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儼其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盤虯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結雲閣於南宇,立叢台於少陽。
這是幾十年後劉邵所做的趙都賦,當然,此時的劉邵還未及冠,仍是邯鄲劉氏的一小孩,但邯鄲之壯麗卻已然長存於此數百年。
晨日升起,映照著趙王宮的樓閣,其上似乎披上一層金紗,顯得格外華貴。但緩緩踏入其中的劉備卻隻能從這座宮殿中感覺到暮氣沉沉。
劉赦是不想見劉備的,但他顯然沒有選擇的餘地,而見到劉赦後,劉備也是不由得一陣震驚。
此前肥胖無比,連跪坐都難的趙王劉赦,如今竟然消瘦了一圈不止。臉上肥肉至少沒了一半,此前和黃豆一樣小的眼睛也露了出來,隻是那雙眼睛中如今充斥著怨憤。
“王叔,別來無恙。”
“劉玄德!少跟孤攀親戚,孤是正經的諸侯王,你區區一個落魄宗室,憑什麽和孤攀親戚!”
歇斯底裏的怒吼,臉色漲的通紅,一雙拳頭更是緊握,隻是稍稍往回縮了縮的身體還是暴露了劉赦的心態。
劉備也不介意,坐下後淡淡的道:“大王今後還是不是諸侯王,可也說不一定呢。”
劉赦眼神中慌亂一閃而過,怒吼道:“孤有何罪?是陳遂勾結趙氏通匪,與孤何幹?陳遂是朝廷派來的官員,難道孤還敢監察他?若要論罪,是你們這些國相、縣令的過失才是!”
劉備不由得一陣失笑,也不知道是誰教劉赦的話,這是想學清河孝王劉慶的死中求活之術?
“大王,你說這番話,天子信嗎?還是公卿們會信?”
輕飄飄的話語直接擊潰了劉赦的防禦,劉慶能死中求活,那是事情本來就和他沒關係,他也一直被國傅欺壓,裝孫子裝的好。
可劉赦參沒參與這事他自己心裏清楚,證人太多了,再加上大司馬劉虞親自下了定論,隻待回京上奏,他這個趙王怕就要檻車入京了。
想到劉虞,劉赦又是一陣怒火,嘶吼道:“你們這些旁支,就是覬覦我等諸侯王之位!孤才是陛下的親人!孤要上奏,要喊冤!”
劉備抽了抽嘴角,這趙王著實是有些不堪了,但為了目標,還是隻能耐心道:“大王喊冤,敢問陛下是信大司馬還是信大王?”
劉赦頓時語塞,這話問誰都隻有一個答案,他也難以自欺欺人的說出劉辯會相信他。
劉虞宗室重臣,國之柱石,堂堂上公大司馬,豈不比他這個小小的趙王強上百倍?
就算他劉赦沒錯,隻要劉虞說他有錯,那他就是有罪,天下人都會認為他有罪。
想到這裏,劉赦也稍稍冷靜了些,不無譏諷的刺道:“那國相來此又有何貴幹?莫不是準備現在就把孤送上檻車?”
劉備回想了下李澈教他的台詞,有些不自然的說道:“大王啊,就算檻車入京,這處置的結果也是不同的。譬如陳王先前也險些檻車入京了,最後不還是化險為夷了?”
陳王劉寵十幾年前被國相師遷告發其與前任國相魏愔共祭天神,大逆不道,漢靈帝由於剛剛處罰害死了漢桓帝的弟弟,渤海王劉悝,故而不想再追查諸侯王。
王甫深明上意,隻是將魏愔與師遷檻車入京,上報稱魏愔是祭祀黃老君求仙,與陳王無關,師遷是汙蔑陳王。最後的處罰結果便是魏愔與師遷一起被斬,陳王無事發生。
劉赦顯然是知道此事的,譏諷道:“國相做了師遷,還想做魏愔?”
“陳王有無過錯,下官實在不知。可大王有沒有過錯,大家都心知肚明,大王何以用師遷、魏愔比之下官?莫非大王是暗示朝廷昏亂,誣害了魏愔與師遷?”
劉備麵上一臉無辜的問道,劉赦頓時勃然色變,險些要吐血了,慌張道:“劉玄德,你休要血口噴人,孤何曾有此意?”
“那許是下官誤解了大王之意。”劉備很光棍的站起來作揖致歉,劉赦隻能像吃了蒼蠅一樣生生受了一禮,再也不敢提陳王之事了。
“劉玄德,有話直說吧,你莫不是專程來看孤的笑話?”劉赦有些不耐煩了,本來還想用話術找些場子回來,結果發現這麵白無須的遠方親戚著實油鹽不進,他也失去了搭話的心思,徑直開門見山的問話。
劉備也幹脆的回答道:“趙國缺人、缺兵,地還有不少,是以希望大王能捐些錢糧,招納流民安居,招募士卒衛土。”
劉赦生生被氣樂了,指著劉備大喘氣道:“你……你真是有意思啊,uu看書wwknhu.om 孤被你害得馬上就要人頭落地了,你還來問孤要錢糧?孤就是把這些錢糧喂狗、喂彘、拿出去扔了,也不會給你這個混賬!”
劉備屈指輕輕敲擊案幾,似笑非笑的說道:“下官最近發現了一些新證據,似乎陳遂有一封自白書,言稱此事與大王無關,也不知這封信丟哪去了。要找信,還是需要人手啊。”
劉赦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吼道:“人手?找,立刻去找,趙王宮的宮人全都歸你指揮,立刻去把那封信找出來!”
這封信劉赦也聽過,便是之前陳遂向其承諾會將事情一並扛下,是以他也沒有懷疑,更何況他如今有根稻草就得抓住,哪還有懷疑的資格。
“大王啊,本相可不是你的下屬。”劉備不鹹不淡的回道。
病急亂投醫的劉赦哪管得了這麽多,看似虛弱的身體一躍而起,撲上來握住劉備的手,訕笑道:“王叔之前是糊塗了,糊塗了,玄德勿怪。什麽事都好商量,就是……那封信在哪呢?”
說完,劉赦收回手掌,兩隻手不停地搓著,一臉不好意思。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趙王仆陳遂暗通黑山劉三刀,為昭烈所查,遂誣趙王赦通匪。昭烈暗訪明察,證赦無罪,遂誣靠其王,罔以不道,誅之。
——《季漢書·昭烈帝紀》
這是幾十年後劉邵所做的趙都賦,當然,此時的劉邵還未及冠,仍是邯鄲劉氏的一小孩,但邯鄲之壯麗卻已然長存於此數百年。
晨日升起,映照著趙王宮的樓閣,其上似乎披上一層金紗,顯得格外華貴。但緩緩踏入其中的劉備卻隻能從這座宮殿中感覺到暮氣沉沉。
劉赦是不想見劉備的,但他顯然沒有選擇的餘地,而見到劉赦後,劉備也是不由得一陣震驚。
此前肥胖無比,連跪坐都難的趙王劉赦,如今竟然消瘦了一圈不止。臉上肥肉至少沒了一半,此前和黃豆一樣小的眼睛也露了出來,隻是那雙眼睛中如今充斥著怨憤。
“王叔,別來無恙。”
“劉玄德!少跟孤攀親戚,孤是正經的諸侯王,你區區一個落魄宗室,憑什麽和孤攀親戚!”
歇斯底裏的怒吼,臉色漲的通紅,一雙拳頭更是緊握,隻是稍稍往回縮了縮的身體還是暴露了劉赦的心態。
劉備也不介意,坐下後淡淡的道:“大王今後還是不是諸侯王,可也說不一定呢。”
劉赦眼神中慌亂一閃而過,怒吼道:“孤有何罪?是陳遂勾結趙氏通匪,與孤何幹?陳遂是朝廷派來的官員,難道孤還敢監察他?若要論罪,是你們這些國相、縣令的過失才是!”
劉備不由得一陣失笑,也不知道是誰教劉赦的話,這是想學清河孝王劉慶的死中求活之術?
“大王,你說這番話,天子信嗎?還是公卿們會信?”
輕飄飄的話語直接擊潰了劉赦的防禦,劉慶能死中求活,那是事情本來就和他沒關係,他也一直被國傅欺壓,裝孫子裝的好。
可劉赦參沒參與這事他自己心裏清楚,證人太多了,再加上大司馬劉虞親自下了定論,隻待回京上奏,他這個趙王怕就要檻車入京了。
想到劉虞,劉赦又是一陣怒火,嘶吼道:“你們這些旁支,就是覬覦我等諸侯王之位!孤才是陛下的親人!孤要上奏,要喊冤!”
劉備抽了抽嘴角,這趙王著實是有些不堪了,但為了目標,還是隻能耐心道:“大王喊冤,敢問陛下是信大司馬還是信大王?”
劉赦頓時語塞,這話問誰都隻有一個答案,他也難以自欺欺人的說出劉辯會相信他。
劉虞宗室重臣,國之柱石,堂堂上公大司馬,豈不比他這個小小的趙王強上百倍?
就算他劉赦沒錯,隻要劉虞說他有錯,那他就是有罪,天下人都會認為他有罪。
想到這裏,劉赦也稍稍冷靜了些,不無譏諷的刺道:“那國相來此又有何貴幹?莫不是準備現在就把孤送上檻車?”
劉備回想了下李澈教他的台詞,有些不自然的說道:“大王啊,就算檻車入京,這處置的結果也是不同的。譬如陳王先前也險些檻車入京了,最後不還是化險為夷了?”
陳王劉寵十幾年前被國相師遷告發其與前任國相魏愔共祭天神,大逆不道,漢靈帝由於剛剛處罰害死了漢桓帝的弟弟,渤海王劉悝,故而不想再追查諸侯王。
王甫深明上意,隻是將魏愔與師遷檻車入京,上報稱魏愔是祭祀黃老君求仙,與陳王無關,師遷是汙蔑陳王。最後的處罰結果便是魏愔與師遷一起被斬,陳王無事發生。
劉赦顯然是知道此事的,譏諷道:“國相做了師遷,還想做魏愔?”
“陳王有無過錯,下官實在不知。可大王有沒有過錯,大家都心知肚明,大王何以用師遷、魏愔比之下官?莫非大王是暗示朝廷昏亂,誣害了魏愔與師遷?”
劉備麵上一臉無辜的問道,劉赦頓時勃然色變,險些要吐血了,慌張道:“劉玄德,你休要血口噴人,孤何曾有此意?”
“那許是下官誤解了大王之意。”劉備很光棍的站起來作揖致歉,劉赦隻能像吃了蒼蠅一樣生生受了一禮,再也不敢提陳王之事了。
“劉玄德,有話直說吧,你莫不是專程來看孤的笑話?”劉赦有些不耐煩了,本來還想用話術找些場子回來,結果發現這麵白無須的遠方親戚著實油鹽不進,他也失去了搭話的心思,徑直開門見山的問話。
劉備也幹脆的回答道:“趙國缺人、缺兵,地還有不少,是以希望大王能捐些錢糧,招納流民安居,招募士卒衛土。”
劉赦生生被氣樂了,指著劉備大喘氣道:“你……你真是有意思啊,uu看書wwknhu.om 孤被你害得馬上就要人頭落地了,你還來問孤要錢糧?孤就是把這些錢糧喂狗、喂彘、拿出去扔了,也不會給你這個混賬!”
劉備屈指輕輕敲擊案幾,似笑非笑的說道:“下官最近發現了一些新證據,似乎陳遂有一封自白書,言稱此事與大王無關,也不知這封信丟哪去了。要找信,還是需要人手啊。”
劉赦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吼道:“人手?找,立刻去找,趙王宮的宮人全都歸你指揮,立刻去把那封信找出來!”
這封信劉赦也聽過,便是之前陳遂向其承諾會將事情一並扛下,是以他也沒有懷疑,更何況他如今有根稻草就得抓住,哪還有懷疑的資格。
“大王啊,本相可不是你的下屬。”劉備不鹹不淡的回道。
病急亂投醫的劉赦哪管得了這麽多,看似虛弱的身體一躍而起,撲上來握住劉備的手,訕笑道:“王叔之前是糊塗了,糊塗了,玄德勿怪。什麽事都好商量,就是……那封信在哪呢?”
說完,劉赦收回手掌,兩隻手不停地搓著,一臉不好意思。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趙王仆陳遂暗通黑山劉三刀,為昭烈所查,遂誣趙王赦通匪。昭烈暗訪明察,證赦無罪,遂誣靠其王,罔以不道,誅之。
——《季漢書·昭烈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