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別看,等2點後再看!
……
美國大學如此良苦用心的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的目的主要有:
通識教育為了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在各個領域都有所涉獵,嚐試各個學科,文理兼修。通識課程基於人文精神的培陽,讓學生具備基本的知識底蘊,偏向學生基本技能、邏輯、思維上的培養,如英文寫作、口語表達、批判思維,使學生真正得到全麵發展。
學生通過嚐試學習了各個領域,找到自己最終的學術和職業方向。比如美國大學排名前30的名校中,隻有寥寥幾個學校為本科生開設了商科相關專業,而且一般都是綜合商科,而幾乎沒有金融、精算這種細分專業。這就是美國大學認為,商業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在沒有實戰經驗的情況下很難積累起來,學生需要在對商科各個分支進行研究了解後,才能進一步確定自己今後學習和職業的規劃。
<a id="wzsy" href="http://www.slkslk.com">slkslk.com</a>
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曆程,我們看出美國本科通識的主要特點有:
01
美國本科通識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希望學生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消化知識,由於大部分美國本科學校采取小班教學,班級人數少利於老師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生因為也能得到更多的訓練;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安排學習和研究時間,自主選擇學習題目。
02
美國本科通識教育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美國通識教育強調寫作的反複訓練,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CEO認為經過通識教育的畢業生有著更強的寫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03
美國本科通識教育注重學生對全球文化、非本土文化的理解,目的使學生具備更開闊的全球視野,提供處理問題和看待文化的新視角、新思路。
通識教育的起源:
第一階段(1636-19世紀前期):自由教育在美國的出現
1636年創立的哈佛學院是美國殖民地時期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極大地影響了此後美國私立大學特別是私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課程內容等。
從辦學理念上看,哈佛學院以及此後模仿哈佛大學建立的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都把培養有學問的牧師和有文化的市民作為大學教育的至高目的。
在課程層麵,不少學者認為,哈佛學院課程大都承襲歐洲大學的傳統,特別是牛津和劍橋的做法,以七藝和文雅學科等為主要學科。
第二階段(19世紀中期-19世紀後期):自由教育的變化
1828年耶魯大學提出了《耶魯報告》,對古典教育的目的、內容、教學方法和教育對象等做了係統闡述。
這一時期,美國自由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可以從《耶魯報告》中比較清晰地反映出來。與以往不同,《耶魯報告》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人。全人即是性格均衡發展、視野開闊、具備全麵知識和技能的精英人才。
第三階段(19世紀後期-20世紀50年代):美國通識教育的形成和體係化以及自由教育的變化
從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上半葉,美國很多大學開始實施通識教育,並根據社會環境變化和學生需求等,對通識教育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改革。因此,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同的通識教育模式。
例如,20世紀30年代初期,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提倡的以閱讀《名著》(Great Books)作為核心內容的自由教育對當時美國大學教育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
《名著》收錄了約100本自古代至當時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思想家和哲學家的作品,內容涉及人文、社會和自然學科等多種領域。哈欽斯主張:“就整體而言,大學教育製度的目的不在於為工業培養勞動力或教授年輕人如何去謀生,而在於培養有責任感的公民。”由此,他認為應遵循古典自由教育理念,以這些名作作為實施自由教育的基礎和共同教材,對學生進行知性訓練,培養他們探求真理的精神和能力。
真正把通識教育理論化和體係化的則是1945年哈佛大學委員會提出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該報告把美國通識教育的理論進一步體係化,伴隨著戰後美國在世界範圍內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力的不斷加強,美國的通識教育理念和有關實踐也傳播到世界各地。
雖然《哈佛報告》中提出的通識教育沒有明確排斥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但其追求的理念顯然不是著眼於培養職業或專業人才。實際上,報告中提出的通識教育理念既區別於強調培養紳士的英國古典自由教育模式,也不是仿照德國近代教育模式,培養以探求學問和真理為職業的學術人員。它最強調的是培養有責任感的市民,在此前提下,為他們將來接受專業教育或從事科學研究提供廣泛的基礎。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自由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相互融合與滲透
不僅兩者在用語或概念使用上越來越模糊,在理念和課程層麵也逐漸趨於同一方向發展,除極少數文理學院之外,兩者出現互為結合、融為一體的趨勢。
自由教育概念早於通識教育概念出現,但近幾年來,兩者的區別日趨模糊,不少大學完全根據自己的理解使用這兩個概念。
兩者都期待提供的有關教學內容有助於學生具備社會責任感,掌握可遷移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實踐性能力等。這些技能或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把習得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現場和社會的能力等。
啟示:參考和借鑒美國的自由教育或通識教育模式,有必要從曆史發展的角度,把握其本質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在了解不同階段自由教育和通識教育具有的人才培養目的和課程內容前提下,討論兩者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影響及其意義極其重要。由於不同階段的自由教育和通識教育都是適應當時社會需要的產物,服務於不同受教育對象,
先別看,等2點後再看!
……
美國大學如此良苦用心的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的目的主要有:
通識教育為了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在各個領域都有所涉獵,嚐試各個學科,文理兼修。通識課程基於人文精神的培陽,讓學生具備基本的知識底蘊,偏向學生基本技能、邏輯、思維上的培養,如英文寫作、口語表達、批判思維,使學生真正得到全麵發展。
學生通過嚐試學習了各個領域,找到自己最終的學術和職業方向。比如美國大學排名前30的名校中,隻有寥寥幾個學校為本科生開設了商科相關專業,而且一般都是綜合商科,而幾乎沒有金融、精算這種細分專業。這就是美國大學認為,商業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在沒有實戰經驗的情況下很難積累起來,學生需要在對商科各個分支進行研究了解後,才能進一步確定自己今後學習和職業的規劃。
<a id="wzsy" href="http://www.slkslk.com">slkslk.com</a>
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曆程,我們看出美國本科通識的主要特點有:
01
美國本科通識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希望學生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消化知識,由於大部分美國本科學校采取小班教學,班級人數少利於老師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生因為也能得到更多的訓練;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安排學習和研究時間,自主選擇學習題目。
02
美國本科通識教育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美國通識教育強調寫作的反複訓練,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CEO認為經過通識教育的畢業生有著更強的寫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03
美國本科通識教育注重學生對全球文化、非本土文化的理解,目的使學生具備更開闊的全球視野,提供處理問題和看待文化的新視角、新思路。
通識教育的起源:
第一階段(1636-19世紀前期):自由教育在美國的出現
1636年創立的哈佛學院是美國殖民地時期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極大地影響了此後美國私立大學特別是私立研究型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課程內容等。
從辦學理念上看,哈佛學院以及此後模仿哈佛大學建立的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等,都把培養有學問的牧師和有文化的市民作為大學教育的至高目的。
在課程層麵,不少學者認為,哈佛學院課程大都承襲歐洲大學的傳統,特別是牛津和劍橋的做法,以七藝和文雅學科等為主要學科。
第二階段(19世紀中期-19世紀後期):自由教育的變化
1828年耶魯大學提出了《耶魯報告》,對古典教育的目的、內容、教學方法和教育對象等做了係統闡述。
這一時期,美國自由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可以從《耶魯報告》中比較清晰地反映出來。與以往不同,《耶魯報告》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人。全人即是性格均衡發展、視野開闊、具備全麵知識和技能的精英人才。
第三階段(19世紀後期-20世紀50年代):美國通識教育的形成和體係化以及自由教育的變化
從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上半葉,美國很多大學開始實施通識教育,並根據社會環境變化和學生需求等,對通識教育進行了多種多樣的改革。因此,這一時期出現了不同的通識教育模式。
例如,20世紀30年代初期,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提倡的以閱讀《名著》(Great Books)作為核心內容的自由教育對當時美國大學教育產生的影響不言而喻。
《名著》收錄了約100本自古代至當時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思想家和哲學家的作品,內容涉及人文、社會和自然學科等多種領域。哈欽斯主張:“就整體而言,大學教育製度的目的不在於為工業培養勞動力或教授年輕人如何去謀生,而在於培養有責任感的公民。”由此,他認為應遵循古典自由教育理念,以這些名作作為實施自由教育的基礎和共同教材,對學生進行知性訓練,培養他們探求真理的精神和能力。
真正把通識教育理論化和體係化的則是1945年哈佛大學委員會提出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該報告把美國通識教育的理論進一步體係化,伴隨著戰後美國在世界範圍內政治、經濟和文化影響力的不斷加強,美國的通識教育理念和有關實踐也傳播到世界各地。
雖然《哈佛報告》中提出的通識教育沒有明確排斥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但其追求的理念顯然不是著眼於培養職業或專業人才。實際上,報告中提出的通識教育理念既區別於強調培養紳士的英國古典自由教育模式,也不是仿照德國近代教育模式,培養以探求學問和真理為職業的學術人員。它最強調的是培養有責任感的市民,在此前提下,為他們將來接受專業教育或從事科學研究提供廣泛的基礎。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自由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相互融合與滲透
不僅兩者在用語或概念使用上越來越模糊,在理念和課程層麵也逐漸趨於同一方向發展,除極少數文理學院之外,兩者出現互為結合、融為一體的趨勢。
自由教育概念早於通識教育概念出現,但近幾年來,兩者的區別日趨模糊,不少大學完全根據自己的理解使用這兩個概念。
兩者都期待提供的有關教學內容有助於學生具備社會責任感,掌握可遷移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實踐性能力等。這些技能或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把習得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現場和社會的能力等。
啟示:參考和借鑒美國的自由教育或通識教育模式,有必要從曆史發展的角度,把握其本質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在了解不同階段自由教育和通識教育具有的人才培養目的和課程內容前提下,討論兩者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影響及其意義極其重要。由於不同階段的自由教育和通識教育都是適應當時社會需要的產物,服務於不同受教育對象,