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雖作如此想法,卻又不能明說,原本三國會晤是件喜事,若是我觸了黴頭,一語成讖怎好,於是我便換了說法,對連覺問道:“你方才說子言欲在和談之後迎娶我!”


    “正是!”他點了點頭。


    我聞言長歎一口氣,對他搖首道:“如若涼寧在這場和談中輸得體無完膚,我又如何能安心嫁到九熙,難道要讓段竟瑉用一國之殤來為我送嫁!”我抬首看向連覺,冷靜地道:“你莫要忘了,我是涼寧人!”


    連覺聞言,並未即刻答話,亦尋了把椅子與我對麵而坐,才慢悠悠回道:“段竟瑉並非善類,他既然敢將和談訂在九月,那必是已有了萬全之策,能在這月餘時間內將涼寧的局勢扭轉過來,屆時他有了談判的籌碼,自然不會輸得體無完膚,這一次和談,最終鹿死誰手,一切尚未可知!”


    是了,我怎得忘了,以段竟瑉的個性,又豈是輕易服輸之人,他既敢主動定下和談日期,定是有了其他的主意能控製局麵、扭轉局勢,涼寧並不見得會在這場會晤中被瓜分霸占。


    連覺分析得的確有道理,我因為擔心段竟瑉的安危和涼寧的國運,是以才會亂了心神,而連覺作為局外人,自是看得十分清明。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正是如此。


    這樣一想,我也漸漸放下心來,這才開始細細打量一載未見的連覺,許是經過了身世的糾纏,他身上已沒有了從前那副玩世不恭的模樣,雖還有些吊兒郎當,卻也能看出來是玩笑而已,如今他身為奉清太子,大量學習政事,這一年裏已脫掉了稚氣,迅速成熟了起來。


    連瀛有子如此,想來日後奉清的國祚應當無憂了。


    我再次低眉看了看桌上那放著遺詔的錦盒,不知當不當開口向連覺詢問段竟瑉的近況,我斟酌半晌,正待問話,豈知連覺已起了身,邊往外走邊道:“聽聞段竟瑉前些日子禦駕親征閔州地界,半月之內便成功製止了暴亂,如今他已平安返回恒京,著手準備三國會晤之事,你無需擔心!”


    “這於你而言,算是個好消息吧!”他這最後一句感歎,意味深長。


    我驚訝於連覺竟能瞧出我的心思,待回過神來,他已走至了太平閣門口,正負著手回轉身,站在陰影之中對我道:“隻剩一個月了……真正的結果如何,待三國會晤之後,自見分曉,在此之前,你還是安心留在奉清,靜觀其變吧!”


    ……


    不知不覺,三國會晤的日子已近在眼前,中秋節方過,奉清便接到了涼寧的國書,道是擬定於九月底在舊應地界的蟾州賓城進行會晤,詢問奉清可有異議。


    在與九熙進行商議之後,奉清太子連覺親書回函,表示讚成,而這也意味著,九熙對此亦無異議。


    至此,三國會晤正式提上日程,九月底,蟾州賓城。


    猶記得三百年前,淳於帝國覆滅,諸侯盡起,九州割據,為結束這亂世硝煙,蕭氏、段氏、楚氏、連氏的祖先,曾進行過一次曠世會晤,地點便選在小奉城,論理而言,小奉的確是最為適合的地點,這座小城不僅位於九州中心地帶,離各諸侯的據點路程均衡,且氣候適宜,周圍多水少山,不利增設埋伏。


    一晃三百年過去了,世事變遷,滄海桑田,這三百年一遇的曠世會晤,如今已不宜再選址小奉,自三年前段竟瑉因我擅自逃離涼寧而發兵屠城之後,小奉已成了一座“鬼城”,如今除卻過路商旅和一些在此做旅客生意的商戶之外,小奉早已空無人煙、分外荒涼,與我初次前往時所見到的熱鬧景象,已不能同日而語。


    一座繁華邊城的敗落,還有那數萬人的喪命,早已成為了奉清人心中永遠的痛,若是今次還將會晤選址此處,難免會於無言之中平添奉清與涼寧的齟齬,更何況連瀛與段竟瑉還曾是那樣親密的師徒關係,想必更令連瀛難以接受。


    與我料想中相同,段竟瑉亦考慮到了這一點,於是他才會提議將會晤之處,選在了舊應地界。


    賓城是蟾州與演州的交界之處,亦是應國與奉清的邊境界點,方圓百裏以內起伏平緩,平原地勢一覽無餘,毫無遮掩,此外,我想段竟瑉選址賓城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此處僅有南北兩座城門,出入易控,不宜設伏。


    再者雖說舊應已屬涼寧管轄,可賓城畢竟不在涼寧境內,舊應子民是亡國之人,又經曆了數次暴亂,對外來之人定然非常敏感,是以九熙和奉清都明白,若是有誰想要在此布置埋伏,絕非易事,即便涼寧也不行。


    賓城自是個利於和談之地,然而,選址於此的一切前提,莫過於段竟瑉已將暴亂鎮壓,化解了舊應子民的憤怒及主要矛盾,否則,一切條件皆是空談。


    如此看來,段竟瑉已成功地將舊應這一場大規模暴亂化解,且他本人已安然回到了涼寧恒京,這才能親自訂下和談日期,修書九熙和奉清。


    這樣想著,我也放心了許多,連覺倒是很知我的心事,為此諷刺我道:“言問津,你當真善變,沒有任何立場,事到如今,你究竟是向著涼寧,九熙,還是奉清!”


    是啊!這也正是我所糾結之處,段竟瑉、蕭逢譽、連瀛甚至是褚雲深,於我皆是至親至愛之人,我不希望看到他們任何一人有所閃失,也不希望他們彼此之間互相算計,互相殘殺。


    連覺見我長久不語,已替我給出了答案:“在你私心裏,唯願三國安好,若是有誰打破這平衡,做出些不義之事,傷了你在乎的人,你便會做出反擊!”


    “言問津,你隻同情弱者!”他對我下了如此結論。


    連覺說得沒有錯,這亦是我心中長久以來的想法,不可否認,如今的連覺已令我無法小覷,他於政事及察人上所嶄露出的天賦已遠遠超出了他的父親連瀛,也許是從小耳濡目染的緣故,畢竟他出身九熙宗室,養父又是一方諸侯,而連瀛,則出身於江湖之中。


    連瀛是俠客,連覺才是政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鳳棲何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嬿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嬿媺並收藏鳳棲何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