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爵而不加封,也是考慮到荀攸身為魏相,雖僅兩千石,卻是劉備左膀右臂。
九卿之位都有些屈就,但三公卻又太過,荀攸畢竟年歲尚輕,又無赫赫之功,這等年高德勳之輩才能登上的高位,確實不適合他。
爵位對他人毫無影響,自然沒人會因為鄉侯爵位去跟荀攸乃至劉備打擂台。在滿朝文武一致通過的情況下,遠在河東的荀攸稀裏糊塗的就成了許鄉侯。
但楊彪等人知道,正餐這時候才剛開始,荀攸之後的那兩人,僅憑爵位恐怕難以讓人滿意。
“靖遠將軍關羽關雲長,平寇將軍張飛張益德,勇猛善戰、乃熊虎之將,雲長曾大破青州黃巾三十萬眾,半年前討伐曹操,兩敗夏侯淵,縱橫兗州無人能擋。益德東征西討,平定冀州九成巨寇,領軍威壓幽州,製止了薊侯與幽州牧的衝突,保一方安泰。
此二人與臣自幼相交,關係莫逆,皆是忠心無二之人,可為漢室棟梁。”
劉協很幹脆的問道:“關雲長為前將軍,張益德為右將軍,如何?”
堪比九卿的四方將軍,足以酬二人之功,是十足的厚賞,兩名不讀詩書的“下層人”要登臨公卿之位,放在以往,不知要招來多少反對。
董卓便是明證,拜他為前將軍的任命,若非袁隗站在了靈帝那邊,朝堂的反對聲便能讓這事告吹。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主宰朝廷的已經不是衣冠楚楚的公卿們,他們還能站在這裏侃侃而談,全都是仰賴劉備等人,縱然心有不悅,但就算是最頭鐵的公卿,此時也隻是微微動了動嘴唇,終究沒敢當廷反對。
畢竟朝廷這兩個位置本就空缺,既然沒有影響到自己,那就裝不知道吧。
這一封賞在一片沉寂中通過,而劉備卻在眾人的注視中舉笏板對劉協道:“陛下,臣有一要事啟奏。”
楊彪猛的轉頭看向陳紀和荀彧,卻見這二人眼中也閃過一絲茫然,皇位上的劉協雖然略有些詫異,但還是平靜的道:“魏王請講。”
“自三皇五帝以降,世以臣工輔佐君王治理天下為常例。然帝王不相複,禮教不盡同,故曆朝曆代之官製亦常有變化。秦以丞相、禦史大夫、太尉為三公,以三公九卿總領超綱。本朝革秦之積弊,自光武後,廢丞相,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主外朝,以尚書令領尚書台主中朝,遂有今製。
曆百六十年,尚書台多有擴權,然時至今日,位列三獨坐的尚書令也不過千石小官。位卑而權重,非長久之法。臣以為,逢此大變之機會,陛下當順應時宜,改革官製,以除積弊。則四方有識之士比紛至遝來,逆臣不戰自潰。”
一石激起千層浪,滿朝文武再顧不得劉備的威懾,紛紛嘩然。如果說授官於冀州群臣是在剝這些官僚的皮,那麽改革官製帶來的就是抽骨之痛。
這是動搖根本的大事,更何況劉備的意思很明顯是以尚書台升格作為主導,尚書台如今幾乎盡是劉備的人,這是厭倦了一個個安插人手,準備直接打包帶走朝廷權力。
“陛下,官製關係天下根本,豈可輕易擅動?”
“正是!今日本就隻是接風洗塵之宴,討論封賞已是有所失禮,國家大事又豈能這般兒戲?”
“尚書台居深宮之中,位卑權重本就是為了限製。尚書台易與宦官勾結,若擅加權柄,屆時後果不堪設想!”
……
反對聲不絕於耳,卻無人敢指名道姓的指責劉備,隻是從各種角度分析這一提議的荒謬。
劉協畢竟年幼,驟然見群臣反對,一時也不敢逆著所有人來,隻好用求救的目光看向劉備,心裏更是哀歎這皇位不好坐。
“陛下,魏王。”太尉楊彪伸手虛按,輕聲開口,崇德殿中頓時鴉雀無聲,仿佛找到救星一般,劉協連忙道:“太尉請講。”
“事涉官製,臣居百官之首,不得不謹慎為之。敢問魏王,這官製究竟該如何去改?”
“改尚書台為尚書省,尚書令晉中二千石,主掌尚書台。分設左右仆射,比二千石,輔佐尚書令。五曹六尚書更為六部六尚書,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尚書千石,每部設左右侍郎,侍郎六百石。將六部之外的各曹分門別類歸入六部,為下屬,主官六百石。”
楊彪眉頭微皺,質疑道:“可有必要?”
“三公九卿為榮官,u看書ww.uansu 三府不再涉及政務。一應政務皆由尚書省分於六部辦理。”
“荒謬!”此言一出,終於有暴脾氣的公卿罵出了髒話,雖然東漢三公九卿的權柄一削再削,但終究名分還在那,尚書台分發旨意,三府具體處理,沒人能小覷。若按照劉備的意思,三公九卿還有什麽用?難道真有人當三公是衝著那萬石俸祿去的?
劉備沒有反應,本來應該反應最激烈的太尉楊彪也沒有大的反應,他隻是道:“三府製衡,此為權術,魏王不會不知。如今權歸尚書省,尚書令雖隻中二千石,但恐怕上公也不及他,魏王當真要如此做?”
“此製名為三省兩院六部製,除尚書省外,另設中書省、門下省、大理院、禦史院。門下省以左右侍中為首,秩比二千石,設給事中若幹人,掌封駁政令之事,以進諫為主。尚書省行權,天子明旨,需過門下之議。
中書省以中書令為首,秩中兩千石,掌參機要,君前奏對,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
大理院司掌刑律,凡天下訟獄皆由大理院監察,刑部重案卷宗皆要由大理院正審核。院正秩兩千石。
禦史院監察天下官吏,以左右都禦史為首,秩千石,三省一院官吏俱受監察。
另,尚書令、中書令、門下左右侍中、大理院正、左右都禦史組成政事堂,共參機要。軍國大事皆由政事堂議定然後上稟天子,如此,尚書省權重於外,又輕於政事堂內,便可防止尚書令獨大的情況發生。太尉以為如何?”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
九卿之位都有些屈就,但三公卻又太過,荀攸畢竟年歲尚輕,又無赫赫之功,這等年高德勳之輩才能登上的高位,確實不適合他。
爵位對他人毫無影響,自然沒人會因為鄉侯爵位去跟荀攸乃至劉備打擂台。在滿朝文武一致通過的情況下,遠在河東的荀攸稀裏糊塗的就成了許鄉侯。
但楊彪等人知道,正餐這時候才剛開始,荀攸之後的那兩人,僅憑爵位恐怕難以讓人滿意。
“靖遠將軍關羽關雲長,平寇將軍張飛張益德,勇猛善戰、乃熊虎之將,雲長曾大破青州黃巾三十萬眾,半年前討伐曹操,兩敗夏侯淵,縱橫兗州無人能擋。益德東征西討,平定冀州九成巨寇,領軍威壓幽州,製止了薊侯與幽州牧的衝突,保一方安泰。
此二人與臣自幼相交,關係莫逆,皆是忠心無二之人,可為漢室棟梁。”
劉協很幹脆的問道:“關雲長為前將軍,張益德為右將軍,如何?”
堪比九卿的四方將軍,足以酬二人之功,是十足的厚賞,兩名不讀詩書的“下層人”要登臨公卿之位,放在以往,不知要招來多少反對。
董卓便是明證,拜他為前將軍的任命,若非袁隗站在了靈帝那邊,朝堂的反對聲便能讓這事告吹。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主宰朝廷的已經不是衣冠楚楚的公卿們,他們還能站在這裏侃侃而談,全都是仰賴劉備等人,縱然心有不悅,但就算是最頭鐵的公卿,此時也隻是微微動了動嘴唇,終究沒敢當廷反對。
畢竟朝廷這兩個位置本就空缺,既然沒有影響到自己,那就裝不知道吧。
這一封賞在一片沉寂中通過,而劉備卻在眾人的注視中舉笏板對劉協道:“陛下,臣有一要事啟奏。”
楊彪猛的轉頭看向陳紀和荀彧,卻見這二人眼中也閃過一絲茫然,皇位上的劉協雖然略有些詫異,但還是平靜的道:“魏王請講。”
“自三皇五帝以降,世以臣工輔佐君王治理天下為常例。然帝王不相複,禮教不盡同,故曆朝曆代之官製亦常有變化。秦以丞相、禦史大夫、太尉為三公,以三公九卿總領超綱。本朝革秦之積弊,自光武後,廢丞相,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主外朝,以尚書令領尚書台主中朝,遂有今製。
曆百六十年,尚書台多有擴權,然時至今日,位列三獨坐的尚書令也不過千石小官。位卑而權重,非長久之法。臣以為,逢此大變之機會,陛下當順應時宜,改革官製,以除積弊。則四方有識之士比紛至遝來,逆臣不戰自潰。”
一石激起千層浪,滿朝文武再顧不得劉備的威懾,紛紛嘩然。如果說授官於冀州群臣是在剝這些官僚的皮,那麽改革官製帶來的就是抽骨之痛。
這是動搖根本的大事,更何況劉備的意思很明顯是以尚書台升格作為主導,尚書台如今幾乎盡是劉備的人,這是厭倦了一個個安插人手,準備直接打包帶走朝廷權力。
“陛下,官製關係天下根本,豈可輕易擅動?”
“正是!今日本就隻是接風洗塵之宴,討論封賞已是有所失禮,國家大事又豈能這般兒戲?”
“尚書台居深宮之中,位卑權重本就是為了限製。尚書台易與宦官勾結,若擅加權柄,屆時後果不堪設想!”
……
反對聲不絕於耳,卻無人敢指名道姓的指責劉備,隻是從各種角度分析這一提議的荒謬。
劉協畢竟年幼,驟然見群臣反對,一時也不敢逆著所有人來,隻好用求救的目光看向劉備,心裏更是哀歎這皇位不好坐。
“陛下,魏王。”太尉楊彪伸手虛按,輕聲開口,崇德殿中頓時鴉雀無聲,仿佛找到救星一般,劉協連忙道:“太尉請講。”
“事涉官製,臣居百官之首,不得不謹慎為之。敢問魏王,這官製究竟該如何去改?”
“改尚書台為尚書省,尚書令晉中二千石,主掌尚書台。分設左右仆射,比二千石,輔佐尚書令。五曹六尚書更為六部六尚書,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尚書千石,每部設左右侍郎,侍郎六百石。將六部之外的各曹分門別類歸入六部,為下屬,主官六百石。”
楊彪眉頭微皺,質疑道:“可有必要?”
“三公九卿為榮官,u看書ww.uansu 三府不再涉及政務。一應政務皆由尚書省分於六部辦理。”
“荒謬!”此言一出,終於有暴脾氣的公卿罵出了髒話,雖然東漢三公九卿的權柄一削再削,但終究名分還在那,尚書台分發旨意,三府具體處理,沒人能小覷。若按照劉備的意思,三公九卿還有什麽用?難道真有人當三公是衝著那萬石俸祿去的?
劉備沒有反應,本來應該反應最激烈的太尉楊彪也沒有大的反應,他隻是道:“三府製衡,此為權術,魏王不會不知。如今權歸尚書省,尚書令雖隻中二千石,但恐怕上公也不及他,魏王當真要如此做?”
“此製名為三省兩院六部製,除尚書省外,另設中書省、門下省、大理院、禦史院。門下省以左右侍中為首,秩比二千石,設給事中若幹人,掌封駁政令之事,以進諫為主。尚書省行權,天子明旨,需過門下之議。
中書省以中書令為首,秩中兩千石,掌參機要,君前奏對,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
大理院司掌刑律,凡天下訟獄皆由大理院監察,刑部重案卷宗皆要由大理院正審核。院正秩兩千石。
禦史院監察天下官吏,以左右都禦史為首,秩千石,三省一院官吏俱受監察。
另,尚書令、中書令、門下左右侍中、大理院正、左右都禦史組成政事堂,共參機要。軍國大事皆由政事堂議定然後上稟天子,如此,尚書省權重於外,又輕於政事堂內,便可防止尚書令獨大的情況發生。太尉以為如何?”
https://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