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春秋時的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認定是稀世珍寶,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難以判斷,就叫玉工來辨識一下。恰好這寶玉屬於深藏不露的那種類型。楚國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寶貝之處,就說是一塊普通石頭。這下可害慘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腳,落下了終身殘疾。後來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獻上寶玉。楚武王和玉工們又一次冤枉了卞和。卞和再次被判處欺君罪,連右腳也被砍去了。楚文王即位後,年老的卞和抱著這塊玉在荊山下號啕大哭。楚文王知道後很奇怪,派人去問。卞和說:“我並不是悲歎自己的命運,還是為手中的寶玉被世人看做是普通石頭感到悲哀。總有一天會有人證明我沒有撒謊。”楚文王就叫人將卞和的石頭剖開,細心考察,果然雕琢出了一塊稀世寶玉。“和氏璧”因此得名。懶
後幾經輾轉,和氏璧突然出現在了趙國首都邯鄲。內侍繆賢隻用了五百金就買到了這個寶貝,喜歡得了不得。趙惠文王知道後,多次暗示繆賢將寶玉送給自己。繆賢就是舍不得。趙王急了,幹脆派兵到繆賢家生搶和氏璧。這事鬧得很大,讓西邊的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就給趙王寫了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當時秦強趙弱,趙惠文王懷抱著寶玉,急得不知所措。下人藺相如臨危請命,引出了一段“完璧歸趙”的故事來。和氏璧之後長期保存在趙國的宮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和氏璧這才落入秦國人手中。後來秦始皇用它造至高無上的玉璽,本來希望這個皇權的象征能夠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孫手中傳下去,永保江山。不料願望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秦朝迅速滅亡,和氏璧造就的傳國玉璽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曆程。蟲
這裏又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湖麵風浪驟起,秦始皇的禦舟眼看就要被風浪給顛覆了。秦始皇情急之中,把傳國玉璽拋入湖中。奇怪了,洞庭湖頃刻間水平浪靜,秦始皇一行得以平安過湖。八年後,秦始皇出巡道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拿著玉璽站在道中,對秦始皇說:“玉璽還給祖龍(指秦始皇)。”說完,那人就不見了蹤影。傳國玉璽重新進入秦國手中。
能夠被曆史證實的是公元前206年的10月,劉邦率農民起義軍打到了鹹陽灞上,秦王子嬰投降,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細心嗬護著玉璽,並在西漢王朝建立後將它作為了新王朝的傳國玉璽。劉邦也希望玉璽能夠在劉家世世傳受,將它稱作“漢傳國璽”或“漢傳國寶”。傳國玉璽珍藏在長樂宮。西漢末,王莽篡權。他要改朝登基,需要玉璽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當時玉璽由他的姑姑,漢孝元太後王政君掌管著。王政君對劉家的感情比對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璽。最後王莽命弟弟、安陽侯王舜逼老太後交出玉璽。王舜撂下了狠話,說這玉璽是不交也得交了。王政君早先對王莽等人印象很好,現在感覺被虛偽的侄子給騙了,哭罵著將玉璽擲到地上。王舜慌忙將玉璽撿起來,可惜玉璽還是被摔掉了一角,不完整了。後來,雖然王莽等人用黃金將缺角給補上了,但是玉璽還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權垮台時,傳國玉璽就在王莽的屍體身上。亂軍搶到傳國玉璽,獻給了綠林起義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劉玄後來被赤眉軍打敗,傳國玉璽一度成為赤眉軍擁立的小皇帝劉盆子的玉璽。劉盆子後來也失敗了,投降建立東漢的劉秀。傳國玉璽重新成為了漢朝的玉璽,從劉秀開始,一直在東漢諸帝手中流傳。洛陽的東漢宮廷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傳國玉璽,生怕出一點紕漏。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何進、袁紹等人武裝誅殺十常侍的時候,太監們裹挾著漢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等血腥鎮壓平定後,宮中查點寶物,發現玉璽不見了!十餘年後,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洛陽再次招來血光之災。董卓戰敗西逃,放火焚燒了洛陽宮廷。最先突入洛陽的孫堅部在救火的時候,於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宮女頸下赫然懸掛著傳國玉璽。孫堅視之為吉祥之兆,有心將玉璽占為己有。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了盟主袁紹。袁紹也想要這傳國玉璽,孫堅隻好帶著玉璽返回長沙,在路上被和袁紹一夥的劉表截擊而死,後來玉璽落入袁術手中。不管怎麽說,袁紹也好,袁術也好,最後都被打著漢朝旗號的曹操給打敗了,傳國玉璽重新回到了漢獻帝的手裏。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給自己,建立了曹魏。傳國玉璽自然順延成為曹魏的皇權象征。曹丕畫蛇添足,派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三國一統於西晉,玉璽歸晉。西晉末年,中國北方陷入了所謂的“五胡亂華”時代,朝代更迭頻繁,動蕩不安。傳國玉璽開始了最為劇烈的顛沛流離。
卻說位於建康東北22公裏處有座攝山,攝山上有個棲霞寺,它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
攝山棲霞寺為南朝古刹,以山多藥草可以攝養故名攝山。初齊居士明僧紹隱居於此,會法度禪。師自黃龍來,講《無量壽經》於山舍,僧紹深敬重之,因舍為寺以奉。時為齊永明七年也。後僧朗法師來自遼東,大弘三論之學,世稱為江南三論之祖。僧詮、法朗諸師繼之,其學益盛。先是僧紹欲於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緯繼其誌,與度禪師就西峰石壁造無量壽佛及二菩薩,高俱三丈有餘。梁大同中,齊文惠太子與諸王又吝造大小諸佛像於千佛岩。
棲霞寺占地麵積40多畝,共有大雄寶殿、毗盧殿、藏經樓三進院勤務,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
棲霞寺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色草坪,有波平如鏡的明鏡湖和形如彎月的白蓮池,四周是蔥鬱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幽靜秀麗。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舍利石塔。寺後有千佛岩等眾多名勝。
進入山門,便是彌勒佛殿,殿內供奉袒胸露、麵帶笑容的彌勒佛,背後韋馱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級而上,是寺內的主要殿堂棗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高達10米的釋迦牟尼佛。其後為毗盧寶殿,雄偉莊嚴,正中供奉高約5米的金身毗盧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釋侍立左右,二十諸天分列大殿兩側。佛後是海島觀音塑像,觀世音佇立鼇頭號,善財、龍女侍女三旁,觀音三十二應化身遍布全島。堂內塑像,工藝精湛,入化傳神,令人讚歎。
過了毗盧寶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經樓。藏經樓內珍藏都會無數經卷。在佛龕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玉像一尊。在棲霞寺院之中,有一口水井,一年四季,碧波蕩漾,綠水長流,水質清冽,甘甜無比。合寺數百僧眾,所飲之水,皆出自此井。
一天深夜,閉關修練半月之久的方丈出關之後,見月華如洗,清風徐徐,蛙鳴陣陣,頗覺愜意,便信步往前踱去。
忽見院庭之中,有物放大光明,五色祥光,光爍星月,直衝鬥牛。
方丈大為驚奇,舉目左顧右盼,良久卻見光源出自寺中水井之中,如飛趕到井邊,但見井底有一物,光華灼灼,直射九天。
方丈大為驚異,急喚僧眾。僧眾用飛抓長槍等物,好不容易才撈起來。
洗淨之後,眾人仔細一看,卻見竟是一方玉璽,上方所雕玉龍,活靈活現,一角殘缺,有黃金鑲著。玉璽的肩部刻有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方丈大喜,進寺用朱紅印泥一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朱紅大字,赫然在目。
“傳國玉璽啊,是傳國玉璽啊――”方丈心潮起伏,不能自己。
次日,方丈早早起來,帶上兩個小和尚,便往宮城趕去。
正巧陳霸先正去上朝,但見他戴著十二旒的冕,多設旌旗,出入侍衛警戒清道,乘坐著金根車,以六馬駕禦,還備有五時副車,以旄頭為先驅的儀仗以及相應的旌旗,前後羽葆鼓吹,八佾之舞,鍾篪宮懸。班劍、鐵甲衛士,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往朝堂開去。
方丈和兩個小和尚跪在車前不起。
陳霸先停下了車。
“前麵何人?”
“報告陳王,是三個和尚。”
“請他們過來。”
不一會,護衛帶人來了。
方丈和另兩個小和尚跪下,將傳國玉璽,雙手獻上。
陳霸先一怔,也雙腿跪下,雙手從方丈手中接過玉璽。
“快快請起。”
“謝陳王。”
“此物從何而來?”
“阿彌陀佛――從本寺井中,打撈而來。”
“當是侯景所丟吧。”
“阿彌陀佛。”
“方丈獻寶功,定當重賞。請隨本王上朝,我們一同獻給皇上。”陳霸先道。
“南無阿彌陀佛――”方丈又跪了下去,另兩個小和尚也跪倒在地。
但聽方丈道:“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天厭梁德,舉世共知。蕭梁氣數己盡,貧僧來獻玉璽,絕非為蕭家啊。如果陳王要把玉璽獻給蕭家,貧僧寧可把它摔碎了!”說著,眼瞅陳霸先手中的玉璽,就欲來奪。
陳霸先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梁雖不才,但為了蒼生社稷,霸先當竭盡一己之力,隻手補天,死而無憾。”
“這恐怕由不得你了,玉璽既已交你,貧僧告辭了,望以天下蒼生為念,好自為之!”
送別棲霞寺方丈,陳霸先上車,前去上朝。
山呼拜舞畢,陳霸先獻上傳國玉璽。
敬帝大喜,接玉璽在手,反複把玩,愛不釋手。
將軍吳明徹出班奏道:“玉璽在手,天命所歸。可喜可賀。伏乞陛下賜臣一觀。”
梁敬帝許諾。
吳明徹接璽在手,嘖嘖有聲,觀看良久,又出班奏道:“玉璽係陳王所獻,陳王功高蓋世,非玉璽無以為酬,不若將玉璽賜予陳王,以彰其功。”
梁敬帝麵呈不悅之色。
群臣一齊跪倒在地道:“吳將軍所言極是,請陛下從其所請。”
梁敬帝眼見眾望所歸,便道:“好吧,就將玉璽賜予陳王吧。”
群臣齊道:“陛下英明。”
陳霸先道:“使不得,萬萬使不得。折煞微臣了。”
群臣道:“將軍請勿自謙,快快受了。”
吳明徹將玉璽硬塞給陳霸先。陳霸先隻得受了。
散朝後,陳霸先正在用膳,吳明徹、姚察、徐度、徐陵等朝中多數眾臣赴府求見。陳霸先連忙放下碗筷,親自出府迎接。
到得府上,群臣坐下後,陳霸先問道:“諸君何幹?”
吳明徹道:“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有德者為帝,則風調雨順,天下大治。無德者居之,則天災**,生靈塗炭。今天下大亂,亡國滅種之禍,就在眼前,緣天下乃無德者所居。今挾天子不足以令天下,今陳王喜獲傳國玉璽,足見天命所歸。臣等願請陳王位登九五,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徐陵獻上勸進表道:“吳將軍所言對極,今天厭梁德,天命已終,非創立新朝不足以平天下,望陳王明察秋毫,解民倒懸!”說著,跪了下去。
群臣齊跪,伏地不起。
詩曰:
天下原非一姓有,有德方可據居之。
不是黎民倒懸苦,群臣安肯勸登基?
陳霸先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霸先身受皇恩,豈可為此不仁不義之事?”
正是:三番幾次勸登基,何苦陷人於不義?
眾臣道:“……”未知眾臣說出什麽話來,請聽下回分解。
後幾經輾轉,和氏璧突然出現在了趙國首都邯鄲。內侍繆賢隻用了五百金就買到了這個寶貝,喜歡得了不得。趙惠文王知道後,多次暗示繆賢將寶玉送給自己。繆賢就是舍不得。趙王急了,幹脆派兵到繆賢家生搶和氏璧。這事鬧得很大,讓西邊的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就給趙王寫了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當時秦強趙弱,趙惠文王懷抱著寶玉,急得不知所措。下人藺相如臨危請命,引出了一段“完璧歸趙”的故事來。和氏璧之後長期保存在趙國的宮廷中。公元前228年,秦破趙,和氏璧這才落入秦國人手中。後來秦始皇用它造至高無上的玉璽,本來希望這個皇權的象征能夠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孫手中傳下去,永保江山。不料願望總是美好的,現實總是殘酷的。秦朝迅速滅亡,和氏璧造就的傳國玉璽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曆程。蟲
這裏又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湖麵風浪驟起,秦始皇的禦舟眼看就要被風浪給顛覆了。秦始皇情急之中,把傳國玉璽拋入湖中。奇怪了,洞庭湖頃刻間水平浪靜,秦始皇一行得以平安過湖。八年後,秦始皇出巡道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拿著玉璽站在道中,對秦始皇說:“玉璽還給祖龍(指秦始皇)。”說完,那人就不見了蹤影。傳國玉璽重新進入秦國手中。
能夠被曆史證實的是公元前206年的10月,劉邦率農民起義軍打到了鹹陽灞上,秦王子嬰投降,將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劉邦細心嗬護著玉璽,並在西漢王朝建立後將它作為了新王朝的傳國玉璽。劉邦也希望玉璽能夠在劉家世世傳受,將它稱作“漢傳國璽”或“漢傳國寶”。傳國玉璽珍藏在長樂宮。西漢末,王莽篡權。他要改朝登基,需要玉璽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當時玉璽由他的姑姑,漢孝元太後王政君掌管著。王政君對劉家的感情比對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璽。最後王莽命弟弟、安陽侯王舜逼老太後交出玉璽。王舜撂下了狠話,說這玉璽是不交也得交了。王政君早先對王莽等人印象很好,現在感覺被虛偽的侄子給騙了,哭罵著將玉璽擲到地上。王舜慌忙將玉璽撿起來,可惜玉璽還是被摔掉了一角,不完整了。後來,雖然王莽等人用黃金將缺角給補上了,但是玉璽還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權垮台時,傳國玉璽就在王莽的屍體身上。亂軍搶到傳國玉璽,獻給了綠林起義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劉玄後來被赤眉軍打敗,傳國玉璽一度成為赤眉軍擁立的小皇帝劉盆子的玉璽。劉盆子後來也失敗了,投降建立東漢的劉秀。傳國玉璽重新成為了漢朝的玉璽,從劉秀開始,一直在東漢諸帝手中流傳。洛陽的東漢宮廷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傳國玉璽,生怕出一點紕漏。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何進、袁紹等人武裝誅殺十常侍的時候,太監們裹挾著漢少帝倉皇出逃,來不及帶走玉璽。等血腥鎮壓平定後,宮中查點寶物,發現玉璽不見了!十餘年後,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洛陽再次招來血光之災。董卓戰敗西逃,放火焚燒了洛陽宮廷。最先突入洛陽的孫堅部在救火的時候,於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宮女頸下赫然懸掛著傳國玉璽。孫堅視之為吉祥之兆,有心將玉璽占為己有。不料孫堅軍中有人將此事告知了盟主袁紹。袁紹也想要這傳國玉璽,孫堅隻好帶著玉璽返回長沙,在路上被和袁紹一夥的劉表截擊而死,後來玉璽落入袁術手中。不管怎麽說,袁紹也好,袁術也好,最後都被打著漢朝旗號的曹操給打敗了,傳國玉璽重新回到了漢獻帝的手裏。
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禪位給自己,建立了曹魏。傳國玉璽自然順延成為曹魏的皇權象征。曹丕畫蛇添足,派人在傳國玉璽的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三國一統於西晉,玉璽歸晉。西晉末年,中國北方陷入了所謂的“五胡亂華”時代,朝代更迭頻繁,動蕩不安。傳國玉璽開始了最為劇烈的顛沛流離。
卻說位於建康東北22公裏處有座攝山,攝山上有個棲霞寺,它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
攝山棲霞寺為南朝古刹,以山多藥草可以攝養故名攝山。初齊居士明僧紹隱居於此,會法度禪。師自黃龍來,講《無量壽經》於山舍,僧紹深敬重之,因舍為寺以奉。時為齊永明七年也。後僧朗法師來自遼東,大弘三論之學,世稱為江南三論之祖。僧詮、法朗諸師繼之,其學益盛。先是僧紹欲於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緯繼其誌,與度禪師就西峰石壁造無量壽佛及二菩薩,高俱三丈有餘。梁大同中,齊文惠太子與諸王又吝造大小諸佛像於千佛岩。
棲霞寺占地麵積40多畝,共有大雄寶殿、毗盧殿、藏經樓三進院勤務,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
棲霞寺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色草坪,有波平如鏡的明鏡湖和形如彎月的白蓮池,四周是蔥鬱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幽靜秀麗。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舍利石塔。寺後有千佛岩等眾多名勝。
進入山門,便是彌勒佛殿,殿內供奉袒胸露、麵帶笑容的彌勒佛,背後韋馱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級而上,是寺內的主要殿堂棗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高達10米的釋迦牟尼佛。其後為毗盧寶殿,雄偉莊嚴,正中供奉高約5米的金身毗盧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釋侍立左右,二十諸天分列大殿兩側。佛後是海島觀音塑像,觀世音佇立鼇頭號,善財、龍女侍女三旁,觀音三十二應化身遍布全島。堂內塑像,工藝精湛,入化傳神,令人讚歎。
過了毗盧寶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經樓。藏經樓內珍藏都會無數經卷。在佛龕中供奉著釋迦牟尼玉像一尊。在棲霞寺院之中,有一口水井,一年四季,碧波蕩漾,綠水長流,水質清冽,甘甜無比。合寺數百僧眾,所飲之水,皆出自此井。
一天深夜,閉關修練半月之久的方丈出關之後,見月華如洗,清風徐徐,蛙鳴陣陣,頗覺愜意,便信步往前踱去。
忽見院庭之中,有物放大光明,五色祥光,光爍星月,直衝鬥牛。
方丈大為驚奇,舉目左顧右盼,良久卻見光源出自寺中水井之中,如飛趕到井邊,但見井底有一物,光華灼灼,直射九天。
方丈大為驚異,急喚僧眾。僧眾用飛抓長槍等物,好不容易才撈起來。
洗淨之後,眾人仔細一看,卻見竟是一方玉璽,上方所雕玉龍,活靈活現,一角殘缺,有黃金鑲著。玉璽的肩部刻有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方丈大喜,進寺用朱紅印泥一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朱紅大字,赫然在目。
“傳國玉璽啊,是傳國玉璽啊――”方丈心潮起伏,不能自己。
次日,方丈早早起來,帶上兩個小和尚,便往宮城趕去。
正巧陳霸先正去上朝,但見他戴著十二旒的冕,多設旌旗,出入侍衛警戒清道,乘坐著金根車,以六馬駕禦,還備有五時副車,以旄頭為先驅的儀仗以及相應的旌旗,前後羽葆鼓吹,八佾之舞,鍾篪宮懸。班劍、鐵甲衛士,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往朝堂開去。
方丈和兩個小和尚跪在車前不起。
陳霸先停下了車。
“前麵何人?”
“報告陳王,是三個和尚。”
“請他們過來。”
不一會,護衛帶人來了。
方丈和另兩個小和尚跪下,將傳國玉璽,雙手獻上。
陳霸先一怔,也雙腿跪下,雙手從方丈手中接過玉璽。
“快快請起。”
“謝陳王。”
“此物從何而來?”
“阿彌陀佛――從本寺井中,打撈而來。”
“當是侯景所丟吧。”
“阿彌陀佛。”
“方丈獻寶功,定當重賞。請隨本王上朝,我們一同獻給皇上。”陳霸先道。
“南無阿彌陀佛――”方丈又跪了下去,另兩個小和尚也跪倒在地。
但聽方丈道:“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天厭梁德,舉世共知。蕭梁氣數己盡,貧僧來獻玉璽,絕非為蕭家啊。如果陳王要把玉璽獻給蕭家,貧僧寧可把它摔碎了!”說著,眼瞅陳霸先手中的玉璽,就欲來奪。
陳霸先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梁雖不才,但為了蒼生社稷,霸先當竭盡一己之力,隻手補天,死而無憾。”
“這恐怕由不得你了,玉璽既已交你,貧僧告辭了,望以天下蒼生為念,好自為之!”
送別棲霞寺方丈,陳霸先上車,前去上朝。
山呼拜舞畢,陳霸先獻上傳國玉璽。
敬帝大喜,接玉璽在手,反複把玩,愛不釋手。
將軍吳明徹出班奏道:“玉璽在手,天命所歸。可喜可賀。伏乞陛下賜臣一觀。”
梁敬帝許諾。
吳明徹接璽在手,嘖嘖有聲,觀看良久,又出班奏道:“玉璽係陳王所獻,陳王功高蓋世,非玉璽無以為酬,不若將玉璽賜予陳王,以彰其功。”
梁敬帝麵呈不悅之色。
群臣一齊跪倒在地道:“吳將軍所言極是,請陛下從其所請。”
梁敬帝眼見眾望所歸,便道:“好吧,就將玉璽賜予陳王吧。”
群臣齊道:“陛下英明。”
陳霸先道:“使不得,萬萬使不得。折煞微臣了。”
群臣道:“將軍請勿自謙,快快受了。”
吳明徹將玉璽硬塞給陳霸先。陳霸先隻得受了。
散朝後,陳霸先正在用膳,吳明徹、姚察、徐度、徐陵等朝中多數眾臣赴府求見。陳霸先連忙放下碗筷,親自出府迎接。
到得府上,群臣坐下後,陳霸先問道:“諸君何幹?”
吳明徹道:“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有德者為帝,則風調雨順,天下大治。無德者居之,則天災**,生靈塗炭。今天下大亂,亡國滅種之禍,就在眼前,緣天下乃無德者所居。今挾天子不足以令天下,今陳王喜獲傳國玉璽,足見天命所歸。臣等願請陳王位登九五,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徐陵獻上勸進表道:“吳將軍所言對極,今天厭梁德,天命已終,非創立新朝不足以平天下,望陳王明察秋毫,解民倒懸!”說著,跪了下去。
群臣齊跪,伏地不起。
詩曰:
天下原非一姓有,有德方可據居之。
不是黎民倒懸苦,群臣安肯勸登基?
陳霸先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霸先身受皇恩,豈可為此不仁不義之事?”
正是:三番幾次勸登基,何苦陷人於不義?
眾臣道:“……”未知眾臣說出什麽話來,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