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英,工部那邊看樣子山陝商人是去談妥了?”張懷昌很隨意地問道。
“估計應該差不多了,遵化鐵廠問題更麻煩,虧空更大,工部早就在喊吃不消了,據說山陝商人出了四十萬兩銀子拿下了六成股份,現在崔大人已經報到內閣去了,就等內閣批複了。”
馮紫英也沒遮掩,遵化鐵廠規模和投入要比軍器局遵化工坊大得多,那不能比。
“熙寰,你覺得呢?”張懷昌目光投向徐大化,這位兵部左侍郎對軍務並不擅長,所以反而是管武庫司和車駕司。
“大人,遵化工坊的確虧空嚴重,但軍器關係重大,這麽輕易出售,是否合適?”徐大化還打算熬一熬。
馮紫英瞟了徐大化一眼,他知道這廝怕是想要些好處,但出於從節約時間和成本出發,讓那幫山陝商人出些銀子也沒問題,但如果獅子大開口,那就有點兒過了,他得壓一壓對方的話頭。
“徐大人,不是我吹噓,永平府的火器工坊規模大概在遵化工坊的兩倍作用,工藝水準更是遠超遵化工坊,這還沒說佛山莊記,那邊的規模起碼是軍器局京中和遵化加起來的規模三倍以上,工藝更不用說,莊記那邊直接是招募從南洋過來的西夷匠師,然後培養自己學徒,水準更高,他們已經能夠大規模生產自生火銃了,仿製的紅衣炮水平也趕上了西夷人的,您覺得軍器局這點兒家當有必要敝帚自珍麽?”
被馮紫英頂得有些難受,徐大化臉色陰下來,“紫英,那為何這些山陝商人還要對遵化工坊如此上心?他們不如自己再建工坊便是。”
“大人,這些山陝商人也是無利不起早的,遵化鐵廠是現成的,遵化火器工坊也是現成的,有大批熟練匠師匠人,稍加改造就能立即上手,至於說佛山那邊規模雖大,但是佛山鐵料不足,須得要從外邊運來,運費花費大,成本就攤高了,而且我們大周軍器主要用於九邊,都在北麵,這運過來成本也要再加一成,哪裏比得上就在京畿之地就地建造?”
馮紫英的態度也很隨意,既不慣著對方,但是也沒有太刻薄,而是很平和自然地和對方講道理,“何況也說好了,軍器工坊可以由朝廷派人來監督,若是有什麽問題,也有一票否決權,這樣一來,大家相安無事,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
徐大化心態稍微平和了一些,他也知道自己擋不住這樁事兒,便是再設置一些阻礙,不過是招來山陝商人和朝中北地士人的不滿,沒太大意義,所以也就不再多說。
而張懷昌早就知道這徐大化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也不知道葉向高與永隆帝怎麽就在這個人身上達成了妥協,讓他來兵部了,也幸虧這家夥不懂軍務,也還算知趣,不怎麽過問,若是真的讓他來插手軍務,那才真的是要出大事。
談完了遵化軍器局工坊的事兒,徐大化倒也幹脆,直接拍拍屁股走人,隻剩下張懷昌和馮紫英二人。
袁可立還在揚州沒有回來,看樣子淮揚鎮的問題不少,要組建這樣一個軍鎮,在總兵人選問題上就會是一個非常激烈的爭執。
內閣、皇帝、兵部,以及南京六部和他們背後的江南士紳,隻怕都有打算。
張懷昌是遼東人,對於組建淮揚鎮沒太大興趣,但是這是內閣為了平息江南的民意而確定的,他作為兵部尚書也不會反對,相比之下荊襄鎮更讓他在意。
固原鎮的糟糕表現讓他這個兵部尚書傾向於裁撤固原鎮,縮減寧夏和甘肅鎮,當然作為交換,黃汝良也向張懷昌承諾,登萊水師和福建水師要進一步加強,荊襄鎮也要確保,遼東、薊鎮、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六鎮不得削減投入。
張懷昌是很欣賞馮紫英的,大概有愛屋及烏的緣故。
馮唐在遼東幹得很符合張懷昌心意,雖然有撫順之敗,但那是李成梁遺留下來的禍端,不能算到馮唐頭上。
馮唐采取的軍事上防禦為主,經濟上滲透控製,對東蒙古草原上的內喀爾喀和科爾沁以及海西女真都采取籠絡收買的方式來結成對建州女真的統一戰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起碼在現在建州女真不得不調轉方向,一方麵先行攻略野人女真,一方麵拉攏察哈爾人,在遼東卻沒能取得多少進展。
“大人,西南局麵恐怕需要慎重對待,我擔心這不僅僅隻是局限於西南,或許會牽連到其他啊。”這個話題馮紫英已經想了很久了,王子騰的詭異表現不能不讓人擔心,或許內閣已經覺察到了,但他覺得他們還是有些大意了。
“因為王子騰的登萊軍?”張懷昌也不諱言,“擔心他們和楊應龍有勾連,嗯,包括咱們朝中一些人?”
馮紫英笑了起來,“大人明鑒,淮揚鎮讓人心裏不踏實啊。”
“紫英這麽擔心?九邊精銳,你豈能不知道底細?”張懷昌傲然道:“隻要朝廷掌握著九邊精銳,便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大人,九邊精銳馬上都要變成七邊精銳了。”馮紫英苦笑著道:“固原鎮在西南的表現您也知曉,這稱得上精銳麽?荊襄軍花了偌大心血,但也表現平平,令人擔心啊。”
“如果九邊軍都不行,那其他就更不用提了。”張懷昌歎息了一聲,“裁撤固原,縮編甘寧,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淮揚鎮的問題,朝廷內部已經吵了幾個月了,拖下去也不是辦法,倭寇襲擾江南也是事實,朝廷京師都有賴於江南漕運,你也知道江南已經有民變風聲,我們都知道是些什麽人在推波助瀾背後使壞,但需要顧全大局,先把眼前局麵扛過去啊。”
“大人,自我入仕以來,就沒有感覺到朝廷哪一年寬鬆過,每年不是這裏出事兒,就是那裏挺不過去,年年如此,您都說先把眼前難局熬過去,那明年如果更糟糕怎麽辦?”馮紫英也是麵帶沉重之色,“治標不治本,隻求眼前安穩,遲早要出事兒啊。”
張懷昌何嚐不知,但問題是現在朝廷的情形是隻能先治標,把局勢控製住,才能說其他。
“我知道紫英你在擔心什麽,皇上和內閣也應該有所考慮,但天家的事情,有時候外人不便置喙,內閣有時候也難。”張懷昌揉了揉太陽穴,“很多東西在沒有真正暴露出來的時候,你隻能靜觀其變,否則一旦提早介入了,也許就會被人視為是有意撩撥引導,這頂帽子你我都是扛不起的。”
離開兵部時,馮紫英心情很沉重,說來說去,朝廷諸公都還是不太願意介入這天家之事,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對未來的局麵有些看不清摸不準,所以大家都願意坐等局麵落定再來。
反正無論是誰坐上皇位,都不可能繞得過士林文臣們,所以他們是穩坐釣魚台。
問題是這種拖延可能引發很多意想不到的風險,甚至可能為內外敵人所乘,這一點朝中諸公似乎有意無意的忽略了。
自己該做些什麽來挽轉局麵呢?馮紫英苦思,自己在順天府之後,具體事情權力更大了,但是對朝中諸公的影響力卻小了,不想在翰林院的時候,主要心思就是了解情況,謀劃策劃,無論是六部尚書還是那個諸公,乃至皇帝,都可以侃侃而談,無需顧忌其他。
但現在不一樣,你稍稍超出範圍,就會被其他官員視為你這是好高騖遠或者杞人憂天,那些人的抵觸情緒也很大,所以馮紫英還得要好好琢磨一番。
思前想後,馮紫英還是覺得要去齊永泰那裏走一遭,不把自己心裏的擔心說透,他始終難以釋懷。
“你擔心義忠親王會在江南起事,嗯,或者說扯起反叛的大旗?”齊永泰語氣並沒有像馮紫英想象的那樣驚訝和緊張,而是似乎在評估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齊師,賈敬是義忠親王以前的首席智囊,尤其是財政上的這一塊,據說原來一直是賈敬在負責,現在他假死去了江南,與他一道去江南的還有湯賓尹和韓敬師徒,這是我能確定的,北靜郡王肯定也在其中,王子騰在湖廣心懷叵測,牛繼宗在積蓄實力,看看他們的活躍情況,就能知曉義忠親王絕對不會這麽安於當個備受煎熬的親王,我很擔心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某個時候會不會因為某一件突發事件,而導致……”
馮紫英的話讓齊永泰笑了起來,看著齊永泰笑得輕鬆,馮紫英也沒來由的輕鬆了不少。
“紫英,你說的這些,你覺得我們覺察了麽?”齊永泰反問。
“應該是有覺察吧?”馮紫英不確定他們究竟對這種威脅的判斷,究竟有多大。
“嗯,肯定有覺察,但是你以為就目前局麵來看,真要有人在江南豎起造反大旗,會有多大希望?”齊永泰再問。
馮紫英想了想,搖搖頭:“幾乎沒有希望,沒有大義名分,沒有軍隊支持,單靠江南那點兒,不可能。”
“估計應該差不多了,遵化鐵廠問題更麻煩,虧空更大,工部早就在喊吃不消了,據說山陝商人出了四十萬兩銀子拿下了六成股份,現在崔大人已經報到內閣去了,就等內閣批複了。”
馮紫英也沒遮掩,遵化鐵廠規模和投入要比軍器局遵化工坊大得多,那不能比。
“熙寰,你覺得呢?”張懷昌目光投向徐大化,這位兵部左侍郎對軍務並不擅長,所以反而是管武庫司和車駕司。
“大人,遵化工坊的確虧空嚴重,但軍器關係重大,這麽輕易出售,是否合適?”徐大化還打算熬一熬。
馮紫英瞟了徐大化一眼,他知道這廝怕是想要些好處,但出於從節約時間和成本出發,讓那幫山陝商人出些銀子也沒問題,但如果獅子大開口,那就有點兒過了,他得壓一壓對方的話頭。
“徐大人,不是我吹噓,永平府的火器工坊規模大概在遵化工坊的兩倍作用,工藝水準更是遠超遵化工坊,這還沒說佛山莊記,那邊的規模起碼是軍器局京中和遵化加起來的規模三倍以上,工藝更不用說,莊記那邊直接是招募從南洋過來的西夷匠師,然後培養自己學徒,水準更高,他們已經能夠大規模生產自生火銃了,仿製的紅衣炮水平也趕上了西夷人的,您覺得軍器局這點兒家當有必要敝帚自珍麽?”
被馮紫英頂得有些難受,徐大化臉色陰下來,“紫英,那為何這些山陝商人還要對遵化工坊如此上心?他們不如自己再建工坊便是。”
“大人,這些山陝商人也是無利不起早的,遵化鐵廠是現成的,遵化火器工坊也是現成的,有大批熟練匠師匠人,稍加改造就能立即上手,至於說佛山那邊規模雖大,但是佛山鐵料不足,須得要從外邊運來,運費花費大,成本就攤高了,而且我們大周軍器主要用於九邊,都在北麵,這運過來成本也要再加一成,哪裏比得上就在京畿之地就地建造?”
馮紫英的態度也很隨意,既不慣著對方,但是也沒有太刻薄,而是很平和自然地和對方講道理,“何況也說好了,軍器工坊可以由朝廷派人來監督,若是有什麽問題,也有一票否決權,這樣一來,大家相安無事,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
徐大化心態稍微平和了一些,他也知道自己擋不住這樁事兒,便是再設置一些阻礙,不過是招來山陝商人和朝中北地士人的不滿,沒太大意義,所以也就不再多說。
而張懷昌早就知道這徐大化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也不知道葉向高與永隆帝怎麽就在這個人身上達成了妥協,讓他來兵部了,也幸虧這家夥不懂軍務,也還算知趣,不怎麽過問,若是真的讓他來插手軍務,那才真的是要出大事。
談完了遵化軍器局工坊的事兒,徐大化倒也幹脆,直接拍拍屁股走人,隻剩下張懷昌和馮紫英二人。
袁可立還在揚州沒有回來,看樣子淮揚鎮的問題不少,要組建這樣一個軍鎮,在總兵人選問題上就會是一個非常激烈的爭執。
內閣、皇帝、兵部,以及南京六部和他們背後的江南士紳,隻怕都有打算。
張懷昌是遼東人,對於組建淮揚鎮沒太大興趣,但是這是內閣為了平息江南的民意而確定的,他作為兵部尚書也不會反對,相比之下荊襄鎮更讓他在意。
固原鎮的糟糕表現讓他這個兵部尚書傾向於裁撤固原鎮,縮減寧夏和甘肅鎮,當然作為交換,黃汝良也向張懷昌承諾,登萊水師和福建水師要進一步加強,荊襄鎮也要確保,遼東、薊鎮、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六鎮不得削減投入。
張懷昌是很欣賞馮紫英的,大概有愛屋及烏的緣故。
馮唐在遼東幹得很符合張懷昌心意,雖然有撫順之敗,但那是李成梁遺留下來的禍端,不能算到馮唐頭上。
馮唐采取的軍事上防禦為主,經濟上滲透控製,對東蒙古草原上的內喀爾喀和科爾沁以及海西女真都采取籠絡收買的方式來結成對建州女真的統一戰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起碼在現在建州女真不得不調轉方向,一方麵先行攻略野人女真,一方麵拉攏察哈爾人,在遼東卻沒能取得多少進展。
“大人,西南局麵恐怕需要慎重對待,我擔心這不僅僅隻是局限於西南,或許會牽連到其他啊。”這個話題馮紫英已經想了很久了,王子騰的詭異表現不能不讓人擔心,或許內閣已經覺察到了,但他覺得他們還是有些大意了。
“因為王子騰的登萊軍?”張懷昌也不諱言,“擔心他們和楊應龍有勾連,嗯,包括咱們朝中一些人?”
馮紫英笑了起來,“大人明鑒,淮揚鎮讓人心裏不踏實啊。”
“紫英這麽擔心?九邊精銳,你豈能不知道底細?”張懷昌傲然道:“隻要朝廷掌握著九邊精銳,便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大人,九邊精銳馬上都要變成七邊精銳了。”馮紫英苦笑著道:“固原鎮在西南的表現您也知曉,這稱得上精銳麽?荊襄軍花了偌大心血,但也表現平平,令人擔心啊。”
“如果九邊軍都不行,那其他就更不用提了。”張懷昌歎息了一聲,“裁撤固原,縮編甘寧,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淮揚鎮的問題,朝廷內部已經吵了幾個月了,拖下去也不是辦法,倭寇襲擾江南也是事實,朝廷京師都有賴於江南漕運,你也知道江南已經有民變風聲,我們都知道是些什麽人在推波助瀾背後使壞,但需要顧全大局,先把眼前局麵扛過去啊。”
“大人,自我入仕以來,就沒有感覺到朝廷哪一年寬鬆過,每年不是這裏出事兒,就是那裏挺不過去,年年如此,您都說先把眼前難局熬過去,那明年如果更糟糕怎麽辦?”馮紫英也是麵帶沉重之色,“治標不治本,隻求眼前安穩,遲早要出事兒啊。”
張懷昌何嚐不知,但問題是現在朝廷的情形是隻能先治標,把局勢控製住,才能說其他。
“我知道紫英你在擔心什麽,皇上和內閣也應該有所考慮,但天家的事情,有時候外人不便置喙,內閣有時候也難。”張懷昌揉了揉太陽穴,“很多東西在沒有真正暴露出來的時候,你隻能靜觀其變,否則一旦提早介入了,也許就會被人視為是有意撩撥引導,這頂帽子你我都是扛不起的。”
離開兵部時,馮紫英心情很沉重,說來說去,朝廷諸公都還是不太願意介入這天家之事,更重要的是大家都對未來的局麵有些看不清摸不準,所以大家都願意坐等局麵落定再來。
反正無論是誰坐上皇位,都不可能繞得過士林文臣們,所以他們是穩坐釣魚台。
問題是這種拖延可能引發很多意想不到的風險,甚至可能為內外敵人所乘,這一點朝中諸公似乎有意無意的忽略了。
自己該做些什麽來挽轉局麵呢?馮紫英苦思,自己在順天府之後,具體事情權力更大了,但是對朝中諸公的影響力卻小了,不想在翰林院的時候,主要心思就是了解情況,謀劃策劃,無論是六部尚書還是那個諸公,乃至皇帝,都可以侃侃而談,無需顧忌其他。
但現在不一樣,你稍稍超出範圍,就會被其他官員視為你這是好高騖遠或者杞人憂天,那些人的抵觸情緒也很大,所以馮紫英還得要好好琢磨一番。
思前想後,馮紫英還是覺得要去齊永泰那裏走一遭,不把自己心裏的擔心說透,他始終難以釋懷。
“你擔心義忠親王會在江南起事,嗯,或者說扯起反叛的大旗?”齊永泰語氣並沒有像馮紫英想象的那樣驚訝和緊張,而是似乎在評估這種可能性有多大。
“齊師,賈敬是義忠親王以前的首席智囊,尤其是財政上的這一塊,據說原來一直是賈敬在負責,現在他假死去了江南,與他一道去江南的還有湯賓尹和韓敬師徒,這是我能確定的,北靜郡王肯定也在其中,王子騰在湖廣心懷叵測,牛繼宗在積蓄實力,看看他們的活躍情況,就能知曉義忠親王絕對不會這麽安於當個備受煎熬的親王,我很擔心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某個時候會不會因為某一件突發事件,而導致……”
馮紫英的話讓齊永泰笑了起來,看著齊永泰笑得輕鬆,馮紫英也沒來由的輕鬆了不少。
“紫英,你說的這些,你覺得我們覺察了麽?”齊永泰反問。
“應該是有覺察吧?”馮紫英不確定他們究竟對這種威脅的判斷,究竟有多大。
“嗯,肯定有覺察,但是你以為就目前局麵來看,真要有人在江南豎起造反大旗,會有多大希望?”齊永泰再問。
馮紫英想了想,搖搖頭:“幾乎沒有希望,沒有大義名分,沒有軍隊支持,單靠江南那點兒,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