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含笑道:“嗯,成校官講得很好,一場戰爭充滿變數,前方指揮官的應變和決心也是關鍵。網>以偏概全不可取,戰場上變數太多,就看指揮官如何應對。敵變我變,料敵先機固然沒錯,但善於隱藏自己的短處,發揮自己的長處,這才是一名合格的指揮官應有的品質。主將不是萬能的,迷信神一樣的戰神,不如善於指揮自己的兵力,勝利是從局部開始,慢慢轉變為全場主動。一擊而垮的全勝,隻是幻想出來的戰果。苦戰、惡戰、死戰的思想要灌輸在頭腦裏,正麵對決也要先試探性進攻,決不能一上來就把老本全部押上。你們都是未來的指揮官,戰前想法各異,但隻要最高指揮官下達命令,就要無條件執行。最高指揮官可以拍腦袋打仗嗎?也不可以。他需要你們把戰場的真實情況匯報給他,得到的是真實的戰場情況,這才能製定出正確的作戰方案。前方的指揮官說假話,就會害死無數戰友。這一條是我要說的話,軍人就要講真話,蒙蔽長官的軍人就是犯罪,軍法從事。”


    “是!說實話!”教室裏一口同聲叫道,新武堂製度上就不允許說假話,習慣成自然,校官和學生以誠相待。


    成昆繼續說道:“我再來說一下裝備。雙方火炮射程與第一次中英戰爭差不多,但已廣泛使用開花炮彈,英軍為後裝,法軍仍為前裝,流彈較具威力,但這些畢竟都是原始槍炮,以這樣的武器是很難抵擋大規模騎兵集團式正麵衝鋒的。另英軍尚攜火箭彈,為集裝火藥箭數枚,英軍的火箭沒有準頭,主要用於燃燒敵軍輜重帳篷,沒想到開戰一試,竟發現大清軍隊那些北方戰馬全然多是未經戰陣和槍炮聲訓練,竟然驚慌失措,自相踐踏,給大清軍隊進軍隊列造成了極大的混亂。


    再說大清軍隊的裝備,當時的大清軍隊除騎兵外,同樣大量裝備有火槍火炮,開花炮彈也有了,這時用的是洋貨,也有質量優於英軍的集束火箭。是國產貨,但一發也沒用,不知留作幹什麽,天曉得指揮官怎麽想的。大清軍隊的步兵大都裝備火繩槍,火繩槍屬於滑膛槍係列,除了發火裝置與燧發槍不同外,其他參數理論上與英軍的燧發槍相仿,但普通士兵手中的火繩槍質量上無法與英法聯軍的燧發槍比,這一點作為指揮官要有清醒的認識。火繩槍與燧發槍比較,缺點是雙方如忽然遭遇,前者打第一槍會吃虧,如持續作戰,後者會很麻煩,因為燧發槍很多時候打六七發子彈就會有一發死火,如自由射擊還好,及時發現更換火麵,但如是隊列齊射,則死火了都不知道,還連續裝彈,那後麵的就都打不響了。


    大清軍很早就發現這個問題,所以燧發槍大清軍隊不是沒有,隻是一直不配給基層士兵使用,因為大清軍製式火槍精確度比英軍的更差,放起來隻能是隊列射擊。從大炮、武器裝備上來看,大清軍隊雖然處於下風,但絕對可以一戰,地理在我們手裏,兵力我們也占優,為什麽會輸得那麽慘呢?讓我告訴你們真相。


    大清的萬經製軍(八旗和綠營)特種步兵配有藤牌扁刀(苗刀的變種,和日本刀差不多)。長槍倒是有,但也隻占步兵隊列裏1到成,而且主要是用來對付騎兵的,經常是設而不用。也就是說,大清軍隊逐漸喪失了近戰肉搏的能力,隻要英法聯軍端起刺刀踏著鼓點一上,清軍步兵就馬上一潰千裏。


    一個方隊端著刺刀衝上來,若是沒有陣型衝上去,單打獨鬥的話,就是被草割。所以平時功夫第一,到了戰場上是沒有用的。有效的戰鬥隊形,才能克製敵人的衝鋒。大清軍隊喪失肉搏戰的能力,聽了覺得很可笑吧,自詡功夫高手的八旗精銳已經喪失肉搏戰的能力,這就是血淋淋的現實。瞞得了皇上,卻被敵人識破。


    剛才說了大清特種步兵的藤牌扁刀,是特種步兵,就是少量的步兵有藤牌扁刀。實際上世宗皇帝(乾隆)以後的清軍火槍手上陣根本不帶腰刀,他們幻想在火槍子彈打完之後,敵人就已經全部倒下了,根本沒有作近戰的思想準備,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隻是存在理論上的幻想而已,包括歐洲的火槍手也不可能做到,所以英法聯軍配上了刺刀。俄國有句諺語:‘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所以我們的軍隊遠程攻擊力不如敵人,貼身肉搏同樣處於絕對劣勢。


    但我要說明,在八裏橋戰役裏英法聯軍步兵的火槍射擊在整場戰役的決勝中實際意義,更多是為衝鋒作準備。


    清軍炮兵誤信第一次衛國戰爭中官員們為了推卸責任,以為洋炮真的射程無敵,拚命的把自己大炮的仰角調高,結果京旗裏數十門萬斤重炮一響,幾十發炮彈呼呼就打到英法聯軍的炮兵陣地後麵,英法聯軍的野戰炮大多為中輕型火炮,發了幾炮反而夠不著我們。英法聯軍步騎兵回過神來對著大清軍隊的炮兵陣地一輪衝鋒,萬斤重炮一幾十年都沒怎麽保養,調整射角已來不及。而旁邊灌木叢中的步兵放了幾排槍,立馬潰散,炮兵隻能丟棄大炮繼而奔逃,大清炮兵以完敗結束。這告訴我們操練有重要,比敵人開炮快一秒,射的準就能贏。軍隊養著炮兵變成擺設,弄虛作假的炮兵,害死多少大清軍人。炮兵是一支軍隊的主力,主力軍隻會把大炮當禮炮使,事實讓人唏噓不已。


    是役大清軍隊方麵,僧格林沁從大沽炮台退下來的馬步官兵1人,後增調漠南蒙古藩兵3人,都統勝保部1人,大學士瑞林京營旗兵人,合計3人。


    英法聯軍方麵英軍1人,法軍人,合計4人,聯軍6餘艘軍艦除去海軍,登陸部隊16人,留守在天津和沿途攻占的地區外,實際開赴張家灣的不過萬人,到達八裏橋的前鋒卻有6人以上。


    英法聯軍剛開始用火箭給大清軍隊馬隊造成了混亂,但很快大清軍隊即組織近名騎兵實施大集團正麵反衝鋒,其餘1多名步兵在灌木叢中侯敵。作先鋒的6聯軍再傻也不會傻到用英式的三連射或法式的五連射就能阻擋比自己多3倍的騎兵的正麵衝擊,而他們的炮兵在沒有優勢騎兵的保護下也不敢輕易的拋頭露麵,否則清軍騎兵找上來,火炮隨時成俘虜,他們的步兵試圖用空心方陣來疲憊清軍,但大清軍隊的騎兵衝到米處居然施放弓箭,印度阿三的騎兵規定在集群衝鋒時隻能用馬刀砍殺,不準用火槍射擊,原因很明顯,一是射不準,二是容易射到自己人,三是沒時間裝彈,容易被對方一刀砍死。空心方陣功效立時大減,沒多久聯軍中箭的就達近千人,大清軍隊這時稍占上峰,但空心方陣間的空隙卻把大清軍隊馬隊由寬鬆隊形的橫隊衝鋒變成密集隊形的縱隊穿越。這時大清軍隊的意圖是把英法聯軍每個方陣分割衝破,一旦衝破,騎兵對火槍手就是屠殺,刺刀對步兵還可以,對騎兵就是找死。如果沒有別的原因,英法聯軍這6人就要橫豎在這裏了。


    而法軍的炮隊在這關鍵的時刻起了扭轉乾坤的作用,他們迅速占領製高點向清軍騎兵發炮轟擊,而大清軍隊炮兵這時也表現得反映奇快,立即向英法聯軍炮兵陣地發炮猛轟,但就如我前麵所說,我方炮彈全部落在敵軍後麵,沒有一發打中敵人,而法軍火炮則奇準,每發均打在我們的騎兵隊列上,頓時煙霧彌漫,四處開花,大清騎兵反複衝鋒,實施車輪式攻擊,在損失近人之後,由都統勝保部先行潰敗,勝保敗走後,我方側翼出現了很大的空隙。


    印度阿三的千餘騎兵人手一支騎槍,對我方實施反衝鋒,我方騎兵看到英式長矛後魂飛魄散,轉身就走,一個個被刺下馬來。英法聯軍後麵還有大量的預備隊,互為犄角,長相照應。我方側翼在完全暴露之後麵臨被包抄的危險時,騎兵尚在陣中,步兵卻已棄友軍於不顧,全部逃竄。


    至此曾格林沁隻能無奈的下令全線撤退,撤退途中又在英軍騎兵和炮火之下再倒下近千人,到這時戰爭已結束。聯軍在這一戰中幾乎耗盡了所有彈藥,隻要大清軍隊再堅持半日,鹹豐皇帝就不會如推背圖上說的‘帝去不還,三台伏傾了。’士氣高昂的部隊在損失三分之一時才會考慮撤退,大清軍隊入關時就曾經這樣勇武過,顯然這時的清軍不是。中箭的近千名聯軍士兵雖然喪失戰鬥力,但畢竟箭傷多是貫穿傷,不像槍傷那樣難治,況且戰勝者可以從容救護,加上其醫務條件好,是以中箭身亡者隻有幾十人而已。時人有一句話‘騎兵望影而逃,步兵聞風而竄。’戰報上寫,大清軍隊此戰3人全數戰死,無一人逃跑。可能麽?欺世盜名之舉,屁的血戰。事實上這3名清軍不但騎兵逃掉了,步兵更是可以說完好無損的成建製歸來。


    是役英法聯軍清理戰場,收繳了清軍3餘付弓箭,數支火繩槍,各式火炮一多門。也就是說清軍此役損失了3餘騎兵,數名步兵和京中調來前線的所有火炮,其餘3多人全跑了。清軍每年秋季在盧溝橋祭祀炮神的傳統,規定‘每逢大軍出征,必攜火炮前往。’火炮實為清軍之魂,但其炮車製作大多又甚為別扭,是故有一個很怪


    <flr="rd">您正在閱讀本章節的第1段,請繼續翻頁</f>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李子探案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喬尼小樣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喬尼小樣兒並收藏小李子探案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