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彌本來已經坐飛機到了曼穀,可是卻沒有聽老頭子的直接在曼穀坐車去緬甸,而是轉乘另一班飛機先去了港島。(.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
他也是沒辦法,就這麽冒冒失失的跑去緬甸,隻怕前途未卜;他得多為自己打算一下。
那李國輝和譚忠等軍官在山窮水盡的絕境中重新崛起,並逆流而上成立複興部隊的前因後果,以及複興部隊屢戰屢勝快速崛起的發家史,李彌一路來都已經有所了解;知道李國輝和譚忠不是易與之輩。
他知道黨國對這群人有所虧欠的,在這些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黨國毫不留情的將李國輝等人拋棄在異國他鄉的深山老林了不管不顧;現在複興軍有點起色了,黨國又沒臉沒皮的湊上來摘桃子。
李彌不知道在碰到這種情況時複興部隊的人會是什麽樣的反應,至少以李彌自己的想法,那是絕對不可能容忍的;想當初那陳石叟拿著老頭子的軍令來收編李彌的部隊,都被李彌一口回絕,然後還帶著隊伍跑出陳石叟的包圍圈跑去找熊式輝避難;以己及人,李彌不認為李國輝等人會在被黨國拋棄後就再次輕易的接受黨國的收編,並將自己辛苦創下來的基業就這樣毫無保留的拱手送人;要是複興部隊的人不整出點妖蛾子,李彌都認為對不起黨**人這四個字,就衝黨**人這個名頭,就不是那麽好打發的!
自己如果貿然跑過去,李國輝等人不願意放權的話自己該怎麽辦?自己能拿老頭子的名頭去壓他們麽?這肯定是不可能的,那裏是複興部隊的天下,自己如果這麽幹,輕則會被他們架空;嚴重點的話搞不好就會無聲無息的永遠消失在茂密的雨林裏!人心隔肚皮,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對黨國當初毫不留情拋棄他們,他們會不會心懷不滿,然後拿自己出氣呢?
退一萬步講,就算事情往最好的一麵發展,李國輝他們還念著黃埔舊情,願意聽從老頭子的命令,把複興部隊的權柄交給自己,可是複興部隊數千人的吃喝拉撒就全指著自己了;雖然離開秦洲島時老頭子給了三十萬大洋和五十萬美刀作為花銷,可是在那深山老林裏人吃馬嚼的,多準備點不是壞事。
總之,不管到緬甸後會遭遇什麽樣的狀況,先給自己找好退路總是沒錯的;李彌到港島就是來找後路的;要是萬一李國輝他們不聽調,以老頭子的脾氣,回秦洲是不可能了的;到時候就到港島來當寓公好了。
當然,現在
說這些還太遠,李彌的心思還放在理順去緬甸的路上麵。
不過李彌飛抵港島已經好些天了,盡管這些日子一刻都沒閑著,社會名流、前黨國精英拜訪了不少,卻是沒有籌到更多的錢財,更不用說找到靠山了。
這一切的原因都出在棒子戰爭上麵,因為棒子國這場內戰,英方決定出兵參戰後似乎引起了華夏方麵的警覺,戰爭的氣氛就從華夏的東北方影響到了西南方,深圳河對岸突然進駐了一大波!每日操練的喊殺聲和訓練的槍炮聲時候都在摧殘著港島市民脆弱的神經,有的人希望對岸盡早過河,把華夏大地最後一塊殖民地給解放了;更多的人卻是避難到了港島,他們害怕那些土黃色的軍裝過河。
原本港島上就聚集了大量害怕和不滿華共的統治大陸的逃港移民,他們才從對岸逃離到港島不久;可是現在軍隊進駐深圳河對岸,被這些人引以為安全港的港島似乎隨時都有可能一夜之間變天;即使再狂妄的人也不認為以英國駐在港島的幾千人能抵抗住排山倒海一般的;不安的情緒在漫延,再加上港島左派和右派的衝突時不時發生,配合著河對岸的喊殺聲,整個港島的氣氛一下子就緊張起來;這讓躲避到港島的人沒有一點安全感。
更讓人害怕的是港英當局在對岸的土黃色軍裝出現後,紛紛開始轉出英資資產;這種誤導性極強的動作更是將港島人不安的情緒演變成全麵恐慌,在英國人帶頭下整個港島稍微有點實力和勢力的人紛紛不甘示弱,向南洋或是其它自由世界國家移民。
這種人人自危的情況下,除了那些昔日同僚外,沒人願意跟李彌這個過氣的黨國滇省主席扯上瓜葛,誰知道對岸軍隊打過來後會不會反攻倒算?因此曾經的同僚還能讓他李彌見上一麵,不熟的人根本沒人理會他。
鬱悶的李彌在港島逗留幾天沒有取得任何成績後,不敢再拖老頭子的命令,決定盡早搭乘飛機前往泰國,到曼穀後再想辦法跟複興部隊取得聯係,順便了解一下複興部隊的打算。
就在李彌心灰意懶,連機票都買好了隨時準備走的時候,卻有人找上了他。
“你們的意思是你們願意支持我主持複興部隊?”
看著眼前這兩個莫名出現的白人,李彌很警惕;自己被老頭子任命為滇省主席,並且被勒令前往緬甸主持局勢一事,雖然不算特別保密的事
,不過也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一般人還真難以得知具體消息。
這兩個外國人卻一口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並且還開門見山的表明了要支持自己主持複興部隊。不知道對方是什麽來路?難道是老頭子派來試探自己的。
似乎看出了他的疑問,這兩個外國人也不隱瞞,對他說起了事情的原因。
第一個白人自我介紹道:“李彌將軍,你可以叫我詹姆斯,這位是我的同事邦德,我們對外的身份是曼穀海洋供應公司的員工,這家公司實際上是情報局特工謝爾敦先生開設的;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支持一切反-共武裝力量,阻止蘇聯赤色主義進入東南亞!而你即將上任的緬甸複興部隊正是我們看中的隊伍之一,這隻複興部隊在前麵幾個月跟緬甸軍隊作戰時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我們希望能夠援助你和你要掌控的複興軍來執行一項在幹涉東南亞赤色政黨活動的地下特別行動計劃;將複興部隊打造成一隻強軍,成為緬華邊境一道堅固的屏障,阻塞亞洲蘇聯主義進一步擴張。”
那個邦德的白人接道:“正是如此,實際上從6月份我們就開始接觸複興部隊的李國輝部,並且對他們提供了部分援助,同時希望他們能脫離已經外逃到印泥國去的常凱申,自立組織;隻要聽從我們的安排,積極在緬甸、泰國一線抵抗赤色政權的入侵;我們就能提供給他所需要的援助。但是很可惜的是李國輝對常凱申非常愚忠,並不願意脫離禿子黨。”
李彌是個聰明人,聽到這裏自然明白了這兩個特工的來意,他們是希望通過控製自己然後去控製緬甸複興部隊,繼而控製滇緬邊境地區。
不過他很疑惑的是,如果美利堅願意支持複興部隊崛起,成為華夏與緬甸邊境的一股****勢力,那他直接提供援助不就好了,為什麽要加最後一條,非得脫離校長,脫離禿子黨這樣的霸王條款呢?莫非真是校長派來試探自己的?
想到這裏,李彌不再猶豫,不客氣的說道:
“這你們就找錯人了,首先,複興部隊是李國輝等人一手辦起來的,是黨國和委員長的部隊;雖然委員長讓我接手,但我並不一定能夠成功控製住;第二,我也是校長的學生,校長一日為吾師,就終身為父;我是不會背叛校長的。你們請回吧!”
不過這次李彌倒是誤會這兩個外國人了,他們確實是美利堅情報局
的探員,也確實是為了策反李彌而來!
前麵就說過,杜魯門不喜常凱申,再加上常凱申逃離呆灣跑到了遠離華夏的南洋,並且把黨國開拓重點放到南洋,開始忽視黨國在大陸的權益之後,黨國在美利堅眼裏就失去了應有的戰略意義;因此情報局才會把更多的視線放到真正願意反-共的武裝力量上麵。
如果李彌同意他們的條件,他們自然有一整套的方案將李彌扶持到複興部隊總指揮的位置上去,再通過武裝和訓練加強複興部隊的作戰實力達到扼製甚至反製華夏西南的目的。
不過誤會了兩人目的的李彌直接就拒絕了兩人的提議;讓不明就裏的詹姆斯和邦德麵麵相覷,自己這邊條件都沒談,這李彌就出言拒絕了,怎麽看都不像是黨國將領的作風啊!
留下一句:“我們的條件會一直不變,希望李彌將軍能多考慮一下。”後,兩人就離開了。
等兩人離開之後,李彌更加覺得這是校長派來試探自己的人;看來校長對自己一直滯留港島已經非常不滿了。現在還隻是試探,下一步會不會直接上中統特務?
被嚇到了的李彌不敢再停留,當天就坐飛機飛往曼穀。而就在李彌抵達曼穀的時候,複興部隊大破緬軍的消息傳了出來;三千人的複興部隊居然一舉擊敗了緬軍一萬多人,一舉占據了十幾個縣城。..
他也是沒辦法,就這麽冒冒失失的跑去緬甸,隻怕前途未卜;他得多為自己打算一下。
那李國輝和譚忠等軍官在山窮水盡的絕境中重新崛起,並逆流而上成立複興部隊的前因後果,以及複興部隊屢戰屢勝快速崛起的發家史,李彌一路來都已經有所了解;知道李國輝和譚忠不是易與之輩。
他知道黨國對這群人有所虧欠的,在這些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黨國毫不留情的將李國輝等人拋棄在異國他鄉的深山老林了不管不顧;現在複興軍有點起色了,黨國又沒臉沒皮的湊上來摘桃子。
李彌不知道在碰到這種情況時複興部隊的人會是什麽樣的反應,至少以李彌自己的想法,那是絕對不可能容忍的;想當初那陳石叟拿著老頭子的軍令來收編李彌的部隊,都被李彌一口回絕,然後還帶著隊伍跑出陳石叟的包圍圈跑去找熊式輝避難;以己及人,李彌不認為李國輝等人會在被黨國拋棄後就再次輕易的接受黨國的收編,並將自己辛苦創下來的基業就這樣毫無保留的拱手送人;要是複興部隊的人不整出點妖蛾子,李彌都認為對不起黨**人這四個字,就衝黨**人這個名頭,就不是那麽好打發的!
自己如果貿然跑過去,李國輝等人不願意放權的話自己該怎麽辦?自己能拿老頭子的名頭去壓他們麽?這肯定是不可能的,那裏是複興部隊的天下,自己如果這麽幹,輕則會被他們架空;嚴重點的話搞不好就會無聲無息的永遠消失在茂密的雨林裏!人心隔肚皮,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對黨國當初毫不留情拋棄他們,他們會不會心懷不滿,然後拿自己出氣呢?
退一萬步講,就算事情往最好的一麵發展,李國輝他們還念著黃埔舊情,願意聽從老頭子的命令,把複興部隊的權柄交給自己,可是複興部隊數千人的吃喝拉撒就全指著自己了;雖然離開秦洲島時老頭子給了三十萬大洋和五十萬美刀作為花銷,可是在那深山老林裏人吃馬嚼的,多準備點不是壞事。
總之,不管到緬甸後會遭遇什麽樣的狀況,先給自己找好退路總是沒錯的;李彌到港島就是來找後路的;要是萬一李國輝他們不聽調,以老頭子的脾氣,回秦洲是不可能了的;到時候就到港島來當寓公好了。
當然,現在
說這些還太遠,李彌的心思還放在理順去緬甸的路上麵。
不過李彌飛抵港島已經好些天了,盡管這些日子一刻都沒閑著,社會名流、前黨國精英拜訪了不少,卻是沒有籌到更多的錢財,更不用說找到靠山了。
這一切的原因都出在棒子戰爭上麵,因為棒子國這場內戰,英方決定出兵參戰後似乎引起了華夏方麵的警覺,戰爭的氣氛就從華夏的東北方影響到了西南方,深圳河對岸突然進駐了一大波!每日操練的喊殺聲和訓練的槍炮聲時候都在摧殘著港島市民脆弱的神經,有的人希望對岸盡早過河,把華夏大地最後一塊殖民地給解放了;更多的人卻是避難到了港島,他們害怕那些土黃色的軍裝過河。
原本港島上就聚集了大量害怕和不滿華共的統治大陸的逃港移民,他們才從對岸逃離到港島不久;可是現在軍隊進駐深圳河對岸,被這些人引以為安全港的港島似乎隨時都有可能一夜之間變天;即使再狂妄的人也不認為以英國駐在港島的幾千人能抵抗住排山倒海一般的;不安的情緒在漫延,再加上港島左派和右派的衝突時不時發生,配合著河對岸的喊殺聲,整個港島的氣氛一下子就緊張起來;這讓躲避到港島的人沒有一點安全感。
更讓人害怕的是港英當局在對岸的土黃色軍裝出現後,紛紛開始轉出英資資產;這種誤導性極強的動作更是將港島人不安的情緒演變成全麵恐慌,在英國人帶頭下整個港島稍微有點實力和勢力的人紛紛不甘示弱,向南洋或是其它自由世界國家移民。
這種人人自危的情況下,除了那些昔日同僚外,沒人願意跟李彌這個過氣的黨國滇省主席扯上瓜葛,誰知道對岸軍隊打過來後會不會反攻倒算?因此曾經的同僚還能讓他李彌見上一麵,不熟的人根本沒人理會他。
鬱悶的李彌在港島逗留幾天沒有取得任何成績後,不敢再拖老頭子的命令,決定盡早搭乘飛機前往泰國,到曼穀後再想辦法跟複興部隊取得聯係,順便了解一下複興部隊的打算。
就在李彌心灰意懶,連機票都買好了隨時準備走的時候,卻有人找上了他。
“你們的意思是你們願意支持我主持複興部隊?”
看著眼前這兩個莫名出現的白人,李彌很警惕;自己被老頭子任命為滇省主席,並且被勒令前往緬甸主持局勢一事,雖然不算特別保密的事
,不過也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一般人還真難以得知具體消息。
這兩個外國人卻一口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並且還開門見山的表明了要支持自己主持複興部隊。不知道對方是什麽來路?難道是老頭子派來試探自己的。
似乎看出了他的疑問,這兩個外國人也不隱瞞,對他說起了事情的原因。
第一個白人自我介紹道:“李彌將軍,你可以叫我詹姆斯,這位是我的同事邦德,我們對外的身份是曼穀海洋供應公司的員工,這家公司實際上是情報局特工謝爾敦先生開設的;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支持一切反-共武裝力量,阻止蘇聯赤色主義進入東南亞!而你即將上任的緬甸複興部隊正是我們看中的隊伍之一,這隻複興部隊在前麵幾個月跟緬甸軍隊作戰時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我們希望能夠援助你和你要掌控的複興軍來執行一項在幹涉東南亞赤色政黨活動的地下特別行動計劃;將複興部隊打造成一隻強軍,成為緬華邊境一道堅固的屏障,阻塞亞洲蘇聯主義進一步擴張。”
那個邦德的白人接道:“正是如此,實際上從6月份我們就開始接觸複興部隊的李國輝部,並且對他們提供了部分援助,同時希望他們能脫離已經外逃到印泥國去的常凱申,自立組織;隻要聽從我們的安排,積極在緬甸、泰國一線抵抗赤色政權的入侵;我們就能提供給他所需要的援助。但是很可惜的是李國輝對常凱申非常愚忠,並不願意脫離禿子黨。”
李彌是個聰明人,聽到這裏自然明白了這兩個特工的來意,他們是希望通過控製自己然後去控製緬甸複興部隊,繼而控製滇緬邊境地區。
不過他很疑惑的是,如果美利堅願意支持複興部隊崛起,成為華夏與緬甸邊境的一股****勢力,那他直接提供援助不就好了,為什麽要加最後一條,非得脫離校長,脫離禿子黨這樣的霸王條款呢?莫非真是校長派來試探自己的?
想到這裏,李彌不再猶豫,不客氣的說道:
“這你們就找錯人了,首先,複興部隊是李國輝等人一手辦起來的,是黨國和委員長的部隊;雖然委員長讓我接手,但我並不一定能夠成功控製住;第二,我也是校長的學生,校長一日為吾師,就終身為父;我是不會背叛校長的。你們請回吧!”
不過這次李彌倒是誤會這兩個外國人了,他們確實是美利堅情報局
的探員,也確實是為了策反李彌而來!
前麵就說過,杜魯門不喜常凱申,再加上常凱申逃離呆灣跑到了遠離華夏的南洋,並且把黨國開拓重點放到南洋,開始忽視黨國在大陸的權益之後,黨國在美利堅眼裏就失去了應有的戰略意義;因此情報局才會把更多的視線放到真正願意反-共的武裝力量上麵。
如果李彌同意他們的條件,他們自然有一整套的方案將李彌扶持到複興部隊總指揮的位置上去,再通過武裝和訓練加強複興部隊的作戰實力達到扼製甚至反製華夏西南的目的。
不過誤會了兩人目的的李彌直接就拒絕了兩人的提議;讓不明就裏的詹姆斯和邦德麵麵相覷,自己這邊條件都沒談,這李彌就出言拒絕了,怎麽看都不像是黨國將領的作風啊!
留下一句:“我們的條件會一直不變,希望李彌將軍能多考慮一下。”後,兩人就離開了。
等兩人離開之後,李彌更加覺得這是校長派來試探自己的人;看來校長對自己一直滯留港島已經非常不滿了。現在還隻是試探,下一步會不會直接上中統特務?
被嚇到了的李彌不敢再停留,當天就坐飛機飛往曼穀。而就在李彌抵達曼穀的時候,複興部隊大破緬軍的消息傳了出來;三千人的複興部隊居然一舉擊敗了緬軍一萬多人,一舉占據了十幾個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