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今日新聞》今日刊載的消息的確在整個京師城裏引發了巨大的震動,便是尋常難得了解或者關心時政的深閨婦人們也一樣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這些消息。
無他,這段時間裏蒙古人入侵帶來的巨大壓力實在太大了,一遭遭遇這種戰火臨身,使得大家一下子無法接受了。
似乎天下承平二十多年,年輕這一代人似乎就從來沒有體會過戰火的滋味,對蒙古人或者女真人的印象就停留在那些個趕著馬匹來京師城,帶著毛皮、參茸、金砂,渾身髒兮兮帶著味兒,舉止粗魯,言語生硬的那些個商隊。
往日也曾聽聞過戰事的故事,那要麽就在遙遠的邊牆上,要麽就是在榆林、大同或者遼東這些邊鎮內外,真正能讓京師城的士民們有些印象就是二十年前察哈爾人的寇邊,但是他們也隻是在永平府和宣府鎮那邊打進來,並未真正深入到順天府境內,對京師城百姓的衝擊完全沒有這一次大。
哪像這一次,蒙古人竟然突破了懷柔和密雲,直逼到了順義、平穀一線,這幾乎就是要打到北京城下了,想起呼嘯而來的鐵騎,猙獰可怖的外族人,揮舞著馬刀,手拿著皮鞭衝進城來燒殺搶掠,整個京師城百姓就再也沒法坐得住了。
這陡然間京師城中各種流言謠言就開始一下子盛行起來了,加上從城外大量湧入的京郊士紳大戶們也是唯恐天下不亂,翻弄著嘴皮子,誇大其詞地描述那些蒙古人是多麽的邪惡恐怖,似乎要隨時隨地都能化身妖魔鬼怪擇人而噬,這種情形隻能加重京師城內的士民們的恐懼感。
這種傳遞效應會不斷的增強,羊群效應讓所有人都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壓抑感。
實際上在朝中稍微懂些軍務的官員反而沒有太大影響,蒙古人就算是能打到京師城下又能如何?
巍峨雄峻的京師城便是強橫如兩百年前的瓦剌太師也先也一樣隻能折戟於此,灰溜溜打道回府,更別說現在邊軍精銳的大同軍和宣府軍已經大舉進入順天府,而察哈爾人也遠不如那個時代的瓦剌人了。
但對於普通士民來說,哪怕是朝廷除了布告,他們一樣會覺得這是朝廷在掩蓋敗局,是在安撫民心,相反,坊間隨便一個流言都能讓他們趨之若鶩,更別說本來也就有別有用心之人在其中興風作浪了。
這也是永隆帝和兵部、禮部要半遮半掩的將三屯營京營慘敗一事公之於眾的緣故,因為這麽大的事兒實在是瞞不過人,那潰逃的一兩萬人中雖然絕大部分逃到了永平府,小部分逃到了遵化被收羅起來,但是仍然有極少數通過各種渠道逃回了京師城,更別說朝中一樣無法保密。
這等消息遲早要傳開,與其被有心人炒作得沸沸揚揚甚至脫離實際,還不如借用《今日新聞》這樣一個媒體平台來公之於眾,起碼現在《今日新聞》的口碑在京畿之地還相當好,通過這個報刊出來的新聞消息,更能為百姓所接受。
當然《今日新聞》也樂得能夠借用這樣一個機會樹立起自身在京畿地區毋庸置疑絕對第一的行業地位,這也算是兩利。
《今日新聞》也發布了內喀爾喀人在遷安城戰敗的新聞,但這卻遠不足以吸引京師城裏百姓們的注意力,遷安城怎麽能和京營相比?京營這是生活在京師百姓身邊最親近最直觀的軍隊,是皇帝陛下的親軍,出征不敢說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起碼也應當風光無比才對,怎麽能一戰之下就全數變成了俘虜?
《今日新聞》裏並未提及京營大敗被俘數萬人的情形,但是這個消息一放出來,就有無數人自行腦補,然後還有無數人四處通過一些消息靈通人士打探核實,京營被蒙古人包了餃子的真實情況也就瞞不住了。
馮紫英還沒有來得及出門,就已經被人堵在了家裏邊。
馮紫英回京的消息其實在昨日就傳開了,但是真正發酵的還是馮紫英覲見皇帝,而《今日新聞》今日又刊載了永平民壯在遷安城下阻擊內喀爾喀人大獲全勝的消息之後。
得到這個消息的許多人都想來打探這個情況的真實性,畢竟在遷安城被永平民壯阻擊大獲全勝和京營大敗被俘數萬人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的消息實在太讓人不可思議了,好像應該是兩個結果徹底反轉過來才更讓人覺得正常。
幾大會館,包括山陝、洞庭、龍遊、安福、徽州等地會館,紛紛來投貼求見,還有自然就是已經暫時解散大部分學員都已經轉移到了京城中住下的青檀書院的學子們,以及馮紫英的這些同學們,另外就是像東平郡王、北靜郡王這些武勳代表們,甚至連陳繼先和仇士本都送來了拜帖,這可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事情。
論理馮紫英在永平府的政績已經和除山陝會館的這些商人們沒有太大關係了,畢竟馮紫英已經走了地方官員的道路,而且永平府既非順天、金陵、寧波、蘇州這樣的遮奢大府,馮紫英也不是一府主官,不過是一個同知而已,這些主要以南方為根基的商賈們好像沒有必要再多麽看重這位昔日風光一時的小馮修撰了。
但是商人們的嗅覺和洞察力卻不是一般人能比擬的,甚至比許多官員們更敏銳。
馮紫英在風頭最盛的時候主動避出京師前往永平,這個舉動本身就很耐人尋味,再加上北麵遼東薊鎮兩大重鎮總攬大權的總督依然是其父,這一回又如此突兀的被皇帝召見並給予嘉譽敘功,混雜著遷安之戰的勝利消息,商人們還不明白這裏邊的味道,那就真的不夠格混商幫了。
看見豐城胡同裏邊車船輻輳的樣子,馮紫英也是吃了一驚,雖然也估計到《今日新聞》隻要一出來,肯定會引起許多有心人的關注,但是如此規模,如此力度,還是讓他大為震動。
皇上這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啊,雖然馮紫英不認為這就是多麽糟糕的事情,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本來既是一個相對辯證的道理,他從來沒指望過隻占好處不承擔壓力風險的事兒。
商賈們也就罷了,無外乎就是祝賀,再度拉近關係,敘敘舊情,同學們來自然也是了解具體情況,順帶加深感情,而武勳代表們就不太好說了,恐怕是心情複雜,卻又難以言喻。
至於像陳繼先和仇士本,一個五軍營大將,一個神樞營副將,乃是現在京營中僅存的兩支武裝力量首領,陳繼先的傾向馮紫英不確定,但是馮紫英知道這家夥前期一直是托病,而仇士本則應該是永隆帝的嫡係鐵杆,這二位也要拜會自己,就未免有些讓人浮想聯翩了。
”怎麽了,相公?“沈宜修在晴雯的攙扶下,看馮紫英滿臉凝重神色的看著拜帖,有些不解。
即便是馮唐馮紫英父子不在京中,馮府一樣會經常收到各種拜帖,其實許多拜帖並不需要回帖,送貼者其實就是一個姿態態度,表明對馮家父子中或者父子中某一人的尊重禮敬。
比如像馮唐昔日在榆林或者大同的部下進京了,便是知曉老上司不在京中,送上一份拜帖和禮物,其實也就是一個姿態,家人在給馮唐寫信時自然也會提到某某某年某月來家中送貼,自然也能在馮唐心目中加深印象。
同樣像馮紫英幫助過提攜過的人,比如沈有容,比如日後的賀虎臣或者黃得功、左良玉,又或者賈環,隻要他們日後有了一番事業,那麽都需要有這樣一套禮儀。
同理馮紫英對齊永泰、喬應甲和官應震也是如此,甚至也包括柴恪這些人。
具體親疏程度也和拜會送拜帖的頻率息息相關,有些是逢年過節活著家中有喜事時禮儀式的拜帖,有些是自己回京時需要表明一個態度,當然有些則是真的送貼要求見。
這些都能根據帖子的規格和貼中話語就能體現出來,這也成為大周中上層社會階層中一個最具現實意義的交際程序。
沈宜修在家中的時候也經常處理這些拜帖,絕大部分都不需要回帖,因為主人都不在家,而且大多也是禮儀性的,人家送來禮物,也就是登記造冊,特別貴重的就需要請婆婆給公公去信,或者自己給馮紫英去信,但都不算什麽。
但今日看到馮紫英如此慎重的表情,倒是讓沈宜修有些不解了。
“嗯,沒什麽,隻是有些意外。”馮紫英搖搖頭,放下陳繼先和仇士本的拜帖。
自己和陳繼先的兒子陳也俊還是昔日在國子監的同窗好友,但是隨著陳繼先擔任五軍營大將,自己去了青檀書院讀書一門心思走文官路,二人關係就疏遠了不少。
雖然在大觀樓上的商業合作似乎又拉近了一些,但那更多地還是純粹的商業利益,論親疏,反而不及當時一起的韓奇和衛若蘭二人了。
無他,這段時間裏蒙古人入侵帶來的巨大壓力實在太大了,一遭遭遇這種戰火臨身,使得大家一下子無法接受了。
似乎天下承平二十多年,年輕這一代人似乎就從來沒有體會過戰火的滋味,對蒙古人或者女真人的印象就停留在那些個趕著馬匹來京師城,帶著毛皮、參茸、金砂,渾身髒兮兮帶著味兒,舉止粗魯,言語生硬的那些個商隊。
往日也曾聽聞過戰事的故事,那要麽就在遙遠的邊牆上,要麽就是在榆林、大同或者遼東這些邊鎮內外,真正能讓京師城的士民們有些印象就是二十年前察哈爾人的寇邊,但是他們也隻是在永平府和宣府鎮那邊打進來,並未真正深入到順天府境內,對京師城百姓的衝擊完全沒有這一次大。
哪像這一次,蒙古人竟然突破了懷柔和密雲,直逼到了順義、平穀一線,這幾乎就是要打到北京城下了,想起呼嘯而來的鐵騎,猙獰可怖的外族人,揮舞著馬刀,手拿著皮鞭衝進城來燒殺搶掠,整個京師城百姓就再也沒法坐得住了。
這陡然間京師城中各種流言謠言就開始一下子盛行起來了,加上從城外大量湧入的京郊士紳大戶們也是唯恐天下不亂,翻弄著嘴皮子,誇大其詞地描述那些蒙古人是多麽的邪惡恐怖,似乎要隨時隨地都能化身妖魔鬼怪擇人而噬,這種情形隻能加重京師城內的士民們的恐懼感。
這種傳遞效應會不斷的增強,羊群效應讓所有人都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壓抑感。
實際上在朝中稍微懂些軍務的官員反而沒有太大影響,蒙古人就算是能打到京師城下又能如何?
巍峨雄峻的京師城便是強橫如兩百年前的瓦剌太師也先也一樣隻能折戟於此,灰溜溜打道回府,更別說現在邊軍精銳的大同軍和宣府軍已經大舉進入順天府,而察哈爾人也遠不如那個時代的瓦剌人了。
但對於普通士民來說,哪怕是朝廷除了布告,他們一樣會覺得這是朝廷在掩蓋敗局,是在安撫民心,相反,坊間隨便一個流言都能讓他們趨之若鶩,更別說本來也就有別有用心之人在其中興風作浪了。
這也是永隆帝和兵部、禮部要半遮半掩的將三屯營京營慘敗一事公之於眾的緣故,因為這麽大的事兒實在是瞞不過人,那潰逃的一兩萬人中雖然絕大部分逃到了永平府,小部分逃到了遵化被收羅起來,但是仍然有極少數通過各種渠道逃回了京師城,更別說朝中一樣無法保密。
這等消息遲早要傳開,與其被有心人炒作得沸沸揚揚甚至脫離實際,還不如借用《今日新聞》這樣一個媒體平台來公之於眾,起碼現在《今日新聞》的口碑在京畿之地還相當好,通過這個報刊出來的新聞消息,更能為百姓所接受。
當然《今日新聞》也樂得能夠借用這樣一個機會樹立起自身在京畿地區毋庸置疑絕對第一的行業地位,這也算是兩利。
《今日新聞》也發布了內喀爾喀人在遷安城戰敗的新聞,但這卻遠不足以吸引京師城裏百姓們的注意力,遷安城怎麽能和京營相比?京營這是生活在京師百姓身邊最親近最直觀的軍隊,是皇帝陛下的親軍,出征不敢說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起碼也應當風光無比才對,怎麽能一戰之下就全數變成了俘虜?
《今日新聞》裏並未提及京營大敗被俘數萬人的情形,但是這個消息一放出來,就有無數人自行腦補,然後還有無數人四處通過一些消息靈通人士打探核實,京營被蒙古人包了餃子的真實情況也就瞞不住了。
馮紫英還沒有來得及出門,就已經被人堵在了家裏邊。
馮紫英回京的消息其實在昨日就傳開了,但是真正發酵的還是馮紫英覲見皇帝,而《今日新聞》今日又刊載了永平民壯在遷安城下阻擊內喀爾喀人大獲全勝的消息之後。
得到這個消息的許多人都想來打探這個情況的真實性,畢竟在遷安城被永平民壯阻擊大獲全勝和京營大敗被俘數萬人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的消息實在太讓人不可思議了,好像應該是兩個結果徹底反轉過來才更讓人覺得正常。
幾大會館,包括山陝、洞庭、龍遊、安福、徽州等地會館,紛紛來投貼求見,還有自然就是已經暫時解散大部分學員都已經轉移到了京城中住下的青檀書院的學子們,以及馮紫英的這些同學們,另外就是像東平郡王、北靜郡王這些武勳代表們,甚至連陳繼先和仇士本都送來了拜帖,這可是以前從未有過的事情。
論理馮紫英在永平府的政績已經和除山陝會館的這些商人們沒有太大關係了,畢竟馮紫英已經走了地方官員的道路,而且永平府既非順天、金陵、寧波、蘇州這樣的遮奢大府,馮紫英也不是一府主官,不過是一個同知而已,這些主要以南方為根基的商賈們好像沒有必要再多麽看重這位昔日風光一時的小馮修撰了。
但是商人們的嗅覺和洞察力卻不是一般人能比擬的,甚至比許多官員們更敏銳。
馮紫英在風頭最盛的時候主動避出京師前往永平,這個舉動本身就很耐人尋味,再加上北麵遼東薊鎮兩大重鎮總攬大權的總督依然是其父,這一回又如此突兀的被皇帝召見並給予嘉譽敘功,混雜著遷安之戰的勝利消息,商人們還不明白這裏邊的味道,那就真的不夠格混商幫了。
看見豐城胡同裏邊車船輻輳的樣子,馮紫英也是吃了一驚,雖然也估計到《今日新聞》隻要一出來,肯定會引起許多有心人的關注,但是如此規模,如此力度,還是讓他大為震動。
皇上這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啊,雖然馮紫英不認為這就是多麽糟糕的事情,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本來既是一個相對辯證的道理,他從來沒指望過隻占好處不承擔壓力風險的事兒。
商賈們也就罷了,無外乎就是祝賀,再度拉近關係,敘敘舊情,同學們來自然也是了解具體情況,順帶加深感情,而武勳代表們就不太好說了,恐怕是心情複雜,卻又難以言喻。
至於像陳繼先和仇士本,一個五軍營大將,一個神樞營副將,乃是現在京營中僅存的兩支武裝力量首領,陳繼先的傾向馮紫英不確定,但是馮紫英知道這家夥前期一直是托病,而仇士本則應該是永隆帝的嫡係鐵杆,這二位也要拜會自己,就未免有些讓人浮想聯翩了。
”怎麽了,相公?“沈宜修在晴雯的攙扶下,看馮紫英滿臉凝重神色的看著拜帖,有些不解。
即便是馮唐馮紫英父子不在京中,馮府一樣會經常收到各種拜帖,其實許多拜帖並不需要回帖,送貼者其實就是一個姿態態度,表明對馮家父子中或者父子中某一人的尊重禮敬。
比如像馮唐昔日在榆林或者大同的部下進京了,便是知曉老上司不在京中,送上一份拜帖和禮物,其實也就是一個姿態,家人在給馮唐寫信時自然也會提到某某某年某月來家中送貼,自然也能在馮唐心目中加深印象。
同樣像馮紫英幫助過提攜過的人,比如沈有容,比如日後的賀虎臣或者黃得功、左良玉,又或者賈環,隻要他們日後有了一番事業,那麽都需要有這樣一套禮儀。
同理馮紫英對齊永泰、喬應甲和官應震也是如此,甚至也包括柴恪這些人。
具體親疏程度也和拜會送拜帖的頻率息息相關,有些是逢年過節活著家中有喜事時禮儀式的拜帖,有些是自己回京時需要表明一個態度,當然有些則是真的送貼要求見。
這些都能根據帖子的規格和貼中話語就能體現出來,這也成為大周中上層社會階層中一個最具現實意義的交際程序。
沈宜修在家中的時候也經常處理這些拜帖,絕大部分都不需要回帖,因為主人都不在家,而且大多也是禮儀性的,人家送來禮物,也就是登記造冊,特別貴重的就需要請婆婆給公公去信,或者自己給馮紫英去信,但都不算什麽。
但今日看到馮紫英如此慎重的表情,倒是讓沈宜修有些不解了。
“嗯,沒什麽,隻是有些意外。”馮紫英搖搖頭,放下陳繼先和仇士本的拜帖。
自己和陳繼先的兒子陳也俊還是昔日在國子監的同窗好友,但是隨著陳繼先擔任五軍營大將,自己去了青檀書院讀書一門心思走文官路,二人關係就疏遠了不少。
雖然在大觀樓上的商業合作似乎又拉近了一些,但那更多地還是純粹的商業利益,論親疏,反而不及當時一起的韓奇和衛若蘭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