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日軍投降之前,縣城各據點,還都四處張貼著偽縣政府用五千元大洋懸賞虞新河兄弟人頭的布告。
日軍投降後,虞新河、虞新民兩兄弟,駕著馬車,腰插雙槍,帶著佘氏姐妹倆,風風光光地回到故鄉虞家村。此時,家中已經片瓦不存,一貧如洗,但村民們還是共同推舉虞新河擔任了族長。
虞新河、虞新民在虞氏宗祠和虞家老宅的廢墟之上,興建了兩座大草屋。並從枯井裏挖出當年佘先生藏匿的書籍、器物和少量金銀,決心從零開始,重振虞氏家業。
抗戰勝利那年春節,兄弟倆分別與佘氏姐妹大婚。姐姐佘文芳嫁給虞新河,而妹妹佘文秀,則嫁給了虞新民。據說,成婚大典是當年虞家村、乃至全縣的一大盛事,四周鄉紳都來慶賀。當時正是國共合作破裂之前,gcd的縣長和國民黨的縣長,都親來賀喜。
國共內戰開始前,省主席韓德勤手下愛將,國民黨蘇北四縣遊擊總指揮徐誌泰少將,曾對隻有20歲的虞新河許以稅警團團長的高官厚祿,但虞新河兄弟倆不想參加內戰,國仇家恨已報,他們甘願隱身民間,當回農民。
讓成年後的虞鬆遠始終不解的是,愛憎分明的父親和小爺,為什麽沒有加入gcd呢,這成了虞鬆遠後來的一塊心病,一直想搞個明白。
父親和小爺,母親和小嬸,對他們那幾年的行蹤,從來緘口不言,秘而不宣。但虞鬆遠還是從村子裏老人們的口中得知,或許是姨爹的死,讓他們選擇自願為民。
姨爹雖然屢次抗擊日寇,有功於國家民族,但他是一個舊軍人、小地主,性格又過於耿直剛烈。在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中,他因鬧情緒和消極抵製,而受到殘酷鬥爭,最終鬱悶而亡。姨奶也被作為地主婆,遊街批鬥,後因不甘受辱,在姨爹死後第三天,也投河自盡。
虞鬆遠自己也認為,姨爹雖然是個地主,但他所在的地方,當年都是茫茫葦蕩和荒野草灘,他所有的土地並不是搶奪、霸占別人來的,而是他自己帶領子侄開荒所得,也難怪他想不通要鬧情緒。想到這點,虞鬆遠開始有點理解大和小爺了。
那時候,姨爹的兒子和侄兒們都已經逃到了外地親戚家。姨爹和姨奶的後事,都是父親虞新河和小爺虞新民兄弟出麵承辦的。他們兄弟倆威名遠揚,又無可以批鬥他們的理由,地方幹部們並沒有為難他們。
姨爹的死是不是父親虞新河兄弟倆甘願埋名鄉裏的唯一原因,虞鬆遠不得而知。但他能肯定,威名赫赫、英雄無敵、曾令日寇聞風喪膽的父親和小爺,姨爹姨奶的慘死,肯定對他們的人生選擇,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到1949年蘇北全境解放時,虞新河早已家道破落,僅剩下幾間四麵漏風的破茅屋,已成了地地道道的赤貧農戶。土地改革時,被評了個下中農的成份。家裏唯一值錢的東西,是從老宅地下枯井裏悄悄起出的幾件古物,包括幾本線裝古書、一些字畫、瓷器,以及一塊明代禦賜燙金牌匾。
“社教”運動時,村裏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流行破“四舊”。虞新河的父親曾是著名鄉紳,雖然此時他們家已經是地地道道的貧困農民,但村裏的破“四舊”,還是得從他們家開始。
虞新河的三女兒虞琴,主動帶著運動積極分子們,來抄自己的家,讓虞新河兄弟痛心疾首。精心珍藏多年的這些帶有祖先印跡的、起著文化傳承功能的古物,瞬間被無情的火焰化為灰燼。
在抄家的人到來前,虞新河兄弟倆匆匆將部分線裝古書卷起,藏匿進一口醃鹹菜用的大甕內,埋入茅廁旁邊的地下。這十幾本書,也才得以幸免於難,成為後來虞家唯一值得珍藏的傳家之物。
虞新河雖然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卻能武亦能文。他與兄弟虞新民兩人,從小練得一身好武藝。但虞新河骨子裏,還是一個正直、地道的舊式文化人,一手正宗的蘇體大氣磅礴、氣貫長虹。
由於家學淵源,他們兄弟二人並沒有到進步學堂上過學,更沒有接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小時候,家有私塾,他倆與佘氏姐妹,是被封閉在家塾中,讀過四書五經,習過諸子百家,曆代典藏也多有博覽,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
但平時,虞氏兄弟為人極其低調,絕無酸腐之氣,一生以勤奮務農為本。他們勤儉持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常生活與全村農民毫無異樣。平時在村裏,誰家有紅白喜事,需要對聯時,他們張口就來,信手寫出,如此而已。
教授與陳老師兩家從蘇南下放而來,兩輛車傍晚來到村裏。車輛剛剛停下,周昆就帶著武裝民兵端著槍,高呼著口號,將他們圍在一起。圍觀的村民們,也都跟著呼喊著口號,手臂舉成樹林,現場成了一場臨時批鬥會。
年邁的教授和瘸腿的陳老師,低著頭,聽著周昆宣布對“四類分子”的各項改造政策。彷徨四顧的老弱病殘,無依無靠的孤兒寡母,兩個嬌滴滴的美貌少婦,以及少婦懷抱中被嚇得哇哇啼哭的三歲**,猶如一群羊落入狼群之中。
虞新河看不下去了,他分開圍觀的人群,“老周,天色已晚,先讓人家老老小小安頓下來!”說著,又朗聲對周圍的人群說,“願意幫忙的留下,不願幫忙的馬上都散了!”
話一出口,人群逐漸開始散了。周昆正在興頭上,但看到虞新河和虞新民已經帶人開始幫助卸車,隻好草草收兵,帶著民兵懨懨散去。
農村天黑得早。當天晚上,等教授和陳老師兩家都收拾差不多的時候,已經晚上八點了。佘文芳和佘文秀已經在虞鬆遠家做好飯,炒了菜,還開了兩瓶地瓜燒,請兩家過去吃飯。
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小孩子們早就在兩家卸車和歸置東西時,已經和虞鬆遠、虞鬆權打成一片。他們早就餓了,此刻已經轟轟烈烈地吃開了。
兩家的大人,在剛下車就挨了一頓批鬥,現在桌上有酒有菜,頓時都熱淚盈眶。教授說,“虞老大、虞老二,剛才卸車時,我就知道房子位置這麽好,是你們兄弟爭取的。下午幸好又是你們解圍,我老太婆先敬你們兄弟一杯。”
陳老師也感慨地說,“我看出來了,大哥小哥和大嫂小嫂都是武林中人,俠肝義膽,仁義之士。我們都是戴罪之身,今後我們兩家,還少不得麻煩你們。”兩個少婦也一迭聲,感謝不盡。
虞新河站起身,“教授,陳老師,你們兩家來自我們祖先的故地,你們來了,就是緣分,我們都很高興。今天算是給你們接風了,我們不說不高興的事兒!”說著,和虞新民一起,帶領全家,給他們敬了一杯。
……
自“洪武趕散”始,時間雖然已經過去六百餘年,蘇北虞氏也已經遍及華南、華東和中西部廣大地區。但通過族譜傳頌和祖祖輩輩口口相傳,讓一代又一代的虞氏後代,牢記著他們的根-蘇州閶門。
其實,不僅是虞氏,在今天蘇北的揚州、淮陰、鹽城三市中,幾乎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說他們的祖籍為蘇州閶門,他們是閶門後裔。
正因為他們的祖先來自江南,他們的根在吳中,他們的祖蔭之地在古蘇州郡,因此,蘇北虞氏族人對六七十年代從江南虞氏祖籍下放而來的人,自然而然地就自來親。用現代普通話說,就是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虞新河身為虞氏宗族德高望重的族長,是虞家村自抗戰以來,幾十年內最有威望的人,也是全村村民們當然的主心骨。即使是造反派們在其它村武鬥打得銷煙四起、轟轟烈烈,但卻沒有一個人,敢在虞家村內胡作非為,隨意撒野。
在那段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混亂歲月裏,虞新河、虞新民兄弟倆精心庇護著教授和陳老師兩家。搞運動不反對,但無端**不行。為此,他們也與大隊小隊幹部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結下了仇怨,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教授和陳老師兩家,就這樣戰戰兢兢地在虞家村落了戶。頑童虞鬆遠最高興的是,多了兩個新夥伴。隻有七歲的他,就在那時,第一次受到家法的嚴厲教訓。
教授的兒媳於月月是省城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剛下放來到虞家村不到一周,就讓大隊書記周建國盯上了。
那天早晨,於月月正在門前鐵絲上曬被子。恰好周建國騎車路過,看到風搖楊柳一般的寡fu於月月在門前理著被子,便跳下自行車,走上前來,問寒問暖。
周建國當著教授的麵,很關懷的樣子,將手放在於月月肩頭。於月月對書記的關懷,不敢反抗,隻好技巧地躲開他的豬手,進屋裏給他倒了一碗水。
周建國作威作福慣了,見於月月故意躲著他,心裏的火騰地就升起了。
他沒有接於月月的碗,卻對教授和於月月聲色俱厲地教訓開了,“你們是來接受再教育的,不要嫌棄我們貧下中農,不要頑固地站在革命群眾的對立麵。我要好好給你們上上課,今天我全天有會,晚上……”
話沒說完,那時才七歲的虞鬆遠看到周建國在欺負女人,而且是欺負教授和嬸子,他義憤填膺地拉滿彈弓,精確瞄準後,小手一鬆,“噗”地一聲,將一顆拇指大的小石子準確擊中周建國的腦門正中。
雖然隻是七歲頑童,但虞鬆遠從小心眼多,勁頭大。他根本不知道這石子的威力有多大,會產生什麽危險。“撲嗵”一聲,周建國應聲倒地,後麵的一大通大道理,自然也被生生給打了回去…
日軍投降後,虞新河、虞新民兩兄弟,駕著馬車,腰插雙槍,帶著佘氏姐妹倆,風風光光地回到故鄉虞家村。此時,家中已經片瓦不存,一貧如洗,但村民們還是共同推舉虞新河擔任了族長。
虞新河、虞新民在虞氏宗祠和虞家老宅的廢墟之上,興建了兩座大草屋。並從枯井裏挖出當年佘先生藏匿的書籍、器物和少量金銀,決心從零開始,重振虞氏家業。
抗戰勝利那年春節,兄弟倆分別與佘氏姐妹大婚。姐姐佘文芳嫁給虞新河,而妹妹佘文秀,則嫁給了虞新民。據說,成婚大典是當年虞家村、乃至全縣的一大盛事,四周鄉紳都來慶賀。當時正是國共合作破裂之前,gcd的縣長和國民黨的縣長,都親來賀喜。
國共內戰開始前,省主席韓德勤手下愛將,國民黨蘇北四縣遊擊總指揮徐誌泰少將,曾對隻有20歲的虞新河許以稅警團團長的高官厚祿,但虞新河兄弟倆不想參加內戰,國仇家恨已報,他們甘願隱身民間,當回農民。
讓成年後的虞鬆遠始終不解的是,愛憎分明的父親和小爺,為什麽沒有加入gcd呢,這成了虞鬆遠後來的一塊心病,一直想搞個明白。
父親和小爺,母親和小嬸,對他們那幾年的行蹤,從來緘口不言,秘而不宣。但虞鬆遠還是從村子裏老人們的口中得知,或許是姨爹的死,讓他們選擇自願為民。
姨爹雖然屢次抗擊日寇,有功於國家民族,但他是一個舊軍人、小地主,性格又過於耿直剛烈。在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中,他因鬧情緒和消極抵製,而受到殘酷鬥爭,最終鬱悶而亡。姨奶也被作為地主婆,遊街批鬥,後因不甘受辱,在姨爹死後第三天,也投河自盡。
虞鬆遠自己也認為,姨爹雖然是個地主,但他所在的地方,當年都是茫茫葦蕩和荒野草灘,他所有的土地並不是搶奪、霸占別人來的,而是他自己帶領子侄開荒所得,也難怪他想不通要鬧情緒。想到這點,虞鬆遠開始有點理解大和小爺了。
那時候,姨爹的兒子和侄兒們都已經逃到了外地親戚家。姨爹和姨奶的後事,都是父親虞新河和小爺虞新民兄弟出麵承辦的。他們兄弟倆威名遠揚,又無可以批鬥他們的理由,地方幹部們並沒有為難他們。
姨爹的死是不是父親虞新河兄弟倆甘願埋名鄉裏的唯一原因,虞鬆遠不得而知。但他能肯定,威名赫赫、英雄無敵、曾令日寇聞風喪膽的父親和小爺,姨爹姨奶的慘死,肯定對他們的人生選擇,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到1949年蘇北全境解放時,虞新河早已家道破落,僅剩下幾間四麵漏風的破茅屋,已成了地地道道的赤貧農戶。土地改革時,被評了個下中農的成份。家裏唯一值錢的東西,是從老宅地下枯井裏悄悄起出的幾件古物,包括幾本線裝古書、一些字畫、瓷器,以及一塊明代禦賜燙金牌匾。
“社教”運動時,村裏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流行破“四舊”。虞新河的父親曾是著名鄉紳,雖然此時他們家已經是地地道道的貧困農民,但村裏的破“四舊”,還是得從他們家開始。
虞新河的三女兒虞琴,主動帶著運動積極分子們,來抄自己的家,讓虞新河兄弟痛心疾首。精心珍藏多年的這些帶有祖先印跡的、起著文化傳承功能的古物,瞬間被無情的火焰化為灰燼。
在抄家的人到來前,虞新河兄弟倆匆匆將部分線裝古書卷起,藏匿進一口醃鹹菜用的大甕內,埋入茅廁旁邊的地下。這十幾本書,也才得以幸免於難,成為後來虞家唯一值得珍藏的傳家之物。
虞新河雖然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卻能武亦能文。他與兄弟虞新民兩人,從小練得一身好武藝。但虞新河骨子裏,還是一個正直、地道的舊式文化人,一手正宗的蘇體大氣磅礴、氣貫長虹。
由於家學淵源,他們兄弟二人並沒有到進步學堂上過學,更沒有接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小時候,家有私塾,他倆與佘氏姐妹,是被封閉在家塾中,讀過四書五經,習過諸子百家,曆代典藏也多有博覽,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
但平時,虞氏兄弟為人極其低調,絕無酸腐之氣,一生以勤奮務農為本。他們勤儉持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常生活與全村農民毫無異樣。平時在村裏,誰家有紅白喜事,需要對聯時,他們張口就來,信手寫出,如此而已。
教授與陳老師兩家從蘇南下放而來,兩輛車傍晚來到村裏。車輛剛剛停下,周昆就帶著武裝民兵端著槍,高呼著口號,將他們圍在一起。圍觀的村民們,也都跟著呼喊著口號,手臂舉成樹林,現場成了一場臨時批鬥會。
年邁的教授和瘸腿的陳老師,低著頭,聽著周昆宣布對“四類分子”的各項改造政策。彷徨四顧的老弱病殘,無依無靠的孤兒寡母,兩個嬌滴滴的美貌少婦,以及少婦懷抱中被嚇得哇哇啼哭的三歲**,猶如一群羊落入狼群之中。
虞新河看不下去了,他分開圍觀的人群,“老周,天色已晚,先讓人家老老小小安頓下來!”說著,又朗聲對周圍的人群說,“願意幫忙的留下,不願幫忙的馬上都散了!”
話一出口,人群逐漸開始散了。周昆正在興頭上,但看到虞新河和虞新民已經帶人開始幫助卸車,隻好草草收兵,帶著民兵懨懨散去。
農村天黑得早。當天晚上,等教授和陳老師兩家都收拾差不多的時候,已經晚上八點了。佘文芳和佘文秀已經在虞鬆遠家做好飯,炒了菜,還開了兩瓶地瓜燒,請兩家過去吃飯。
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小孩子們早就在兩家卸車和歸置東西時,已經和虞鬆遠、虞鬆權打成一片。他們早就餓了,此刻已經轟轟烈烈地吃開了。
兩家的大人,在剛下車就挨了一頓批鬥,現在桌上有酒有菜,頓時都熱淚盈眶。教授說,“虞老大、虞老二,剛才卸車時,我就知道房子位置這麽好,是你們兄弟爭取的。下午幸好又是你們解圍,我老太婆先敬你們兄弟一杯。”
陳老師也感慨地說,“我看出來了,大哥小哥和大嫂小嫂都是武林中人,俠肝義膽,仁義之士。我們都是戴罪之身,今後我們兩家,還少不得麻煩你們。”兩個少婦也一迭聲,感謝不盡。
虞新河站起身,“教授,陳老師,你們兩家來自我們祖先的故地,你們來了,就是緣分,我們都很高興。今天算是給你們接風了,我們不說不高興的事兒!”說著,和虞新民一起,帶領全家,給他們敬了一杯。
……
自“洪武趕散”始,時間雖然已經過去六百餘年,蘇北虞氏也已經遍及華南、華東和中西部廣大地區。但通過族譜傳頌和祖祖輩輩口口相傳,讓一代又一代的虞氏後代,牢記著他們的根-蘇州閶門。
其實,不僅是虞氏,在今天蘇北的揚州、淮陰、鹽城三市中,幾乎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說他們的祖籍為蘇州閶門,他們是閶門後裔。
正因為他們的祖先來自江南,他們的根在吳中,他們的祖蔭之地在古蘇州郡,因此,蘇北虞氏族人對六七十年代從江南虞氏祖籍下放而來的人,自然而然地就自來親。用現代普通話說,就是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虞新河身為虞氏宗族德高望重的族長,是虞家村自抗戰以來,幾十年內最有威望的人,也是全村村民們當然的主心骨。即使是造反派們在其它村武鬥打得銷煙四起、轟轟烈烈,但卻沒有一個人,敢在虞家村內胡作非為,隨意撒野。
在那段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混亂歲月裏,虞新河、虞新民兄弟倆精心庇護著教授和陳老師兩家。搞運動不反對,但無端**不行。為此,他們也與大隊小隊幹部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結下了仇怨,給自己埋下了禍根。
教授和陳老師兩家,就這樣戰戰兢兢地在虞家村落了戶。頑童虞鬆遠最高興的是,多了兩個新夥伴。隻有七歲的他,就在那時,第一次受到家法的嚴厲教訓。
教授的兒媳於月月是省城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剛下放來到虞家村不到一周,就讓大隊書記周建國盯上了。
那天早晨,於月月正在門前鐵絲上曬被子。恰好周建國騎車路過,看到風搖楊柳一般的寡fu於月月在門前理著被子,便跳下自行車,走上前來,問寒問暖。
周建國當著教授的麵,很關懷的樣子,將手放在於月月肩頭。於月月對書記的關懷,不敢反抗,隻好技巧地躲開他的豬手,進屋裏給他倒了一碗水。
周建國作威作福慣了,見於月月故意躲著他,心裏的火騰地就升起了。
他沒有接於月月的碗,卻對教授和於月月聲色俱厲地教訓開了,“你們是來接受再教育的,不要嫌棄我們貧下中農,不要頑固地站在革命群眾的對立麵。我要好好給你們上上課,今天我全天有會,晚上……”
話沒說完,那時才七歲的虞鬆遠看到周建國在欺負女人,而且是欺負教授和嬸子,他義憤填膺地拉滿彈弓,精確瞄準後,小手一鬆,“噗”地一聲,將一顆拇指大的小石子準確擊中周建國的腦門正中。
雖然隻是七歲頑童,但虞鬆遠從小心眼多,勁頭大。他根本不知道這石子的威力有多大,會產生什麽危險。“撲嗵”一聲,周建國應聲倒地,後麵的一大通大道理,自然也被生生給打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