八月辛酉,親祠恒嶽,河北道郡守畢集。大赦天下。車駕所經郡縣,免一年租調。五年六月大赦天下。開皇已來流配,悉放還鄉,晉陽逆黨,不在此例。隴右諸郡,給複一年,行經之所,給複二年。六年三月癸亥,大赦,幸江都宮。夏四月丁未,宴江淮已南父老,頒賜各有差”。懶


    ?“是啊,大赦天下太多有什麽不對喲?!”


    ?“吾皇大赦天下,固然可“恤獄緩刑”以昭仁治,但,似這般對危及朝廷、禍及百姓之人不辯是非的大而赦之,無疑會給百姓引來本已該去的禍水,同時,也導致了天下大亂。大業九年冬十月乙酉,吾皇‘改博陵為高陽郡’時,‘赦境內死罪已下’者而非全赦,似乎其對自己以往的作為也有所覺察與反思,但,為時太晚了!”陳叔達歎道。


    “不對,吾皇沒有覺察到啊,要不在天下大亂的大業九年,吾皇為何仍然大赦呢!”蟲


    “皇上年年大赦,將無數汪洋大盜、殺人不眨眼的魔王赦免倒也罷了,又徭役繁重,大業元年,皇上登基後,三月丁未,便營建東都,雖“務從節儉”,但,營建者們為此而付出的辛勞與所飽嚐的疾苦,豈小事哉。皇上又兩次開鑿永濟渠、同濟渠,兩次修築長城,一次開山通弛道,每一次所服徭役的人數均不下於二十萬人。這樣的徭役,連年不斷,竟歲不息,當民怨載道之時,那些被赦的魔王們,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振臂一呼,應者雲集,能不天下大亂嗎?!”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而今兵荒馬亂,朝不保夕,吾輩該當何為?”


    “這還用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祖父教誨得是!”


    數日之後,叔達返回絳郡,臨別,他一再囑咐陳才要愛國愛民、精忠報國。


    陳叔達走後不久,陳誌高在67歲壽誕之後,因偶感風寒,一病不起,遂駕鶴歸西。


    陳才痛哭流涕,治完喪,也大病一場。


    這陳誌高便是大唐禦賜義門陳氏二世祖:


    叔明子誌高,義門二世祖。


    仕隋會稽郡,六十七歲卒。


    卻說隋煬帝楊廣登基後,一麵窮兵黷武、開疆拓土,一麵大興土木,一麵三駕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使國體大傷。因過分自信與輕敵,第一次征高麗慘敗,並陷入戰爭泥潭。因兵役太重、修建大運河傷民大重、致使不滿的士兵發動兵變。人民也為逃避沉重的負擔紛紛起義造反。


    大業七年(611年),煬帝下令出兵高句麗,並征調大批兵士、糧餉和建造大量的軍船,河北、山東是出征軍隊集結地。當時的山東災荒嚴重,百姓無家可歸,因此紛紛起反抗。當山東鄒平人王薄首先聚眾起義,起義軍占領了長白山(今山東章丘東北),王自稱是“知世郎”,他還作了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以號召人民抵製出征高句麗的戰爭,吸引了很多農民參與起義。但是沒多久,王薄的起義就被官軍鎮壓下去了,但各地大大小小農民起義相繼出現,席卷全國。


    大業七年(611年),翟讓領導農民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反隋,山東、河南的貧苦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勣、李密、王伯當等人都率眾投奔瓦崗起義軍,使起義隊伍迅速壯大。……


    大業七年(611年),竇建德領導農民在高雞泊(今河北固城縣西南)起義反隋,起義軍迅速發展到萬餘人。……


    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輔公祏在齊郡(今山東)組織起義,隨後南下到江淮南廣大地區發展,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與隋將陳棱率領的援兵相遇對峙……


    在此前後,先後有杜彥冰、王潤、李德逸、韓進洛、孟海公、甄寶車、楊玄感、郭方預,劉元進,朱燮、管崇,陳瑱。吳海流、彭孝才,梁慧尚、李三兒、向但子、朱燮、管崇、孟讓、王薄、張金、格謙、孫宣雅、唐弼、呂明星、向海明、張大彪、宋世謨、鄭文雅、林寶護、司馬長安、劉迦論、胡劉苗、王德仁、孟讓、楊仲緒、保林、王須拔、魏刁兒、魏騏麟、盧明月、李子通、王須拔、朱粲、翟鬆柏、甄翟兒、洗珤徹、趙萬海、荔非、世雄、杜揚州、沈覓敵、操天成、林士弘、竇建德、徐圓朗、劉企成、梁師都、王子英、劉武周、李密、翟讓、張子路、李通、孟讓、薛舉、李軌、裴仁基、趙佗、李文相、元寶藏、楊世洛、蕭銑、董景珍等六十路人馬或聚徒為盜、或舉兵造反、或稱王稱帝、或攻剽諸郡、或響應反賊,人員之眾,地域之廣,史無前例,一時之間,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烽煙四起,民不聊生。


    太原留守李淵,係隋王朝貴族,承祖爵為唐國公。與其次子李世民,原晉陽縣令劉文靜審時度勢後,公元617年9月23日(隋大業十三年八月十八日),李淵起兵反隋,自稱大將軍,由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任左右領軍大都督,釋放對文靜並委以司馬之職,稱兵士們為“義士”,大舉進攻長安。


    不久長安一鼓攻占,李淵下令廢除隋王朝苛刻法令以爭取民心,並立楊侑(隋煬帝孫子)為皇帝。


    次年夏,隋煬帝在江都兵變中被殺,於是李淵廢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李淵即是唐高祖。


    李淵起兵後,揮師東進,一路勢如破竹,八月十二日,兵至鼓山。絳郡(今山西絳縣東北大交鎮等處)通守陳叔達領兵堅守。陳叔達字子聰,乃陳宣帝的第十六子(應為第十七子),南陳時封為義陽王。此人頗有才學,即興賦詩,援筆而就。曆任侍中,丹陽尹,尚書等高官。入隋朝後,地位大跌,僅在偏僻的絳郡任個小小的通守。李淵以陳叔達非隋朝同類,且愛其才學,決定先禮後兵。李建成自認為讀過多年書,腹有才學,口有辯才,自告奮勇,匹馬到城下去說降陳叔達。?不料剛一開口,李建成就被陳叔達大罵一通,匹夫賊子的羞辱一番,又令軍士放箭。李建成隻好抱頭竄回,氣得咬牙,促勸父親趕快攻城。?絳郡是個小城,城牆低矮,守卒弱少。攻其有何難哉。李淵旋即下令攻城。?令旗一揮,戰鼓一擂,義軍跟玩兒似的,飛步趕上城頭,隋軍一觸即潰。李建成一馬當先,衝到通守府,把在大堂下正襟危坐的陳叔達抓了起來,五花大綁,解到李淵軍中大帳,請求下令立即將陳叔達斬首,以解先前詬罵之恨。麵對死亡,陳叔達神色恬然,立而不跪。李建成剛想上去踹他兩腳,讓李世民止住了。李世民來到父親身邊,附耳說道:“叔達為官清明,為人正直又有才學。目下我軍正是用人之際,請父帥以禮感化之。”?李淵點點頭,喝退刀斧手,走過去,親手為陳叔達解去綁繩,並命人看座,以禮相待。陳叔達本是義人,感李淵真誠,表示願意歸順。李淵馬上安排他和溫大雅一塊同掌軍中機要(後為初唐宰相)。


    李唐大軍繼續揮師東進,又得了兩個智囊星房玄齡,杜如晦歸順,在他倆的運籌帷幄下,不久便兵臨會稽郡城下。陳才自叔達別後,幾年間又生子達智、達信,其長子次子蘊珪、蘊玉也巳長大成人,一樣文武全才,很是得力。眼見唐軍攻城,陳才牢記叔達所囑,與其子率眾死守。


    詩曰:


    高祖唐王起義師,剪除隋亂創國基。


    食君之祿忠君事,司馬陳才誌不移。


    唐軍久攻不克,死傷無數,大傷腦筋。正在無計可施,有人獻計說陳才乃是當今丞相府主簿,漢東郡公,掌軍中機密的陳叔達的親戚,唐軍大喜,急派人禮請陳叔達前來勸降。


    正是:


    攻城無計困唐軍,且請叔達來勸降。


    未知陳叔達如何勸降了陳才,請聽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義門演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純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純綱並收藏義門演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