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同和一個舉子,竟然有如此大的能量,在以監察森嚴著稱的會試中行舞弊之事,而且還高中了會元。
盧颺起初聽到此事也是不敢置信,不過多參加了幾次文會之後,卻也知道了一些細節。
沈同和何許人也,乃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奉旨巡撫河南沈季文之子也,
明代督察院乃承襲唐宋的禦史台,監督百官、考察民情之用,皇帝直接管轄,不歸內閣鉗製,權力極大,督察院的六科監督六部,甚至有封駁之權。
而且督察院中的禦史互不統屬,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上下級概念,一個剛入職的七品進士,一樣可以彈劾尚書,而且督察院的各級長官還不能明著阻攔,因為在名義上,禦史隻對皇帝一人負責。
這種權責極大,又可通天的機構,在朝堂上最是清貴,每年的新科進士除了頭甲等佼佼者進翰林院外,其次便以能進督察院為傲了。
大明二百餘年,單從內閣成員的履曆來說,除了翰林院詹事府等機構,最多的便是督察院了。
所以沈季文雖是一個巡撫河南的三品都禦史,但也算大明最高權力階層的一員了。
而且明朝是一個農業社會,河南自古便是產糧大省,在明代河南可是非常重要的,盧颺初步估計,此人在大明的文官集團中,能排進前二十名。
弄清了沈同和的背景,盧颺對其科場舞弊之事倒也不奇怪了,不過在知道了沈同和的作弊手段後,盧颺還是得尊他一聲‘人才’。
院試、鄉試的舞弊,自不必說,沈同和作為左副都禦史的公子,這點能量還是有的,但其在會試中的手段,那就當得起‘人才’二字了。
在鄉試通過之後,高興之餘,沈同和也犯了難,因為會試在京師舉行,主考官一般為大學士,副主考便是尚書,同考官也是翰林學士充任,對於這些人,他爹的能量便力有不逮了。
而且出題的一般是兩個主考,想讓大學士漏題,那便是癡人說夢了。
所以沈同和便沒法打買題的算盤了,隻能從抄襲入手。
抄襲分為兩種,一種是夾帶,一種則是抄襲同考場舉子的,而沈同和則選擇雙管齊下。
沒法走通大學士的門路,沈同和便走了巡場官和搜檢官的路子。
會試的巡場官和搜檢官一般都是禦史兼任,級別不會很高,這個沈季文倒是能說上話,再加上大筆的銀錢,倒也有不怕死的應了這事。
夾帶倒是好弄,進場前,沈同和花大價錢請人造了精巧的袖珍小抄,又有人暗中通融,帶進去應該不難。
但是卻沒法保證一定能用得上,畢竟此次會試的題目不一定跟自己準備的夾帶正好匹配。
其實那個答應通融的搜檢官也是抱著這個想法,畢竟這種巧合的概率微乎其微,大概率那夾帶用不上,自己卻白落了一大筆銀子。
沈同和是個‘人才’,自然不會隻這一手準備,於是便想起了自己的親家趙鳴陽。
趙鳴陽是河南人士,素有才名,至於是什麽時候因為什麽而和沈同和結為兒女親家的,盧颺便不得而知了。
不知是沈同和父子二人的刻意謀劃,還是一切都碰巧了,反正趙鳴陽、沈同和兩個親家便一同參加了此次的會試,而且趙鳴陽還是個頗有文采的名士。
沈同和便把抄襲的主意打到了趙鳴陽身上,為此還買通了禮部負責安排考場座次的官員,將自己和趙鳴陽安排在了相近的號舍裏。
一切都準備好了,到了頭場入場這日,沈同和便如計劃那般,夾帶入場,而他的號舍旁邊便是親家趙鳴陽。
一切都趕巧了,待到九日清晨發下試題後,沈同和欣喜若狂,那頭場的第一道四書大題便被他的夾帶蒙中了。
他夾帶中便帶了曆科會元的大作,其中萬曆二十三年會元湯賓尹的大作正與此次題目相仿。
巡考官也已被買通,一陣旁若無人的奮筆疾書,沈同和很快便完成了第一題,但隨後卻又犯了難。
相比隋唐宋元,明代科舉製度異常完善,考題的劃分也很科學。
頭場考四書五經,一共七題,三道四書、四道五經,主要考察舉子的思想政治和治國理念。
二場考“論詔誥表判語”,一共五題,論、詔、誥、表、判語等各一道,主要考察舉子處理實際公務的能力。
三場則考策問、詩賦,一共五道,考題便就五花八門了,既有異常簡單的,也有異常難的,比如弘治十二年會試的三場題目便很難了,全場數千舉子中,也隻有唐寅和徐涇答對了。
因兩人之前裝逼過甚比較招人恨,亦或是負責出題的程敏政牽扯到了入閣的紛爭,兩人便被舉報跟出題的程敏政有一腿,但最後也沒查出個所以然來,隻得草草結案了。
由此,這會試的第三場,難度可見一遍,其主要考察舉子的知識水平和智商。
綜合來看,在封建社會,這三場考試便能比較全麵的考察出一個人的能力了。
但製度是好的,實行起來,卻是走了樣。
在明朝,科舉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便是閱卷隻重頭場,頭場隻重開頭的那道四書文。
因為從二月十六日最後一場結束,到二月二十七日發榜,留給閱卷官隻有十日的時間。
這十日間還需要糊名、謄卷、會商、搜落卷、報皇帝審批等必要的程序,所以真正用於閱卷的時間也沒多少。
一科會試應試舉子少則三千,多則四千不止,一人就有十七道答卷,這麽多的卷子,一共就十八名同考官批閱,不到十日的時間,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也是批閱不完的。
沒辦法,考官們便隻能看中頭場,而頭場中又以第一道四書題為重,隻要這題答好了,其他題目能中規中矩不犯大的失誤,當是一個進士落地了。
但這個中規中矩的要求,對於已經蒙中第一題的沈同和來說,難度也是不小。
<a id="wzsy" href="http://www.ahzww.org">ahzww.org</a>
盡管他不是如那些落第舉子攻訐的目不識丁,但要說中規中矩的答好剩下的十六題,卻也是難為他了。
不過好在他還有親家。
盧颺起初聽到此事也是不敢置信,不過多參加了幾次文會之後,卻也知道了一些細節。
沈同和何許人也,乃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奉旨巡撫河南沈季文之子也,
明代督察院乃承襲唐宋的禦史台,監督百官、考察民情之用,皇帝直接管轄,不歸內閣鉗製,權力極大,督察院的六科監督六部,甚至有封駁之權。
而且督察院中的禦史互不統屬,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上下級概念,一個剛入職的七品進士,一樣可以彈劾尚書,而且督察院的各級長官還不能明著阻攔,因為在名義上,禦史隻對皇帝一人負責。
這種權責極大,又可通天的機構,在朝堂上最是清貴,每年的新科進士除了頭甲等佼佼者進翰林院外,其次便以能進督察院為傲了。
大明二百餘年,單從內閣成員的履曆來說,除了翰林院詹事府等機構,最多的便是督察院了。
所以沈季文雖是一個巡撫河南的三品都禦史,但也算大明最高權力階層的一員了。
而且明朝是一個農業社會,河南自古便是產糧大省,在明代河南可是非常重要的,盧颺初步估計,此人在大明的文官集團中,能排進前二十名。
弄清了沈同和的背景,盧颺對其科場舞弊之事倒也不奇怪了,不過在知道了沈同和的作弊手段後,盧颺還是得尊他一聲‘人才’。
院試、鄉試的舞弊,自不必說,沈同和作為左副都禦史的公子,這點能量還是有的,但其在會試中的手段,那就當得起‘人才’二字了。
在鄉試通過之後,高興之餘,沈同和也犯了難,因為會試在京師舉行,主考官一般為大學士,副主考便是尚書,同考官也是翰林學士充任,對於這些人,他爹的能量便力有不逮了。
而且出題的一般是兩個主考,想讓大學士漏題,那便是癡人說夢了。
所以沈同和便沒法打買題的算盤了,隻能從抄襲入手。
抄襲分為兩種,一種是夾帶,一種則是抄襲同考場舉子的,而沈同和則選擇雙管齊下。
沒法走通大學士的門路,沈同和便走了巡場官和搜檢官的路子。
會試的巡場官和搜檢官一般都是禦史兼任,級別不會很高,這個沈季文倒是能說上話,再加上大筆的銀錢,倒也有不怕死的應了這事。
夾帶倒是好弄,進場前,沈同和花大價錢請人造了精巧的袖珍小抄,又有人暗中通融,帶進去應該不難。
但是卻沒法保證一定能用得上,畢竟此次會試的題目不一定跟自己準備的夾帶正好匹配。
其實那個答應通融的搜檢官也是抱著這個想法,畢竟這種巧合的概率微乎其微,大概率那夾帶用不上,自己卻白落了一大筆銀子。
沈同和是個‘人才’,自然不會隻這一手準備,於是便想起了自己的親家趙鳴陽。
趙鳴陽是河南人士,素有才名,至於是什麽時候因為什麽而和沈同和結為兒女親家的,盧颺便不得而知了。
不知是沈同和父子二人的刻意謀劃,還是一切都碰巧了,反正趙鳴陽、沈同和兩個親家便一同參加了此次的會試,而且趙鳴陽還是個頗有文采的名士。
沈同和便把抄襲的主意打到了趙鳴陽身上,為此還買通了禮部負責安排考場座次的官員,將自己和趙鳴陽安排在了相近的號舍裏。
一切都準備好了,到了頭場入場這日,沈同和便如計劃那般,夾帶入場,而他的號舍旁邊便是親家趙鳴陽。
一切都趕巧了,待到九日清晨發下試題後,沈同和欣喜若狂,那頭場的第一道四書大題便被他的夾帶蒙中了。
他夾帶中便帶了曆科會元的大作,其中萬曆二十三年會元湯賓尹的大作正與此次題目相仿。
巡考官也已被買通,一陣旁若無人的奮筆疾書,沈同和很快便完成了第一題,但隨後卻又犯了難。
相比隋唐宋元,明代科舉製度異常完善,考題的劃分也很科學。
頭場考四書五經,一共七題,三道四書、四道五經,主要考察舉子的思想政治和治國理念。
二場考“論詔誥表判語”,一共五題,論、詔、誥、表、判語等各一道,主要考察舉子處理實際公務的能力。
三場則考策問、詩賦,一共五道,考題便就五花八門了,既有異常簡單的,也有異常難的,比如弘治十二年會試的三場題目便很難了,全場數千舉子中,也隻有唐寅和徐涇答對了。
因兩人之前裝逼過甚比較招人恨,亦或是負責出題的程敏政牽扯到了入閣的紛爭,兩人便被舉報跟出題的程敏政有一腿,但最後也沒查出個所以然來,隻得草草結案了。
由此,這會試的第三場,難度可見一遍,其主要考察舉子的知識水平和智商。
綜合來看,在封建社會,這三場考試便能比較全麵的考察出一個人的能力了。
但製度是好的,實行起來,卻是走了樣。
在明朝,科舉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便是閱卷隻重頭場,頭場隻重開頭的那道四書文。
因為從二月十六日最後一場結束,到二月二十七日發榜,留給閱卷官隻有十日的時間。
這十日間還需要糊名、謄卷、會商、搜落卷、報皇帝審批等必要的程序,所以真正用於閱卷的時間也沒多少。
一科會試應試舉子少則三千,多則四千不止,一人就有十七道答卷,這麽多的卷子,一共就十八名同考官批閱,不到十日的時間,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也是批閱不完的。
沒辦法,考官們便隻能看中頭場,而頭場中又以第一道四書題為重,隻要這題答好了,其他題目能中規中矩不犯大的失誤,當是一個進士落地了。
但這個中規中矩的要求,對於已經蒙中第一題的沈同和來說,難度也是不小。
<a id="wzsy" href="http://www.ahzww.org">ahzww.org</a>
盡管他不是如那些落第舉子攻訐的目不識丁,但要說中規中矩的答好剩下的十六題,卻也是難為他了。
不過好在他還有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