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統七年六月初九,首輔顧秉謙在內閣中提出了立儲張驊的建議,在重臣會議上以二十二票讚同,五票反對,十三票棄權的方式獲得通過。
七月初七,張驊立為太子。
九月十一,萬統帝退位,張驊繼位,年號宣順。
十月廿二,內閣改組,黃汝良致仕隱退,增補農部尚書徐光啟為閣臣。
徐光啟的入閣,也是幾方博弈後的產物。
原本顧秉謙想要讓禮部尚書李邦華上位,但卻被官應震和喬應甲反對。
尤其是官應震對裏李邦華十分忌憚,幾方達成妥協,舉薦了派係色彩不濃,但卻是顧秉謙的南直鄉人的徐光啟出任閣臣。
徐光啟是馮紫英提出的人選。
雖然不是幾方最滿意的人選,但卻是幾方都能接受的人選,所以最終在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情況下,徐光啟懵裏懵懂入閣了。
練國事並沒有像最初大家預計的那樣出任商部尚書,而是出任了農部尚書,接替了徐光啟,而商部尚書依然沒換,這也讓所有人都頗感意外。
原本朱國禎是和黃汝良走得很近的,沒想到顧秉謙居然保留了朱國禎,所有人都意識到顧秉謙真的不像想象的那麽草包孱弱,不動聲色間就收編了朱國禎了。
想想也是,朱國禎是湖州南潯人,距離顧秉謙的蘇州昆山很近,二人早就相識,既然黃汝良已經落敗,識時務者為俊傑,那麽朱國禎也沒有必要去吊死在一棵樹上。
隻不過顧秉謙這等悄無聲息地完成了這樣一輪收編,還是讓官應震和喬應甲都感到不寒而栗。
以前都覺得顧秉謙沒什麽本事魄力,但現在看來,人家從易儲易帝到內閣調整,每一步都掐算到恰到好處。
這一輪人事調整中,雖然李邦華沒能入閣,但是徐光啟是個做事且沒有多少心思的人,入閣之後自然是唯顧秉謙這個首輔馬首是瞻,已經達到了目的。
加上現在馮紫英也很配合顧秉謙,否則顧秉謙也不會用農部尚書這個職位來酬謝馮係人馬,可以說現在顧秉謙在內閣已經有了相當話語權了。
現在練國事升任農部尚書之後空缺出來的吏部右侍郎,由楊鶴出任,而楊鶴空出來的左副都禦史則由則由傅試升任。
“瑤草,來坐。”馮紫英看著一臉謙衝淡然的馬士英,忍不住暗自嘉許,不愧是曆史上的有名人物,本時空中這個家夥還成了永隆八年這一科的狀元,翰林院染了一水之後,聽從了自己的建議,直接去了河南,這很不簡單了。
要知道在翰林院擔任修撰時,馬士英就是從六品了,按照慣例即便是要留在朝中,隻要從翰林院出來,起碼也要升三級,直接就要當正五品的官員了,也就是說,馬士英要比他前一科的諸如範景文、賀逢聖、王應熊這些人還要升得快得多。
馮紫英給馬士英的建議是在地方上曆練幾年,可以很好的體會到下邊的難處苦處,也了解到民間的各類事務和矛盾,對於日後入朝之後處理各類政務都大有裨益。
照理說,像馬士英這種狀元出身的角色,幾乎都是心高氣傲之輩,未必會聽別人這種明顯走偏鋒的建議,哪怕是馮紫英給出的,但馬士英卻聽了,還真的就下了地方,去了河南洛陽擔任同知,一幹就是四年,然後升任江西九江知府,在九江知府職位上一直幹到現在。
現在馮紫英覺得是該讓馬士英回朝的時候了,實打實在四品知府位置上又幹了五年,再不回朝,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你可知道此番召你回來的意圖?”馮紫英微笑著道,
馬士英心中有些激動,但卻不好暴露出來,“大人見招,無論什麽,瑤草都義無反顧。”
雖然是狀元出身,但是馬士英卻知道自己和眼前這個隻是二甲進士出身閣臣完全沒有可比性,雖然對方在科舉上未曾綻放多少光芒,但是人家在隨後入仕過程中卻堪稱絕才驚豔,每一次他的職位變動,都會給朝野內外到來無數震撼和驚喜。
“嗬嗬,沒那麽嚴重,難道還能讓你赴湯蹈火不成?”馮紫英笑著道:“好了,也不繞圈子了,都察院缺人,朝廷有意召你回來出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僉都禦史也是正四品,但是這卻是朝臣正四品,從地方上回來的三品官員才有資格平調三品,馬士英從四品知府調任都察院僉都禦史,這實際上就是升了,而且是升了兩級。
都察院無人,這是馮紫英一直最為不放心的,方有度在地方上染了一水之後,馮紫英已經安排他進入都察院,但是他卻沒還沒有資格擔任僉都禦史這一類職務,而是讓其進了巡城察院擔任禦史,算是替馮紫英控製五城兵馬司和巡捕營這支力量。
馮紫英很清楚,隨著內閣的調整完畢,日後的格局再不像之前了。
顧秉謙固然對自己還有依賴,但也在全力培植他自己的嫡係,而官應震和喬應甲對自己依然有了一些隱隱的忌憚和防範了。
官應震要防著自己與他爭奪未來的首輔之位,而喬應甲則擔心自己要取代他成為北地士人領袖。
尤其是自己在中青年北地士人中聲望太高,讓喬應甲很有點兒芒刺在背的感覺,這從自己與喬應甲的談話中就能感覺得出來。
這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馮紫英希望盡可能地淡化地域色彩,但是有些東西卻身不由己。
自己是北地青年士子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角色,不可避免的會讓北地士人青年一輩中對自己十分尊崇仰慕。
尤其是像鄭崇儉、孫傳庭乃至陳奇瑜這三個號稱山西三傑的青年士子,與自己關係都尤為密切,隱然加入了以自己為核心的團體,這直接威脅到了作為山西士人領袖的喬應甲的地位和影響力。
馮紫英也在努力淡化這種色彩,像賀逢聖也成為了自己團體中重要一員,而他是湖廣士子,馬士英也加入進來,他是西南士子,吳甡、許獬、許其勳等人則是江南士子,不過這種固有看法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徹底改變的。
一番談話之後,馮紫英也算是對永隆八年這一科的同學們有了一個更直觀的了解。
馬士英他們這一科的青檀書院學子表現不錯,馬士英、陳奇瑜、傅宗龍、孫傳庭、薛文周、宋師襄等人,也都開始閃耀自己的光芒。
王應熊、馬士英、傅宗龍這三個西南士人的代表,是從元熙三十六年後一直到萬統年間西南士人表現最為出色的三人,好巧不巧,馮紫英也王應熊、傅宗龍都是青檀書院同學,但傅宗龍永隆五年未能考中,不得不等到永隆八年才和馬士英一道考中。
王應熊與馮紫英關係密切,馬士英現在也和馮紫英關係十分親近,反倒是傅宗龍與陳奇瑜關係密切,還處於這個團體的外圍,也引來與陳奇瑜交好的鄭崇儉和孫傳庭的批評,同樣王應熊也在指責傅宗龍不識抬舉。
馮紫英也知道自己不可能贏得每個人的喜歡和支持,但是像陳奇瑜和傅宗龍這種因為抹不下麵子而刻意和自己拉開距離的就未免有些不必要了,
當然他也知道要化解這其間的心結可能也要一些時間和機緣,他到也不在意,不過倒是一幫同學很是著急,一直在其中斡旋促成。
除了在書院中年齡相仿關係一直比較親近密切的同學外,像比馮紫英他們這一批年齡要大一些的同學,其實現在也在有意無意地向馮紫英他們這個群體靠攏,如方震孺、宋統殷、葉廷桂等人。
宋統殷和葉廷桂都是北地士子,一個是山東即墨人,一個是河南歸德人,方震孺則是南直壽縣人。
在馮紫英入仕初期,雖然相當驚豔崛起,但是對於如宋統殷和葉廷桂等人來說,他們卻無意去攀附馮紫英。
畢竟你再驚豔,也不過就是一個翰林院修撰,再後來你當永平同知也好,順天府丞也好,對於同為進士出身的他們來說,這四五品官員,還是地方上的官員,他們內心是不怎麽瞧得上的,哪怕知道馮紫英未來不可限量,但對他們當時來說意義不大。
不過當馮紫英開始步入都察院掛任僉都禦史和兵部右侍郎巡撫陝西時,就由不得他們這一幫年齡要把馮紫英大七八歲的同學不正視了。
都察院僉都禦史是正四品,兵部侍郎是正三品,哪怕是掛任,可能都是很多進士一輩子難以企及和無法攀越的,但馮紫英隻用了十年時間就走上了。
再後來以都察院都禦史身份平江南,定河北,剿撫遼東,正二品了,就真的隻能讓人仰望了。
當馮紫英正式入閣成為大周最頂級的那幾個人之一時,沒有哪位同學不以是他的同學為榮,沒有哪位同學可以無視這一層關係。
再清高,也沒讓你做什麽屈辱折節之事,就是聯絡一下同學感情,這很難麽?
或許還有人抹不下這層顏麵,但極少,而且毫無意義。
七月初七,張驊立為太子。
九月十一,萬統帝退位,張驊繼位,年號宣順。
十月廿二,內閣改組,黃汝良致仕隱退,增補農部尚書徐光啟為閣臣。
徐光啟的入閣,也是幾方博弈後的產物。
原本顧秉謙想要讓禮部尚書李邦華上位,但卻被官應震和喬應甲反對。
尤其是官應震對裏李邦華十分忌憚,幾方達成妥協,舉薦了派係色彩不濃,但卻是顧秉謙的南直鄉人的徐光啟出任閣臣。
徐光啟是馮紫英提出的人選。
雖然不是幾方最滿意的人選,但卻是幾方都能接受的人選,所以最終在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情況下,徐光啟懵裏懵懂入閣了。
練國事並沒有像最初大家預計的那樣出任商部尚書,而是出任了農部尚書,接替了徐光啟,而商部尚書依然沒換,這也讓所有人都頗感意外。
原本朱國禎是和黃汝良走得很近的,沒想到顧秉謙居然保留了朱國禎,所有人都意識到顧秉謙真的不像想象的那麽草包孱弱,不動聲色間就收編了朱國禎了。
想想也是,朱國禎是湖州南潯人,距離顧秉謙的蘇州昆山很近,二人早就相識,既然黃汝良已經落敗,識時務者為俊傑,那麽朱國禎也沒有必要去吊死在一棵樹上。
隻不過顧秉謙這等悄無聲息地完成了這樣一輪收編,還是讓官應震和喬應甲都感到不寒而栗。
以前都覺得顧秉謙沒什麽本事魄力,但現在看來,人家從易儲易帝到內閣調整,每一步都掐算到恰到好處。
這一輪人事調整中,雖然李邦華沒能入閣,但是徐光啟是個做事且沒有多少心思的人,入閣之後自然是唯顧秉謙這個首輔馬首是瞻,已經達到了目的。
加上現在馮紫英也很配合顧秉謙,否則顧秉謙也不會用農部尚書這個職位來酬謝馮係人馬,可以說現在顧秉謙在內閣已經有了相當話語權了。
現在練國事升任農部尚書之後空缺出來的吏部右侍郎,由楊鶴出任,而楊鶴空出來的左副都禦史則由則由傅試升任。
“瑤草,來坐。”馮紫英看著一臉謙衝淡然的馬士英,忍不住暗自嘉許,不愧是曆史上的有名人物,本時空中這個家夥還成了永隆八年這一科的狀元,翰林院染了一水之後,聽從了自己的建議,直接去了河南,這很不簡單了。
要知道在翰林院擔任修撰時,馬士英就是從六品了,按照慣例即便是要留在朝中,隻要從翰林院出來,起碼也要升三級,直接就要當正五品的官員了,也就是說,馬士英要比他前一科的諸如範景文、賀逢聖、王應熊這些人還要升得快得多。
馮紫英給馬士英的建議是在地方上曆練幾年,可以很好的體會到下邊的難處苦處,也了解到民間的各類事務和矛盾,對於日後入朝之後處理各類政務都大有裨益。
照理說,像馬士英這種狀元出身的角色,幾乎都是心高氣傲之輩,未必會聽別人這種明顯走偏鋒的建議,哪怕是馮紫英給出的,但馬士英卻聽了,還真的就下了地方,去了河南洛陽擔任同知,一幹就是四年,然後升任江西九江知府,在九江知府職位上一直幹到現在。
現在馮紫英覺得是該讓馬士英回朝的時候了,實打實在四品知府位置上又幹了五年,再不回朝,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你可知道此番召你回來的意圖?”馮紫英微笑著道,
馬士英心中有些激動,但卻不好暴露出來,“大人見招,無論什麽,瑤草都義無反顧。”
雖然是狀元出身,但是馬士英卻知道自己和眼前這個隻是二甲進士出身閣臣完全沒有可比性,雖然對方在科舉上未曾綻放多少光芒,但是人家在隨後入仕過程中卻堪稱絕才驚豔,每一次他的職位變動,都會給朝野內外到來無數震撼和驚喜。
“嗬嗬,沒那麽嚴重,難道還能讓你赴湯蹈火不成?”馮紫英笑著道:“好了,也不繞圈子了,都察院缺人,朝廷有意召你回來出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僉都禦史也是正四品,但是這卻是朝臣正四品,從地方上回來的三品官員才有資格平調三品,馬士英從四品知府調任都察院僉都禦史,這實際上就是升了,而且是升了兩級。
都察院無人,這是馮紫英一直最為不放心的,方有度在地方上染了一水之後,馮紫英已經安排他進入都察院,但是他卻沒還沒有資格擔任僉都禦史這一類職務,而是讓其進了巡城察院擔任禦史,算是替馮紫英控製五城兵馬司和巡捕營這支力量。
馮紫英很清楚,隨著內閣的調整完畢,日後的格局再不像之前了。
顧秉謙固然對自己還有依賴,但也在全力培植他自己的嫡係,而官應震和喬應甲對自己依然有了一些隱隱的忌憚和防範了。
官應震要防著自己與他爭奪未來的首輔之位,而喬應甲則擔心自己要取代他成為北地士人領袖。
尤其是自己在中青年北地士人中聲望太高,讓喬應甲很有點兒芒刺在背的感覺,這從自己與喬應甲的談話中就能感覺得出來。
這是不可避免的。
雖然馮紫英希望盡可能地淡化地域色彩,但是有些東西卻身不由己。
自己是北地青年士子中最具傳奇色彩的角色,不可避免的會讓北地士人青年一輩中對自己十分尊崇仰慕。
尤其是像鄭崇儉、孫傳庭乃至陳奇瑜這三個號稱山西三傑的青年士子,與自己關係都尤為密切,隱然加入了以自己為核心的團體,這直接威脅到了作為山西士人領袖的喬應甲的地位和影響力。
馮紫英也在努力淡化這種色彩,像賀逢聖也成為了自己團體中重要一員,而他是湖廣士子,馬士英也加入進來,他是西南士子,吳甡、許獬、許其勳等人則是江南士子,不過這種固有看法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徹底改變的。
一番談話之後,馮紫英也算是對永隆八年這一科的同學們有了一個更直觀的了解。
馬士英他們這一科的青檀書院學子表現不錯,馬士英、陳奇瑜、傅宗龍、孫傳庭、薛文周、宋師襄等人,也都開始閃耀自己的光芒。
王應熊、馬士英、傅宗龍這三個西南士人的代表,是從元熙三十六年後一直到萬統年間西南士人表現最為出色的三人,好巧不巧,馮紫英也王應熊、傅宗龍都是青檀書院同學,但傅宗龍永隆五年未能考中,不得不等到永隆八年才和馬士英一道考中。
王應熊與馮紫英關係密切,馬士英現在也和馮紫英關係十分親近,反倒是傅宗龍與陳奇瑜關係密切,還處於這個團體的外圍,也引來與陳奇瑜交好的鄭崇儉和孫傳庭的批評,同樣王應熊也在指責傅宗龍不識抬舉。
馮紫英也知道自己不可能贏得每個人的喜歡和支持,但是像陳奇瑜和傅宗龍這種因為抹不下麵子而刻意和自己拉開距離的就未免有些不必要了,
當然他也知道要化解這其間的心結可能也要一些時間和機緣,他到也不在意,不過倒是一幫同學很是著急,一直在其中斡旋促成。
除了在書院中年齡相仿關係一直比較親近密切的同學外,像比馮紫英他們這一批年齡要大一些的同學,其實現在也在有意無意地向馮紫英他們這個群體靠攏,如方震孺、宋統殷、葉廷桂等人。
宋統殷和葉廷桂都是北地士子,一個是山東即墨人,一個是河南歸德人,方震孺則是南直壽縣人。
在馮紫英入仕初期,雖然相當驚豔崛起,但是對於如宋統殷和葉廷桂等人來說,他們卻無意去攀附馮紫英。
畢竟你再驚豔,也不過就是一個翰林院修撰,再後來你當永平同知也好,順天府丞也好,對於同為進士出身的他們來說,這四五品官員,還是地方上的官員,他們內心是不怎麽瞧得上的,哪怕知道馮紫英未來不可限量,但對他們當時來說意義不大。
不過當馮紫英開始步入都察院掛任僉都禦史和兵部右侍郎巡撫陝西時,就由不得他們這一幫年齡要把馮紫英大七八歲的同學不正視了。
都察院僉都禦史是正四品,兵部侍郎是正三品,哪怕是掛任,可能都是很多進士一輩子難以企及和無法攀越的,但馮紫英隻用了十年時間就走上了。
再後來以都察院都禦史身份平江南,定河北,剿撫遼東,正二品了,就真的隻能讓人仰望了。
當馮紫英正式入閣成為大周最頂級的那幾個人之一時,沒有哪位同學不以是他的同學為榮,沒有哪位同學可以無視這一層關係。
再清高,也沒讓你做什麽屈辱折節之事,就是聯絡一下同學感情,這很難麽?
或許還有人抹不下這層顏麵,但極少,而且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