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招降與議和
(1)項羽的最後一招
龍且的死對項羽的打擊是致命的。這條右臂斷了後,項羽的元氣大傷。
韓信殺死龍且,按項羽來說,對韓信的深仇大恨已是不共戴天。但問題是項羽雖然粗魯,雖然也很想報仇,但上麵已經說過了,這仇不好報啊。甚至可以說報不好也可以搭進自己的命。
他被劉邦絆在這人不見人鬼不見鬼的地方,數月的相持,已砥磨了他的意氣和銳氣。
他已沒有信心和勇氣再去和韓信決一死戰了。再說就算他想去決戰。這邊的劉邦呢,乘機又要來奪他的滎陽。
他此時感到唯一的遺憾是,隻恨年少學本事時怎麽就沒有學孫悟空的“分身術”呢?
如果我們看到當初項羽巨鹿之戰後,接受並且重用了曾殺害他至愛的叔父的項梁的章邯,我們就可以看出項羽在生死存亡或者說在關鍵時刻他還是很深明大意的。
此時他決定不對韓信動武,而是決定動文。
勸降韓信。
你韓信當初不就是我手下的人麽,隻不過當時沒有人借我一雙慧眼發現你這樣的曠世奇才罷了。現在我就把你招回來,給你重用。隻要你願意,我甚至可以把你稱為“亞母”也行。
“亞父”不是給了範增麽,你做“亞母”已經是對你最為看重了,這樣的招待總算不薄了吧。
薄的確是不薄了,但關鍵是韓信肯吃回頭草嗎?
答案是否定的。韓信自從被劉邦拜大將軍後,已誓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要報答劉邦,更何況這個時候劉邦已先出招了,把他加封為新齊天大聖。因此,他已不可能會吃回頭草了。
看來在關鍵時候項羽的出招總是比劉邦慢一步。
在九江王英布爭奪戰中,如果項羽的使者能早到,肯定能把英布先搞定了,哪裏有那酈食其先生口若懸河先斬後奏逼良為猖的個人表演。
當然,話又說回來,這一次不是劉邦料到項羽會派人去說服韓信投降,主動給他加官升職以安定他的心,因為這個齊天大聖的封號是韓信主動爭取來的。
個中緣由還得先從劉邦微服私訪奪走他的兵權說起。雖說在修武縣城劉邦並沒有把他連降三級,但印兵符和手下所有的兵馬都平白無故的被劉邦奪去,他麵上不說,但心裏還有疙瘩的。
因此平了齊地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他心裏就更加不平衡了:如果沒有我,這齊地誰能這麽快就秋風掃落葉般蕩平啊。(其實如果按酈食其的和平方式來解決的話,早就搞定了)
因此,韓信就給劉邦寫了一封信,信當時寫的很委婉,大概意思是說齊地是一個很複雜的國家,而且齊人又個個都很善變,如不立一個齊王很難鎮住他們,為了齊地的穩定,我願先代為假齊王來管理齊地。
話言雖然很委婉,但實際上誰都看得出來,他這已經是在“逼”劉邦封他為“齊王”了。
當時韓信想法是自己辛苦打下了齊地,弄個王當當也是理所當然的啊。
可劉邦就不這麽想了。
他接到韓信第一封信,這是一封戰報,上麵隻有八個字:“龍且被殲,齊地被平。”
這八個字使得原本被箭傷傷得不輕的劉邦馬上忘卻了痛苦,龍且死了,意味著項羽的末日已不遠了。如果不是軍醫再三叮囑他不能亂動,他高興的差點跳起來手舞足蹈。
然而,他還沒高興多久,第二天,接到韓信第二封信。這封不是戰報,而是“威脅信”。
劉邦當時隻看了一眼,臉上頓時又恢複了烏雲密布。
“我現在困守在人不見人鬼不見鬼的地方,他(韓信)不但不派兵來救我,還想封為齊天大聖,真是狗嘴巴上貼對聯――沒門。”
劉邦的反應嚇的信使臉色發白心頭發顫腿腳發抖,心裏道:怎麽這回我就成了這次送信的倒黴鬼呢,隻怕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關鍵時候,又是張良和陳平起作用了。前麵已經說了,劉邦手下的謀下已形成了東邊不亮西邊亮的大好局麵了,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人出來為他出謀劃策排憂解難。
不過,礙於信使在場,張良和陳平沒有說話,而且是用肢體語言給劉邦暗示。由於是兩個大爺們,拋媚眼送秋波的事就他們學不來,就算學起來效果也不會好,因為劉邦隻對他們根本不感興趣。
既然拋媚眼送秋波不行,那就用其它的了,他們兩個急忙靠近漢王,一個用身體擋住使者做掩護,一個用腳輕輕地碰了碰劉邦。
劉邦當時有傷在身,身體上任何一點接觸都會痛徹心扉。但他當時並沒有叫痛,因為象他這麽聰明的人已會意了,他馬上意識到了自己已“失言”了。
但劉邦就是劉邦,他是何等機敏之人,馬上就改口說道:“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頂天立地,豈能做貪生怕死之輩,立下這麽大的功勞本來就該做真正的齊王,怎麽能做個假齊王呢?”
原來如此,虛驚一場啊。這下信使一顆懸著心的才放下來。這下可以放心回去交差了。
為了穩定和拉攏韓信這個至關重要的勢力,分封儀式舉行的很濃重,劉邦派出了心腹人物張良親自帶著將印去了齊地主持授王儀式。
張良把韓信扶上齊王寶座後,乘他歡喜之時就勸他盡快發兵攻楚,這個時候的韓信自然滿口答應了。
然而,張良前腳剛一走,項羽的說客武涉後腳就到了。
武涉這時充分發揮其誇誇其談的口才,見了麵後,他就不客氣了,居然從秦朝是如何如何黑暗,陳勝吳廣是如何如何被逼無奈之下扯起革命的大旗說起。他口沫橫飛的說了一大通,直到韓信深有“感觸”時,他才說到正事上來。
他說現在項羽和劉邦已是一個平衡的天平,而大王不管支持哪邊勝利的天公就會傾向哪邊。他還說現在劉邦隻是利用大王,項羽一旦敗了,劉邦下一個對付的目標就是你了,請大王三思啊。
但當時韓信心裏隻有當齊天大聖的風光,哪裏聽到得進這些“金玉良言”,便婉言謝絕了他的好意。然後就直接把他拉到飯桌上大塊朵塊,酒足飽食之後,再客客氣氣把他直接送走了事。
可憐的武涉還有千萬演講稿沒有講就匆匆結束了項羽付給他的神聖使命。
武涉雖然沒有能完成使命,但他走後,大謀士蒯徹卻馬上和韓信進行了一次密談,可以說此時的蒯徹成了項羽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
成王敗寇,不可一世的項羽的命運,現在居然撐握在一個本來毫不起眼的小謀士身上,這對項羽來說是諷刺還是悲哀呢?
(1)項羽的最後一招
龍且的死對項羽的打擊是致命的。這條右臂斷了後,項羽的元氣大傷。
韓信殺死龍且,按項羽來說,對韓信的深仇大恨已是不共戴天。但問題是項羽雖然粗魯,雖然也很想報仇,但上麵已經說過了,這仇不好報啊。甚至可以說報不好也可以搭進自己的命。
他被劉邦絆在這人不見人鬼不見鬼的地方,數月的相持,已砥磨了他的意氣和銳氣。
他已沒有信心和勇氣再去和韓信決一死戰了。再說就算他想去決戰。這邊的劉邦呢,乘機又要來奪他的滎陽。
他此時感到唯一的遺憾是,隻恨年少學本事時怎麽就沒有學孫悟空的“分身術”呢?
如果我們看到當初項羽巨鹿之戰後,接受並且重用了曾殺害他至愛的叔父的項梁的章邯,我們就可以看出項羽在生死存亡或者說在關鍵時刻他還是很深明大意的。
此時他決定不對韓信動武,而是決定動文。
勸降韓信。
你韓信當初不就是我手下的人麽,隻不過當時沒有人借我一雙慧眼發現你這樣的曠世奇才罷了。現在我就把你招回來,給你重用。隻要你願意,我甚至可以把你稱為“亞母”也行。
“亞父”不是給了範增麽,你做“亞母”已經是對你最為看重了,這樣的招待總算不薄了吧。
薄的確是不薄了,但關鍵是韓信肯吃回頭草嗎?
答案是否定的。韓信自從被劉邦拜大將軍後,已誓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要報答劉邦,更何況這個時候劉邦已先出招了,把他加封為新齊天大聖。因此,他已不可能會吃回頭草了。
看來在關鍵時候項羽的出招總是比劉邦慢一步。
在九江王英布爭奪戰中,如果項羽的使者能早到,肯定能把英布先搞定了,哪裏有那酈食其先生口若懸河先斬後奏逼良為猖的個人表演。
當然,話又說回來,這一次不是劉邦料到項羽會派人去說服韓信投降,主動給他加官升職以安定他的心,因為這個齊天大聖的封號是韓信主動爭取來的。
個中緣由還得先從劉邦微服私訪奪走他的兵權說起。雖說在修武縣城劉邦並沒有把他連降三級,但印兵符和手下所有的兵馬都平白無故的被劉邦奪去,他麵上不說,但心裏還有疙瘩的。
因此平了齊地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他心裏就更加不平衡了:如果沒有我,這齊地誰能這麽快就秋風掃落葉般蕩平啊。(其實如果按酈食其的和平方式來解決的話,早就搞定了)
因此,韓信就給劉邦寫了一封信,信當時寫的很委婉,大概意思是說齊地是一個很複雜的國家,而且齊人又個個都很善變,如不立一個齊王很難鎮住他們,為了齊地的穩定,我願先代為假齊王來管理齊地。
話言雖然很委婉,但實際上誰都看得出來,他這已經是在“逼”劉邦封他為“齊王”了。
當時韓信想法是自己辛苦打下了齊地,弄個王當當也是理所當然的啊。
可劉邦就不這麽想了。
他接到韓信第一封信,這是一封戰報,上麵隻有八個字:“龍且被殲,齊地被平。”
這八個字使得原本被箭傷傷得不輕的劉邦馬上忘卻了痛苦,龍且死了,意味著項羽的末日已不遠了。如果不是軍醫再三叮囑他不能亂動,他高興的差點跳起來手舞足蹈。
然而,他還沒高興多久,第二天,接到韓信第二封信。這封不是戰報,而是“威脅信”。
劉邦當時隻看了一眼,臉上頓時又恢複了烏雲密布。
“我現在困守在人不見人鬼不見鬼的地方,他(韓信)不但不派兵來救我,還想封為齊天大聖,真是狗嘴巴上貼對聯――沒門。”
劉邦的反應嚇的信使臉色發白心頭發顫腿腳發抖,心裏道:怎麽這回我就成了這次送信的倒黴鬼呢,隻怕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關鍵時候,又是張良和陳平起作用了。前麵已經說了,劉邦手下的謀下已形成了東邊不亮西邊亮的大好局麵了,遇到難題的時候總有人出來為他出謀劃策排憂解難。
不過,礙於信使在場,張良和陳平沒有說話,而且是用肢體語言給劉邦暗示。由於是兩個大爺們,拋媚眼送秋波的事就他們學不來,就算學起來效果也不會好,因為劉邦隻對他們根本不感興趣。
既然拋媚眼送秋波不行,那就用其它的了,他們兩個急忙靠近漢王,一個用身體擋住使者做掩護,一個用腳輕輕地碰了碰劉邦。
劉邦當時有傷在身,身體上任何一點接觸都會痛徹心扉。但他當時並沒有叫痛,因為象他這麽聰明的人已會意了,他馬上意識到了自己已“失言”了。
但劉邦就是劉邦,他是何等機敏之人,馬上就改口說道:“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頂天立地,豈能做貪生怕死之輩,立下這麽大的功勞本來就該做真正的齊王,怎麽能做個假齊王呢?”
原來如此,虛驚一場啊。這下信使一顆懸著心的才放下來。這下可以放心回去交差了。
為了穩定和拉攏韓信這個至關重要的勢力,分封儀式舉行的很濃重,劉邦派出了心腹人物張良親自帶著將印去了齊地主持授王儀式。
張良把韓信扶上齊王寶座後,乘他歡喜之時就勸他盡快發兵攻楚,這個時候的韓信自然滿口答應了。
然而,張良前腳剛一走,項羽的說客武涉後腳就到了。
武涉這時充分發揮其誇誇其談的口才,見了麵後,他就不客氣了,居然從秦朝是如何如何黑暗,陳勝吳廣是如何如何被逼無奈之下扯起革命的大旗說起。他口沫橫飛的說了一大通,直到韓信深有“感觸”時,他才說到正事上來。
他說現在項羽和劉邦已是一個平衡的天平,而大王不管支持哪邊勝利的天公就會傾向哪邊。他還說現在劉邦隻是利用大王,項羽一旦敗了,劉邦下一個對付的目標就是你了,請大王三思啊。
但當時韓信心裏隻有當齊天大聖的風光,哪裏聽到得進這些“金玉良言”,便婉言謝絕了他的好意。然後就直接把他拉到飯桌上大塊朵塊,酒足飽食之後,再客客氣氣把他直接送走了事。
可憐的武涉還有千萬演講稿沒有講就匆匆結束了項羽付給他的神聖使命。
武涉雖然沒有能完成使命,但他走後,大謀士蒯徹卻馬上和韓信進行了一次密談,可以說此時的蒯徹成了項羽唯一的一根救命稻草。
成王敗寇,不可一世的項羽的命運,現在居然撐握在一個本來毫不起眼的小謀士身上,這對項羽來說是諷刺還是悲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