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時機
陳餘和張耳當年從生死之交的好朋友淪為橫眉冷對的大仇人之後,兩人各自占地為王互不相幹。
“英雄大會”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統管趙地。而陳餘卻沒有得到封號,隻是在後人的“提醒”下,項羽才讓他來管轄包括南皮在內的三個小小縣城。分封上的差距,這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心時不平衡。
正在這時,田榮的請求“聯盟”的信猶如一道春風吹醒了沉睡中的陳餘。
與其這樣窩囊的地過一生,不如借田榮這個東風東山再起。
這時田榮已成功統一了齊國之地。聞陳餘願和他共同起兵,自然喜不自勝。兩人當即立下“永結同心”愛情宣言後,開始了蜜月之旅。
陳餘和田榮蜜月之旅的地點選擇在了趙國。而要去趙國就得張耳答應。
陳餘可不管張耳你答應不答應,老子的蜜月期誰也不能阻擋。說著他帶著陳田聯軍就浩浩蕩蕩出發了,聰明的張耳自然知道“兩人同心,齊力斷金”的這個道理,很識相的主動讓出地盤給他們兩個做嫁衣。
既然地盤給了別人做嫁衣,何去何從就成了張耳頭疼的問題了。
其實他現在隻有兩條路可以走,選擇項羽還是選擇劉邦。
這類似於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猶豫了良久,最終張耳還是選擇投靠實力相對來說較弱的劉邦。
原因很簡單,據說張耳手下有一個“天文學家”,算出關中之地的天空“五星聚鬥”有帝王之氣。(很好奇他是怎麽算出來的)
恩,既然如此,那就投靠劉邦吧。
張耳的投奔不但壯大了劉邦的實力,也讓處於半封閉狀態(地理位置太偏,交通又是太原始)的他獲得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
聽說田榮和陳餘正不遺餘力的和項羽辦手腕。劉邦又驚又喜。
這時韓信已把軍隊操練的有模有樣了,趁此良機,正是出關的絕好時機。
劉邦馬上把韓信召來,這個時候他已經對這個大將軍的才能佩服的五體投地了。
他主動給韓信沏了一壺茶後,也不再轉彎抹角了,柔聲問他什麽時候起兵最好。
韓信答:“暑氣將近,中秋來臨,每逢佳節倍思親,現在就是(八月)用兵最好時機。”
劉邦問:“該用何種計策?”
韓信答:“當初張良火燒棧道,意在迷惑項羽。我已知道自南陪通向三秦還有一條羊腸小道,因為它掩映在草木之中,很少有人知道。我軍可以悄悄沿此道直達三秦。與此同時,大王再派一些老弱病殘去棧道做掩護既可。”
“好計謀。”劉邦大喜過望。這時他突然想起張良當日臨走時贈給自己的錦囊,他不是說等東歸時就可以折開麽,此時不折更待何時?
他有條不紊的打開錦囊,但見上麵寫著“明修棧道,暗取陳倉”八個金黃大字。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劉邦和韓信擊掌而笑。
(3)出發
公元前206年八月初二,困在漢中達半年之久的漢軍開始出發了。
出發前劉邦已給手下的人馬進行了布置。
蕭何留守在南鄭,管理國家大事,提供漢軍的糧食等後勤保障。
周勃帶領老弱病殘去修棧道,以迷惑敵人。
他和韓信親自帶兵從小路出發了。
為了鼓勵士兵,他提出了“中秋月圓之日打到關中和家人團圓去”的響亮口號。
應該說這個口號對久困漢中的漢軍來說相當具有誘惑力。
在外的遊子哪個不思念故鄉,哪個不思念家人,哪個不思念妻兒呢?
項羽,你等著,我來了。
半年前你奪走我的一切,現在是歸還的時候了。我不但要奪回我本來就屬於我的東西,我還要奪回本該屬於你的東西。我最奪的是整個天下。
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
心有多野,未來就有多遠。
出發!
(4)張良寫給項羽的兩封信
出發之前,還得提一個人,這個人便是忍辱負重在韓國的張良。
由於古代的通訊不發達,而且沒有現代化高科技電子設備,寫信成了主要的傳播信息的工具。
在那時,寫信成了一種時尚,無論男女老少,和身在外地的親人聯係時就靠這種方式來唯持。
因此,那時的書呆子在家裏幹活不吃香,但到了寫信時就成了名人了。今天張家的信明天李的信後天劉這有信,總之,人家念,你照著寫就是,報酬雖然一般不會以rmb來計算,但待遇還是蠻不錯的,通常寫完信後,今天的肚子可以不挨餓了。
當然,還有個別的思親心切,一時間又找不到書生來代筆寫信,靈機一動,便從鵝身上拔一根羽毛下來(如果沒有鵝,雞鴨代替也可)放在信封裏寄給親人,這就是“千裏寄鵝毛”典故的由來。
當年劉邦在沛縣起義時,僅憑蕭何一封偽李春波的家書就搞定了沛縣的老百姓。後來在巨鹿戰場上,項羽又是利用陳餘一封“和平書”把不可一世的秦朝悍將章邯成功收編。
由此可見在古時候寫信的水平如何,也是至關重要的。
閑話不多說,先回到張良身上來。
張良被“逼”回韓國後,韓王卻早已被項羽撕了票,張良陷入了“複國夢碎”和“壯誌末酬”的痛苦境地。
一番思想鬥爭後,張良終於下定決心了。
恩,你項羽不是這麽希望我離開劉邦回到韓國麽?好,那我就給你寫幾封感謝信吧。
說寫就寫,他忍住和心愛的主子的別離之苦,他忍住痛失韓王的悲傷之情,慷慨激揚的寫下了第一封信。
這封信陳敘了他為什麽遲遲不歸的原因。他說他不是因為舍不得離開劉邦,還是是因為去救火去了。
救火?救什麽火。項羽看到這裏一頭霧水。好在張良後麵有詳細解釋。
漢王在歸國之際,放火燒掉了身後的棧道,看樣子似無再東歸之心了。微臣知道你和漢王乃情同手足的結拜兄弟,於是,我奮力去救火,無奈我勢單力孤,隻能眼睜睜看著漢王自斷退路,從此大王與漢王隔千層山萬裏路,怕是再也相會之期了。
項羽本來對劉邦燒棧道一事持懷疑態度。見了張良的信後,心裏不由暗暗舒了一口氣,相會無期,我豈不是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封信的確感動了項羽,他並沒有再對“眼中釘肉中刺”的張良采取進一步的軍事行動。這使張良的處境轉危為安。
更為重要的是,從此項羽對劉邦的提防之心大大減少。
第一封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後,張良再接再厲,隨後又寫了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是在田榮和陳餘兩人永結同心後,琴瑟相和,到處找地盤做嫁衣。而劉邦也在派人修棧道,似有東歸之意時寫的。
張良在信中簡單的分析了齊、趙、漢等地的叛亂。
他說陳餘之亂是因為大王分封不公所致,若得到了趙王土地就會自然而止。言下之意很明確了,除餘這一路並不為慮。
而劉邦回攻三秦,亦是履行懷王之約,一旦得了三秦之地後,自然會停止。言下之意很明確了,劉邦這一路亦並不為慮。
而田榮卻是以下犯上,是大王分封後的叛亂之首,吞並三秦之地後,還不滿足,已派手下猛將彭越來伐大王所在的楚國了。言下之意已經很明確了,田榮罪不可恕,此人不除,大王的威信就無存,日子就永無安寧了。
其實田榮和陳餘隻是小富即安,而且論實力也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對項羽構成威脅,隻有隱忍而發的劉邦才是正威脅他的對手。
按理說項羽應該會有所查覺。但“身在韓國心在漢”的張良兩封真情告白的信迷惑了他,他誤認為劉邦真的是“不足為慮”了。
換句話說,他心中首號敵人的定位已不是劉邦了,而是田榮、陳餘這些不入流之輩了。
於是,項羽放下對劉邦的警惕,全力來攻齊。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張良的兩封信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少為劉邦的複出嬴得了寶貴的時間。
時間對現代人來說是金錢,對劉邦來說就是勝利。
古人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地利且不說,在人和上項羽和劉邦還真不是一個級別的人對手,這也是他日後在楚漢相爭中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陳餘和張耳當年從生死之交的好朋友淪為橫眉冷對的大仇人之後,兩人各自占地為王互不相幹。
“英雄大會”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統管趙地。而陳餘卻沒有得到封號,隻是在後人的“提醒”下,項羽才讓他來管轄包括南皮在內的三個小小縣城。分封上的差距,這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心時不平衡。
正在這時,田榮的請求“聯盟”的信猶如一道春風吹醒了沉睡中的陳餘。
與其這樣窩囊的地過一生,不如借田榮這個東風東山再起。
這時田榮已成功統一了齊國之地。聞陳餘願和他共同起兵,自然喜不自勝。兩人當即立下“永結同心”愛情宣言後,開始了蜜月之旅。
陳餘和田榮蜜月之旅的地點選擇在了趙國。而要去趙國就得張耳答應。
陳餘可不管張耳你答應不答應,老子的蜜月期誰也不能阻擋。說著他帶著陳田聯軍就浩浩蕩蕩出發了,聰明的張耳自然知道“兩人同心,齊力斷金”的這個道理,很識相的主動讓出地盤給他們兩個做嫁衣。
既然地盤給了別人做嫁衣,何去何從就成了張耳頭疼的問題了。
其實他現在隻有兩條路可以走,選擇項羽還是選擇劉邦。
這類似於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猶豫了良久,最終張耳還是選擇投靠實力相對來說較弱的劉邦。
原因很簡單,據說張耳手下有一個“天文學家”,算出關中之地的天空“五星聚鬥”有帝王之氣。(很好奇他是怎麽算出來的)
恩,既然如此,那就投靠劉邦吧。
張耳的投奔不但壯大了劉邦的實力,也讓處於半封閉狀態(地理位置太偏,交通又是太原始)的他獲得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
聽說田榮和陳餘正不遺餘力的和項羽辦手腕。劉邦又驚又喜。
這時韓信已把軍隊操練的有模有樣了,趁此良機,正是出關的絕好時機。
劉邦馬上把韓信召來,這個時候他已經對這個大將軍的才能佩服的五體投地了。
他主動給韓信沏了一壺茶後,也不再轉彎抹角了,柔聲問他什麽時候起兵最好。
韓信答:“暑氣將近,中秋來臨,每逢佳節倍思親,現在就是(八月)用兵最好時機。”
劉邦問:“該用何種計策?”
韓信答:“當初張良火燒棧道,意在迷惑項羽。我已知道自南陪通向三秦還有一條羊腸小道,因為它掩映在草木之中,很少有人知道。我軍可以悄悄沿此道直達三秦。與此同時,大王再派一些老弱病殘去棧道做掩護既可。”
“好計謀。”劉邦大喜過望。這時他突然想起張良當日臨走時贈給自己的錦囊,他不是說等東歸時就可以折開麽,此時不折更待何時?
他有條不紊的打開錦囊,但見上麵寫著“明修棧道,暗取陳倉”八個金黃大字。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劉邦和韓信擊掌而笑。
(3)出發
公元前206年八月初二,困在漢中達半年之久的漢軍開始出發了。
出發前劉邦已給手下的人馬進行了布置。
蕭何留守在南鄭,管理國家大事,提供漢軍的糧食等後勤保障。
周勃帶領老弱病殘去修棧道,以迷惑敵人。
他和韓信親自帶兵從小路出發了。
為了鼓勵士兵,他提出了“中秋月圓之日打到關中和家人團圓去”的響亮口號。
應該說這個口號對久困漢中的漢軍來說相當具有誘惑力。
在外的遊子哪個不思念故鄉,哪個不思念家人,哪個不思念妻兒呢?
項羽,你等著,我來了。
半年前你奪走我的一切,現在是歸還的時候了。我不但要奪回我本來就屬於我的東西,我還要奪回本該屬於你的東西。我最奪的是整個天下。
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
心有多野,未來就有多遠。
出發!
(4)張良寫給項羽的兩封信
出發之前,還得提一個人,這個人便是忍辱負重在韓國的張良。
由於古代的通訊不發達,而且沒有現代化高科技電子設備,寫信成了主要的傳播信息的工具。
在那時,寫信成了一種時尚,無論男女老少,和身在外地的親人聯係時就靠這種方式來唯持。
因此,那時的書呆子在家裏幹活不吃香,但到了寫信時就成了名人了。今天張家的信明天李的信後天劉這有信,總之,人家念,你照著寫就是,報酬雖然一般不會以rmb來計算,但待遇還是蠻不錯的,通常寫完信後,今天的肚子可以不挨餓了。
當然,還有個別的思親心切,一時間又找不到書生來代筆寫信,靈機一動,便從鵝身上拔一根羽毛下來(如果沒有鵝,雞鴨代替也可)放在信封裏寄給親人,這就是“千裏寄鵝毛”典故的由來。
當年劉邦在沛縣起義時,僅憑蕭何一封偽李春波的家書就搞定了沛縣的老百姓。後來在巨鹿戰場上,項羽又是利用陳餘一封“和平書”把不可一世的秦朝悍將章邯成功收編。
由此可見在古時候寫信的水平如何,也是至關重要的。
閑話不多說,先回到張良身上來。
張良被“逼”回韓國後,韓王卻早已被項羽撕了票,張良陷入了“複國夢碎”和“壯誌末酬”的痛苦境地。
一番思想鬥爭後,張良終於下定決心了。
恩,你項羽不是這麽希望我離開劉邦回到韓國麽?好,那我就給你寫幾封感謝信吧。
說寫就寫,他忍住和心愛的主子的別離之苦,他忍住痛失韓王的悲傷之情,慷慨激揚的寫下了第一封信。
這封信陳敘了他為什麽遲遲不歸的原因。他說他不是因為舍不得離開劉邦,還是是因為去救火去了。
救火?救什麽火。項羽看到這裏一頭霧水。好在張良後麵有詳細解釋。
漢王在歸國之際,放火燒掉了身後的棧道,看樣子似無再東歸之心了。微臣知道你和漢王乃情同手足的結拜兄弟,於是,我奮力去救火,無奈我勢單力孤,隻能眼睜睜看著漢王自斷退路,從此大王與漢王隔千層山萬裏路,怕是再也相會之期了。
項羽本來對劉邦燒棧道一事持懷疑態度。見了張良的信後,心裏不由暗暗舒了一口氣,相會無期,我豈不是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封信的確感動了項羽,他並沒有再對“眼中釘肉中刺”的張良采取進一步的軍事行動。這使張良的處境轉危為安。
更為重要的是,從此項羽對劉邦的提防之心大大減少。
第一封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後,張良再接再厲,隨後又寫了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是在田榮和陳餘兩人永結同心後,琴瑟相和,到處找地盤做嫁衣。而劉邦也在派人修棧道,似有東歸之意時寫的。
張良在信中簡單的分析了齊、趙、漢等地的叛亂。
他說陳餘之亂是因為大王分封不公所致,若得到了趙王土地就會自然而止。言下之意很明確了,除餘這一路並不為慮。
而劉邦回攻三秦,亦是履行懷王之約,一旦得了三秦之地後,自然會停止。言下之意很明確了,劉邦這一路亦並不為慮。
而田榮卻是以下犯上,是大王分封後的叛亂之首,吞並三秦之地後,還不滿足,已派手下猛將彭越來伐大王所在的楚國了。言下之意已經很明確了,田榮罪不可恕,此人不除,大王的威信就無存,日子就永無安寧了。
其實田榮和陳餘隻是小富即安,而且論實力也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對項羽構成威脅,隻有隱忍而發的劉邦才是正威脅他的對手。
按理說項羽應該會有所查覺。但“身在韓國心在漢”的張良兩封真情告白的信迷惑了他,他誤認為劉邦真的是“不足為慮”了。
換句話說,他心中首號敵人的定位已不是劉邦了,而是田榮、陳餘這些不入流之輩了。
於是,項羽放下對劉邦的警惕,全力來攻齊。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張良的兩封信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少為劉邦的複出嬴得了寶貴的時間。
時間對現代人來說是金錢,對劉邦來說就是勝利。
古人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地利且不說,在人和上項羽和劉邦還真不是一個級別的人對手,這也是他日後在楚漢相爭中失敗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