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九徐州大突圍和戰後華東3
(林晨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了,本來這個故事很長很長,倡導啦抗戰八年都不會結束。
他會建立一支強大無比的軍隊,會率軍攻入日本本土,將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還給那些禽獸。而且,此後的日本四島,將會被奴化教育所籠罩,他們,永遠是卑賤的下等人。翻盤曆史?抱歉,他們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不過,現在這些都完了,這本書,完結了。迫於現實的原因,實在是寫不下去了,畢竟,我要吃飯,要養活自己啊
說一句,寫這麽多字數,不是為了騙--&網--的全勤獎,全勤獎要求每天要更五千以上呢我中間停了好幾天,怎麽著也不可能拿了。之所以會加上後麵這些資料,隻是為了,給一個不完整的結局吧)
(二)經驗與教訓徐州會戰之前,中**隊所采取的基本上是單純的陣地防禦戰,自己往往處於被動地位,加以武器裝備等不如日軍,所以每戰輒敗。經過淞滬會戰及南京保衛戰,中國統帥部接受了以往的教訓,開始改用攻勢防禦新方針,即將陣地戰的守勢與運動戰的攻勢及遊擊戰的襲擾密切結合。在預選的戰場地區,以一部兵力固守陣地,吸引和消耗敵人;以一部兵力遊擊敵後,破壞交通,襲擾據點,牽製敵人;以主力兵團迂回敵軍側背,實施強有力的攻擊,從而變內線作戰為外線作戰,於被動中爭取主動。台兒莊戰鬥、臨沂戰鬥以及序戰階段的淮河阻擊戰鬥,都是在這種作戰指導下獲得勝利的。第五戰區成立時製訂的作戰計劃,本來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第一線兵團阻止日軍於黃河北岸,遲滯其南進速度,以爭取時間並掩護第二線兵團的集結及部署。第二階段是第一線兵團撤至萊蕪、泰安山區一線防守,協同第二線兵團在兗州、濟寧地區與日軍會戰。第三階段是在徐州附近進行戰役決戰。決戰的作戰指導是“以極少數部隊據守核心,以戰區全力之大部”在津浦路兩側開展遊擊攻勢作戰,側擊敵人。但是由於韓複榘的不戰而退,使這一符合持久消耗戰戰略的作戰計劃流產。在第五戰區兵力遠未集結之前,日軍就深入濟寧、鄒縣之線。為了遏製日軍的前進勢頭,第五戰區又采取了“以攻為守”的作戰指導,發動魯南反擊戰,令孫桐萱第3集團軍反攻濟寧、汶上,令孫震第22集團軍反攻鄒縣、兩下店。由於中**隊缺少攻堅必須的強大火力,對裝備精良,有飛機、坦克支援,並占領據點的日軍進行攻堅戰,實在是力不能及,難以成功,很快即被日軍擊敗。日軍乘勢進擊,戰局迅速發展至作戰計劃中第三階段的形勢。台兒莊戰鬥,第五戰區基本上是按照第三階段計劃,以攻勢防禦的思想指導作戰的:令孫連仲第2集團軍堅守陣地,從正麵吸引和消耗敵人;令孫桐萱第3集團軍向東、向南出擊,切斷津浦路並南下至棗莊地區敵人;令主力兵團——湯恩伯第20軍團迂回至向城、蘭陵及抱犢崮一帶。這一方麵切斷日軍磯穀第10師團與板垣第5師團的聯係,一方麵對進攻台兒莊的日軍實施強有力的側背攻擊。擔任陣地戰的第2集團軍,也不是全部投入防守,而是僅以池峰城第31師固守台兒莊,將黃樵鬆第27師及張金照第30師分別配置於城東、城西兩側,不斷組織正麵或側翼的反擊,使日軍必須經常分兵應戰,無法集中全力攻擊台兒莊。正是在這種作戰指導下,終於使進攻台兒莊的兩支日軍潰敗而逃,獲得了台兒莊大捷的勝利。臨沂戰鬥中,徐祖詒的作戰指導與台兒莊的作戰指導基本相同:令龐炳勳第40軍依托城東、城北既設陣地進行固守,牽製敵人,令張自忠第59軍前出至茶葉山、船流、諸葛城一線,由西向東對敵人側背進行攻擊;爾後第40軍發起反擊,在兩軍全力夾擊下,使日軍敗退湯頭,獲得了臨沂戰鬥的勝利。淮河阻擊戰時,也是由於第五戰區令韋雲淞第31軍和周祖晃第7軍與正麵反擊的張自忠第59軍相配合,向敵人側背鳳陽、明光等地實施攻擊,才使日軍撤回淮河以南,從而取得成功。但是部分高級指揮官缺乏全局觀念,各兵團間戰役協同不密切,使台兒莊戰鬥雖獲得勝利而不能殲滅更多敵人。
第五戰區的攻勢防禦,成敗的關鍵是第2集團軍能否在陣地戰中吸引並抵住敵人的進攻、第20軍團能否在運動戰中及時向敵側背予以堅強有力的進攻。第2集團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英勇頑強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任務,但第20軍團未能按規定的時間及時進行側擊。3月22日,湯恩伯依照戰區指示下達了於24日拂曉發動進攻的命令,第31師遵令行動,與日軍遭遇後逐次撤退至台兒莊抵抗。湯恩伯讓自己的第20軍團令第52軍24日由集結地向城向進攻出發地位的郭裏集、鵓鴿窩一線前進,將第85軍控製在抱犢崮山區。25日,第52軍殲滅了郭裏集的日軍1個中隊,第2師驅逐了棗莊外圍日軍1個警戒小隊,此後並沒有繼續向嶧、棗進攻日軍;當發現日軍第10聯隊向棗莊轉移時,相反地僅留1個營多些的兵力“欺騙敵人”,主力則東撤山區,致日軍第63聯隊主力順利南下,加強了對台兒莊的攻勢。盡管有過一旦台兒莊被攻立即支援的許諾,盡管孫連仲急電請援,湯恩伯均未采取行動。據戰後寫成的《戰鬥詳報》,他的理由是:“本軍團既已置於犯台(台兒莊)敵之側背,當然有選定時機及地域的自由,以判斷敵主力之行動為根據,而予以徹底之打擊”,〔93〕完全忘記了自己僅僅是全局中的一個局部。李宗仁見湯恩伯始終按兵不動,3月28日夜不得不電令湯恩伯放棄攻擊嶧縣、棗莊計劃,迅即南下先殲滅台兒莊之敵。據說又由白崇禧敦請蔣介石親自下令,〔94〕湯恩伯才“調整部署,從事對台兒莊之攻擊準備,3月29日其兩軍分別在青山附近集結完畢”。〔95〕第52軍先進至獐山以東地區,“3月31日下午,湯恩伯方率85軍到達台兒莊東北之河南頭、楊家油一帶,經與52軍軍長關麟徵研究後,決定第85軍從4月1日起在52軍左翼展開向台兒莊之敵攻擊前進”。〔96〕雖然孫連仲各師在苦戰中堅持住了陣地,但最好的戰機已經失去,阪本支隊已由臨沂進至向城。湯恩伯認為“台兒莊與向城之間,隻是魯南山麓以外的小起伏地,並無險阻可以爭取時間”,為了不做日軍炮火下的“大群肉彈”和“保持行動的自由,掌握主動”,又“采取了斷然處置”,把全軍團“一律由內線轉為外線”,〔97〕讓阪本支隊與瀨穀支隊會師於台兒莊以東地區。以後,第20軍團各師確實向日軍進行了英勇、堅強的進攻,不過這時已發展為第2集團軍與日軍第10師團瀨穀支隊的戰鬥,第20軍團與日軍第5師團的阪本支隊戰鬥,與原來的攻勢防禦計劃有所不同,敵人的兵力增加了1倍,於是僅能擊潰敵人而不能包圍殲滅敵人。當敵人按自己的退卻計劃撤逃至嶧縣、棗莊地區,既靠攏了主力,又占領了有利地形,依托工事改為守勢作戰時,再責備傷亡極大的追擊部隊作戰不力、未能消滅敗退殘敵,就未免有苛求之嫌了。有的評論者認為國民政府軍隊派係複雜,造成了各部隊常常協同不好。這有一定道理。但從軍事角度看,高級將領在作戰指導上缺乏全局觀念,當為重要因素。事實上,在同為中央嫡係的部隊中也往往發生類似事情。如豫東戰鬥時,正當日軍第14師團陷於第一戰區主力部隊包圍之中、瀕於被殲的關鍵時刻,擔任阻擊第16師團西進的第8軍軍長黃傑無視戰區長官令其死守歸德的命令,擅自率主力撤退,功虧一簣,不僅未能殲滅敵第14師團,反而形成全線大撤退。另外,臨沂戰鬥中也有缺乏全局觀念,導致作戰指導喪失戰機的情況。日軍猛攻臨沂,第五戰區速調第133旅及第13軍騎兵團馳援,但此時日軍阪本支隊已停止進攻,奉命率主力增援台兒莊。作為第五戰區的長官代表、坐鎮臨沂的參謀長徐祖詒也和張自忠、龐炳勳一樣,局限於考慮臨沂一地情況,對敵人主力並未戰敗而突然脫離戰場的情況既不進行分析判斷,更不進行偵察搜索,竟以不被攻擊為滿足,致電李宗仁:“臨沂之敵自昨晚攻擊受挫,確已向沂河東岸湯頭鎮退卻,現以新到之王旅及湯部騎兵相機追擊,與敵保持接觸。”〔98〕直至4月1日阪本支隊主力出現於向城、已與第20軍團作戰時,張自忠軍的《戰鬥詳報》還說:“敵之交戰部隊係板垣第5師團之大場42聯隊及鈴木第6聯隊……等,兵力約七八千人”,“軍之任務為確保臨沂……對敵攻擊,勝利殊無把握”,決心占領陣地防守,仍未覺察敵軍主力去向。蔣介石致電批評張自忠:“臨沂之敵得自由轉用於向城、蘭陵鎮方麵,實該軍之恥。”徐祖詒總結說:“軍以下各部隊長均未能明了自身戰鬥間的責任,成機械式之行動,惟上級之命是從,故致誤戰機。”〔99〕話說得都很有道理,不過包括他們自己在內,在作戰指導上都缺乏全局和發展的觀念。戰役指導違背戰略方針,是造成會戰後期數十萬大軍倉促突圍的基本原因。
台兒莊戰鬥勝利後,中國統帥部及第五戰區許多高級指揮官對勝利缺乏深入細致的分析、總結,忽略了中日兩軍總的實力對比,更未對戰局發展的可能前途進行合理的預測,因而或多或少地誇大了台兒莊勝利的作用。這樣,適合自己想法的失實情報就易於接受,相信“台兒莊勝利已激起日方反戰運動,致預定由國內增加8個師團亟早解決華北戰局之計劃打消”,因而李宗仁一麵致電統帥部,一麵請白崇禧回統帥部請示向第五戰區增兵,“集中所有力量”,企圖乘勢進行一場“確定勝利基礎的戰略性戰役決戰”。最高統帥也同意這一意見,於是大批軍隊源源不斷地調至徐州附近。這種作戰指導不符合實際,更違背了持久消耗戰的原則。而且不斷將兵力投入第一線,不斷向東延伸右翼,形成西起微山湖、東至郯城南,綿亙300餘裏的防禦正麵,又未控製強大有力的機動兵力及預備隊並發展為實際上的專守防禦,違背了攻勢防禦的原則。當日軍從南北分7路向徐州作向心運動並切斷了隴海路時,中國部隊發覺已被包圍,形勢危急,被迫部署數十萬大軍倉促突圍,實施戰略轉移。(三)關於花園口決堤當日軍第14師團、第16師團沿隴海路向鄭州方向進攻時,擁有數十萬主力部隊的第一戰區竟報請蔣介石批準,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以製造水障來阻止日軍的西進。海峽兩岸都有一些人認為此舉的軍事作用顯著,既保住了豫中、豫西及陝西等大片國土不被日軍占領,又推遲了日軍進攻武漢的時間表,等等。姑不論此舉使豫、皖、蘇3省40多個縣市的地區淪為澤國,數十萬人民葬身洪流,上千萬人流離失所,並形成連年災荒的黃泛區,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而長期的災難等政治、經濟、道德方麵的後果及影響,僅從軍事角度看,上述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從國民政府第一戰區的角度而言,決堤造成水障,確實起了阻止日軍第2軍西進的作用,擺脫了被追擊和與日軍血戰的嚴峻局麵,並暫時保住了第一戰區所在的豫中、豫西等地區;但就戰略範圍而言,水障既未能阻止日軍進攻武漢,也沒有推遲武漢會戰的時間。日軍第2軍即使不受水障所阻,在日本大本營未決定進攻武漢、其國內新擴建的10個師團未派至中國和調整部署以前,該第2軍也不可能單獨地進攻武漢。而事實上,恰恰是在決堤放水期間,日本內閣、大本營在6月15日禦前會議上決定進攻武漢。所不同的,僅僅是主攻方向不是由平漢路南下,而是沿長江西進。其實,日軍進攻武漢的主攻方向本來就有兩種選擇。國民政府在《對武漢附近作戰之意見》中也判斷日軍進攻武漢的路線有三種可能,而沿長江西進更能充分發揮日陸、海、空協同作戰的優勢。日軍雖已占領了鄭州,其大本營也未必選擇由平漢路南下的方案。因為這時的形勢和“七七”事變時已有所不同。此時,華北敵後戰場已經開辟,各抗日根據地已經建立,廣泛的遊擊戰已經展開。僅以晉察冀軍區第3分區1938年2月上旬的作戰為例:先後攻占了新樂、定縣、望都3縣城及清風店、方順橋等車站,並襲入滿城和保定城關,使平漢路北段交通一度中斷。日軍如以平漢路為主攻方向,則不僅海軍毫無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以平漢路為後方補給交通線的暢通,必需有大量兵力,這比保障長江暢通要困難得多。事實上,不沿平漢路南下進攻武漢,而沿長江及淮河西進進攻武漢的構想,早在花園口決堤之前,日軍“在下令徐州作戰時的上旬,大本營已經有了腹案”:令日軍“以攻占漢口為目的,向南京—漢口—嶽州間長江及其沿岸”準備作戰,並從“5月以後已陸續給中國方麵艦隊增強了兵力”,以便協同陸軍進攻武漢,並於6月3日又發布命令:“控製長江下遊大部水域,保證其交通安全”,還令海軍“攻擊南京上遊的安慶”,〔100〕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至於保住了豫中、豫西及陝西等大片國土,則更非決堤製造水障所造成。根本原因是日本兵力不足,無力攻取。當時日軍的戰略企圖是“摧毀蔣政權的最後的統一中樞——武漢三鎮”,以“促使中**隊投降”、〔101〕使國民政府屈服,而不是占領所有的地區。日軍如企圖占領豫中,水障是阻止不住的。假如日軍增兵河北、南下進攻,第一戰區的主力部隊既擋不住西進的日軍,恐亦很難擋住南下的日軍。抗擊日軍的關鍵是高級將領的抗戰意誌、指揮能力和部隊戰鬥力。1941年,日軍第35師團為策應長沙會戰,以5個步兵大隊、3個騎兵大隊於10月2日強渡黃泛區,10月4日即攻占鄭州;1944年,第一戰區雖經過3年的經營,日軍發動所謂“1號作戰”的豫中會戰,其第12軍第17師團於4月17日由中牟強渡黃河,19日即占領鄭州,僅30多天就攻占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洛陽及豫中地區。這些都是有力的證明。所以,對國民政府花園口決堤的軍事上的作用是不宜誇大的。設更進一步探討,如果不放水淹死數十萬人民群眾,不使上千萬人民群眾散逃他鄉,而是將他們組織起來進行遊擊戰爭,對抗戰必定更為有利。。.。
(林晨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了,本來這個故事很長很長,倡導啦抗戰八年都不會結束。
他會建立一支強大無比的軍隊,會率軍攻入日本本土,將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還給那些禽獸。而且,此後的日本四島,將會被奴化教育所籠罩,他們,永遠是卑賤的下等人。翻盤曆史?抱歉,他們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
不過,現在這些都完了,這本書,完結了。迫於現實的原因,實在是寫不下去了,畢竟,我要吃飯,要養活自己啊
說一句,寫這麽多字數,不是為了騙--&網--的全勤獎,全勤獎要求每天要更五千以上呢我中間停了好幾天,怎麽著也不可能拿了。之所以會加上後麵這些資料,隻是為了,給一個不完整的結局吧)
(二)經驗與教訓徐州會戰之前,中**隊所采取的基本上是單純的陣地防禦戰,自己往往處於被動地位,加以武器裝備等不如日軍,所以每戰輒敗。經過淞滬會戰及南京保衛戰,中國統帥部接受了以往的教訓,開始改用攻勢防禦新方針,即將陣地戰的守勢與運動戰的攻勢及遊擊戰的襲擾密切結合。在預選的戰場地區,以一部兵力固守陣地,吸引和消耗敵人;以一部兵力遊擊敵後,破壞交通,襲擾據點,牽製敵人;以主力兵團迂回敵軍側背,實施強有力的攻擊,從而變內線作戰為外線作戰,於被動中爭取主動。台兒莊戰鬥、臨沂戰鬥以及序戰階段的淮河阻擊戰鬥,都是在這種作戰指導下獲得勝利的。第五戰區成立時製訂的作戰計劃,本來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第一線兵團阻止日軍於黃河北岸,遲滯其南進速度,以爭取時間並掩護第二線兵團的集結及部署。第二階段是第一線兵團撤至萊蕪、泰安山區一線防守,協同第二線兵團在兗州、濟寧地區與日軍會戰。第三階段是在徐州附近進行戰役決戰。決戰的作戰指導是“以極少數部隊據守核心,以戰區全力之大部”在津浦路兩側開展遊擊攻勢作戰,側擊敵人。但是由於韓複榘的不戰而退,使這一符合持久消耗戰戰略的作戰計劃流產。在第五戰區兵力遠未集結之前,日軍就深入濟寧、鄒縣之線。為了遏製日軍的前進勢頭,第五戰區又采取了“以攻為守”的作戰指導,發動魯南反擊戰,令孫桐萱第3集團軍反攻濟寧、汶上,令孫震第22集團軍反攻鄒縣、兩下店。由於中**隊缺少攻堅必須的強大火力,對裝備精良,有飛機、坦克支援,並占領據點的日軍進行攻堅戰,實在是力不能及,難以成功,很快即被日軍擊敗。日軍乘勢進擊,戰局迅速發展至作戰計劃中第三階段的形勢。台兒莊戰鬥,第五戰區基本上是按照第三階段計劃,以攻勢防禦的思想指導作戰的:令孫連仲第2集團軍堅守陣地,從正麵吸引和消耗敵人;令孫桐萱第3集團軍向東、向南出擊,切斷津浦路並南下至棗莊地區敵人;令主力兵團——湯恩伯第20軍團迂回至向城、蘭陵及抱犢崮一帶。這一方麵切斷日軍磯穀第10師團與板垣第5師團的聯係,一方麵對進攻台兒莊的日軍實施強有力的側背攻擊。擔任陣地戰的第2集團軍,也不是全部投入防守,而是僅以池峰城第31師固守台兒莊,將黃樵鬆第27師及張金照第30師分別配置於城東、城西兩側,不斷組織正麵或側翼的反擊,使日軍必須經常分兵應戰,無法集中全力攻擊台兒莊。正是在這種作戰指導下,終於使進攻台兒莊的兩支日軍潰敗而逃,獲得了台兒莊大捷的勝利。臨沂戰鬥中,徐祖詒的作戰指導與台兒莊的作戰指導基本相同:令龐炳勳第40軍依托城東、城北既設陣地進行固守,牽製敵人,令張自忠第59軍前出至茶葉山、船流、諸葛城一線,由西向東對敵人側背進行攻擊;爾後第40軍發起反擊,在兩軍全力夾擊下,使日軍敗退湯頭,獲得了臨沂戰鬥的勝利。淮河阻擊戰時,也是由於第五戰區令韋雲淞第31軍和周祖晃第7軍與正麵反擊的張自忠第59軍相配合,向敵人側背鳳陽、明光等地實施攻擊,才使日軍撤回淮河以南,從而取得成功。但是部分高級指揮官缺乏全局觀念,各兵團間戰役協同不密切,使台兒莊戰鬥雖獲得勝利而不能殲滅更多敵人。
第五戰區的攻勢防禦,成敗的關鍵是第2集團軍能否在陣地戰中吸引並抵住敵人的進攻、第20軍團能否在運動戰中及時向敵側背予以堅強有力的進攻。第2集團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英勇頑強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任務,但第20軍團未能按規定的時間及時進行側擊。3月22日,湯恩伯依照戰區指示下達了於24日拂曉發動進攻的命令,第31師遵令行動,與日軍遭遇後逐次撤退至台兒莊抵抗。湯恩伯讓自己的第20軍團令第52軍24日由集結地向城向進攻出發地位的郭裏集、鵓鴿窩一線前進,將第85軍控製在抱犢崮山區。25日,第52軍殲滅了郭裏集的日軍1個中隊,第2師驅逐了棗莊外圍日軍1個警戒小隊,此後並沒有繼續向嶧、棗進攻日軍;當發現日軍第10聯隊向棗莊轉移時,相反地僅留1個營多些的兵力“欺騙敵人”,主力則東撤山區,致日軍第63聯隊主力順利南下,加強了對台兒莊的攻勢。盡管有過一旦台兒莊被攻立即支援的許諾,盡管孫連仲急電請援,湯恩伯均未采取行動。據戰後寫成的《戰鬥詳報》,他的理由是:“本軍團既已置於犯台(台兒莊)敵之側背,當然有選定時機及地域的自由,以判斷敵主力之行動為根據,而予以徹底之打擊”,〔93〕完全忘記了自己僅僅是全局中的一個局部。李宗仁見湯恩伯始終按兵不動,3月28日夜不得不電令湯恩伯放棄攻擊嶧縣、棗莊計劃,迅即南下先殲滅台兒莊之敵。據說又由白崇禧敦請蔣介石親自下令,〔94〕湯恩伯才“調整部署,從事對台兒莊之攻擊準備,3月29日其兩軍分別在青山附近集結完畢”。〔95〕第52軍先進至獐山以東地區,“3月31日下午,湯恩伯方率85軍到達台兒莊東北之河南頭、楊家油一帶,經與52軍軍長關麟徵研究後,決定第85軍從4月1日起在52軍左翼展開向台兒莊之敵攻擊前進”。〔96〕雖然孫連仲各師在苦戰中堅持住了陣地,但最好的戰機已經失去,阪本支隊已由臨沂進至向城。湯恩伯認為“台兒莊與向城之間,隻是魯南山麓以外的小起伏地,並無險阻可以爭取時間”,為了不做日軍炮火下的“大群肉彈”和“保持行動的自由,掌握主動”,又“采取了斷然處置”,把全軍團“一律由內線轉為外線”,〔97〕讓阪本支隊與瀨穀支隊會師於台兒莊以東地區。以後,第20軍團各師確實向日軍進行了英勇、堅強的進攻,不過這時已發展為第2集團軍與日軍第10師團瀨穀支隊的戰鬥,第20軍團與日軍第5師團的阪本支隊戰鬥,與原來的攻勢防禦計劃有所不同,敵人的兵力增加了1倍,於是僅能擊潰敵人而不能包圍殲滅敵人。當敵人按自己的退卻計劃撤逃至嶧縣、棗莊地區,既靠攏了主力,又占領了有利地形,依托工事改為守勢作戰時,再責備傷亡極大的追擊部隊作戰不力、未能消滅敗退殘敵,就未免有苛求之嫌了。有的評論者認為國民政府軍隊派係複雜,造成了各部隊常常協同不好。這有一定道理。但從軍事角度看,高級將領在作戰指導上缺乏全局觀念,當為重要因素。事實上,在同為中央嫡係的部隊中也往往發生類似事情。如豫東戰鬥時,正當日軍第14師團陷於第一戰區主力部隊包圍之中、瀕於被殲的關鍵時刻,擔任阻擊第16師團西進的第8軍軍長黃傑無視戰區長官令其死守歸德的命令,擅自率主力撤退,功虧一簣,不僅未能殲滅敵第14師團,反而形成全線大撤退。另外,臨沂戰鬥中也有缺乏全局觀念,導致作戰指導喪失戰機的情況。日軍猛攻臨沂,第五戰區速調第133旅及第13軍騎兵團馳援,但此時日軍阪本支隊已停止進攻,奉命率主力增援台兒莊。作為第五戰區的長官代表、坐鎮臨沂的參謀長徐祖詒也和張自忠、龐炳勳一樣,局限於考慮臨沂一地情況,對敵人主力並未戰敗而突然脫離戰場的情況既不進行分析判斷,更不進行偵察搜索,竟以不被攻擊為滿足,致電李宗仁:“臨沂之敵自昨晚攻擊受挫,確已向沂河東岸湯頭鎮退卻,現以新到之王旅及湯部騎兵相機追擊,與敵保持接觸。”〔98〕直至4月1日阪本支隊主力出現於向城、已與第20軍團作戰時,張自忠軍的《戰鬥詳報》還說:“敵之交戰部隊係板垣第5師團之大場42聯隊及鈴木第6聯隊……等,兵力約七八千人”,“軍之任務為確保臨沂……對敵攻擊,勝利殊無把握”,決心占領陣地防守,仍未覺察敵軍主力去向。蔣介石致電批評張自忠:“臨沂之敵得自由轉用於向城、蘭陵鎮方麵,實該軍之恥。”徐祖詒總結說:“軍以下各部隊長均未能明了自身戰鬥間的責任,成機械式之行動,惟上級之命是從,故致誤戰機。”〔99〕話說得都很有道理,不過包括他們自己在內,在作戰指導上都缺乏全局和發展的觀念。戰役指導違背戰略方針,是造成會戰後期數十萬大軍倉促突圍的基本原因。
台兒莊戰鬥勝利後,中國統帥部及第五戰區許多高級指揮官對勝利缺乏深入細致的分析、總結,忽略了中日兩軍總的實力對比,更未對戰局發展的可能前途進行合理的預測,因而或多或少地誇大了台兒莊勝利的作用。這樣,適合自己想法的失實情報就易於接受,相信“台兒莊勝利已激起日方反戰運動,致預定由國內增加8個師團亟早解決華北戰局之計劃打消”,因而李宗仁一麵致電統帥部,一麵請白崇禧回統帥部請示向第五戰區增兵,“集中所有力量”,企圖乘勢進行一場“確定勝利基礎的戰略性戰役決戰”。最高統帥也同意這一意見,於是大批軍隊源源不斷地調至徐州附近。這種作戰指導不符合實際,更違背了持久消耗戰的原則。而且不斷將兵力投入第一線,不斷向東延伸右翼,形成西起微山湖、東至郯城南,綿亙300餘裏的防禦正麵,又未控製強大有力的機動兵力及預備隊並發展為實際上的專守防禦,違背了攻勢防禦的原則。當日軍從南北分7路向徐州作向心運動並切斷了隴海路時,中國部隊發覺已被包圍,形勢危急,被迫部署數十萬大軍倉促突圍,實施戰略轉移。(三)關於花園口決堤當日軍第14師團、第16師團沿隴海路向鄭州方向進攻時,擁有數十萬主力部隊的第一戰區竟報請蔣介石批準,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以製造水障來阻止日軍的西進。海峽兩岸都有一些人認為此舉的軍事作用顯著,既保住了豫中、豫西及陝西等大片國土不被日軍占領,又推遲了日軍進攻武漢的時間表,等等。姑不論此舉使豫、皖、蘇3省40多個縣市的地區淪為澤國,數十萬人民葬身洪流,上千萬人流離失所,並形成連年災荒的黃泛區,給廣大人民帶來巨大而長期的災難等政治、經濟、道德方麵的後果及影響,僅從軍事角度看,上述說法也是值得商榷的。從國民政府第一戰區的角度而言,決堤造成水障,確實起了阻止日軍第2軍西進的作用,擺脫了被追擊和與日軍血戰的嚴峻局麵,並暫時保住了第一戰區所在的豫中、豫西等地區;但就戰略範圍而言,水障既未能阻止日軍進攻武漢,也沒有推遲武漢會戰的時間。日軍第2軍即使不受水障所阻,在日本大本營未決定進攻武漢、其國內新擴建的10個師團未派至中國和調整部署以前,該第2軍也不可能單獨地進攻武漢。而事實上,恰恰是在決堤放水期間,日本內閣、大本營在6月15日禦前會議上決定進攻武漢。所不同的,僅僅是主攻方向不是由平漢路南下,而是沿長江西進。其實,日軍進攻武漢的主攻方向本來就有兩種選擇。國民政府在《對武漢附近作戰之意見》中也判斷日軍進攻武漢的路線有三種可能,而沿長江西進更能充分發揮日陸、海、空協同作戰的優勢。日軍雖已占領了鄭州,其大本營也未必選擇由平漢路南下的方案。因為這時的形勢和“七七”事變時已有所不同。此時,華北敵後戰場已經開辟,各抗日根據地已經建立,廣泛的遊擊戰已經展開。僅以晉察冀軍區第3分區1938年2月上旬的作戰為例:先後攻占了新樂、定縣、望都3縣城及清風店、方順橋等車站,並襲入滿城和保定城關,使平漢路北段交通一度中斷。日軍如以平漢路為主攻方向,則不僅海軍毫無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以平漢路為後方補給交通線的暢通,必需有大量兵力,這比保障長江暢通要困難得多。事實上,不沿平漢路南下進攻武漢,而沿長江及淮河西進進攻武漢的構想,早在花園口決堤之前,日軍“在下令徐州作戰時的上旬,大本營已經有了腹案”:令日軍“以攻占漢口為目的,向南京—漢口—嶽州間長江及其沿岸”準備作戰,並從“5月以後已陸續給中國方麵艦隊增強了兵力”,以便協同陸軍進攻武漢,並於6月3日又發布命令:“控製長江下遊大部水域,保證其交通安全”,還令海軍“攻擊南京上遊的安慶”,〔100〕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至於保住了豫中、豫西及陝西等大片國土,則更非決堤製造水障所造成。根本原因是日本兵力不足,無力攻取。當時日軍的戰略企圖是“摧毀蔣政權的最後的統一中樞——武漢三鎮”,以“促使中**隊投降”、〔101〕使國民政府屈服,而不是占領所有的地區。日軍如企圖占領豫中,水障是阻止不住的。假如日軍增兵河北、南下進攻,第一戰區的主力部隊既擋不住西進的日軍,恐亦很難擋住南下的日軍。抗擊日軍的關鍵是高級將領的抗戰意誌、指揮能力和部隊戰鬥力。1941年,日軍第35師團為策應長沙會戰,以5個步兵大隊、3個騎兵大隊於10月2日強渡黃泛區,10月4日即攻占鄭州;1944年,第一戰區雖經過3年的經營,日軍發動所謂“1號作戰”的豫中會戰,其第12軍第17師團於4月17日由中牟強渡黃河,19日即占領鄭州,僅30多天就攻占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洛陽及豫中地區。這些都是有力的證明。所以,對國民政府花園口決堤的軍事上的作用是不宜誇大的。設更進一步探討,如果不放水淹死數十萬人民群眾,不使上千萬人民群眾散逃他鄉,而是將他們組織起來進行遊擊戰爭,對抗戰必定更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